厉绥之

“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中国第一代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先驱

厉绥之(1885年—1975年),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中国第一代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前清医科举人,近现代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杭州市红十字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曾为慈禧太后诊病。著有《工业卫生学》等专著。曾参与创办《浙江潮》等期刊,是浙江第一份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的创始人。因在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作为医学界代表人物收录。

人物生平
世代书香
厉绥之,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在清代钱塘的书香世家,祖上五代均为饱学之士,以开馆教书为业。高高祖厉鹗(字太鸿,号樊榭)和祖父皆为清代举人,父亲厉良玉(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也曾以开馆授课为业。在书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厉绥之,年纪轻轻便已具备了相当的国学功底。
求学生涯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4岁的厉绥之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6月20日,蔡元培在其当日的日记中特别记载了与厉绥之在求是书院的师生交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厉绥之经国家选拔考试,考取官费生,赴日本游学,先后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金泽医科大学前身)和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厉绥之作为中国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重要成员在东京蒋百里等人一同创办了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是当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刊物,也是二十世纪初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厉绥之与鲁迅钱均夫是刎颈之交。他们三人1902年同赴日本游学,最初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1904年学毕日语后,厉绥之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寻找强国强族的路径。
厉绥之学成回国,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了“医科举人”,并于1910年参加了末代清帝的“保和殿复试”,以“殿试一等”的成绩当即被授予医学部主事的头衔。
行医济世
清宣统三年(1911年),厉绥之目睹了当时英国教会主办的广济医院和广济医药专门学校欺诈病家、牟取暴利,于是立志开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院。为与外国医院相抗衡,维护中国的医权,厉绥之联合留日归国的几位医科同学在杭州羊市街创办了第一所西医院——浙江病院,专门为国人治病。为办好医院,各医师不领取正式工资,仅支取最低生活费,厉绥之还将自己其它收入也捐给医院。而对于贫困病人,医院则实行免费治疗。因此,医院在开业不久,就深得社会好评。
为培养医学人才,厉绥之等人在厉绥之亲戚沈钧儒的支持下,于1912年6月创办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厉绥之任首任校长。该校是中国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与当时西方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基本相同的课程,多采用德国和日本的教材。
1912年至1927年,厉绥之担任浙江陆军医院院长,期间兼任浙江医学专门学校职务。
民国三年(1914年),厉绥之创办《医药观》(月刊)杂志并担任杂志主编。据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该杂志是浙江最早的西医药学术杂志,由杭州中华医药公司发行。
民国四年(1915年),厉绥之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会报》《新医药》等期刊。学会通过发行期刊、出版书籍、召开年会、审定医学名词、开展卫生调查等途径,积极致力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医疗卫生体制的完善等。
