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村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下辖村

古寨村位于长治沁源县王和镇,是古时沁源通往平遥太原的必经之路。其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村中有完整青石铺就的古街区、一批古代民居建筑、大量的砖木雕刻,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村镇选址、街区规划、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

古村介绍
古寨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是古时沁源通往平遥、太原的必经之路,其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村落虽经近300年的风雨洗礼村中,但保存依然相对完好。有完整青石铺就的古街区、一批古代民居建筑、大量的砖木雕刻,体现了村镇选址、街区规划、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古寨村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建筑和人文景观。2009年山西省公布了第三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古寨村名列其中。2011年,根据古村落评选的标准,古寨村被列入“中国景观村落”考察对象之一。经过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及中国景观村落考察组专家们多次实地考察,该村落正式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
历史文化
1、古井
古寨村东、村西、村中有三眼古井,是宋、元代时建造。井壁是由河卵、石英石建造,井口是一块杏黄色岩石,当中打造了一个二尺五寸左右直径的圆口,十分精美,历经一千多年,完好无损。井水清亮透彻,有一丈多深,打手电可一眼望到底。终年有打不完的水,略带甜味,人们越渴越想喝,且越感清甜可口。周边村民十分羡慕这里的水,外地姑娘都因这里的水而嫁过来,本村的姑娘出嫁时总是恋恋不舍,回娘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喝一口古寨的水。客人来了,一杯茶,接着就是啧啧称美。闲暇时,一壶茶水,老老少少,或家里或院里或街巷围坐,品茶论道,兴趣盎然。古井水是古寨祖祖辈辈独有的享受。
20世纪90年代,接上了自来水,虽方便了许多,但总不如古井水甜美。在古井挑水时,用一根一丈多长的带铁钩木杆,钩桶梁,最好一次成功,第二次就有脱钩的危险,看似简单,却技术性很强。生人往往把桶掉到井里,捞桶就更需要技术了,全村也就那么几个人是好手。西头有个“立世则”的就是一个,大部分捞桶是瞎猫碰死老鼠,费好大劲,这时都找他帮忙。
一群一群的人挑水,自觉以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家有急事,可以和大家商量先挑一担。在井口,人们讨论国家事、村里事、家里事,说说笑笑,十分热闹,是大家沟通交流的最好场所,有了自来水后,没有了那种场面。
2、古庙、古坛、古堂
古寨在明代以前,有好多古庙、古寺、古塔,是老百姓祈求平安、祈祷风调雨顺的场所,如:霜神庙、吉神庙,大寺沟有大寺、小寺沟有小寺,村北有两塔,叫东北塔、西北塔,只留下地名,古物失存。
封建制度有无庙不成村的规定,村大但没有庙,上边也不给发村政大印,只能让有庙的村代管。
在明代正德年,古寨修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庙,院内能容纳千把人。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有露天过庭、又有明柱顶立,,优质木料雕刻着龙兽和各种立体图案,榫卯结构扯牵着的厦式过庭。
正殿为“龙天神”,专管风调雨顺,东偏殿有“关老爷”,左有“关平”,右有“周仓”,西偏殿有绿袍财神“赵公明元帅”身旁塑着一只黑色老虎。正殿下面的东窑洞中塑着“阎王爷”,因靠南门,村里出葬,古代必须走南门,孝子孝女在月黑星稀的黑夜,摸着阎王殿厦式过庭的五棵明柱各左右转三圈,可以给过世的人消灾免难。
天旱祈雨前后,都要在“龙天神”、“关老爷”神像前祷告,老人们说很灵验的。民国十七年搬掉神像后,村公所、乡政府、学校占用。
古代,“龙天庙”西窑,是教书先生、学生和有孔子神位的地方。每年冬至那一天,正是农民冬闲季节,穷人家的孩子在孔子神位前叩个头,拜一拜先生。由家长集资教书先生的取暖、吃住、工资,可以上三个月冬学,就算做曾在孔圣人前叩过头是一生的荣耀。
