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川河,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右岸一级支流,因流经宜川县城之滨而得名。发源于宜川县西黄龙山,东西向贯穿全县,在县川口注入黄河,全长54公里,流域面积1154.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南川河、交川河。
干流概况
县川河,发源于宜川县西
黄龙山,自西向东流,上游由南川河、西川河交汇而成,始于宜川县北关,西、南二川河交汇处。至黄河口,全长54公里,流域面积1154.6平方公里。中游交川河汇入。河谷最宽800米,最窄100米,平均宽450米,河床均宽50米。流经丹州、党湾、秋林、壶口4个乡镇,范湾等10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由于流量和比降较大,河床自西向东逐渐切入基岩,下游河道深达10米至20米,形成岩石裸露的峡谷。
水文特征
据大村水文站1968~1982年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2.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38立方米/秒。(1971年7月2日)。最小流量为0.0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334万立方米,高程832米至465米。平均比降8.5%。
冰期始于11月中旬,解于3月下旬。
主要支流
交川河(又名北溪河、仕望河),位于宜川县城驻地北15公里的交里乡境内。源于岔口行政村之西的油房台(系废村),向东南流经岔口、孟长镇、四方、交里、兰家河等5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于黑子沟口入县川河。全长30.3公里,流域面积387.6平方公里,系常年性河流,河床均宽20米,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系黄河二级支流,上游流经林区,中下游穿越植被较好的沟壑区,含沙量较小。冰期始于11月中旬,解于3月初。因流经交里川道而得名。
西川河(本名银川河或银水,又名浦水),流经宜川县英旺、党湾两乡,源于晋师庙梁下,向东流经龙泉、观亭、英旺、茹坪、五里坪等9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至县城北关虎头山下,全长49.4公里,流域面积516.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20米,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为常年性河流,河岸平均宽350米。因上中游地区流经林区,河水清彻,含沙量小,仅在茹坪村以下的10公里内含沙量稍增。冰期始于11月中旬,解于3月初。因此河位县城之西而得名。
小南川河(即丹阳河。一名赤水,又名长松水,偏城川),位于宜川县城驻地西南9公里(水平)的丹州镇境内。源于黄龙县小寺庄盘山镇沟。向东流经铁龙湾与大南川河交汇,汇合后统称南川河,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60.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10米,平均流量0.15立方米/秒。系黄河三级支流,河床狭窄,平时细流,雨时暴涨,水流湍急,流经林区,含沙量小。冰期较长,始于11月上旬,解于3月初,因其地处县城之南,且河流较小而得名。
南川河(一名大南川,赤石川,又名义水或义川),源于黄龙山大岭,在宜川境内部分位于县城驻地之南22.5公里(水平)。属丹州镇所辖之境,西南—东北流向,宜川境内自谭家湾经高湾、三角、程洛、柳树村、郭等9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至县城北关虎头山脚下汇入县川河,全长62.1公里,境内流长25公里,总流域面积1139平方公里,河岸平均宽125米,河东平均宽25米,平均流量0.3米2/秒。河道宽阔,常水量较大。系黄河二级支流。冰期始于11月中旬,解于3月初。因流经县城之南而得名。
治理开发
自流引水
宜川县塬沟分明,川道遍布,自流渠道各大河大川均有,汾川、仕望、南川、西川、白水川、猴儿川等河川所属居民,素有引水灌田之习惯。县川河流域的几个主要渠道情况:
群英渠:位于丹州镇城南,1969年建成。全渠长410米,灌溉面积620亩。1983年改建从郭二村,流经南窑、南街和西街3个行政村,因基建占地灌溉面积到1994年下降至400亩。
三合渠:1953年建成随即受益,1960年配套扩建。渠首设于丹州镇程洛村。左渠经流灌溉柳树村,右渠经流上阳湾、曲里等村,为无坝引水。1963年又在渠首配套修拦河砌石滚水坝,干渠长10公里,衬砌渠道0.4公里,设计灌溉1400亩,实灌1365亩,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到1994年因基建占地实际灌溉面积下降为800亩。
刘庄渠:位于英旺乡刘庄村,1972年建成,渠长11公里,设计面积1750亩,与刘庄水库为配套工程。此为病险库,无灌溉效益。
云英渠:位于云岩镇云岩村。1958年建成。渠长6公里,设计灌溉面积900亩,实灌150亩。
水库
木头沟水库:位于县川河西川支流的木头沟的下西沟中。1958年10月动工,1960年9月合龙蓄水。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主沟长12公里,沟道比降2.4%。年经流量105万立方米,年输沙量0.36立方米。系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1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5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700亩,设计洪水量37立方米/秒。坝为均质土坝,坝体高22米,顶长188米,顶宽3.5米,底宽109米。溢洪道建成20多年来,未曾过水。工程量14万立方米,投工14万个,国家投资11万元,设计灌溉面积700亩。
