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权就是合同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它的行使直接导致合同权利义务消灭的法律后果。
性质
合同解除权的性质属形成权。所谓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单方意思表示就可以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根据形成权的
法律特征,在通常情况下,形成权以单方意思表示方式行使;也就是说,实现形成权既不需要向法院提出请求,也不需要进行
强制执行,所以行使形成权不需要法院的裁判。不过在例外情况下,形成权只能通过司法途径来行使,此类形成权又称为
形成诉权,它主要出现在
亲属法和
公司法中,如
婚姻关系的解除以及公司代表权限的剥夺、
公司解散、开除股东等。而合同解除权为形成权,属于私力救济权,由债权人单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一般而言,主张解除的当事人不必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
确认之诉,但主张解除的当事人必须将解除合同的通知送达对方当事人能够控制的地方。
主体
关于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主体,首先,应当是合同当事人,而非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5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权干涉
农村土地承包或者变更、解除
承包合同。”中国法律对于合同解除权的规定在逐步完善的同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都将合同的解除权赋予了合同当事人,而未赋予人民法院或其他任何机构。其次,在实践中须注意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守约方才享有解除权,违约一方不享有解除权。这对于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中审查解除合同的相关法律文书是否齐备,明确享有解除权的主体是谁,然后做出正确裁决来说是很重要的。
类型
依合同解除权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将其分为约定解除权和
法定解除权。
约定
即指通过当事人约定于一定事由发生时,一方或双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约定解除权的产生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而不是单方所能决定。这种约定可以在订立合同时在合同中约定,也可以在订立合同后另行约定。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在约定解除权时,对此种权利的行使可以附加一定的条件,如解除权的发生情形、行使条件以及行使解除权的效力等。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符合行使约定解除权的事由时,并不当然出现合同解除的后果,而是必须经由解除权人在解除期限内向对方发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通常情况下,解除合同既可在诉讼外提出,也可在诉讼中提出。而如有解除权行使方法特殊约定的,则应依其约定。
法定
即指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当一定事由发生时,一方当事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有下列五种: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这是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当以上情形都没有出现,而法律规定其他情形合同也应该解除时,合同就解除。这实际为将来法律的发展留足了空间,同时也防止法律出现漏洞。
行使方式
解除方法
关于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可见,解除权行使的方式主要是通知。
以通知解除合同。在行使
解除权的方式上,本法条中的第一项即规定了当事人一方在
约定解除事由或
法定解除事由发生而欲行使解除权时,必须通知相对人,合同自通知到达相对人时发生解除的效力。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任何情形下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都只须以
意思表示通知对方即可,不必通过法院判决或仲裁机构仲裁。
其次,对通知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未作特殊要求,因此它可以包括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如国际上惯用的声明、请求或特定情况下的传真、
电子邮件等。但为了避免产生争议,最好应采取
书面形式。对于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取书面形式的合同,在
合同解除时,也应采取书面通知的形式。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只要通知送达对方即可发生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
解除程序
行使解除权的程序必须以当事人享有解除权为前提,在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的条件成立以后,合同并不当然解除。合同当事人还需要按照一定的
法定程序,行使合同解除权。
行使解除权的程序适用于
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当事人一方违约和约定解除的场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对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程序做了明确的规定,当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的
条件成就,一方当事人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不必与对方协商,也不必经对方同意,只要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便告解除,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便告终止。对方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解除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期限有两种。第一种是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需注意的是无论法定期限还是约定期限,在性质上都属于
除斥期间,解除权于预定
存续期间届满当然消灭。当事人行使约定解除权的期限,应明确地写入合同中。在有法律规定的
解除期限时,当事人之间也可以通过约定解除权行使的期限来改变法定解除期限。第二种是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产生条件
原则化约定
合同解除权
由于设定约定解除条件能使
合同的解除手续简化,所以该条件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这类条款自治性较大,各国在立法和实践中
有对该条款加强限制的趋势。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市场尚未成熟,对于约定解除而言,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对解除事由的约定一定要慎重,不要将一般违约事项规定为解除事由,更不能将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规定为解除事由。解除事由的约定,既要遵循
诚实信用原则,也要遵循公平合理和社会
公序良俗原则,才能保障当事人在
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实质平等,从而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
科学化法定
如前文所述,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规定,
法定解除条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1)合同因不可抗力而解除。在
罗马法和
大陆法系的民法中,不可抗力都是作为
免责事由的条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第1项将其作为合同解除的法定条件之一加以规定。为消除这个冲突,有学者建议在专门规定“
情事变更原则”。但有人提出
反对意见,如前所述其理由无外乎是
存在原则的内涵不好把握或是易造成解除权的滥用等问题。
就这一问题,另外一些学者认为“
情势变更原则”更可取,理由是:第一,情事变更的内涵要比不可抗力丰富,它可以包含不可抗力的所有发生原因;第二,很少有国家将不可抗力作为合同解除条件加以规定,通常其是作为
民事责任的
免责条款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或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而情事变更是一项涉及合同履行的
法律原则;第三,不可抗力发生后,当事人均免责,无需向对方再承担
损害赔偿责任;而在情事变更制度中,解除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向对方赔偿因合同解除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2)合同因违约而解除。在中国合同法的立法中,曾就是否引进英美法上的
预期违约制度存在很大的争议。所谓
预期违约是指合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其行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来之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第2项的规定采用了大陆法上的
拒绝履行和
不安履行抗辩权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预期违约制度,并又有所超越,即不仅有“期前”拒绝履行,也包括了“
届期”拒绝履行。另外,此规定还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明示”拒绝履行,另一个是“
默示”拒绝履行,均可发生合同解除权。
(3)合同因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而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第5项作了一个
概括性规定,即在“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下的合同解除。对于此项规定如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
行使限制
合同的解除权,从其权利性质上讲,属于形成权。由于形成权的法律性质,意味着权利相对人必须接受
权利主体行使形成权行为而产生的后果。所以,从保护相对人免受不公平结果损害的角度出发,各国法律在规定各种形成权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解除权亦是如此。
单就合同的解除来讲,各国合同法都对解除权的行使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条件,如
德国民法典第352条规定:“权利人因加工或改造已将领受的物改变为其他种类的物的,排除解除权。”又如
日本民法典第548条规定:“解除权人因自己的行为或过失,显著的毁损契约
标的物或至不能返还其物时,或因加工、改造将其物变为他
种类物时,其解除权消失。”其它诸如法国、中国的
台湾地区也都有类似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从该项规定来看,对于约定解除权而言,必须在合同履行完毕前,出现了合同中所约定的解除条件,然后享有解除权一方当事人通过正确的行使解除权,才能最终导致合同的解除。这即是法律对解除权行使的限制。同样,对于法定解除权而言,如果不加以严格的限制,就会导致各种交易关系轻易的消灭,不仅不符合鼓励交易的目的,甚至会损害合同双方的利益。特别是在违约当事人能够继续履行合同,而非违约方也愿意其继续履行时,就应当要求违约当事人继续履行,而不能强令当事人消灭
合同关系。只有这样才符合当事人的订约目的,才能更好地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四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解除权丧失时限上的规定。另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规定,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这是通过第三者的监督审查从而对解除权行使正确与否进行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