庙南和正殿相呼应的是雕梁画栋、建筑十分考究的精美绝伦的戏台,戏台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有千把斤重,鼓直径有四尺多。钟上铸有修庙时间、花销和部分“经文”。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结束后,要赶一次“龙天庙”会,为“龙天爷”唱一台大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天庙修成后,古寨成为名符其实的行政村,领了村政府大印 ,正殿过庭扯牵上悬着政府颁发打人用的“州棍”、“格兜绳”。
一部分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塌陷,但骨架善存。乡政府在时,正殿进行过改建。
西庙,建于清代康熙52年,完工于乾隆初年历经20多年,叫“真武庙”,是古寨古代最兴旺时期。规模要比“龙天庙”大得多。内容和老百姓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纯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上升为求忠、求孝、求仕、求德才兼备、求人才两旺。
正殿为儒、佛、道三教教主“真武神”,东偏殿为“女娲娘娘”,前有婷婷玉立的侍女,西偏殿有“介之推”和母亲。格局和“龙天庙”差不多,但要精致宏大的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赶一次庙会,可谓农历三月一举三得。传统文化、纪念“女娲娘娘”在三月,纪念“介之推”在寒节,纪念“真武”在三月。在“真武”戏台要唱四天大戏。院内和东、西、中过庭能容纳二千多人。常年有庙祝,老百姓叫“善友”打扫庙堂。一年四季香火兴旺,祈祷者络绎不绝。俗话说“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庙祝虽然衣不整洁,但肥肥胖胖。最后一位庙祝真名真姓谁都不知道,老百姓叫“烧竹林”。
民国十七年搬倒神像,抗战后迁进小学,后来成为“县立完全小学”,2007年,由沁新公司翻修。
古寨村中,正北,建有“天坛”,老百姓称“天地爷楼”,无梁窑套楼共二层。下面的窑洞老百姓叫“正窑”,楼上塑有天地神像。相对的南面是“地坛,同样是二层,窑上建有戏台,老百姓叫“南台则”,虽然也是二层,但比“天坛”低得多。因为有半截在地底下。中间是“五道爷”广场,也叫“五道爷”街。广场东北有一“五道爷”小庙,建于康熙末雍正初,是全村老百姓集会、结社、喜庆的活动场所。每逢古节、或谁家有婚丧大事、生贵子、金榜题名、或生个小牛犊、小马驹、好收成,都要在“五道爷”广场祭天祭地,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还有的要唱几场大戏,最小的也要唱几场木偶戏、皮影戏,请评书先生说几天评书。比如:封神演义、水浒传,一唱一说就是一本。
最隆重的是正月初八“祭星”。晚上满天星星一轮弯月,老百姓托着祭品、香火、蜡烛、麻油、鞭炮,没一人空手的,把东西放在摆好的供桌上,供桌一长排。管弦锣鼓粗细两套乐器。举行“祭星”仪式时,有唱礼官指挥全村老百姓跪祭,乐器奏鸣、鞭炮鸣放,十分肃穆庄重。
举行完“祭星”仪式后,全村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富人、穷人、当官的、普通老百姓,一家一伙,高举火把,在“五道爷”广场一边旋转一边高呼喧哗,简直是一场“狂欢节”。头顶一轮弯月,满天星星,此情此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有参与者能领会、领悟、感觉。直至人们累了才收场。狂欢结束后,激情久久不能平静,欢意欣然犹存。
“天坛”完好,但在八十年代,已卖给私人。“地坛”在八十年代拆掉,村民建居,痕迹善存。
“地坛”下面的窑洞在古代和近代,是古寨人为讨饭的叫花子和逃荒的村里边暂无房屋居住的弱势群体使用的。因是无梁窑很宽敞,就是拖家带口也能住五、六户人家,互不干扰。外面有厕所。村里老百姓和行好施善的外路人,经常向“地坛”窑洞内外路人、本村人送粮、送菜、送饭、送衣、送被,很方便。基本在“地坛”住的人家不用受冻饿之苦。不过多则半年少则三五天就离开了,离开一些又来一些,常年不断。
“观音堂”在村东门楼上,,原塑有观音佛像,象征老子过涵谷关,紫气东来。塑像在民国十七年搬掉,房居善存,虽破旧,但完整,建于康熙年代。
3、古寨四门
封建传统文化中,对于建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县级以上的城方可建四道门,堡一类的村只可建一道门,寨一类的村可建两道门。从城的大小面积来规定,县城必须套建州城,州城必须套建府城,府城必须套建京城。因为古城大部分以城墙为界,否则,就僭越,僭越有犯上之意,要定罪、要杀头。
古寨只是一个村,有东西南北四道门。门楼上都建有很壮观的城门楼,每道门外都有很精致的砖雕墙屏。西门楼的砖屏上写着一个一人多高的“福”字,端庄、雄劲有力,人人称赞,具传说,是一位老铁匠写的。
为什么古寨可建四道门呢?
