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莱芜市、淄博市和章丘县境。曾名“饴山”、“马耳山”,因主峰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是大汶河、淄河、孝妇河的发源地,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
位置境域
原山一名最早见《汉书.地理志》。“烟岚苍莽,绰有齐封。千里胜概,表为原山。”(《颜神镇志》) “汶水西注,淄水东流,皆源于此”(《博山县志》)。西南——东北走向。起伏于莱芜市、淄博市和章丘县境,长约100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相对高度550米左右。西南部地层多古生代变质岩,东北部为寒武系石灰岩和页岩,地层切割强烈,沟谷幽深。主峰东侧是断层陷落而成悬崖峭壁,山势奇伟,素有“禹山积雪”之称。主要树种为刺槐、侧柏、松类,覆盖率28.97%。林产有燕垒、香椿、花椒、水果等。药用植物有半夏、银花、柴胡、沙参等。中部设有原山林场,为淄博市林业基地之一。富褐铁,铝土页岩等矿藏。旧有马耳关,为据险之所。瓮口岭南青石关为古西长峪道咽喉要塞。名胜古迹有白石洞、和尚房、齐长城、樵岭前等。
原山位于博山区西部,曾名饴山、马耳山,因主峰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是原山山系之主峰。原山西南—东北走向,起伏于莱芜市、淄博市和章丘市境,长约100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相对高度550米左右。西南部地层多古生带变质岩,东北部为寒武系石灰岩和页岩,地层切割强烈,沟谷幽深。主峰东侧是断层陷落而成的悬崖峭壁,山势奇伟,素有“禹山积雪”之称。
地质构造
地层
原山林场境内地层发展比较齐全,自老至新有四界七系。太古界——泰山群 地层分布于岭西、乐疃等地。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
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等。地层厚2700~15000米左右,距今约24亿年。
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二迭四系 寒武系分布岭西等地。岩性下部为页岩夹灰岩,中部是厚层鲡状灰岩及页岩与薄层夹岩互层,上部为泥质条纸灰岩夹薄层灰岩与页岩互层。沉积环境属海相,含
动物化石。厚层600米左右,距今5亿年之久。
奥陶系分布于石门、乐疃、石炭坞等地。岩性为纯灰岩、泥灰岩、
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属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含动物化石。层厚800米左右,距今4.4亿年。 石炭系分布于石炭坞、良庄等地。岩性为砂、页岩互层加灰岩,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富含动物化石。层厚140米,距今约2.7亿年。 二迭系分布于石炭坞、 良庄、蕉庄等地。层厚430米左右,属陆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距今2.7亿年。
中生界 分布于蕉庄一带露侏罗系中、下统,由砂岩、页岩及岩质页岩组成,属河湖沼泽沉积,含
植物化石。厚180米,距今1.4亿年。
新生界 林场境内仅有第四系,广泛分布于河谷、河川、低洼处,以粘质砂土为主,间夹砂砾层,厚3~4米。构造 原山林场境内地质构造存在着两种类型:一为太古代的基底构造,以线状紧密褶皱为主,褶皱轴向与片理方向一致,呈330~340方向展布,基底断裂也较发育,只是由于岩性的区域质作用而难以识别;一为中、新生代的盖层结构,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断裂
