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地处莘县东南部,东南与阳谷县金斗营镇、河南省台前县侯庙镇相邻,南与河南省范县高码头镇和颜村铺乡隔金堤河相望,西与柿子园镇为邻,北与徐庄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67.2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古城镇户籍人口为57834人。
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古城区域为古顾国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黄河决口,原范县县城毁于水,从金堤河南向北迁移20华里重建县城,即现之古城镇。
1949年后,为范县第一区。
1956年1月,改为范县城关镇。
1957年1月,改为范县古城区。
1958年,撤区建公社。
1961年,复为古城区。
1964年4月,划归莘县。
1971年,改为古城公社。
1984年,改为古城镇,东北部划出部分村庄设舍利寺乡。
2001年3月,舍利寺乡并入。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古城镇辖有古城北关、古城东街、古城西街、古城南街、古城北街、东北街、北寨、西仓、西关、坊子铺、苗庄、吕堤、后三里、荣庄、五里后、辛庄、南王庄、朱楼、徐楼、前三里、前湾堤、西瓦、南闫庄、岔楼、丁庄、黄堤口、赵头、宋庄、东瓦、前杜楼、菜园、后杜楼、舍利寺东街、舍利寺南街、舍利寺西街、舍利寺北街、南赵庄、钟庄、豆庄、北闫庄、西马、东小尧、邱庄、西小尧、孙庄、陈庄、东马、大屯、郝庄、小屯、张化龙、北王庄、北赵庄、艾集、位庄、郭庄、四合村、赵楼、西台头、贾庄、西曹营、东台头、西红庙、东红庙、胡庄、东曹营、牛营67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古城镇下辖60个行政村:西仓村、黄堤口村、前三里营村、王庄村、朱楼村、东瓦屋村、四合村、魏庄村、孙庄村、郝庄村、赵楼村、西红庙村、舍利寺南街村、前湾堤村、后三里营村、吕堤村、西瓦屋村、张化龙村、舍利寺北街村、窦庄村、闫庄村、东红庙村、北街村、舍利寺东街村、北闫庄村、五里后村、大屯村、北王庄村、舍利寺西街村、陈庄村、钟庄村、西台头村、东曹营村、西街村、东北街村、宋庄村、徐楼村、丁庄村、小屯村、郭庄村、南街村、东马庄村、东台头村、西曹营村、西关村、岔楼村、赵头村、荣庄村、苗庄村、艾集村、殿北赵庄村、东街村、西马庄村、贾庄村、北城新村、杜楼新村、牛胡新村、坊子新村、小尧村、赵邱新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城镇地处
莘县东南部,东南与
阳谷县金斗营镇、河南省
台前县侯庙镇相邻,南与河南省范县
高码头镇和颜村铺乡隔金堤河相望,西与
柿子园镇为邻,北与
徐庄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67.22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2011年,古城镇有耕地面积5.7万亩。
人口
2011年末,古城镇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800人,城镇化率18.4%o另有流动人口505人。总人口中,男性27142人,占50.9%;女性26135人,占49.1%;14岁以下9129人,占17.1%;15—64岁36737人,占69%;65岁以上7411人,占13.9%。总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1%,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4.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02人。
2017年末,古城镇辖区有常住人口5.01万人。
截至2019年末,古城镇户籍人口为5783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古城镇完成财政总收入988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1万元,比上年增长32.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41万元,增值税56万元,企业所得税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85元,比上年增长16.5%。
2017年末,古城镇有企业69个,企业从业人员2415人。
2017年末,古城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个。
2019年,古城镇有工业企业50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4个。
农业
2011年,古城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6亿元。
古城镇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4.9万吨,其中小麦2.9万吨,玉米2万吨。
古城镇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9万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茄子、辣椒等,其中白菜2万吨,茄子1万吨,辣椒1万吨。
古城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0.8万头,年末存栏1.2万头;羊饲养量0.5万只,年末存栏0.8万只;家禽年饲养量110万羽。
工业
古城镇工业以建筑材料、木材加工、肉食冷藏及深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职工511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商业外贸
2011年,古城镇有商业网点123个,职工182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0.8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古城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邮电业