古寨位于平遥、介休、沁源三县之边缘,距沁源城130礼,距平遥、介休各70里,古寨周围30至 40里左右的村庄都是山,距县城都远。古代交税赋都是以粮为主,交通又十分不便,有时只能搞驮运,大部分驮运都不行,全靠肩挑人背。古寨附近平遥、介休的村民,一趟至少三天,沁源一趟得四到五天。老秋天,白天很短,都是起早贪黑,搞得人困马乏。
清代极盛的康、雍、乾时期,朝廷有在古寨办县城的想法,管辖古寨周围30至40里以内的山区、半山区。因此,古寨的建筑都是以县城的形式、规模修建的。
原来计划在古寨西河流域几千亩的宽敞处建城。后来,朝廷考虑投资有问题,还是古寨村为基础好一点。因此,西河流域仍有一千多亩地叫“等办则”。后来,老百姓传来传去叫成“斗办则”。
村中一段居民区,现在仍叫“城里”。传统口音的亲切叫法“城城里”。
四道门,始建于康熙年代,乾隆初结束。嘉庆继位后,全国失去康乾盛世的风采。各种教会组织的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嘉庆自顾不暇,古寨建县城一事也慢慢烟消云散,只留下一些时代痕迹。
4、古寨是沁源岑北地区文化中心
古寨居沁源岑北地区中心,历史悠久。
在山西居太原市、临汾市、长治市三角中心。
口音、语言文化、人文文化,自古虽属长治市管辖,但和晋东南文化完全不一样,更不象晋南和晋中文化。比如:晋中人爱吃面,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爱吃馍。以古寨为中心的沁源岑北地区都同等喜欢。再比如:沁源人喜欢甜,介休人喜欢酸,平遥人喜欢辣,这个地区的人不偏不依,什么都喜欢。人文文化,来自晋东南的、晋南的、晋中的都吸收,通过消化、传播,转变为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该地区在山西、在全国也少有的区域性文化的独特性。
在古代,古寨南北有通平遥、介休、沁源的官道。东面有一条和官道差不多的便道,在古寨成“十”字形,是古今的交通枢纽。
古寨,背靠同浦铁路、大运高速路、晋中盆地,面向晋东南盆地、晋南盆地,高居绵山。三盆地有米有鱼有麦有肉。同浦铁路是山西的命脉。占有了三块盆地和铁路就基本上占有了山西,古寨居高临下。村大、粮多、人多,古今, 都对古寨这块宝地进行过拉锯式的战略性争夺。解放战争中,陈赓、谢富治兵团的政治部、后勤部,长期在古寨扎营。汾孝战役后,在古寨召开万人以上的祝捷大会,陈、谢都讲了话。
古代,唐军和窦建德的夏军,在此进行过激烈争斗,军家沟是唐的驻军,古寨的野营沟是窦的驻军,人过故事存,故事还在继续。
古代,古寨是沁源岑北地区的物流中心,每年有两次大庙会。第一次是农历三月二十,万物复苏、春耕、春种之际,一年四季在于春。第二次是农历十月二十,是农民一年冬藏结束之际。
每次庙会都十分旺盛,全村两里长的街,生意行当林立,满满当当。以驮运、人扛、肩挑为主,内蒙、大同一代的骆驼,晋中一代骡马驴驮,遍村都是,村里老百姓家家有客商。有闲置房居的和光棍汉家里更多草料,饮食很随便。货物有本地的皮毛、药材、粮食、油盐酱醋和各种农具、绳索。外地的有各种布疋、成衣、鞋帽、小孩的玩具、调味香料、肥皂、各种干水果。
一次庙会,全村最多时有四台戏班子同时唱戏,还有木偶戏、皮影戏、评书、耍猴的、跑马卖艺的、克八字算卦的、野郎中等。人山人海,各种货物在古寨有集有散。平常古寨的客商也不断,一来就是一、二头骆驼或骡马,并常设货栈。
近代慢慢淡化,抗战开始后,彻底停止。于2004年又恢复集市。
5、民居古建筑
清代康熙三年前,古寨曾有人跟晋商平遥人罗廷基学生意,很受赏识,相互来往不断。后来晋商罗廷基在古寨西头陆轴街,座北向南,前后修了四所大院。后两所大院是砖木结构的窑洞套楼,临街两所,东面是书院,西面是生意院。都是依山傍势,亭台楼阁、木雕过庭、砖雕木雕门楼。门中都有一对青石狮。现在仍保存。一所大院门楼横额写“积厚”,一所写“敦厚”。字体、结构端庄有力、古朴大方。基本保存完整,建筑面积有5000平方米。
于康熙六年,晋商罗廷基又引进平遥人张卿光,在罗廷基建筑东侧,叫“后院”的地方,就山隆势建两所大院。下院大院的窑顶建上面大院的门楼,楼角高挑,砖木雕刻,高高在上,雄伟壮观,面积有2500平方米,在晋东南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农村随山就势,具有晋商风格的古文化建筑群,两处750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整。
