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的前身是“天福兴”高甲戏班。1953年,该班在厦门接受民主改制,正式命名“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1978年10月恢复建制,1988年初又恢复“金莲升”原名。
剧团简介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的前身是“天福兴”高甲戏班。1931年该班重新改组,老班主大嶝岛人谢天造和金门、同安莲河的创立者们,取“金门”之“金”字、同安莲河镇之“莲”字,加上以示吉祥的“升”字,取名“金莲升”。抗战胜利后,成为闽南侨乡及
东南亚侨居地驰名的高甲班,时称“五虎班”。解放初期,金莲升在厦门、漳州一带巡回演出,最后在厦门定居。1953年,该班在厦门接受民主改制,正式命名“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1960年更名“厦门市高甲剧团”,1966年同安县高甲戏剧团并入。文革初期该团改为“东风文工团”,1969年被迫解散。文革结束后,1978年10月恢复建制,1988年初又恢复“金莲升”原名。该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经费补助80%,全团演职人员70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34人,初级25人,工勤人员2人)。
该团
名伶辈出,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在闽南一带久享盛誉。并在全国、华东地区及省、市戏曲汇演参赛中,多次获奖。1952年,艺人陈家塾、张清沪和张长城,根据《荔镜传》唱本改编成六集连分本戏《陈三五娘》,久演不衰,深受观众欢迎。此后,创作、改编的有颂扬爱国志士、民族英 雄的历史剧《屈原》、《黄道周》、《郑成功》等,描写革命斗争精神的现代戏《海螺》、《黄花岭》、《红霞》等,抨击封建社会腐败的传统戏《审陈三》、《连升三级》等。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高甲剧团在厦门与港、台以及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 1 月,该团应菲律宾钱江联合会邀请,在马尼拉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演出,演出《春草闯堂》等17个剧目,受到菲华各界欢迎和广泛赞扬。1988年10月,该团又应香港福建商会、同乡会、体育会和香港联艺娱乐有限公司邀请,赴港参加1988年度中国地方戏曲展的演出活动,在新光戏院上演《武则天篡唐》、《乘龙错》、《春草闯堂》、《凤冠梦》和《审陈三》五个剧目,一时间,“一曲乡音动心弦,港人争看‘金莲升’”。1994年3月26日至5月25日,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首次访问台湾,并作为大陆首家艺术团体,应金门中华民俗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在时隔45年后到它的半壁发祥地金门县巡回演出,演出38场,13个剧目,盛况空前。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获得“高甲戏”保护单位资格。
活动情况
人才方面
金莲升高甲剧团艺术阵容强大,拥有众多优秀的艺术表演人才。先辈艺术家陈宗熟、林赐福分别创立了“提线木偶丑”和“掌中木偶丑”的表演艺术,堪称戏苑一绝,被列为“闽南四大名丑”之列。2004年,我团优秀演员吴晶晶(国家一级演员),荣获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厦门自己培育的第一朵“梅花”,也是高甲戏剧种唯一的“梅花奖”获得者。
剧团艺术人才在国家级、华东区、福建省及厦门市举办的戏剧会演比赛中,获奖百余人次,拥有省级金牌、银牌获得者数名。在职演职人员大、中专文化程度占剧团总人数的75%。
获奖情况
在几代“金莲升”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剧团受到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八十年代后,剧团多次被省文化厅授予“福建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称号、“福建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市直党工委优秀党支部、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艺术成就更是累累硕果。特别是1996年,重新创作的大型高甲戏《审陈三》,获中国(湖南)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一等奖及6个单项。1999年,创作大型高甲戏《金刀会》,荣获福建省第21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及六项单项奖;获福建省第三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及获第十二届“孔雀奖”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评奖银奖。2002年,创作大型高甲戏《上官婉儿》,获福建省第22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及7项单项奖。并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
曹禺戏剧奖·剧目奖及6项单项奖。2006年,创作大型高甲现代戏《阿搭嫂》,获福建省23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及8项单项奖。
演出情况
“金莲升”的艺术发展始终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一创经济效益,开拓演出市场。二创社会效益,锻造艺术精品。剧团的生命在于演出,为了开拓演出市场,“金莲升”调整方略,立足城市,送戏下乡。多年来,剧团以戏码多,艺术质量高,守信誉赢得观众。年年演出百余场。戏金在闽南晋江一带,位居首位。
