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反规划”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原理简介
目的不同
“反规划”以土地
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是建立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基础上的,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把绿地作为实现“理想”城市形态和阻止
城市扩展的“工事”,而绿地本身的存在与土地
生态过程缺乏内在联系。
次序不同
“反规划”是主动的优先规划。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之前确定,或优先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被动的滞后的。绿地系统和
绿化隔离带的规划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和要求进行的,是滞后的;是一项专项规划。
功能不同
“反规划”是综合的,包括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如文化遗产保护、游憩、视觉体验)。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单一功能的,如沿高速公路布置的绿化隔离带,缺乏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文化遗产保护、游憩等功能的考虑。
形式不同
“反规划”是系统的,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零碎的,往往是迫于应付城市扩张的需要,并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部分来规划和设计,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考虑,尤其缺乏与大地肌体的本质联系。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
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突破的刚性限制。
在这里,我们强调,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
空间结构(
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基于
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这些景观安全格局构成区域和城市的
生态基础设施或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
四个方面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中一些系统性问题的一种反思;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首先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城市
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的“底”,它定义了未来城市
空间形态,并为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
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促使人们重新审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规划”这种哲学观是后现代主义在规划界具体的表象,它是对理性规划模式颠覆和变异,是将规划理论中的复杂性重新定义的表述。有一个值得推崇的观点是,城市被看作一个动力系统,城市各个系统处于混沌的状态,而且是在秩序支配下的复杂状态,复杂中包含着秩序。它的理论基础是
混沌学的—个推论——
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是Michael Battg 和Paul Lougleg提出的《分形城市》学说,其灵感来自于
混沌学的一个数学推论——分形。两位分形城市研究者在分析了一系列城市形态案例(如功能分布、城市成长方式等方面)后指出:①复杂的城市可以理解成非常简单的实体组成;②分形不仅存在于空间还存在于时间。他们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构可预测的城市模型,用重复、
迭代的
递归的程序来构建和发展理想的城市。他们的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叠合
“反规划”方法论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就是一种叫做叠合(SUperposition)的方法,用多元拼贴的手段,把四个基本子系统——防洪Sp、生物保护Sp、文化遗产Sp、休闲Sp等透明地叠置交融,四个系统都没有包括其他系统,边界模糊的四个子系统的组织遵守分形的长生方式,并试图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城市看上去像自行演进的,而不是经过规划的。这种规划图上的各个系统支离破碎的形状,让人想起点彩派的绘画创作手法。这种规划自然是抽象的模型,而不具备真正制度上可运作的意义。
当今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的课题是全球性的,彼此形成“
蝴蝶效应”。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步履维艰,任重道远。应该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其生态安全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解决之策,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5].有人说,贫穷是最大的环境污染,对
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贫穷的生存环境不断得以改善的同时,寻找建设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才是必由之路。我国还有近3 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因此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走上
共同富裕道路仍是我们压倒一切的任务。世界是多元的,把任何一种主张当成绝对真理都会导致谬误。但不可否认,人类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人类的正常思维也离不开理性,理性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正规划”的一切思维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规划从19世纪后期兴起至今,所高举的思想旗帜—直是维护公众利益与社会公平,这也是现代规划编制体制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综观我国二十多年的规划实践,成绩有目共睹,如城市规划地位得到确认,城市规划内容体系、技术方法也得到法律规范等。重新回到原始起点,探讨建立“反规划”抽象理想和价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使其碰壁和破碎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现实和城市建设的剧变。
规划途径
自然服务是人类
社会经济系统最根本的依赖,和谐社会及和谐的
城市结构和功能关系,最终来源于人和土地的和谐关系,包括让土地告诉我们适宜的功能布局、适宜的居住地、绿色的而快捷的交通方式以及连续而系统的游憩网络,甚至城市的
空间形态。
“反规划”就是要从建立和谐的
人地关系入手,来建立健康和谐的城市社会和
城市形态。国内外
生态规划的思想、绿地优先的思想、景观规划的传统都可以作为对“反规划”概念的一种理解,但“反规划”是一种系统的规划途径,是一种基于前人丰富成果的整合,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当下规划方法论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以应对疾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不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任何离开当下中国的背景来讨论“反规划”用语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规划师的城市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城市决策者的理解和认同的话,那么,经过与上百个城市决策者的交流,作者还是婉拒了多位尊敬的学者的劝告,而愿背千夫指责坚持使用“反规划”概念,因为它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就可以把一个规划师对土地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让百忙之中的市长们迅速理解并牢记,并能很快付诸有益的行动,仅此而已。如果因此能唤起同行的忧患和创新意识,则更有抛砖引玉之感。(
俞孔坚系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哈佛大学设计博士;
李迪华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关键战略
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
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
生态基础设施。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
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
好多鱼也是这样的。我们爱吃的
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来自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
可持续性。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这是我们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
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
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
