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真(Wen-ching Wu),本名吴文钦 ,1952年8月5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瑞芳镇,中国台湾导演、作家、编剧、演员、主持人。
人物经历
吴念真家境贫寒,自幼在矿区长大。
1967年,吴念真从省立基隆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到台北工作,并利用工作之余就读延平中学补校完成高中学业。
1976年,进入
辅仁大学夜间部会计系,白天则担任台北市立疗养院图书馆管理员。
1977年,创作的小说集《
抓住一个春天》出版,该小说集以描写台湾北部矿区的乡间生活为主。
1979年,出版电影剧本《寻找太平天国》;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香火》的编剧。
1980年,吴念真进入中央电影公司担任编审。
1981年,担任校园电影《同班同学》的编剧,该片获得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
慧眼识英雄》的编剧,该片由
林青霞、
王冠雄共同主演;同年,与
小野联合担任剧情电影《
老师,斯卡也答》的编剧;此外,还与
胡金铨、小野联合担任了古装电影《
天下第一》的编剧。
1983年,担任剧情电影《
海滩的一天》的编剧,该片讲述了某日清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男性尸体,又在另一处发现了不知何人丢弃的衣物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影片入围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儿子的大玩偶》的编剧,该片入围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随后,为
苏芮的歌曲《
一样的月光》填词;此外,还与
黄百鸣联合担任了剧情电影《
搭错车》的编剧,该片由
孙越、
刘瑞琪、
李立群联袂主演。
1984年,担任剧情电影《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的编剧,该片获得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同年,为苏芮的歌曲《
是不是这样》填词。
1985年,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八番坑口的新娘》上映;8月,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台北神话》上映,该片由
蓝心湄、孙越共同主演;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国四英雄传》的编剧,该片由
麦大杰执导;此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
杀夫》的编剧。
1986年,由其执导的亲情电影《父子之间》上映;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芳草碧连天》的编剧,该片入围第24届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随后,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父子关系》上映,该片根据刘溢川的短篇小说《小小红门》改编,影片获得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此外,还与
朱天文共同担任了剧情电影《
恋恋风尘》的编剧。8月,为音乐人
李寿全创作歌曲《
8又二分之一》(作词)。
1987年,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桂花巷》上映,并为该片制作插曲,该插曲获得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奖;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期待你长大》的编剧。
1988年,创作短篇小说选集《特别的一天》,该小说集以描写台湾北部矿区的乡间生活为主;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海峡两岸》的编剧,该片入围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随后,为
杨宗宪的歌曲《别问阮的名》填词;此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
老科的最后一个秋天》的编剧。
1989年,担任剧情电影《
悲情城市》的编剧,该片以二·二八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林氏家族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影片入围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同年,离开中央电影公司成为自由编剧;随后,为
庾澄庆的歌曲《
等待明天》填词;此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
风雨操场》的编剧,该片由
张世、
李兴文合作主演。
1990年,担任剧情电影《
客途秋恨》的编剧,该片获得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作剧本奖,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
兄弟珍重》的编剧,该片由
万梓良、
恬妞等共同主演;同年,担任编剧的动作电影《
大哥大续集》上映;此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
极道追踪》的编剧。
1992年,为杨宗宪演唱的歌曲《
戏棚脚》、《
爸爸亲像山》、《
天涯总有相会时》填词,他凭借歌曲《戏棚脚》获得第5届金曲奖最佳方言歌曲作词人奖;同年,担任剧情电影《
无言的山丘》的编剧,该片由
