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镇,隶属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地处召陵区中东部,东与青年村乡相连,南和邓襄镇、万金镇交界,西与姬石镇接壤,北与老窝镇毗邻,镇人民政府西距召陵区人民政府7千米,总面积70.75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汉晋时期,召陵镇境域为召陵县治。
隋朝时期,入郾城县。
明清时期,分属时曲、白岗、召陵等保。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东北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属康乐、叔重、召陵等乡。
1949年,设乡级召陵区。
1951年1月,属郾城县第五区。
1952年3月,改属郾城县11区。
1959年,置召陵公社。
1984年,改召陵乡。
1994年11月,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召陵镇下辖41个行政村:召陵村、坡李村、谢庄村、李村、康庄村、刘庄村、岗赵村、林庄村、李付吴村、白庄村、詹庄村、西皋西村、西皋东村、拐张东村、拐张西村、大马庄村、黄庄村、齐庄村、后油李村、前油李村、常村、呼雷张村、殷侯村、沟李村、大徐村、辛庄村、张三岗村、归村西村、归村东村、归村南村、久寨徐村、茨张村、郜庄村、卢庄村、寺后郑村、王庄村、蒋庄村、张烈庄村、付庄村、出翠刘村、柿园王村。
截至2020年6月,召陵镇下辖35个行政村:黄庄村、召陵村、林庄村、齐庄村、康庄村、拐张东村、西皋西村、西皋东、大徐村、辛庄村、茨张村、张三岗村、归村东村、归村西村、大马村、柿园王村、久寨徐村、前油李村、后油李村、常村、呼雷张村、殷侯村、沟李村、詹庄村、白庄村、李付吴村、卢庄村、郜庄村、拐张西村、王庄村、蒋庄村、寺后郑村、张烈庄村、出翠刘村、付庄村;镇人民政府驻召陵村雪城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召陵镇地处召陵区中东部,东与
青年村乡相连,南和
邓襄镇、
万金镇交界,西与
姬石镇接壤,北与
老窝镇毗邻,镇人民政府西距召陵区人民政府7千米,总面积70.7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召陵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
召陵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自然灾害
召陵镇主要有干旱、干热风、霜冻、冰雹等,以干旱灾害出现最为频繁。
自然资源
2011年,召陵镇有耕地面积6.8万亩。
人口
2011年末,召陵镇辖区总人口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000人,城镇化率27.5%,总人口中,男性41000人,占51.7%;女性39000人,占48.3%;14岁以下12000人,占15.4%;15—64岁5.70万人,占70.5%;65岁以上11000人,占14.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92.8%;回族5753人,占7.2%,人口出生率9.9‰,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3.6‰。
截至2017年,召陵镇常住人口80416人。
截至2018年末,召陵镇有户籍人口9276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召陵镇财政收入409万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均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19元。
2018年,召陵镇有工业企业268个,规模以上企业2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1个。
农业
2011年,召陵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人均0.8亩,农业总产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6.2万吨,其中小麦3万吨,玉米3.2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蔬菜、瓜果等,大豆种植面积1990亩,产量795吨;花生种植面积500亩,产量125吨;蔬菜瓜果种植面积310亩,蔬菜产量46.5吨,瓜果产量14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畜牧业总产值2亿元。建成百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30座,年出栏生猪19万头,建有万头以上规模黄牛养殖小区3处,年末存栏5000头,出栏1万余头。家禽存栏39万余羽,生产肉类3.1万吨,禽蛋产量4218吨。
工业
2011年,召陵镇工业以电料金具、新型建材、面粉机械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镇工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个,总投资7.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引进外资3.4亿元,工业企业67家,职工6586人,其中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镇经济总量的75%,实现工业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商贸
2011年,召陵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商业网点376个,职工2465人,其中城乡集贸市场5个,年成交额4.2亿元;建材家居市场,营业面积3600平方米,投资300万元;会盟台市场工程在建。
金融
2011年,召陵镇金融机构有各类存款余额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召陵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1796人,专任教师81人;小学17所,在校生3943人,专任教师22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所,在校生2904人,专任教师20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03万元,比上年增长9.8%。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召陵镇有各类科技人员737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3人,经营管理人才37人,技能人才227人,农村实用人才340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召陵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9个,各类文化专业户70户,图书室30个,藏书9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召陵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镇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室22个;病床80张专业卫生人员54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20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00%。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召陵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6户,人数114人,支出27.5万元,人均165元,比上年增长2.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28户,人数3868人,支出388.1万元,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长3.7%,城乡医疗救助130人次,支出19.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3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8.2万元,比上年增长25%,发放社会福利费2.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有农村五保人员250人,集中供养67人,分散供养183人,支出39.4万元,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7697万元,比上年增长59%;基金支出合计4703万元,比上年增长53%,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8000人,参保率96%。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召陵镇有邮政代办所42个,征订报纸、期刊累计发行36万份,邮政年业务总量3.8亿元,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0.8万户,普及率36%;移动电话用户1.6万户,互联网用户30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亿元。
2011年末,召陵镇有召陵、黄庄、李村3处安全饮水厂,25000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地下排水管道1300多米,黄庄、李村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部铺设了排水沟,总长6700米。
2011年末,召陵镇有35/10千伏变电站1座,变压器128台,用电户1.3万户。
2011年末,召陵镇镇区有公共绿地12万平方米,人均绿地1.5平方米。
道路
2011年末,召陵镇镇区有道路总长度2000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25米,实现了村村通工程。
交通
召陵镇有238省道过境,召陵镇有召陵站,运送旅客30000人次,运输货物20万吨,2011年末,镇区客运管理站1个,公交汽车线路5条,运营车辆68辆,年客运量63万人次,有其他货运车辆2782台,年货运总量32万吨。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召陵镇,战国魏建,取意“号召天下之高地”命名召(音zhao)陵邑;两晋时避司马昭讳改为邵陵;南北朝复为召陵(召音shao),沿用至今。
召陵雪霁
召陵镇曾经有雪霁奇特自然景观,据郾城县志载:宋高宗时,岳飞抗金抵郾城曾驻扎召陵,一天夏夜黎明时分,有哨兵突然发现召陵四周白雪茫茫,一片银装素裹世界,不觉大惊而吼起来,众军士被惊醒,出外四顾也不由惊叫不已,岳飞出来仔细查看一番,后向众军士解释说:“此乃天地氤氲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此为虚景,勿须大惊小怪,众军士方才放心,且均为目睹此盛景引为终身快事,召陵因此闻名天下,故有“雪城”之美称。
著名人物
许慎(约58一约147),字叔重,是东汉著名
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
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师事贾逵,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
荣誉称号
1995年,召陵镇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镇,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
1997年,召陵镇被授予中州名镇。
2000年,召陵镇被定为河南省重点镇,漯河市重点镇。
2002年,召陵镇被列为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试点。
2021年12月,入选河南省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