(1) 大错之一:高堤防洪: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
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 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
(3) 错之三:裁弯取直。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 大错之四:高坝蓄水。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影响下游河道景观,
生境破坏;丧失水的
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
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
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
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 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填埋湿地。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
水分平衡,防止
洪涝灾害的关键。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很简单,我们的水利部门只管河流廊道,湿地不是水利部门管的,而环保部门又管不了河流廊道,所以河流被切割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做防洪堤,实际上你也可以解决防洪问题,靠什么?靠湿地系统和水系统,变成一个连续的网络。湿地就是海绵啊,下雨时,它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呀,旱季就可以渗出水啊。
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
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
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
你看,还在几年前,80%的北京人是靠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那时候很少有堵车和上班迟到的事;再看现在的北京,我们放掉了以前骑车的方式,以开车为时尚。不久会发现,对许多人来说开车将变成是被迫的了。现在的美国和欧洲,正在以骑车为时尚。但是再过五年,或者最多也就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会以骑车为时尚,可以看到我们的时间差。但是等到我们再缓过劲来时,再想骑车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可以骑车的路了,我们的路全被汽车给占了。中国城市正在扩张,未来中国的城市至少比现在大三倍,所有的城市可能要比现在至少大三倍,所以这个时候要建立一个城市格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关键的战略性的规划在开始的时候,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就应该制定绿色通道,城市中要将绿色通道留出来。沿河流也好,沿社区间的绿地也好,建立起社区间的绿色通道。上下班将来靠骑车,中国将来一定要靠自行车和公交来解决交通问题,决不能靠小汽车。北京现在已经出现严重的
交通堵塞现象。更何况中东问题,更何况我们的石油危机问题,中国要
和平崛起啊,希望寄托在自行车上和轨道交通上。中国如果寄托在汽车上,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是免不了的。国家间的能源竞争,跟美国的竞争,跟日本的能源的竞争,你不能不跟他们在中东、东亚发生竞争,一定是要发生摩擦的。所以真正解决的对策是解决
绿色交通,而绿色交通的关键是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就要留出非机动车的绿色通道和沿轨道交通线的
城市布局。你想想看,如果从北京的核心区能一直骑车到西山的话,那该多畅快!一个或半小时我就骑到西山去了,上班既解决锻炼问题,又节能。
所以西方人早就开始认识到这个,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强调建立
非机动车道,但是他们是付出代价的。因为他们城市已经定型了,他需要拆掉城市的部分,他需要拆掉道路。最近几年,在美国
波士顿一个叫大开挖的工程花了200亿美元,把穿越城市的快速车道埋到地下去,重新在地面上恢复绿色廊道和步行、自行车空间。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一段的设计。人家花了200个亿,而我们现在是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实现。为什么?我们的城郊的土地还有余地、还是农田,所以你把这个系统保留下来,留给后代,留给十年以后,一定是会有很好的结果。这也是和平崛起的战略性规划。
大家现在都在向往汽车,所以根本不考虑自行车问题。加拿大有一条横贯整个国家的绿色的自行车道,整个畅通无阻。在中国完全可以建立这样的绿色自行车通道,大运河就是其中一条,大运河将来一定是这样一条绿色廊道。现在不去规划建设,将来也要建,但将来要建可能要花上几个亿,几百个亿来建,现在来建可能是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说差别就在这,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来认识。
所以,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自行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机动车道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它将是应对未来全球性能源和石油危机的关键性战略,必须从现在开始建立。
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是集生态、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景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它们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节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在大地上的烙印。从早期山区先民用于交通的
古栈道和河边的纤道,到秦始皇修建辐射在中华大地上的
驰道,和隋炀帝开凿横贯南北的京沪大运河,众多具有数千年或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如明珠闪烁般被
线性景观串联起来。要注意,关于遗产的概念,不光是5000年、3000年的遗产或几百年的遗产才有价值,脚下的好多文化遗产都可能有重要的价值,50年,30年的遗产也有价值,我们把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公园,就是将其作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遗产来对待的,获得了多项国际奖和国内大奖(图-17)。
然而,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现代高速路网的横行,这些线性历史景观被无情地切割、毁弃。即便许多节点被列为地方、国家、甚至世界级的保护文物,但它们早已成为一些与原有环境和脉络相脱离的零落的散珠,失去其应有的美丽与含意。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与同样重要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一起,构成城市与
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同时又是无机动车穿行的慢步道和自行车走廊,它将是未来市民的
生态休闲与文化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
可以预见,融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及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绿色遗产廊道将在未来中国大地景观上构筑起一个迷人的网络。
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
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英国在1979年时就有20多个社区引入城市农田,还有相应的机构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使城区的绿地、水面达到40%,并用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他们称之为“建设没有郊区的新城”。
台州案例
简介
这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
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
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
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
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获奖项目主持人俞孔坚,李迪华带领北大团队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
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出版《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交流》已连续重印6次,使这一
生态规划的思想在中国许多城市开始生根开花,台州就是其中一个案例。2005年,该案例获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规划奖(ASLA Honor Award, Planning and Analysis)。评奖委员会认为:该途径和案例“从环境和生态出发,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创造了一个能够发展出多种建筑和
景观形态的
城市空间结构。”
评论
北京的
土人景观提出的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
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
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