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维钧 (1930 — 已故)笔名威军,著名电影美术师。1930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会理事,辽宁辽阳人,当代画家,擅水粉 。
个人简介
担任了《金玉姬》、 《五朵金花》 、 《还魂记》等片中的美术设计。他在
电影美术如何体现影片的色彩基调等问题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史维钧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 年3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省分会举办了史维钧的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了史维钧的部分作品。
家庭背景
史维钧,
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师。1930 年生于辽宁省
辽阳县一个
农民家庭。在他十岁时,由于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全家只好迁到凤城,住在当小职员的哥哥家中。他的哥哥酷爱美术,家中挂着许多字画。他从小就受到这个“家庭画展”的熏陶而对美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时,班级里的墙报成了他发表粗糙幼稚美术作品的园地。
升入中学后,老师发现他对美术的爱好,给了他很多指教,鼓励他到
大自然中去寻求、领会艺术的奥妙。从此,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便带着自己用硬纸做的
画板到野外练习
写生,感受和描绘
大自然的壮美景色。由于家境日衰,又看到国民党统治区的
腐败黑暗,他感到个人前途十分渺茫。
为了生计,他中学没毕业,便进入沈阳市师资训练所寻求职业。不久,解放的曙光照亮了东北,希望之火又在他心底燃烧起来。进驻学校的解放区干部给了他最初的革命教育,使他产生了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思想。他把笨重的行李卖掉,换了一床美军鸭绒被打算
参军。后来看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
《民主东北》 ,便对解放区的电影工作产生向往之情。恰好东影正在沈阳招收学员,他便考入了东影第四期干部训练班。在东影,他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同时,他的美术才能有了充分发挥的天地。在训练班班主任的推荐下,他开始从事
电影美术工作。
艺术风格
史维钧的美术设计以
水粉画见长,
清新、
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
民族特色。从50年代开始,他的绘画作品即开始在全国不同层次美术展中展出,许多
水粉画作品被日、美、英等国家个人和单位收藏。吉林、丹东、辽阳、鞍山、长春、大连等地先后主办了《史维钧美术作品》展。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办画展及讲学。主要学术论文有《电影术特性浅谈》、《论彩色故事片的色彩基调》、《有限的空间造就无限的空间艺术》等。他的事被列入《中国电影家列传》、《中国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美术辞典》、
《中国文艺家传集》 《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影视艺术辞典》、《中国艺术收藏年鉴》(1992-1993)、《中国美术年鉴》(1949一1989)《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ART信息系统中国艺术数据库》等。
工作态度
1960 年,史维钧担任了《冰山上的来客》的
美术师。当他随同主要创作人员一起到新疆深入生活时,立刻被
帕米尔高原的壮丽景色和塔吉克同胞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所吸引,被驻守在风雪高原上的人民子弟兵的英雄业绩所鼓舞,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激情。他两次登上
帕米尔高原,从
布景、服装、人物造型的设计到每一件首饰的制做,都花费了极大的
精力。为了真实地反映塔吉克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
帕米尔高原的风光特点,他将一些难度很大的
布景,大胆放到现场搭制。他同置景工人一道,在天山顶上搭置了“尼牙孜家外”和“金沙川礼拜寺”等景,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影片其他一些
布景的规模,也是长影拍片史上所罕见的。“叶城街道”一景,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礼拜寺屋顶高达十二米,极为真实和
壮观。他为这部影片的美术设计,与导演、摄影、作曲的风格融为一体,使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上映之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继《冰山上的来客》以后,他又接连在赵心水导演的《特快列车》(1965年)、《长城新曲》(1975 年)、《熊迹》(1977 年)等影片中担任
美术师,与赵心水一直保持着工作上的相互信任、艺术上共同探讨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他还在周予导演的《路考》中担任过美术设计。 在这部影片中,他在搭景技巧上做了不少新的
尝试,采用了不规则的平面对角搭制方法,使景物的空间感增强,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付出努力
史维钧没有上过专业美术学校,但他善于
思索,勤于
总结,
刻苦好学,从影几十年来,为二十余部影片担任美术设计,摸索出一套
电影美术工作的经验,他认为
电影美术必须与影片整体艺术相统一,必须具有典型的环境。电影的高度逼真性,迫使
电影美术的设计细节都要经得住电影摄影机推、拉、摇、移的考验。