民国六年(1917年),厉绥之等人联名向军政府建议创设防疫组织,但是因为当时社会普遍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缺乏认识,加之政局不稳以及战乱等因素,因此建议终没有获得落实。1919年至1922年间,杭州市区接连发生了严重的疫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军政府于是不得不委派厉绥之等人在市区设立临时防疫医院数次,采用现代防疫技术和设施,疫情才得以控制。鉴于此次疫情所造成的损失以及防疫的效果,而临时防疫医院的设立又非长久之计,厉绥之等人遂于1923年再次向时任浙江省省会警察厅厅长夏超建议筹设传染病医院,并立即得到夏超的支持,随后即经省议会议决通过,定名为浙江省立传染病医院。10月10日,浙江省立传染病医院举行开幕典礼,宣布其正式成立。
民国九年(1920年)9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厉绥之授为陆军一等军医。
民国十三年(1924年),厉绥之作为杭州医师药剂师公会理事,为救护江浙战争的伤员,筹建杭州市红十字会,并出任首任会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北伐战争西兴方面联军与革命军已正式开火,杭州市红十字会成立临时总医院,由厉绥之担任院长,组织开展对伤兵的医疗救治和战地救护工作。
30年代,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团长参加在日本举行的日华医师联合会,并发表了多篇在业界引起较大影响的论文。
民国二十年(1931年),厉绥之被杭州市政府委任负责市卫生行政。
1931年5月7日,杭州市卫生委员会召集会议进行改组,推选杭州市市长陈屺怀为委员长,厉绥之为常务委员。卫生委员会一经改组成立即召集各机关、团体、学校开会商议举行卫生运动办法,并与5月15日具体筹划领导了杭州市第六届夏季卫生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救助送入杭州的大批受伤的抗日爱国将士,厉绥之在杭州创办了三所伤兵医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期间源源不断送入杭州的伤员的收治问题。
1945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厉绥之放弃了院长和在政府内等的行政职务,自办诊所,从“官医”走向“民医”。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的厉绥之将更多时间都花在病人身上,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
晚年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厉绥之作为知名民主人士受邀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期间留下了一些关于鲁迅的回忆文字,并撰有《五十年前的学友——鲁迅先生》一文。这些文字成为后人研究鲁迅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被收入《高山仰止:社会名流忆鲁迅》《活的鲁迅》《人间鲁迅》、巴金著《鲁迅回忆录》《鲁迅回忆录:散篇》《鲁迅生平史料汇编》《鲁迅在日本》等书籍、文献和教科书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厉绥之陷入十年浩劫当中。
1975年,厉绥之于上海病逝,享年90岁。
厉绥之因在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清实录宣统朝政纪》《民国医界名士录》等辞书作为医学界代表人物收录。
主要贡献
创立中国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
厉绥之于1912年6月1日创办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从而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在现代医学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浙江大学将其尊为“浙医之父”。
战地救护的“领军人物”
厉绥之在抗战期间主动扛起了救治抗日伤员的大旗,是当时战地救护的“领军人物”之一。抗战时期,作为当时中国最有威望、专业水平最高的军医之一和红十字会的重要成员,厉绥之肩负起了战地救护的重任。当时极其缺乏战地医疗服务和战地医护人员,士兵一旦负伤,最大的希望便是由同伴背下战场,大部分重伤员在到达伤兵收容站的路途中就已经死亡。而更多时候,一场战役结束,大量的伤兵被遗弃在战场上,听天由命。在这种情况下,厉绥之不顾自身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倾尽全力投入到战地救护工作中。他开办了多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量的爱国将士,为减少伤亡,恢复中国抗日军队战斗力,巩固战斗意志,并争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怀着一颗慈善仁爱之心,厉绥之用自己高妙的医术、在医疗界的影响力和卓越的领导力,为战场上的抗日爱国将士们筑起一道庇护生命的保护屏障,被浙江大学赞誉为“乱世浮萍中不为名利羁绊的清风傲骨,战火硝烟中一心救人济世的侠之仁者”。
