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谓就是指古人的称呼,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字不知)。名是小时长辈起的,字是弱冠之年起的,号是自己起的。古人的称谓极有讲究,不同关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对人的称谓都可能有所不同。
字和号的基本定义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1]
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的联系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词义相近
“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词义相反
“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连义推想
岳飞字鹏举;谢翱字皋羽。
其他信息
还有些时候,“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称呼的含义
1 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2 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 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别号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
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
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
苏东坡。
其他称谓方式
以名字称
古人的名大都用于自称,极少有人直呼其名。称字的多为长辈或同辈。以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为例,将军常对人自称“学良”,而他的师友多呼之为“汉卿”,有亲切、亲近意味。
以别号称
著名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称别号多是表恭敬之意。
以郡望称
郡望是指一个人的故乡,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祖籍河东,韩愈世居昌黎县,因之后人分别称他们为柳河东、韩昌黎。二人又分别有《河东先生集》、《昌黎先生集》传世。
以官位称
王维曾官居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杜甫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柳永因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
以谥号称
谥号是一个人死后,皇帝根据他生前功劳而封的荣誉称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后人称之为欧阳文忠公,有《欧阳文忠集》,范仲淹谥文正,后人称之为范文正公。
以书斋称
蒲松龄因其书房名为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闻名。
以代表作称
宋词人张先语言工巧,曾以三处善用“影”字,人称张三影。
以居所称
清才子袁枚因居随园,称为随园主人。
姓氏演变
先秦姓
姓是不变的族号,氏是姓的变化分支,也可自立。
姓氏起源:母系氏族社会就已有姓,不少古姓带有“女”旁,本质是氏族称号。 《春秋》所载:黄帝是姬姓(周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嬴姓(秦姓); 妫(guī)、姒(sì)、姚、芈、偃yan、隗(huai)、允、子、风、归、曼。 古书常说的“百姓”一词,最早可能指众多的氏族。
周人是黄帝后裔,姬姓不变。下面又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陈国的陈完以陈为氏,出奔齐国后便由陈氏改为田氏。
1 因生而姓: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sì);禼(即契(xiè))母吞燕卵而生禼,故殷姓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姬。”
2 以自然物为姓: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
3 注解:同姓不可通婚;对人称呼时不称姓。
先秦氏
男子姓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联系密切。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男子称氏“明贵贱”=身氏+姓。
1 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捷(郑文公);齐、楚、秦。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分封姬姓国53个,其子孙多以国邑名或父祖字为氏。 贵族以嫡长子继承其位,称为大宗;其余儿子称为小宗,成为大宗的臣属。 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统称王族。 诸侯的小宗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统称公族。王族、公族可以国名为氏,但公孙的子孙则不属于公族,另外命氏:齐文公的儿子叫公子高,孙子叫高傒(xi)。
2 卿大夫以封邑为氏:知罃、羊舌赤、解狐。
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姬同承位为庄公,是大宗; 余三子庆父、叔牙、季友为小宗,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就是“三桓”。 庆父儿子公孙敖承位,庶子或以“孟”为氏,或以“仲”为氏(实际排行老二)季孙子孙多以季为姓氏;又因季友封邑在费,子孙也有以费为姓氏。
3 以官名为氏:司徒、司马、司空、上官、太史、王、侯。
4 以技为氏:陶、巫、甄。(常为贱人)
5 以居地为氏:东方朔、西门豹、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
6 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以祖先字为氏:孔丘(孙嘉字孔父之后)、季孙肥(子友字季之后)。
女子姓氏
1 贵族女子称姓:“别婚姻”=排行或婚氏+姓
2 待嫁女子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孟姜、仲子、叔姬、季芈。
3 出嫁女子:
3.1 本国国名或氏+姓:齐姜。
3.2 嫁给别国国君:配偶封国+姓:秦姬。
3.3 嫁给别国卿大夫:配偶氏或邑名+姓:赵姬(赵衰妻)。
3.4 死后:配偶或本人谥号+姓:武姜(郑武公妻)。
姓+“氏、女、母、姬、媪、妪”:武姜称姜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 战国以后,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
先秦统称
——名字古人有名有字
古时婴儿出生3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名字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 。
称谓变化
1 夏商:孔甲、盘庚、武丁(和干支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
2 春秋:“黑肩”(周公,生理特征);“寤生”(郑庄公,其母难产),+“子”取字=尊称:子胥(伍员);子渊(颜回) 名字连说=字+名: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
3 周代贵族(男子):伯仲叔季+字+父(甫):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有时省“父”(甫)字:伯禽仲尼叔兴 有时省排行:禽父尼父兴父 。
1 以排行为字: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 周代贵族女子取字:伯仲叔季+姓+字+母(女),孟妊车母。最常见的是姓上冠以排行:孟姜、叔姬、季芈 有时省“母”:季姬牙有时省排行:姬原母,有时单称“某母”或“某女”:寿母,帛女。
汉后姓氏
汉代通谓之姓,人人有姓
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长孙、宇文、慕容、拓跋、独孤、尉迟、呼延、万俟
改姓
1 皇帝赐姓;避讳改姓;避难改姓。
2 改繁为易: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爱新觉罗简姓罗、金
3 少数民族从汉:北魏孝文帝规定皇族拓跋改姓元,其他改陆、穆、贺、于等。
4 拓跋、
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等都是汉语译音。
汉后名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之”、“不”等为虚字:介之推、申不害
魏晋:高雅如“之”: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裴松之
南北朝:佛教盛行:僧肇、道安
唐代:求雅:文、德、儒、元、雅、士
五代:美士曰彦
唐宋:道教盛行,以五行命名:朱熹(火),祖孙名五行循环,复名增多
元代:取蒙文名;且规定汉人不得取名,以出生日期为名:朱元璋名朱重八
明清:以族谱、字辈命名: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
清满贵族:安、福、永、泰
汉族取名
1 尚武:胜、武、勇、超、猛、固、彪、举
2 思贤:张尧、黄舜、邓禹、张汤
3 求寿:万年、延寿、千秋、去病、去疾
汉后字号
名字连说——名+字:孔融(名)文举(字);陈琳(名)孔璋(字)
“名”或“字”中用同字或偏旁表示同辈:颜果卿、颜真卿;苏轼、苏辙
(别)号: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唐宋开始盛行:例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青莲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其他字号
1 唐宋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例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
2 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表示尊敬,称“地望”:孔融称孔北海;韩愈称韩昌黎;王安石称王临川。
3 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诸葛亮称武侯;王羲之称王右军。
4 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周敦颐称濂川先生。
5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陶潜称靖节。
6 在姓氏前加“大(小)”指称特定的同姓者:老杜指杜甫,小杜指杜牧。
7 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伊吕”指伊尹、吕尚;“李杜”指李白、杜甫;“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
8.1 生前尊号:唐代起皇帝生前还有尊号: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8.2 庙号:汉代起皇帝在谥号前还有庙号,每朝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则称太宗、世宗等:例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等。
8.3 谥号:古代贵人死后,朝廷给予谥号。
8.4 皇帝称号=生前尊号+庙号+谥号
避讳方式
避讳方式一般有改字、空字、缺笔。
秦汉:改字常以同义互训:
(高祖)邦—国;(文帝)恒—常。
空字=□或某或讳。
唐代:开始缺笔。文字笔画有缺省。旧时多为表示避讳的一种方式。自唐代以来�o在书写或镌刻本朝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o有意缺笔以示避讳。一般省略最末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