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月5日,周树东出生于山东省
平度县官庄乡(今
田庄镇)北滚泉村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原名周树栋。九岁时,周树东随家人逃荒迁居吉林省
珲春县石岭村。
1930年,周树东考入珲春镇东关中学读书。东关中学的学习生活是周树东走向革命征途的启蒙阶段。学校校长孟昭全通达事理,不仅教学有方,而且对社会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希望从自己的这一方校园做起,为孩子们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材贡献出一份力量。为此,他在学校有限的财力之中,尽可能多的购置一些书刊,其中许多是宣传民族觉醒、改造社会黑暗现状的进步书刊。另外,他还聘请一些思想进步的教员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措施对周树东等许多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天,具有进步思想的班主任老师领着周树东来到了中俄边境,指着身边一块方形巨石说:“1886年,清末爱国将领、中俄边界勘界大臣、督办边务大臣、督察院左副都御使、著名金石学家
吴大澄向俄国勘界官员据理力争,使俄国擅自立于洋馆坪处的界碑南移到
土字牌这里,从而争回了被俄国非法占据的黑顶子(今
敬信镇)地方。吴大澄奉旨由天津骑马跋涉76天,来到了‘尾巴梢’(满语称珲春“尾巴梢”,即末端之意。),从沙俄手中争回了这一方土地,并在这方巨石上镌刻下‘龙虎’两个阳篆大字,永志此行。从此,江边这块卧虎石亦称为‘
龙虎石’。”周树东听了“龙虎石”的故事,更加敬佩为国家争取利益的民族英雄。从此,他每天晚上独对油灯,用毛笔反复苦练“龙虎”二字。当时学校里的许多爱国强国内容的演讲,更使周树东刻骨铭心,为他后来坚定不移的走向革命、抗日到底奠定了基础。在同学中,周树东的文笔和口才都很出众。有一次,周树东的伯父和地主“陶扒皮”打官司。伯父为人老实、厚道,有理说不出。周树东听说后便主动替伯父打官司。过堂时,他毫不畏惧,从容镇静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对官吏的提问和反驳对答如流,据理论争,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小小年纪的周树东竟有这样的气魄和才学,使在坐者非常钦佩。春节时,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周树东略加思索,挥笔写下了“龙腾黑水镇浊浪,虎跃白山降豺狼”。胆小的父亲脸都吓白了,嘴里连说这联可贴不得。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整个
延边地区,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异常困难,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目伪军屠杀欺侮人民的暴行比比皆是。周树东的父亲是个皮匠,靠开鞣皮铺养活全家,然而随着日伪统治的加剧,生意越来越冷清,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日本侵略者强迫学校里的孩子们学日语,不准学汉语。周树东此事多次与日文老师顶嘴、吵架。残酷的现实使周树东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仇恨,愈发憎恨那些杀人放火的强盗,愈发鄙视那些奴颜婢膝的走狗,愈发同情苦难深重的人民,也愈发敬佩那些敢于拿起刀枪与敌人拼杀的英雄。一天放学,周树东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张告示。他挤进去一看,原来是“晚五时起禁止通行”的布告。周树东气愤地把布告扯下来撕个粉碎。
1932年初,周树东加入了共青团,不久入党。当时,中共东满特委领导近千名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春荒”斗争。已经成长为青年团员的周树东带着500余名农民涌向县城,要求当局开仓放粮济贫,还趁乱把革命标语贴到伪县公署的院墙上,大长了革命群众的志气。4月,中共珲春县委为了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日斗争,支持当地
东北军王玉振营的抗日行动,决定派遣一部分党团员参加王玉振的抗日救国队伍。周树东首先响应,参加了救国军。4月24日,周树东在家中留了书信,申明自己再也不愿意受这种亡国奴的教育了,决心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到东沟加入了救国军。父亲发现儿子离家出走后既生气又担心。老人三番五次到救国军驻地去找周树东,要他回家继续读书。周树东虽然也挂念父亲,但抗日爱国的决心更胜于父子之情。周树东十分坚定地劝说父亲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为重。最终,父亲被儿子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再次来看望儿子时,给儿子送来一双新胶鞋,支持儿子为民族解放的大业转战奔波。王玉振营在周树东等一大批中共党团员的鼓舞和影响下,在最初的抗战中表现相当积极,曾与中共珲春县抗日游击队共同攻占过县城。但是,救国军中成分复杂,许多人来自旧军队,虽赞同抗日,同情游击队,但纪律松弛,有时骚扰百姓,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部队的上层人物旧军队习气严重,许多人意志不坚定,因而部队战斗力与敌人相比很差。救国军面对日军的“讨伐”很快就瓦解了,王玉振也很快倒向敌人。部分爱国将士在连长孔宪琛的率领下,毅然再举义旗,在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和中共领导的珲春县抗日游击队合并,组织成了更大规模的抗日队伍,周树东由此成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队伍的一员。此后,在中共东满特委的领导下,周树东进步很快,曾任共青团
汪清县委驻绥芬大甸子特派员等职。11月,周树东任共青团珲春县委书记(至12月),此后曾任共青团东满特委组织部长。