厉绥之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战乱时期。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者,他冒着枪林弹雨,积极地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开办了多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量的爱国将士。抗日战争期间,更是缓解了源源不断送入杭州的伤员的收治问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厉绥之是中国的第一代西医。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为与外国医院相抗衡,维护中国的医权,他于1911年在杭州创办了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浙江病院,专门服务于国人。他还曾创办奉天高等医学堂。他毕生致力于西医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工作,为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他医术精湛,治愈了很多疑难重症,在当时享有极高声望,甚至慈禧太后都请厉绥之为其看病。他还曾挽救过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生命,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
厉绥之不仅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还是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他是中国国人在西方世界创建的首个以汉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景星学社的重要成员。景星学社由厉绥之亲兄弟、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于1921年在德国创建,旨在研究与传承汉学,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汉学研究组织之一,景星学社不仅吸纳了当时的一批如卫礼贤林语堂陈寅恪唐丽玲徐悲鸿等在文史哲和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人,同时也聚拢了如厉绥之这样的医学人才。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一直是汉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厉绥之医术之高,名声之大,在当时国内的医生里,鲜有出其右者,甚至慈禧也请其为自己诊病。厉绥之当时为慈禧诊病时,采用的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法。
作为景星学社的重要成员,厉绥之与其弟弟厉麟似携手,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同将大量中医医案、中医古代文献和方药等译介到了西方世界,使得欧洲知识界开始对中医药、中国古代的人体观与宇宙观、经络与脏腑的理论学说以及中药方剂的配伍标准等逐渐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开启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推动杭州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厉绥之除了具有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兼具丰富的卫生行政经验。在厉绥之担任杭州市卫生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期间,杭州市的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卫生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他筹划和领导了杭州市第六届夏季卫生运动,对卫生行政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行政体系。此外,他在防疫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厉绥之等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杭州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之先河
厉绥之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表医学研究文章,内容涉及疑难杂症的研究、军事医疗、医疗卫生体制、医药卫生政策、医学教育、中外医学交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多数都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所未曾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还创办了浙江第一本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月刊),并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会报》《新医药》等期刊,积极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他在《民国医学杂志》《医药杂志》《医学与药学》《兵事杂志》《同仁医学》《新同德》《科学医报》《社会医报》《上海医药月刊》《东南医刊》等民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文章,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之先河。
人物评价
放弃了院长的丰厚待遇,自办诊所,体现了厉绥之“宁为良医,不为官吏”的医学理想。(《健康报》评)
厉绥之被浙江大学尊为“浙医之父”。(浙江大学评)