2011年,古城镇邮政业务总量1200万元,其中纯收入22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1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古城镇有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700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7所,在校生3190人,专任教师1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140人,专任教师11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2万元,比上年增长1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7%,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古城镇有文化站1处,村文化活动中心67处。
2011年末,古城镇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入户率96%。
2011年末,古城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安装了健身器材。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古城镇有各级医疗机构118个,其中门诊部(所)60个;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8张,固定资产总值4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00人,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20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医疗4.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5%。
社会保障
2011年,古城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户,人数35人,支出64260元,比上年增长35%,月人均153元,比上年增长35%,医疗救助4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合作医疗户数1357户,人数1479人,支出11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34户,人数1430人,支出166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3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5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136.8万元,比上年增长20%。敬老院1家,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6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2758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古城镇有邮政局1处,代办所17处,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5万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32个。
交通
历史文化
古城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原范县县城而得名。
风景名胜
古城镇保存下来的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是金代铁钟。铁钟现存于政府院附近的来钟寺旧址。民国《续修莘县志》记载:“大钟在来钟寺,今移中山园。高九尺六寸,围十九尺五寸,上部厚八寸,下部厚二寸四分。”经文物部门测定,该钟通高2.9米,圆周长5.56米,底部直径1.77米,上部厚9厘米,下部厚7厘米,重8000斤。铁钟顶部为高0.5米的蟠龙形钟钮。钟体上部为植物纹,下部为云雷纹,中部以八卦纹界为四格,格内分别铸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阳文大字,表示对君、臣、佛、民的祝福。
传说铁钟原挂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内,清顺治八年(1651年)发大水,大钟被吊挂钟体的巨型木架托起,由汾水入黄河,一直漂浮到此处,人见此钟来的蹊跷,以为有神力相助,便募捐建寺,将钟挂起,此寺便取名“来钟寺”。
1975年平整土地时,古钟所在地周围曾挖出一些化铁水用的坩埚和铸锅用的泥范,范上残存的花纹字迹与钟体完全相同,可见此钟乃就地铸造,铸成后未经大的移动,传说不实。
2003年,古城镇政府募集资金,筑台建亭立碑,将古钟重新悬挂保护起来。亭下为一高4米的方台,砖混结构,背面为“之”字形双向阶梯,上部有石雕护栏。亭高3. 8米,六角重檐,红柱绿瓦,辅以木质雕饰,古朴典雅。亭的正面匾额书“泽被八方”四字,楹联为“亭被霞光,高处可察社情民意;钟鸣盛世,洪声再震泰山黄河”。
古城境内旧有子路书院、子路堤、仲子庙等。仲由,字子路,春秋末期人,因避阳虎之乱,退而修书于此,后人因此修建“子路书院”。孔子为避鲁乱曾到此讲学,亲见仲由率百姓负米筑堤盛况,叹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矣。”(出自《论语》)后人遂将此堤命名为“子路堤”。与古城比邻的阳谷县金斗营镇现有“子路堤村”,且两地村民多有仲姓者,据说皆系仲由后裔。
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为纪念仲由筑堤修书之举,筹资修建了“仲子庙”,并亲题匾额。今庙已不存,唯庙门残匾尚存。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于清乾隆七至十年(1742~1745年)任范县县令。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居士、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橄榄轩人。晚年常以板桥老人、板桥老道人自署。郑板桥信奉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之道,为官立志上报朝廷,下安黎庶。在任期间,他傲视权贵,体恤民情,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主张轻刑简政,鸣琴而治,不事扰民之举,留下千古佳话。后人为了纪念郑板桥,称他升堂理案的大堂为“板桥堂”。
板桥堂位于古城镇旧县衙,即今镇政府院内。
荣誉称号
2021年6月,古城镇党委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