南北向断裂称姚家峪断裂,南自莱芜市苗山东南一带,北过樵岭前、姚家峪至周村区的金山,全长60公里。走向N5°W~N10°E,倾角55°~75°以上。由2~3条正断层组成断裂带。破碎宽100~200米,直断层南小北大,垂直断距300米左右,水平断距10公里。 北东向断裂主要有秋谷断裂,西南自乐疃向东北经北神头、秋谷、西河、田庄、终点与淄河断裂相会,全长近30公里。此断裂切割了姚家峪断裂,断裂走向N70°E,倾角50°~70°,属正断层性质。 东西向断裂亦有二:石马断裂,西起石马,东至源泉,与淄河断裂衔接,全长近20公里,属正断层性质。大部分地断被黄土覆盖,局部地段有出露,断层走向EW,倾向5,属正断层。山头黑山一带断裂,长约7公里,走向EW,倾角70°~80°。上盘为二迭系上统地层,下盘为二迭系下统地层。落差自西向东由数十米增至百余米。 北西向断层称福山断层,位于黑山后一带,切割秋谷断层,长近10公里,属正断层性质。走向N50°W,倾角70°。上盘为二迭系地层,下盘为中奥陶统地层。落差南部约500米,北部700米。
褶皱
淄博向斜(亦称淄博盆地),由于受桃花峪断裂的影响而形成不对称性,在博山形成狭窄状向北开阔的箕形盆地。向斜轴在区境内,走向N20°E。其东翼地层走向NE,倾角8°~13°;西翼地层走向SN-NW,倾角18°~40°。 境内地质构造特点是:断裂发育,褶皱次之,以高角度的张力性断裂为主。较大的断裂往往由两条以上相互平等的断裂构成断裂带。南北向断裂及北东向断裂发育,且控制了大量沉积矿产的展布。断裂活动频繁,至今仍在不断活动。
岩浆岩
林场境内的岩浆岩活动明显微弱,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为两期: 一期是元古代桃科期岩浆岩,仅见于樵岭前村西的老猫头。岩性为蛇纹岩,属古老的浸入岩体,约20亿年左右。岩体呈小岩株,平面椭圆,长轴去向NW,与地层的片理方向一致,变质程度较深,在岩体与混合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了小型蛭石矿。 另一期是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呈岩墙或岩床产出。岭西、桃花泉一带有十几层1~2米厚的辉绿岩床浸入到寒武系中、下统地层中。在煤系地层中(二炭系、二迭系)也有辉绿岩的浸入,有些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有些则影响了煤的质量。
山系构成
原山。一名饴山,又名马耳山,俗称禹王山。主峰距于
博山区城西20里,海拔798米。 “禹山积雪”旧谓博山八景之一。
峰顶东侧是一显著的地质大断层称禹王山大断层, 淄河、汶水均发源于这里。山势回环,绵亘200余里,形成博山城区附近各山岭。位于秋谷东面,由天际山、万山、大奎山等11个山头组成的是荆山, 总面积89平方公里,山中多藏煤和焦宝石矿。
主峰黑山,海拔511米。山势连绵有多峰突起,峪多且深,尤以阿峪为最。
虎山距于城西1 0余里,有大禹岭、山头、大寨等11个主要山峰。面积约3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大禹岭北大顶,海拔750米,倾斜一般25°~45°。山腰多悬崖陡壁,高者达30余米。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游击队多在此处活动。
距于城西北3公里处是风景秀丽的白石洞,又名过雨岩,由马万山、中岭、张北岭、郇家山、宋蒙山、林家山、白石洞等山头组成, 总面积38平方公里左右。主峰白石洞海拔569米,山前多峭壁,山腰有洞,洞内有“林泉”,常年流水。
城南西起团山、凤凰山,东接峨嵋山,越秋谷、荆山、岳阳山一带叫作长城岭。团山上有洞,邃幽林深,山清水秀。
区北境自簸箕掌庄东向西南方向伸展至福山镇与岳阳山、黑山相连的叫太阳山,是博山区与淄川区的北部界山。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石英、煤、焦宝石等。城郊低矮孤独的青龙、白虎二山亦属原山山脉。
主要支脉山峰
禹王山
系原山之主峰,因其峰建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位于博山城西九公里,域城镇岭西村以西处。
