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非(1893年5月1日~1979年10月),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白坦村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中国美学界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吴梦非,1893年5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东阳市巍山镇白坦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进私垫。1903年,考入东阳公立高等小学堂。在这里开始接触图画、唱歌、手工等艺术学科的启蒙。1908年以优成绩考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此后曾一度辍学。1912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就读于学制为三年的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在这里,他师从李叔同先生学习美术和音乐等。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斐然。1913年经李叔同介绍,他参加了当时的进步文学组织“南社”,曾与同学举办音乐会和画展。
1915年毕业后,经
李叔同先生的推荐,吴梦非到上海城东女学从事乐理、声乐、钢琴和绘画教学。1916年后,又担任浙江第二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师。同时,兼任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上海爱国女子学校、上海爱群爱国女子学校、南洋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大学、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及江西等地音乐、美术教师。为了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他还参加了黄炎培创办的“中国职业教育社”。
1919年吴梦非与刘质平、丰子恺等自费创办了我国现代第一所以艺术教育为主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该校于1925年6月与东方艺术专门学校合并,改名为上海艺术大学)。吴梦非任校长,刘质平担任教务主任。
同年,吴梦非与刘质平、丰子恺等人联络专科师范和上海爱国女子学校的许多人,组织发起成立了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1920年4月还创办了该会会刊《美育》,任总编辑。
1926年吴梦非回到浙江继续从事艺术教育活动。他先后担任浙江春晖中学、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等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
1928年吴梦非在江西庐山举行的中学校长会议上主讲艺术教育,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1930年编译了中国第一部《和声学大纲》。1934年他出席教育部召开的“中学师范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会议,与音乐教育家萧友梅等共同担任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他曾为邵力子所办《民国日报》编辑副刊《觉悟·艺术评论》栏目。1941至1949年担任浙江省教育厅督学。主持过浙江省第二届中学、师范音乐教师资格考试等。
1950年他当选为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筹备委员,曾任浙江省文联组织部副部长。1953年当选为浙江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民族音乐研究室,任秘书。从1955年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晚年撰写《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断》,参与编写《中国音乐史》。1959年退休。1979年10月病逝于上海。
主要贡献
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19年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主张的影响,凭借他们发展中国艺术事业的责任感,毅然选择了创办艺术师范学校的道路,自费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以艺术教育为主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在毫无外来经费的情况下,他们自筹经费,经常把自己个人的钱拿出来接济学校。作为该校校长的吴梦非,深知责任重大,他甚至屡次当掉自己的金表、袍子,还将妻子的首饰变卖,以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已出家的李叔同先生得知他们办学的经济情况后,曾为他们书写了大量的字画,交给学生吴梦非,让他卖掉后补贴学校,终于使学校渡过难关,也由此可见师生间深厚的情谊。
当时学校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吴梦非积极聘请了许多当时有名的音乐、美术和其它学科著名人士,如担任音乐主任的孙续丞,指挥家金律声,二胡、琵琶家卫仲乐,钢琴教师何莲琴以及外籍钢琴、小提琴等教师,还有语言家陈望道、佛教学者吕瀓等,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吴梦非跟随时代的步伐,在“科学、自由、民主”的时代潮流涌动下,对学校各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推行“男女同学”。这种举动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女生进校后,活跃了学校的气氛,提高了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给艺术教育、学术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还借鉴北大办学的经脸,减少授课时间,学生组织各种课外研究会,并请教员或校外名家作指导,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在吴梦非的领导和促成下,专科师范1920年先后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会”“唱歌研究会”“作曲研究会”等19个课外活动组织。多次举办会员作品画展,出版歌曲等作品集。