同时,积极开拓厦门的演出市场和观众面,每逢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黄金周坚持剧场演出。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使更多的城市观众了解和接受地方戏曲,我团从培养观众做起,积极举办社区广场演出,并深入到各幼儿园、企业、部队、老年活动中心、福利院等基层单位进行慰问、公益演出,使各阶层、各年龄段的观众热爱民族文化,热爱高甲戏艺术。据统计连续几年,“金莲升”在厦门岛内演出场次都在40场以上。
演出活动
“金莲升”是个老牌剧团。自建团以来,一直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注,多次光荣地接受招待中央领导的演出任务,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老艺术家陈宗熟曾被特邀晋京在政协礼堂表演。剧团也曾二度代表福建省、厦门市晋京参加国家重大庆典活动。
1960年,剧团创作高甲戏《审陈三》、《海螺》,被选送晋京参加国庆十一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高度赞扬。并参加国庆大阅兵,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
1999年,剧团创作大型高甲戏《金刀会》被文化部选调晋京参加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台联主席张克辉等领导观看演出、接见演员。《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载文报道40余篇。
近年,剧团许多优秀演员、优秀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以及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走遍中国”、“名段欣赏”等栏目上亮相,向全国人民展示闽南优秀文化,为厦门人民争光。
对外交流
高甲戏,对台湾、东南亚及世界闽南语系华人,有着极大的凝聚力、亲和力。厦门创建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多次跨海、跨洋演出,把亲情、友情带给台湾同胞,带给海外华裔。
1986年,“金莲升”应邀赴菲律宾作为期36天演出,当地媒体纷纷报道称赞。一时乡音风靡整个菲华社会,宣慰萦怀故国的海外游子。
1988年,“金莲升”作为中国大陆的四个代表团之一,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场场暴满,轰动一时。香港各媒体报道了剧团演出风采,加深了香港同胞和祖国的感情。
1994年3-4月,应邀到台湾参加台北“戏曲节”和高雄“戏剧季”演出活动。并先后到台南、基隆等处公演。又应金门中化民俗文化交流协会之邀,到金门演出。这是福建省第一个赴台演出的文艺团体,也是大陆第一个到金门演出的文艺团体。演出时间达两个月,仅在金门这个小小地方,观众就达8万人次。当地报纸以《闽南大戏唱起》、《上戏下戏,水乳交融》、《跨海觅知音》等醒目标题,真实记载了“好戏连台,观众人山人海”的历史性场景,抒写两岸人民的戏缘、血缘与亲情。剧团此行得到中央文化部的表扬和国务院对台办的嘉奖。还被厦门人民评选为当年的十大新闻。
2001年,“金莲升”再度应邀赴台参加两岸高甲戏研讨会暨高甲戏展演,剧团有两篇论文在会上发表。
同年12月,剧团又应邀赴金门巡演,以一出《金刀会》架起了两岸和平的桥梁。作为文化使者,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随后在2005年9月剧团再赴金门参加两岸庆中秋演出。2007年5月应金门城隍庙邀请,赴金门文化交流演出。2007年12月应澳门厦门联谊会的邀请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八周年暨澳门厦门联谊会成立,首届理监事就职典礼演出。2008年4月应邀赴台湾参加台南市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演出。
剧团在厦门、闽南金三角、香港、台湾、金门乃至东南亚有较高的知名度,被誉为“金字招牌”。厦门建设“艺术之城”,必须创特色文化品牌,而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地方艺术品种――高甲戏,更需要保护它和发展它。
获奖名单
1996年《审陈三》参加中国(湖南)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
获:演出一等奖,导演一等奖,演员一等奖,演员二等奖,编剧二等奖。
1999年《金刀会》参加福建省第廿一届戏剧会演
获:优秀剧目奖,荣誉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编剧二等奖,演员奖,优秀舞美设计奖。并晋京参加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
2002年创作剧目《上官婉儿》
荣获福建省第22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
荣获福建省第22届戏剧会演剧本奖二等奖
2003年9月16日
荣获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福建赛区)组织奖
2003年10月《上官婉儿》
2003年12月
《上官婉儿》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2005年3月
获第七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组织奖
2006年12月《阿搭嫂》
获福建省第二十三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
2007年1月
获第八届全省“水仙花”戏剧比赛组织奖
2008年元月
获第九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奖·戏曲音乐奖比赛乐队奖。
出访情况
1985年12月剧团赴菲律宾文化交流演出。
1988年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剧展演。
1994年大陆剧团首次赴台湾、金门文化交流演出。
2001年剧团再次赴台湾、金门文化交流演出。
2005年9月赴金门参加两岸庆中秋演出。
2007年5月 应金门城隍庙邀请,赴金门文化交流演出。
2007年12月应澳门厦门联谊会的邀请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八周年暨澳门厦门联谊会成立,首届理监事就职典礼演出。
2008年4月应邀赴台湾参加台南市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