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虹,1957年3月出生于北京,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57年3月,吴虹出生于北京。
1978年—1983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1983年,经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BEA)选拔赴美留学。
1984年—1991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系,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99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201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分子与医学药理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终身讲席教授。
1997年—2004年,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助理研究员。
2008年—2011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医学研究所代理主任、主任。
2009年—2013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终身讲席教授。
201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2013年,被聘任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9月,接替
饶毅,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同年,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资深研究员。
2016年,当选为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
2019年,担任深圳湾实验室肿瘤研究所召集人、资深研究员。
2023年1月,因聘任到期,吴虹不再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虹所领导的团队在抑癌基因信号传递、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动物模型等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对于发现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有重大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吴虹致力于发现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原因以及他们对晚期病例治疗的反应,一直致力于解开这些基本而关键的前列腺癌奥秘。
截至2020年1月, 吴虹发表SCI收录科学论文170余篇,引用3万余次。代表论文如下:
Liu, X., Ernfors, P., Wu, H., & Jaenisch, R. (1995). Sensory but not motor neuron deficits in mice lacking NT4 and BDNF[J]. Nature, 375(6528), 238-241.
Wu, H., Klingmüller, U., Besmer, P., & Lodish, H. F. (1995). Interaction of the erythropoietin and stem-cell-factor receptors[J]. Nature, 377(6546), 242-246.
Groszer, M., Erickson, R., Scripture-Adams, D. D., Lesche, R., Trumpp, A., Zack, J. A., ... & Wu, H. (2001). Negative regulation of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 proliferation by the Pten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 vivo[J]. Science, 294(5549), 2186-2189.
Yilmaz, Ö. H., Valdez, R., Theisen, B. K., Guo, W., Ferguson, D. O., Wu, H., & Morrison, S. J. (2006). Pten dependence distinguishe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rom leukaemia-initiating cells[J]. Nature, 441(7092), 475-482.
Zhang, J., Grindley, J. C., Yin, T., Jayasinghe, S., He, X. C., Ross, J. T., ... & Li, L. (2006). PTEN maintain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acts in lineage choice and leukaemia prevention[J]. Nature, 441(7092), 518-522.
Burton, J. B., Johnson, M., Sato, M., Koh, S. B. S., Mulholland, D. J., Stout, D., ... & Wu, L. (2008). Adenovirus-mediated gene expression imaging to directly detect 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prostate cancer[J]. Nature medicine, 14(8), 882-888.
Guo, W., Lasky, J. L., Chang, C. J., Mosessian, S., Lewis, X., Xiao, Y., ... & Wu, H. (2008). Multi-genetic events collaboratively contribute to Pten-null leukaemia stem-cell formation[J]. Nature, 453(7194), 529-533.
Tsutsui, H., Valamehr, B., Hindoyan, A., Qiao, R., Ding, X., Guo, S., ... & Wu, H. (2011). An optimized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cocktail supports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1), 167.
人才培养
吴虹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上致辞:你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你们“有志,有识,有恒”,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并和大家分享一下她个人毕业后的三点体会:
第一,人的一生最难但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让别人的期许和来自社会的压力改变自己的选择。毕业后一直没离开过大学和科研工作,并且享受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快乐。即使经历了无数挫折,也从未放弃过,因为对教育和科学问题本身非常感兴趣。每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都不一样;认识自己,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第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不能计划也无法准备的,就像我们所经历的新冠病毒疫情一样。能够直面挑战,你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固然重要,但是能够面对各种挑战的坚守和韧性可能更重要。人生很短,要活在当下,享受并做好每一天。
最后一点,要感恩,要有责任感和一个大于自己的目标和胸怀。能站在这里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浸透着父母、老师、家人和同事的爱和无私付出。我们一直在享受前人所创造的一切,要想一想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家人,回馈社会,使中国和世界变得更好。北大所培养的人不但是具有独立思维、开创精神和勇于面对挑战的人才,同时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合格公民。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吴虹在肿瘤分子遗传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及卓越成就。(深圳湾实验室评)
吴虹是国际肿瘤学界的领军人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评)
吴虹在PTEN/PI3激酶信号通路、癌症生物学和癌症干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s of PTEN/PI3-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cancer biology and cancer stem cell biology)。(美国科学促进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