6、古寨最早青砖建筑
先前古寨的祖先门住的是土窑洞、土坯房。
古寨村东,村中、村西,古时最显眼的地方各有三孔青砖窑洞,保存完善,现在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孙姓在明代早中期的建筑。
在明代中期,古寨孙姓,在平遥请来一个烧砖瓦师傅。在古寨现在叫“瓦窑沟”的地方建起了第一个烧砖瓦窑和砖厂,旧址善存。当时,古寨人还没有学会挖煤、用煤。但满山遍野都是树木,以木材、木碳为主要生产、生活原料。当时的砖瓦窑厂很神圣,砖瓦师傅很神秘,很受尊重。女人、光棍汉等不吉利、有祸患的人不得靠近砖厂。第一窑有两万多块,当时的砖瓦比现在要大得多,就是木碳、木材烧制的,明代中晚期到清代早期,晋中晋商在后沟村一带先投资挖煤办矿,当时叫“碳窑”。后来,古寨也大量发展,烧砖瓦方便多了,开始兴起大量古建筑热。
非物质文化
古寨的传统手工艺有纸活、国画、油画、油漆、柳木小凳、座椅、雕刻、根雕、泥塑、厨炊、阴阳家和阴阳家的道教音乐。后来又有小炉匠、泥木工、钣金等。
纸活有:纸人、纸牛、纸花、纸鸟、纸穗等,形形色色、栩栩如生。油画有床单、炕单、炕围、箱柜等。有花有草、有山有水,并和油漆共艺,同工不同艺,不搞雷同,常见常新,看后使人心情舒畅,不由得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可是万万不能,因为往往不行。曾闻名乡里。解放后,全家被西山矿物局招聘进省城至今,但在村里还有不少遗传。
用柳木的弯曲性能制造的小坐登、座椅的手工艺失传。但雕刻艺术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月饼模型细腻,有趣,简直爱不释手。根雕木雕已被长治市文化局列为传统文化保护对象。
道家音乐能把人引入虚幻梦境,解放前一年四季在外搞“谢土”、“祭祀”、“庆典”等。穷家、富家都要聘请。婚事助喜、丧事助哀、喜事助乐,抗战开始后慢慢失传。
在古寨东头有个叫“石窑弯”的地方,在山崖石壁上,离地七八尺高的地方,曾有20多个佛龛,老百姓叫“石窑窑”,地名“石窑弯”由此得名。小的佛龛有一尺五寸高,一尺宽。大得佛龛里能坐四五个人打扑克,互不影响,并且下雨淋不湿,太阳晒不到。每个佛龛内,最少的一个佛,最多的有四五个,佛像不是摆进去的,而是和大山连到一块的。老百姓称“连山佛”。佛龛佛像都很讲究,雕刻着云、水、花木等各种花纹,各个佛像形状形态各异,佛像表情祥和,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有的并列有的面对。介休市有个叫“双跨桥”的地方,有一座桥叫“双跨桥”,古寨的先祖们有“一夜修起双跨桥,古寨河滩打了些石窑窑”的说法。传说李世民对晋阳一代很有感情,是李世民的部队路过时和介休双跨桥一起干的,也算是为民办事。
据有些专家曾有考证,有的佛 、佛像是魏带建的,一部分是唐代建的。可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开山取石,筑河坝,都当石头炸掉了。
历史遗存
在山西沁源县古寨村发现,村中遗留大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形态风格各异,气势不凡,虽经数百年风雨,但风韵犹存。
前村已是一片新的建筑,往后走,就是一片青砖灰瓦,老街老巷、老屋,与村前建筑形成强烈对比,每户古民宅亭台式的门庭建筑风格迥异,处处雕梁画栋,繁复华丽,留存着数目众多的石雕、木雕、砖雕,可谓精美绝伦,内涵丰富。
很多古宅已面目全非,大量花格门窗已被拆掉,还有不断的自然坍塌,甚至有的村民还想拆掉老宅盖新房,县里至今对古寨的古建筑群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古寨村古民宅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当前,村村都在搞新农村建设,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宏扬民族文化精神,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古寨,这片历史文化的遗产,希望它不要消亡。
地图信息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