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对厉绥之印象颇深。他在回忆赴日留学期间时的厉绥之时称,厉绥之当时虽都还不满二十岁,但他的汉文根底却已很深。(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评)
有一种星光璀璨,叫做厉先生的家。有一种才高八斗,叫做厉先生的才华。(浙江大学医学院评)
许多达官贵人都请厉先生为他们看病,甚至慈禧也请其为她看病,可见厉先生当时医术之高超,名声之响。(浙江大学医学院评)
厉绥之对名利看得很淡。他虽身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的首任校长,但填履历时却只填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教员”。厉绥之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良医”不仅是指医术高明,也指心地善良。(《杭州日报》评)
求是书院始创之年,国事维艰,不少像厉绥之一样的有志之士,舍弃科举,投身新式教育,期待学成报国。(《新华每日电讯》评)
在杭州,有一个特别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相继出现了三位为红十字事业不懈奋斗的红十字人。他们是1924年重建杭州红十字会的发起人之一——厉绥之;厉绥之的女儿——曾任浙江省红十字会会长的厉矞华;厉绥之的女婿——曾任杭州市红十字会会长的陈礼节。他们缘聚红会,情倾红会,力凝于红会,在浙江红十字运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厉绥之用自己的高超医术在战场上为伤兵们筑起庇护生命的屏障,谱写了红十字人的光辉与闪亮。(浙江省红十字会评)
厉绥之被浙江大学评价为“乱世浮萍中不为名利羁绊的清风傲骨,战火硝烟中一心救人济世的侠之仁者”。(浙江大学评)
人物轶事
厉绥之与鲁迅
厉绥之与鲁迅是刎颈之交。他们曾同舟进京赴考,并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生;一同赴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厉绥之后又接受了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鲁迅关于遗传学方面的医学毕业论文就是厉绥之帮他写成的。两人的名字还一起排在当时的“日本支那名人录”中。
厉绥之1961年9月25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五十年前的学友——鲁迅先生》一文,与后来《杭州日报》等媒体上关于厉绥之与鲁迅的文章,是研究厉绥之与鲁迅早期生活和思想的珍贵史料。
1902年,厉绥之与鲁迅、钱均夫许寿裳等一批浙江学子,同船进京参加清政府公费留学复试。据厉绥之回忆,浙江的这一批考生都在杭州的菜市桥上船,经一个多月的旅途劳顿,最后到达紫禁城。船上的那些日子,大家谈得较多的是留洋留到哪里好——说可以自己选,但谁也没经验,都想不出志愿如何报。少年鲁迅很健谈,全不似老辣时候的沉默寡言。鲁迅当时对大家说:“还是到日本国去吧——洋鬼子们脾气都坏,要胡乱杀人。美国太遥远,日本近些,万一有危险,逃回来也方便。”结果后来填志愿,浙江的这一批留学生大都去了日本。
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时,鲁迅与厉绥之同班同寝室,他们一起上街,常遭日本少年辱骂,他们都非常生气,而据厉绥之回忆,鲁迅却与他说:“我们到日本来,不是来学虚伪的仪式的。这种辱骂,倒可以编在我们的民族歌曲里,鞭策我们发愤图强。”
刚到日本时,鲁迅很合群,但到了后来,他行为处事都特立独行———比如,大家为了生活的方便,都改穿西服,但他仍然穿又长又厚的棉布长衫,进出很惹人注目。要命的是,长衫洗起来麻烦,他就很少洗。有时厉绥之看不下去,就帮他洗洗。
1904年,在弘文学院学毕日语后,厉绥之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鲁迅对厉绥之说,做医生不为赚钱,而是为劳苦同胞治病出力,清政府以民脂民膏给我们出国留学,我们应报答劳苦大众。
但最终鲁迅就读的是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而厉绥之就读的则是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而鲁迅自己对医学的热情却越来越淡——他本想写一本关于遗传学方面的书,作为毕业论文,但起了个头就没有了兴致,他想的是更重要的事。后来鲁迅的论文由厉绥之帮他写成。但就是这样,鲁迅最后还是半路上弃医从文了。
学成后,鲁迅与厉绥之纷纷回国。鲁迅只要路过杭州,多去找厉绥之。有一次厉绥之夫人在吃饭时问鲁迅:“豫才先生为什么取名鲁迅?”已剃了板刷头的鲁迅说:“因为我的母亲姓鲁,她小时候叫我‘阿迅’,所以就取了‘鲁迅’的笔名。”这个说法和后来正史中的不大一致。
厉绥之与钱学森
厉绥之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刎颈之交。钱家有人病了,都请厉绥之看,其中就包括钱学森。钱学森小时候羸弱,得过两次很厉害的病,差一点夭折——一次是脑膜炎,一次是伤寒。后来都在厉绥之的照料下转危为安。1946年钱学森回家探亲,拜过高堂之后,第一个来看的就是厉绥之——他当时是下跪的,说:“伯大人,没有你当初的照顾,就没有我钱学森的今天。”钱学森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蒋英被传为佳话的结合也是由厉绥之作的冰。
为慈禧太后诊病
留洋归国后的厉绥之曾名噪一时,因有他那般资历的医生当年在国内较少见,多有达官显要邀他为其医病诊治,其中甚至包括慈禧太后。据《杭州日报》载,厉绥之曾为慈禧太后看过病——从前进宫给女眷看病,都是“牵线搭脉”的,但厉绥之说,非得肌肤相触,才能精辨脉象,还得宽衣解带用西医的听筒,不然无法确诊。出人意料的是,慈禧太后竟然破例,一一答应了。