在学校里,同学们一起切磋技艺,发挥自已的特长,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成规,全校出现了生动、活跃的学习局面。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学校经常邀请著名学者到学校讲学。如聘请日本学者宫顿博士、日本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田边尚雄作关于艺术、音乐的学术报告;请洪琛、邵力子等作专题演讲或作短期讲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聘清陈独秀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报告等。所有这一切对包括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在内的全校师生开阔艺术教育的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增强学生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特别制定了外出写生、开义务音乐会、写生汇报展览等为必修的实习课程,深得社会的欢迎和赞誉。为了普及艺术教育,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专科师范还面向广大民众举办各种业余学校。其中有1920年7月创办的第一所函授形式的“上海专科师范附设音乐通信讲习所”以及与上海美专、东方艺术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的四期暑假学校。吴梦非以及一批艺术名家担任教学,以时间短、内容精、收效快等特点,吸引各省在职的艺术教师和艺术爱好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水平。
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艺术师资的专科学校,几年内培养出一千多名艺术人才。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的前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国立福建音专校长唐学咏,著名音乐教育家萧而化,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缪天瑞,著名篆刻家、书画家
钱君匋、音乐故育家
邱望湘、
陈啸空、沈秉廉等。他们在我国艺术教育这片领地上,代代繁衍,传播传承,培养和造就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战线上的一批音乐、美术教育家。吴梦非作为该校创办者之一、校长、音乐教师,为开拓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创办“中华美育会”和《美育》杂志
1919年秋,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不久,吴梦非便与刘质平、丰子恺等人联络专科师范和上海爱国女子学校的几位教师,组织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成立不到半年,就发展了数百名会员,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艺术学术团体。当时的许多著名艺术家,如欧阳予倩、刘海粟,陈仲子、周玲荪、姜丹书、付彦长、吕瀓、周湘等都是中华美育会的责任会员。中华美育会的宗旨与主张,是在当时我国艺术教育枯竭的大地上,为全国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吹响了号角。
1920年,为了宣传“美育会”的宗旨和主张,还创办了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吴梦非当选为总编辑,刘质平为音乐编辑部主任。吴梦非还请已出家的恩师李叔同(弘一大师)题写刊名“美育”二字。1920年4月,《美育》创刊号出版,到1922年4月停刊,共出版7期。这是我国近代以来以“美育”命名的第一个刊物。刊物的宗旨是:“本志是我国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亦是鼓吹艺术教育、改造枯寂的学校和社会、使各人都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之一种利器。”此刊物发表了有关美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艺术教育、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美术理论等方面的大量文章,推动了我国近现代美学、美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音乐创作、美术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和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文献。
1923年4月,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与东方艺术专科学校又联合创办了《民国日报》,的《艺术评论》周刊,由吴梦非担任主编。《艺术评论》共出版69期,成为《美育》后的“联络海内外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共同宣传艺术与艺术教育的阵地”。1923年9月吴梦非等在《艺术评论》上发表了《中华全国艺术协会宣言》和《中华全国艺术协会草案》,向社会宣告:“我们的目的不是想把既成艺术降低到民众的水平,我们是想把民众抬高到艺术的境地”,“联合全国艺术界及赞助艺术之同志通力合作,筹建建设全国艺术事业”。这个宣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主要作品
代表论文有:《美育是什么》《女子对于家庭美育的责任》《艺术与道德》《对于我国办学者的疑问》《革新全国音乐教授的计划》《民众艺术》《艺术的社会主义》《中国人的艺术观》《对于大同乐会表演古乐舞小言》《艺术品应该怎样制作?》《艺术家之主义及态度》《贝多芬与月光曲》《音程及简易识别法》《图案讲话》《弘一上人诗词集西洋绘画家之争点》《民族教育和音乐》《音乐教导方法的研究》及《五四运动前后音乐美术方面的回忆录》《弘一大师和浙江的艺术教育》《唱歌基本练习》《怎样欣赏音乐》等。
主要著作和教材有:《和声学大纲》(开明书店,1930年版)、《西画概要》、《中学新歌曲》(中华书局,1930年版)、《初中乐理教本》2册(开明书店,1932年版),《初级中学音乐》4册(正中书局,1935年版)、《简易师范及乡村简易师范学校音乐》4册(正中书局,1936年版)、《风琴弹奏法》(开明书店,1934年版)、《音乐四册》(开明书店,1936年版)、《音乐知识手册》(文化出版社,1950年版)等。
吴梦非还投入到音乐与美术等创作中,他与妻子词作家王元振合作创作了百余首歌曲,代表作品有:《废墟》《进进进》《青年生活》《游园》《中国国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