原山,别名饴山,马耳山。原山一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烟岚苍漭,禅有齐对,千里胜概,表为原山。”(颜神镇志)“汶水西注,淄水东注,皆源于此”。赵执信《原山考》载:“镇城西十余里,有大山横亘,一方之镇也。其来西南自泰岱,连绵将二百里,至而特起,耸拔雄秀……盖博考而细按之,盖所谓原山者也”。原山山势西南、东北走向,起伏于淄博市、莱芜市和章丘市境内,长约一百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97.8米,相对高度550米左右,东侧是断层陷落而成的悬崖峭壁,山势奇伟,是素有“禹王积雪”之称的颜神八景之一。
禹王山有古齐长城遗址,建有马耳山,系古长城居险要塞关口,山阴有虎老关,也系长城之要塞。(系域城镇上虎老关,下虎老关村)。
此山别名马耳山,焉何称之,无从考据。经多次对此山考察观测发现,禹王山主峰,远看确系马之形状,马身、马头,马胫、马耳清晰可辨,禹王山主峰顶部正是竖起的马耳。山下有“马公祠”村,村内并无马姓人氏,推测马公祠可能是祭祀马耳山之祠堂,后来村庄以此祠名之。可以推测,马公祠面对马耳山,系一脉相称。
禹王山主峰建有禹王殿,侧峰构筑泰山行宫,始建于何年代已无考,早巳残坏殆尽。1995年以来,当地群众开始重修,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日是该山庙会时。
禹王山峰高雄秀,陡峭挺拨。登峰西南望万亩松涛,峰岚常跃;东观博山全境,风情万千。山区气候怡人,平均温度低于博山城区五度左右,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1995年至1999年淄博、莱芜两市共同修建通往博山,莱芜和章丘的山间柏油公路。公路从禹王主峰脚下穿过,交通方便。从博山城区到禹王山必经姚家峪。姚家峪是博山旅游景点之一。峪中有五十余家餐饮店,星罗棋布,各具山林野味,被称为“美食一峪”。沿公路向西可达牛角村,南北闫村。此处山势奇伟,苇席在望,山下水库两座,碧秀如境,是开发禹王山旅游区的良好资源。
在四十年代,禹王山区曾发生过一场战斗。一九四七年七月,为保护地方基层政权,避免国民党的大扫荡,山东纵队某营奉命护送博山、淄川、莱芜三地区的基层领导及家属千余人,由莱芜向淄博转移的途中路经禹王山,与国民党七十三军某营遭遇。因我军由当地百姓带路,抢占优势地形,经一昼夜的浴血奋战,歼敌百余名,彻底打垮了敌军,我军伤亡不足十人。其中郭营长在打扫战场时,被残敌黑枪击中牺牲,用生命保卫了地方政权。
岳阳山
岳阳山位于博山区中部。系原山支脉。主峰海拔754.16米。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博山乡土志》载:“岳阳山位于县东南三十五里整。横亘县的中央。前面壁立;后面陂陀。”岳阳山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高度仅次于博山境内的鲁山和原山等。为博山的高峰之一。因景色宜人,故在天朗气清的季节,游人多攀登山巅揽景。置身绝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岳阳山虽不很高,但因它的位置适中,四周很少山川林木阻碍,所以每当身临山巅时,极目远眺,四周群峰好似黑云拂地;河水好似白练横空;工厂烟囱,厂房鳞次栉比。山山水水,一览无余;阡陌田野,都历历在目。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岳阳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居县境中心,有九十九顶。其绝顶有庙三院。”该山罔阜耸峙,百峰攒簇,古代即有岳阳山九十九顶传说。因位处空旷地带,从早到晚,太阳照射时间特别长,遂取岱岳向阳之意,取名为岳阳山。博山岳阳河的三个泉源,有一个即发源自山后,流至南岳阴庄东侧,三股水汇合出后龙口,流入淄河。南岳阴和北岳阴两庄因位于岳阳山之阴而得名。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博山城西南山头镇境内, 距博山城1.5公里。系原山支脉。附近诸山以此山为最高。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凤凰山:县西南三里,原山之支东出,峰回翔折,如凤凰之矫翼,故名。”古代,人们多以凤凰象征吉祥。为了多财多福,爪瓞绵延,又以该山峰回翔折,形似凤凰展翅,命故名为凤凰山。