刘庄水库:位于县西川河支流上刘庄村,第一期工程于1970年9月动工,1972年10月结束;第二期工程于1976年5月动工,12月竣工。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主沟长15公里,沟道比降为1%。总库容4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04万立方米。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3米,顶长240米,顶宽3.5米,底宽122.5米,工程量34.4万立方米,投工29.8万个,配套渠道11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600亩,有效灌溉面积1570亩,实灌溉200亩,至今未用作灌溉。渠道已平,建筑物倒塌损坏,只用作养鱼。
钟楼寺水库:位于交川河上游,1973年动工,1974年建成蓄水。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主河长18.7公里,河道比降1%,总库容量258.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96.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00亩,有效灌溉3000亩。坝为均质土坝,坝身高23.5米,坝顶长210米,顶宽3米,坝基宽126米。动用土石方28.6万立方米,投工26.8万个,国家投资28万元。工程因赶进度,质量较差。
小水电站
县川河流域的小水电事业始于1958年,10月县水利队在城镇公社箭子坪村勘测设计建起了宜川第一座小水电站,引县川河水,采用木制法兰西式水轮机,用铁丝作输电线,装机容量7.5瓩,于1969年停产。
1969年5月,从南川河掌里村上1公里处引水,建成南关水电站,装机60瓩,投资20.3万元,1976年因建起哨皮、龙湾电站而废。
1971年5月,在仕望河中游,秋林公社哨皮村下,建起哨皮水电站。
1976年1月在仕望河中游,秋林公社龙湾村,建起龙湾水电站。
1985年,全县已建成小水电站14处,装机18台,容量1360瓩,其中48瓩以上水电站4处,装机容量1240瓩。共架设高压线路210.7公里,低压线路112公里。已有52个村委会,123个自然村,5752户农民通了电,农业用电量58.84万度,其中排灌5.27万度,乡镇企业6.09万度,农村加工9.88万度,照明37.6万度。
1987年10月开工修建甘草水电站,权属县管,1992年12月竣工。水源来自仕望河,总投资693万元,其中县自筹资金417.3万元。引水流量71113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1000瓩,年设计发电量600万度。
流域概况
县川河除上游小部分外,流域全部在宜川县境内。宜川县,西魏大统三年(537)置义川县设汾州,废帝三年(554)改汾州为丹州。唐天宝元年(742)改丹州为咸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丹州,五代后周时(951)废咸宁县入义川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县为宜川县。
宜川县主导产业以果业、旅游、能源开发为主。先后被命名为“对外开放县”和“胸鼓之乡”、“花椒之乡”。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14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6元。宜川果业久负盛名,知名度享誉国内外,属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也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苹果品质最佳的县份之一。全县建果园40万亩,2017年,苹果总产47.5万吨,产值21.1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48万元,已成为8.5万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拥有世界唯一的金黄色大瀑布——黄河壶口瀑布、蟒头山、盘古山、丹州古城、云岩古镇等旅游资源,荣获“中国最具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名县”、“中国最美自然景观名县”、“全国生态特色旅游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等称号。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自然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探明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189亿立方米、天然气600亿立方米、石油678万吨,是延安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接替区。
沿岸名胜
晋师庙梁,吴志作晋祠山,云:祠一作师。在县西南百里,属西川,与鄜州接界。昔晋文公曾驻师于此。1976年修兰(州)宜(川)公路,将盘山路改为隧道通行。隧道系高质水泥结构,砼衬砌,全长285米,宽7米,高6.5米。在西洞口上有“进士庙粱隧道”6个字,“进士”应为“晋师”,是公路施工队未调查所致,书写人宜川县文化馆贺玉轩。山上曾有晋祠庙,后废。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