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琉璃厂,有一家图章墨盒刻字店,名叫“同古堂”。其创始人张樾丞先生,是驰名的篆刻大师。以卖铜墨盒著名,现已歇业。中段路口的西边路口往西,马路南侧。中国书店古籍书店西边。现为北京市印章艺术公司石雅斋印章艺术商店。
简介
老北京琉璃厂的同古堂图章墨盒铺,自1912年创始至1956年公私合营中并入刻字合作社,开业时间长达44年之久,是享有盛名的老字号。同古堂现已歇业,观复斋仍在,张效丞在观复斋等处悬挂笔单,为人治印。
琉璃厂有一家以卖铜墨盒著名的商店叫同古堂。它卖黄铜墨盒,还卖一种白铜墨盒。白铜也叫“赛银白铜”,是加了银和锡的合金,光白滑润,摸在手中手感很好。墨盒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的重要文具之一,在三寸左右见方的铜盒面上刻着人物花鸟山水或书法,这是一种优雅的美术工艺品,可供实用,也可供收藏。从前各校学生考试、毕业、运动会获得第一名者,校方都给他赠个墨盒作为奖品。祝贺老人长寿,也可送个墨盒作为纪念品,上面刻些吉利的话。
同古堂主要是刻制印章和铜墨盒,兼营字画古玩。由于技艺超群,引来许多名人要人常在此谈古论今、切磋技艺。蔡元培、胡适、徐世昌、段祺瑞、康有为等都曾到此一游。清逊帝溥仪听说后,下诏令其刻制了“宣统御笔”、“宣统之宝”等御玺,后来均成为传世之作。
创办历史
1912年,张樾丞在西琉璃厂开设了一家图章墨盒店,叫作同古堂。为什么要叫同古堂呢?原来,有一天凌晨,张樾丞逛早上的“鬼市”,看见有人出售一个生满铜锈、满是黑泥的扁铜盆。他假意不在乎地说:“你把这破脸盆卖给我,我拿回去当鸡食盆用。”回到家,张樾丞把这个盆仔细清洗一遍,铜盆四周露出凹凸的文字和花纹。根据资料记载,这是汉代的珍贵文物“铜鼓”。张樾丞对这个铜鼓十分喜爱,于是取“铜鼓”的谐音作为店名,叫作“同古堂”。
张樾丞除了刻章外,还刻铜墨盒,铜墨盒是当年盛行一时的文房用品,被当作表达友情、亲情的馈赠品,也曾作为嘉奖品、纪念品而风行一时。
当时讲究在铜盒的表面镌刻各种图案,包括绘画、书法。张樾丞视铜如纸,以刀代笔。他的仿汉代玉雕游丝工艺刻铜,使铜墨盒表面的图案细得像发丝。张樾丞还把刻竹的刀法,运用到刻铜上,仿刻竹中的“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阳文花卉,极为生动古雅。如今存到现在的当年张樾丞的墨盒作品底部,都留有 “同古堂”的戳记。
刻印历史
宣统御印 张樾丞刻制
清朝末年,八旗子弟和朝廷重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酷爱把玩金石书画,他们与张樾丞结识后,把张樾丞刻印的名声传入了皇宫。当时宣统皇帝的“宣统御笔”、“宣统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不忘在莒”和“无逸斋精鉴玺”等5枚御印,都是出自张樾丞的刀下,后来都成了传世之作。
另外,后来的徐世昌、段祺瑞、张宗昌、曹锟、康有为、冯玉祥、吴佩孚等人的印章也都出自张樾丞之手。甚至连北京大学授学位的章、当时的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上“中央银行总裁印鉴”的章,也均为张樾丞的杰作。
张樾丞平生治印超过十万方。民国初年,一个保姆一个月可挣两块银元,可买一袋白面。张樾丞当时刻一个字两块银元,求刻者仍络绎不绝。因此张樾丞被称为琉璃厂“三大财主”之一。
鲁迅日记记录张家治印
1917年3月29日,同古堂为鲁迅刻了两方木印。鲁迅在当日日记中写道:“从同古堂刻木印二枚成,颇佳。”鲁迅从此与张樾丞熟识,常去同古堂小坐。《鲁迅日记》前后4次提到去“同古堂”刻印,数量达10枚之多。1932年,鲁迅离京6年后再次来京,他又来到同古堂,并说自己拟与郑振铎编印《北平笺谱》,张樾丞立即倾其所有,将店内所藏笺纸全部送给了鲁迅先生。
1925年,张樾丞出资建立“邃雅斋”书店。当时书店资金雄厚,雇了店员30多人,所收书籍很多又不急于出售,因此藏书很多,“邃雅斋”有好书的名声也传了出去,大批名流学者蜂拥而至。邢赞亭、傅斯年、陶兰亭、郑振铎等人都前来买书。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还给“邃雅斋”写信,希望能从这里买到他想要的书。
1930年,张樾丞又在“邃雅斋”旁边开设了“墨印”碑帖店,后改称“观复斋”,专营碑帖。
张樾丞刻制新中国政府印
1949年6月,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今北京)正式成立,刻制国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那天,张樾丞正在店里刻字,从门外一辆黑色小轿车上下来一位穿白衬衫黄军裤的中年人,此人正是新政协筹委会常委会副秘书长齐燕铭,此行目的是请张樾丞为