峨嵋山
位于博山城南一公里。系青石山。山下至山巅大部广植松柏,基本绿化。山巅早年建有“文昌庙”。并有以人力筑一笔状石峰,名为“文峰笔”。今皆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峨岭:在县城南。山形秀曲如眉,一名峨嵋山。” 峨嵋山为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峨岭晴岚啼乱鸦”的诗句赞誉。因其形弯曲如眼眉,故名“峨嵋山”。
黑山
位于八陡镇以北0.5公里。 东邻崮山;西靠东南峪顶;南与小黑山毗连;北接五阳山。海拔501米。山上下全部绿化。山巅有“暮雨石”,为博山八景之一。 民目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黑山:县东南十六里,石色黑,锻而为铁。一石得二斗,冶器取资焉。又多煤炭。” 因山上多矽砂,石呈黑色,故名“黑山”。
白石洞
位于域城镇以西三公里,地处博山烈士陵园以西。东邻山下林区;西至东寨;南邻歪咀山; 北至山下林区。海拔585米。系青石山。山巅尚有古代所建庙宇。素为博山名胜之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白石洞:县西北十里,在西域城庄西,柿岩之北。” 因山巅有洞深邃,石多呈白色,故名“白石洞”。
白石洞山系属原山山脉,位于博山西域城村以西,方圆约九百亩,主峰诲拨585米。
白石洞山系均为古代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岩层,以石灰岩分布为主,地质结构形式基本一致。
虎山
虎山位于蕉庄村西北三公里。东邻辛庄公路;西、南、北三面至山下淄川区境。海拔604米。 系青石山,属原山支脉。
特产资源
物产
禹王山山之西两部地层多古生代变质岩,东北郡为寒武纪石灰岩和页岩。山区之内已大部绿化,植被茂密,灌木丛生,植被覆盖面积70%以上。主要树种有刺槐,侧柏,枫树,松树。林产有樱桃,香椿,花椒,水果等。药用植物有半夏,金银花,紫胡,沙参等。
白石洞山林资源丰富,山谷全部被植被所覆盖。除了繁多树种外,还盛产中草药材,有益母草、远志、柴胡、车前子、半夏等几十种。动物以兔、鼠、蛇类较多,獾狐少见。常见的鸟类有喜鹊、麻雀、啄木鸟、斑鸠及其他鸣鸟多种。
水资源
原山,是淄河、大汶河(上源嬴汶河)、孝妇河的发源地。
嬴汶河, 又名汇河, 是大汶河三大源流之一,古史旧志多以此河为大汶河之主流,并有“汶出莱芜原山”之说。发源于章丘市南部山区的池凉泉,沿峡谷蜿蜒南流,穿长城岭(古齐长城)进入莱芜北境,经茶业口镇曲折南流,纳嵬石河,又西流注入雪野湖(原雪野水库),并与西来的通天河汇合,由雪野湖又南流5公里至山口村, 由山区流入泰莱平原。因流经古嬴城(今城子县村),故名嬴汶河。嬴汶河出山后又向西南流,右岸先后有大槐树河、寨里河汇入,至王家洼村经杨庄西出境。
淄河,又名淄水,发源于原山东麓,淄河上游在莱芜境内有三源流,即和庄河、啬泉河、崮山河。以北源和庄河为主流,发源于和庄乡的小英章、马家峪一带,东流经普通至东车辐出境入淄博市石马水库,境内长12公里。 中源啬泉河源于和庄乡草庙头,东流经啬泉至老姑峪出境,长5公里。南源崮山河源于苗山镇王鲁山水库上游的高唐村,流经崮山村西,至下周庄转向东北,至东邢庄出境流入淄博市,长10公里。淄河在境内三支流总流域面积102.03平方公里。
孝妇河,古称袁水、陇水、笼水,又名孝水,清朝改称孝妇河。孝妇河干流始于博山区神头泉群,其上有岳阳河、白阳河两支流。岳阳河发源于博山区岳庄东大崖顶西麓,东西流向,至神头长14.8公里。白阳河发源于博山区城西南禹王山北麓,至神头与岳阳河共同汇入孝妇河干流。长14.5公里。孝妇河自南而北, 穿过博山城区,经淄川区、张店区、周村区,在周村区袁家庄西约500米处出境入邹平县。在邹平县吕家庄东分为两股:一股为1966年新开挖的胜利河(系孝妇河分洪河道),由南向北在邹平西北部辛庄村西入小清河;另一股是流向东北的老河道,在邹平县绳村东入桓台县,穿过马踏湖,经预备河在博兴县付家桥村东入小清河。该河从岳阳河源头至河口全长135.9公里,流域面积1705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