1935年2月27日至3月3日,在
汪清县大荒崴召开了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亦称大荒崴会议。3月,周树东任共青团东满特委书记(至6月)兼中共东满特委青年部部长(至1936年2月)。时任东满特委书记的
魏拯民对周树东的评价很高,称他是一个虚心研究问题、实际经验比较多的好干部。5月底,党组织调周树东到部队工作,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团政委(团长安奉学)(至1936年1月),由省委吉东巡视员
李光林临时代理周树东的共青团的工作。周树东率一团主力多次重创敌人,在(新)京图(们)铁路沿线多次伏击日军列车、装甲车,缴获大批粮食、白糖、烟草。12月,原共青团东满特委代理书记李光林牺牲后,周树东再次任共青团东满特委书记兼中共东满特委青年部部长(至1936年2月)。
1936年1月,第二军扩编为两个师,周树东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师第一团政委(团长安奉学)(至3月)。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周树东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一师政委(师长安奉学)兼军党委委员(至6月)。7月,抗联一、二军合编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中共南满省委成立,第二军第一师改为第四师,周树东任第四师政委(师长安奉学)(至9月)、军党委委员兼中共南满省委委员(至1937年4月)。当时,二军队伍里朝鲜族同志很多,周树东能讲一口流利的朝鲜话,许多朝鲜族战士都愿意和他谈心,部队里各民族战士团结抗日的气氛非常和谐。他经常率部与
金日成领导的第六师相互配合,活动在南满及长白山游击根据地。8月,周树东率部在桦甸
大蒲柴河镇击毙日军指导官1人、伪军19人,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5支、子弹2箱,随后进入抚松县境内。周边各地义勇军闻讯纷纷赶来,要求加入抗联,第四师由此从原来的二个团扩编为三个团。为加强对新收编各部的教育领导,周树东亲自兼任第三团政委(至1937年4月)。9月,原四师师长安奉学叛变,不满20岁的周树东独自挑起重担,任第四师师长兼政委(至1937年4月)。不久,周树东率第一、第三团在安图县四道白河同敌人发生战斗,毙伤敌20余人,缴枪8支。10月以后,周树东率领第四师纵横驰骋在
临江、
抚松、
安图、长白等县境内,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0月10日,周树东率部在途经安图东清沟一带与伪军混成第七旅第十团遭遇。周树东率200多名战士猛打猛冲,一举击毙伪满第二军管区大校副司令石川隆吉上校(追赠少将)数十人,胜利的突出重围。东清沟战斗后,又经过几次战斗,周树东率四师到达了抚松县东岗,与军长
王德泰会师,并召开了庆祝胜利大会。敌人为了“讨伐”抗日武装,在临江县大阳岔设立了一个据点,派两连伪军驻守。军长王德泰得到情报后,决定拔除敌人这个据点。11月初的一天,王德泰、
曹亚范和周树东等将领带领四师一团和二团三连及六师20余名战士在大阳岔与伪军激战,打死打伤敌人七八名,迫使伪军两个连投降,缴获三挺轻机枪、一百余支步枪。大阳岔战斗后,部队转移到濛江县小汤河休整,被敌探获知。敌人纠集了1000余人,趁着夜色偷袭小汤河村。11月7日,军长王德泰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周树东毅然肩负起指挥军部及四师的突围重任。这场战斗持续了10多个小时,战士们打得十分艰苦,但看到周树东身先士卒,冲在前面,谁也没有后退。周树东见正面无法击败敌军,果断命令一团团长
崔贤率一个连从侧面出击。伪军腹背受敌,很快溃不成军,被毙俘50多人。周树东终于率部成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随后摆脱了敌人。12月21日,周树东率四师联合兄弟部队在临江七道沟毙伤伪
靖安军、治安队20人,后于12月31日在临江五道沟一役毙俘敌50多人。
1937年1月,周树东率部在濛江县小夹皮沟伏击伪靖安军一个连,毙俘敌100多人。2月25日,周树东率部在抚松县漫江沟里一役毙俘敌人100多名。2月26日,周树东率部在长白县鲤明水伏击战中毙俘敌人100多名。当时正值元宵节(25日),第四师和第二军其他兄弟部队及抗日根据地的百姓们载歌载舞,欢度了一个胜利而喜庆的节日。这些战斗的胜利,不仅缴获了许多机枪、掷弹筒、长短枪和大量的军需物资,也给抗日军民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和第二军第四、第六师领导干部于抚松县杨木顶子密营召开会议,总结了1936年秋冬季反对敌人“大讨伐”的经验教训,研究了1937年部队的活动方向问题,作出分兵游击,粉碎敌人春季“讨伐”的决定。周树东的第四师任务是挺进安图、
和龙,然后回师长白,与
金日成领导的第六师会合。
1937年4月24日,周树东率部返回安图县境,途经大沙河老金厂休息时,遭到伪军李道光“讨伐”队100余人的突然袭击。李道光部是伪军“讨伐”队里的“精锐”,有“神选队”之称,是日本帝国主义最忠实的走狗。李道光对付抗日游击队更是心毒手狠,提出“用游击战消灭游击队”的“讨伐战术。他们遇到抗联主力部队就逃之夭夭,遇到抗联小部队或伤病人员就咬住不放,残酷杀害。抗联虽多次要消灭这支反动武装,但始终没揪住他的尾巴,这次却意外地在老金厂相遇。四师主力部队为顺利通过老金厂这段河谷地带,派出一支小部队到东北方向的庙岭附近担任警戒,先头部队于大沙河边架桥时,大部队在河边休息。这时,李道光率100余人偷偷向抗联扑来。当哨兵发现鸣枪报警时,敌人距部队只有三十余米了。机枪射手李刚立即装上子弹向敌人射击,为部队赢得了时间。周树东等领导同志迅速组织火力,利用河谷洼地和大石头做掩体,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四师派往庙岭方面的小部队听到老金厂枪声密集,马上返回支援,在敌人的侧后发起攻击,形成了对敌军的反包围。李道光腹背挨打,顿时慌了手脚。这支妄图把四师主力歼灭在老金厂洼地的“神选队”,却反被四师歼灭。李道光被击毙。四师缴获轻机2挺、步枪150余支。这次战斗虽然胜利了,但年轻的师政委周树东却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