抚养陈英士遗孤
据《杭州日报》载,厉绥之曾为陈英士抚养了一个孩子,名为陈英遗。陈英士与厉绥之交往很深。陈英士原先住在杭州时,有什么病痛,都去找厉绥之,后来成了上海大都督,看病仍然要来杭州找厉绥之。有一天,陈英士又来到厉绥之家,说不是看病,是有私事相托。原来陈英士在上海做了大都督,交了一个电影明星。两年之后,有了孩子,在上海不方便,所以他把孩子带杭州来了。厉绥之心善,就答应帮助陈英士抚养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来杭州的第二年,陈英士就被暗杀,而这时候他连姓名都还没有。厉绥之说,就叫“陈英遗”吧,意思是他乃陈英士的遗孤。到陈英遗十几岁的时候,蒋介石已经站稳脚跟,陈果夫陈立夫也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陈英遗是他们的堂弟,厉绥之就想,还是把孩子送回去的好,到了陈家,孩子的前途会好些。但托人传言之后,陈果夫、陈立夫不相信,也不来相认。当时的陈英遗已经懂事,认亲被拒他也知道。他后来和厉绥之说,他不想投靠别人,他只认这个家。厉绥之说,好吧,你就做我的儿子。隔了一年,厉绥之把陈英遗送到了浙江警官学校读书,毕业之后,厉绥之夫人准备给陈英遗找个杭州姑娘,给他张罗婚事。但陈英遗不同意。在平海路陈英士铜像前,他是这样和厉绥之夫人说的:国家正逢多事之秋,自己又是个身世不明的人,他拒绝妈妈,不是不孝,而是怕耽误人家姑娘,于自己以后的人生奋斗也恐有拖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进攻上海,陈英遗在虹桥中国军用机场附近抗击日军,与数百将士一起阵亡。
厉绥之的医疗外交
1922年,第八次世界医学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当时的中国代表即为厉绥之与他的同窗好友、时任教育总长汤尔和。大会主席团在排名的时候,将伪满洲国和“支那”分开排,伪满洲国还排在“支那”的前面。这样的排法是日本人精心安排的。厉绥之与汤尔和得知后,竭力抗议,并以退出会议相威胁。但弱国无外交,日本人半理不睬,最后折中,把“支那”排到了伪满洲国的前面。当时的中国的确是弱国,军事、政治不用说,文教、卫生也是提不起来。照规定,与会国都要送论文,但中国一篇也没有。那样的国际会议,泱泱大国白板一块还不让人笑掉大牙?厉绥之就想了个办法,抄了几段《伤寒论》充数。《伤寒论》是中国古人的医学著作,那时候知道的外国人还不多。西方一些专家看了书中关于伤寒的理论,大为赞叹,都说要见见《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先生。借助这次机会,厉绥之倒是让西方人了解了一点中医的博大精深。
20世纪30年代初,因为看病的缘故,厉绥之经常成为时任杭州市市长周象贤家中的座上客。有一天,周象贤愁眉苦脸地和厉绥之说,他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日本人要做“太阳啤酒”的广告,要求的地方很大,从一公园到六公园。广告用洋铁皮做,两人多高,真的竖起来了,还不把西湖都包起来了?游客来了连西湖都看不见,像什么话?周象贤不想答应,又不敢得罪日本人,这两天寝食不安。厉绥之说,他来想想办法——当时杭州的日本总领事叫松村雄藏,和厉绥之熟,也很尊敬厉绥之(厉绥之的名字和鲁迅一起排在当时的“日本支拿名人录”中)。厉绥之和松村说,不讲遮了西湖,杭州人伤面子,中国人伤感情,就是日本游客来杭州,看不见西湖了岂不扫兴?后来厉绥之建议道,在马路边立一些自鸣钟,广告就做在上面,这样既方便路人看时间,太阳啤酒也可“广而告之”,岂不两全其美?老杭州都知道,早先路边自鸣钟上的啤酒广告就是这样来的。让杭州市长愁苦不堪的事情,厉绥之通过“医疗外交”,三言两语就解决了。
家族成员
先祖姜子牙西周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高高祖厉鹗: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著有《宋诗纪事》等。
父亲厉良玉:清朝官员,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新浙派代表人物。
弟弟厉尔康:民国高级将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弟弟厉麟似:著名教育家、外交家,中欧教育交流先驱,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
女儿厉矞华:著名儿科专家,中国儿科医学开拓者,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女婿陈礼节浙江民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民进中央常委,杭州市原副市长。
侄子厉声教:著名外交家,国际法泰斗,曾起草联合国公约,受到周恩来肯定。
侄孙厉振羽:国际知名双语作家、国际传媒专家,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杰出校友。
(以上信息来源)
个人作品
厉绥之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表医学研究文章,内容涉及疑难杂症的研究、军事医疗、医疗卫生体制、医药卫生政策、医学教育、中外医学交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多数都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所未曾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厉绥之还著有《工业卫生学》等多部医学专著,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之先河。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