1992 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关于旅游的内容,请丰富该主词条),位于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城区西南部,总规划面积 1702 公顷,下设凤凰山、禹王山、望鲁山、薛家顶和夹谷台五大景区,是淄博市市一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青少年活动营地,淄博市自然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园内山势险峻,地貌奇特,森林茂密,环境优美,文物景观、
自然景观丰富,游乐健身场所众多,是生态旅游、回归自然、
休闲度假之胜地。
风景名胜
虎山名胜
虎山山巅有唐、宋两代建的玉皇庙和四方塔,以及元、明、清三代记述建庙、建塔缘由的碑碣。山顶及山腰大部绿化。 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载:“瑚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上有玉皇庙……”。因此山远望有卧虎形状,后遂称为“虎山”。
白石洞名胜
白石洞,又名过雨岩。《山东古迹名胜大观》记述:“山多白石,搀岩欲坠,洞在半山,有龙神祠。林壑幽深,间以枫树。每逢岁寒霜叶松涛,点缀其间,诚佳境也。”又记:“县城西北十里,西域城西,柿岩以北,参政赵进美(明崇祯间进士),易名过雨岩”。
白石洞是一处景色宜人,多有古迹的游览胜地。白石洞山谷东西走向,谷深3余里,山顶至谷底60余米。山峰山谷植被茂密,远看像一绿色屏障。过山门进山峪,沿石阶盘道而上,映入眼睑的是一片翠绿。盘道两边皆是野生的山榆、山荆、翠柏,互相交错,编成篱阵,林叶茂密,遮住蓝天。石阶盘道,顺山谷走势曲回而上,时而有亭阁出现,时而有怪石迎客。越向上行,两边树株越密,树荫越浓,峰回路转,前后游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高喊一声,回音荡耳。诗人写道“一登白石洞,景物信天然。”
沿石阶攀上三余里,前面出现一道陡峭石壁,形如张屏,高达三十余米,长约六十余米,倾度90度以上。石质白色,形似刀劈,上面多是洞穴,石壁顶端,短松如盖,根出石上,缦岩而生,在石壁下瞻眺,只见石壁直立云天,有危危欲倾之感。石壁下有一大洞,高5米,深7米,洞外水池蓄满清波,洞内深处有一小洞,一涨清泉从中涌出,注人洞外水池中,泉水甘凉清例,终年不涸,是优质天然矿泉水,游人无不以饮此水为快。
石壁前有二亩余地,地势沿石壁南北走向展开,此为白石洞古迹建筑群分布地区。建有明清寺庙式建筑二十九间。主体建筑有:玉皇阁、团圆殿、三观殿、龙王祠、观音庙,还有碑阁、道士房等。石壁南侧是龙王祠,沿石壁向北,进山门,有院落二进,建有观音庙,团圆殿,三观殿,道士房,中间有月亮门一座将两院分开。石壁北侧有石阶直通山腰,石阶尽头建有玉皇阁,站在玉皇阁上可以纵览白石洞全境。
庙宇其间现有大小石碑十六块(包括残碑)。以乾隆八年立“求雨碑记”为最早,以后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民国均有重修的碑记,还有数通当代重修碑记。在玉皇阁下的山崖上有民国六年摩崖石刻“土”字,字大如斗、雕刻精细。白石洞峪口有石碣一方,上镌山东省书法协会主席高启云题写的“白石洞”三个大字。山上陡壁间有当代园林学家陈从周所题写“白石洞”石刻。
白石洞景区内有较大石洞七处,“其中最大的是有泉水的石洞,小洞不下百处。尤其是半山腰石壁上随处可见大小不同的洞口,形态奇异,玲珑剔透,令人赞叹。
白石洞庙内外及石壁前古树多株,庙中月亮门外有一株古老银杏,胸径一百三十五厘米,高达三十米,树龄六百年以上。庙外有国槐一株,胸径一百二十七厘米,高达二十五米,树龄五百年以上。另有一株国槐胸径七十九厘米,树龄五百年以上。毛株最大的一株胸径八十七厘米,树龄四百五十年。元宝枫最大的胸径六十七厘米,树龄三百年。黄连木最大的树胸径六十七厘米,三百年树龄。流苏胸径六十三厘米,四百年树龄。还有朴树、山 植、柿树、苦木、鹅耳枥等近四十个树种,胸径三十厘米以上的大树有一百余株。