中央人民政府刻制大印。当晚,张樾丞回家后,就忙着查找古书、印谱,连续几天废寝忘食。最后,张樾丞画出了4张大样,分别是隶、宋、汉篆、秦篆字体,内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4个稿样随后被送进中南海,报请周恩来总理审定。周总理直接把稿样送给毛主席审看,毛主席选定了宋体字的印鉴方案。
张樾丞知道宋体字的印鉴方案被选定很是激动。他说:“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体,毛主席却选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随后,张樾丞把自己反锁在屋中,吩咐家人除送吃喝外,任何时候不能打扰。没两天工夫,政府大印就刻制成功了。
新中国的第一方国印是普通的铜印,印面方形,方9厘米,厚2.5厘米,圆柄长10.9厘米。按照特殊规定,治印后,不许打样留底,而且印章的四个角都留有高台,待正式使用时磨平,算是开封。国印的印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背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949年11月1日第一号”。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印与其他数百方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印章一起,按规定上交给
中央人民政府,并于1959年成为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
主人介绍
同古堂的主人叫张樾丞,河北省新河县人。幼时读过私塾,14岁时为了进京求业,背着行李步行来到北京,在东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有一次,客人指定要刻某种字样,师傅不敢接活,而他却大胆地应承了下来。由于平时勤于钻研印艺,刻工颇让人满意,他的名声于是大振。光绪二十三年一二十九年(公元1897—1903年)间,他专以刻字为生。他的篆刻艺术最受严复先生赞赏。他与杨守敬、傅增湘交往,从而对于金石书法版本方面的知识大有长进。他与陈师曾、姚茫父、杨千里、吴观岱、金北楼、袁寒云、张伯英、罗复堪等著名文人交往,更使他懂得了秦汉篆籀之变迁过程。
1912年他在西琉璃厂路南开设了同古堂图书墨盒店。由于那一年他收得一个汉代铜鼓,就取铜鼓之谐音为商店取名“同古堂”。同古堂专门出售墨盒,他请陈师曾、齐白石、吴观岱等著名书画家在铜墨盒上绘上草图,由他奏刀铿锵,立刻就能成为一件极美的工艺品。张樾丞的篆刻艺术自先秦两汉入手,兼采吴昌硕、黄牧甫、王福厂诸家体貌,布局严谨,不尚狂野,平生刻印以10万计。他自己说过:“自来摹印大家,咸由书出,书法之美溢为篆刻,变化无方,苍源无际。吾幼倚此衣食,未窥本原,老乃悔之无及矣。所自信者,不敢牛鬼蛇神眩俗欺世耳。”1935年曾辑《士一居印谱》一部问世。1957年,笔者曾访问过张樾丞先生,他赠笔者一册《士一居印谱》,信手翻阅,一股古朴芬芳之气迎面扑来,里面辑有“爱新觉罗。溥仪”、“蒋中正”、“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等当时国家要人的印章,也有“齐白石”、“张大千”、“溥儒”等著名国画大师的印章。
1949年,政务院齐燕铭请张樾丞老人来到北京饭店和中南海,为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玺设计方案。张樾丞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中央领导同志选定了其中宋体的一种。国玺刻好后,还有一个难题,即一般的印刻好后,刻章人都要盖一个章供人试看,但国玺却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试盖的。张樾丞早想到了这一点,他在刻好的印章四角上留下了四个小柱,领导同志只要铲去四个小柱,就可以试盖国玺。国玺为长宽3.5寸的方印。与此同时,齐燕铭同志还请张樾丞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刻了一方印章,长宽在0.8—1寸之间,篆文。
张樾丞于1925年出资与董金榜、郭子章、刘子杰等合作,开设了邃雅斋古书店。1930年又在邃雅斋的旁边开设墨印簃碑帖店,即敦古谊碑帖店,后又改称观复斋,由其五弟张杰丞主持。张杰丞于1911年来京,在富华阁学徒,熟悉碑帖、端砚等业务。
1956年,同古堂、邃雅斋、观复斋先后参加了公私合营。张樾丞当时已年逾7旬,还有时给学徒讲课,传授技艺。1961年1月15日,张樾丞因旧疾复发逝世,享年80岁。有子少丞,早逝。次子幼丞及孙效丞现均在,均能继承祖业,以篆刻闻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