澎恰恰、
杨贵媚合作主演,影片获得第2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随后,担任剧情电影《
阿呆》的编剧,该片讲述了一个患有脑病的憨傻少年阿呆的触目惊心的少年往事;此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
上海假期》的编剧,该片由
许鞍华执导。
1993年,担任传记电影《
戏梦人生》的编剧,影片以李天禄前半生的生活经历为叙事主线。
1994年,出版电影剧本《多桑:吴念真电影剧本》;同年,执导由
蔡振南、
梅芳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
多桑》,该片入围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获得第12届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95年,担任剧情电影《
超级大国民》的编剧;同年,担任电视节目《台湾念真情》的主持人。
1996年,执导由
林正盛、
江淑娜、
杨宗宪联袂主演的喜剧电影《
太平天国》;同年,担任喜剧电影《
四个不平凡的少年》的编剧,该片由
朱延平执导。
1997年,担任剧情电影《
义胆忠魂1997》的编剧;同年,创作散文集《台湾念真情1:之寻找台湾角落》。
1998年,创作散文集《台湾念真情2:之这些地方这些人》。
2000年,与
于美人共同担纲陈水扁政府中华民国总统就职晚会主持人;同年,与李凯莉、
金燕玲联合主演家庭亲情电影《
一一》,在片中饰演常常觉得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简南俊;随后,担任喜剧电影《
纯属意外》的制作人;此外,还为
江蕙的歌曲《梦前尘》填词。
2002年,由其创作的散文集《
台湾念真情》出版,该散文集由吴念真制作的同名电视节目的旁白结集而成;同年,创作舞台剧剧本《青春小鸟》。
2003年,创作绘本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该作品获得第28届金鼎奖儿童及少年图书类─图画书类;同年,创作舞台剧剧本《人间条件:满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
2004年,执导纪录片《台湾生态探索》;同年,执导纪录片《阿祖的儿子》。
2005年,开始在台湾公共电视主持访谈节目《这些人那些人》,该节目介绍台湾各阶层人物的奋斗小故事,他凭借该节目获得第41届台湾电视金钟奖资讯综艺类最佳主持人奖;同年,创作绘本故事《921纪念绘本,秋千、秋千飞起来》;随后,参演电视剧《侦探物语》。
2006年,执导并参演舞台剧《人间条件2: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们》,在剧中饰演葬仪社工作人员、老咖啡厅服务生、选举助选员。
2007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天光》上映;同年,创作并参演舞台剧《人间条件3:台北上午零时》。
2009年,监制剧情电影《
带我去远方》,该片由
傅天余自编自导;5月,创作舞台剧剧本《人间条件4:一样的月光》;8月7日,由其参演的电视剧《
那一年的幸福时光》播出。
2010年,为绿光剧团台湾文学剧场创作并执导改编自郑清文作品的舞台剧《台湾文学剧场:清明时节》。
2011年,与
王童、
侯孝贤等联合执导以“台湾特有”为题旨的剧情电影《
10+10》;同年,创作随笔《这些人,那些事》。
2012年,为
蔡英文拍摄“女人当家”电视广告;同年,由其创作的散文集《
台湾念真情》出版;此外,还创作了舞台剧《人间条件5 :男性本是漂泊心情》。
2013年,自编自导由
林美秀、
罗北安、林圣家联合主演的剧情短片《
新年头老日子》;同年,为绿光剧团台湾文学剧场创作并执导改编自王鼎钧作品的舞台剧《台湾文学剧场:单身温度》。
2014年, 为绿光剧团世界剧场创作并导执导舞台剧《八月,在我家》,该剧改编自普利策戏剧奖作品《August: Osage County 》;同年,创作舞台剧《人间条件6 :未来的主人翁》。
2015年1月,由其执导的舞台剧《台北上午零时》首演。
2017年,吴念真获得第37届台湾地区最高行政机构文化奖。
个人生活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为他人创作
主持作品
参演电影
参演电视剧
参演舞台剧
文学作品
监制作品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吴念真自始至终以微观的视野来关注社会万象,用悲情的语境来诠释人们的生活。他文采翩然,自学成才,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其一贯风格是满怀热枕与激情,全心关注本地百姓动态,现实主义独特的人文情怀溢于言表(《上海戏剧》评)。
吴念真讲情感,论世态,平静,有着岁月流逝的积淀味道。不管亲身经历的往事,还是听来的故事,琐琐碎碎,都是与轰轰烈烈绝缘的小人物。吴念真多叙述,少评论,不去渲染其中包涵的辛酸与苦楚,浅浅勾勒,素描的方法映衬出一种淡然(《工友》评)。
在吴念真的创作目的与策略中,他崇尚通俗、反知识菁英、呈现生活的自然与真实、反对舞台剧成为“陌生的、外来的、新的、看不懂”的东西。尽管吴念真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戏剧教育,在舞台处理上也没有表现出富有创意的剧场理念与手法,其剧作结构单纯,多由十余个场景构成,且场景的设置和转换带有更多影视化的编排特点,缺乏紧凑、集中的戏剧张力和独特戏剧意象的设置,但是因专心于讲故事,在故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方面还是弥补了以上的相对不足,使其对观众仍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而观众在“人间条件”系列剧中所期待和寻求的也是对普通人生命故事的感动与认同。吴念真这种平淡朴实的编剧方式以及进一步拓展观众群体的创作动机对于当下仍热衷于操弄精英意识和先锋理念的话剧创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艺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