一九八五年以来,博山区和域城镇两级政府牵头,组织政府、集体、个人多方集资,开发建设这一景区,重新修复团圆殿、三观殿、玉皇阁等古迹建筑。重修后的团圆殿三间,前出厦、飞檐斗拱、青砖白墙、上覆琉璃瓦,气势伟然。殿东三十米处,红枫岭下即是重修后的玉皇阁。区政府出资二十万元重修了石阶盘道,新建亭阁数座。一九九三年区政府又投资二百万元,新建了白石洞山门。山门占地面积十亩,气势宏大、金碧辉煌。并新建饭店十间,逐步完善了白石洞景区的
旅游设施。
白石洞山门以东一里处有烈士陵园一座,纪念碑立于苍松翠柏之中,是淄博市,博山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凰山名胜
凤凰山是博山风景胜地。山上松柏刺槐郁郁葱葱,故春夏秋冬四季,游人熙来攘往,络绎于途。
从博山城到凤凰山游山赏景,到了红门,横跨孝妇河上的一座石桥 (原是七孔,因展宽马路,现留五孔) 即触入眼帘。桥上凿青石为栏杆,横亘东西,古朴壮观。桥西侧高地,现尚有明代牛’叶创建的红门宫,训。二十余间殿宇。上靠巍巍群峰,下临潺潺孝水。殿宇雕梁画栋,引人入胜。院内原有宋代佞臣秦桧和王氏夫妇二人铁铸之像,任游人唾弃。殿宇内原塑有岳飞神像,现塑像已毁,殿宇尚存。殿宇前石柱上过去刻有“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的诗句。了了数语表达了人民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情感。 凤凰山的南部,依山建有楼群耸起的
山东轻工美术学校;山的北部北宋大观时(1l07—1110年)张道源隐于此建“玉皇宫”。过去每年正月初九为善男信女求神祈福之地。现已辟为原山林场的场部。过去凡游山的黄童臼叟来这里,必须附藤攀枝才能达到山巅。山径越来越深,一路草木越发引人入胜。山的西部,林树之间有条小峪,峪中野花竞放,漫山遍野,幽静别致。游人沿着崎岖山径,可以攀登绝顶。因顶峰高耸突兀,但以其高度逊于泰山之岩,故又以“小顶”命名。从山麓下到山巅,苍松翠柏夹道,石磴迂回曲折。山巅古建有碧霞元君庙,庙内有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撰写描绘小顶景色和重修碧霞元君庙的缘起的碑碣。潺潺的孝妇河水和风凰山的景色遥相掩映,愈加绚烂壮丽。
凤凰山西南三里有条群峰环拱“若四围团坐者”的山峪,叫做“团山峪”。为凤凰山最为幽辟之地。该峪横贯东西,浓荫蔽天,杂花铺地,更有一股泉水在峪底汇成小河。人们多趁工余之暇,到此度假。耸峙的凤凰山和涓涓的峪底流水,为博山城增光添色。
凤凰山下“红门宫”,人民政府批准已拨款重修。建为淄博市琉璃博物馆;1983年已划入淄博市新辟的颜山公园范围。驻博山的解放军指战员在这里战高温酷暑,满洒汗水,开山辟岭,修成登山马路,倾注了军民鱼水情。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山光水色,将会吸引着更多慕名而来的游人。
岳阳山
岳阳山山巅旧有古代三院,造型古朴,彩绘斗拱,风貌典雅。三院分别各建主殿三问,两庑亦各建三间,塑有后土夫人、碧霞元君,山神等神像。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陡峭的青石坡上,开山辟岭,见缝插针,广植松柏,刺槐、果树。春天松柏果树竞相吐翠;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红黄争艳;冬天银装素裹,吸引着更多的游人。
原山庙
位于莱城区和庄乡北平州村北原山顶, 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建。占地东西长70米,南北宽26米,主要有原山阁、禹王殿、泰山行宫、碑林、长城墙等,庙均为硬山顶,四梁八柱。泰山行宫为黄色琉璃瓦,其他为小黑瓦。另有建修庙石碑十几块。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