电影美术还必须考虑到场景人物的调度多变性,这样才能使画面生动、
和谐、丰富多彩。因此,他参加每一部影片的拍摄,都很好地与
导演、演员、照明等方方面面搞好合作,尽力拍好每一个镜头。
1980 年至1982 年,他完成了《红牡丹》和
《心灵深处》的美术设计。史维钧没有进过专门的美术学校,是在实践中靠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不断积累来提高业务水平的。他深知,一个优秀的电影美术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画家。因此,他苦练绘画基本功,提高认识和运用色彩的能力。三十年来,几乎每个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不是带上画具到野外去
写生,就是埋头案上挥笔作画。每到一个外景地,都有一番新的景物吸引着他。工作之余,他总要支起
画板,甚至在南方盛夏季节,当别人午睡时,他仍然在烈日骄阳下坚持绘画
写生。十年动乱时,他宁肯顶着走
“白专道路”的压力,也不肯放下画笔。史维钧是个善于
思索、勤于
总结的人。他根据自己三十年的
电影美术工作的实践,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
总结了电影美术的特性问题。他认为,电影的特性,决定了
电影美术具有不同于其他美术形式的特性。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电影美术只是这个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它必须与整体艺术的
构思相统一,为影片的主题。
内容服务,而不能象普通的一幅画那样独立存在;电影是塑造
典型人物和
典型环境的,
电影美术也必须设计具有典型性的环境,而不能机械地临摹和
写生;电影具有高度的
逼真性,电影美术设计的环境、气氛和
布景,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住电影摄影机推、拉、摇、移的考验,并使布景的效果具有真实、浓郁的生活气息;电影讲究统一性和连贯性,电影美术必须严格注意到内景和外景以及每一个场景之间的衔接,使整个影片的意境、
色彩、
风格、
造型、方向都保持连贯和统一;电影是由众多镜头的分切组合而成,电影美术设计必须在摄影机的运动中提供一个完美的画面构图;电影布景是为电影中的人物活动创造
典型性的空间,同时也是给导演、演员、摄影师规定一个不可逾越的活动框子,这就要求电影美术必须周密地考虑到每一场景人物调度的多变性,使画面生动、
和谐、富有变化 。他认为,要成地完成一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必须准确地掌握
电影美术的这些特性,并不断加以发挥和充实。
从艺经历
史维钧--1930年生,辽阳人,著名电影美术家。
1948年11月考入长春东影4期训练。
1949年6用参加电影美术工作。1956 年,被任命为
副美术师。同年,第一次独立担任了短故事片《关不住》的美术设计工作。接着,又担任了戏曲片《蝴蝶杯》 (1957 年)、故事片《寻爱记》(1957 年)的美术设计工作。
1957 年,长影成立创作组。他参加了著名导演王家乙为组长的第六创作组,任
美术师和美术组组长,先后担任《金玉姬》 (1959 年)、《五朵金花》(1959 年,与
卢淦合作)、 《还魂记》 (1960 年,与刘金乃合作)的美术设计工作。
1960年,史维钧担任了《冰山上的来客》的
美术师,他深入新疆体验生活,为真实反映
塔吉克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和
帕米尔高原的独特风光,他将一些场景搭制在实地,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另外,该片的一些
布景的规模在当时长影的拍片史也是罕见的,其中“叶城街景”一景,就占地五千多平方米,随后,他又先后担任《路考》、《“特快”列车》、《熊迹》、 《红牡丹》 、《心灵深处》、
《十六号病房》 、《女人的力量》等影片的美术设计。
1987年起任长影厂艺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聘吉林省电影系列职称评定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筹建
长春电影城电影大世界艺术表演馆总设兼总监制。
现为中国
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
电影美术从50年代开始,绘画作品即开始在全国不同层次美术展中展出,许多
水粉画作品被日、美、英等国家个人和单位收藏。吉林、丹东、
辽阳、鞍山、长春、大连等地先后主了《史维钧美术作品展》。他的事被列入《中国电影家列传》、《中国现代美术家辞典》、 《中国美术辞典》 、《中国文艺家传集》、《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影视艺术辞典》 、《中国艺术收藏年鉴》(1992-1993)、《中国美术年鉴》(1949一1989)、《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ART信息系统中国艺术数据库》等。
参与制作
《相约在凤尾竹下 》 (1984).... 美术(制作设计) 。
《狼犬历险记 》 (1985) .... 美术(制作设计) 。
《女人的力量》 (1985) .... 美术(制作设计)。
《心灵深处》 (1982) .... 美术(制作设计) 。
《金钱大裂变》 (1988) .... 美术(制作设计) 。
《熊迹》 (1977) .... 美工。
《芒果之歌》 (1976) .... 美工。
《“特快”列车》 (1965) .... 美工。
《路考》(1965) .... 美工。
《冰山上的来客》 (1963) .... 美工 。
《红牡丹》 (1980) .... 美工。
《金玉姬》 (1959) .... 美术(制作设计) 。
《五朵金花》 (1959) .... 美术(制作设计)。
《她爱上了故乡》 (1958) .... 美术(制作设计) 。
《关不住》 (1956) .... 置景 。
《中国的“小皇帝”》 (1987) .... 美术(制作设计) 。
《十六号病房》 (1983) .... 美术(制作设计) 。
《寻爱记》 (1957) .... 美术(制作设计) 。
《蝴蝶杯》 (1957) .... 美工 。
《还魂记》 (1960) .... 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