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文化

哈尼族的文化

哈尼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民族简介
哈尼族属于国际性民族,根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185万人。其中,中国哈尼族14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思茅市的江城、普洱、澜沧、景东、镇沅、思茅、墨江等市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峨山、易门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勐腊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及昆明市的禄劝县。国外哈尼族约42万人,其中缅甸20万,泰国8万、老挝10万、越南4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哈尼族人口1952年约为24万,到2003年末为68.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17.1%。红河哈尼族人口约占全世界哈尼族人口的37%、全国哈尼族人口的48%;不仅人口多,而且支系称谓也较为繁杂。哈尼族的族源和早期的迁徙活动,在汉文史籍中少有记录,本民族也没有文字可供探究,因而考证难度较大。但凭借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口碑古籍以及散见于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仍可窥见哈尼族的历史概貌。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于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大约是古羌人南迁的分支。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又有部分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在唐人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部”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加强对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统治。明代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清朝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哈尼族的原始说唱艺术哈巴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哈巴是哈尼历史的产物,生活和劳动的产物,是哈尼族古老的歌。哈巴的题目称为“奴局”,哈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无伴奏说唱,哈巴的演唱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十二奴局”,包括天体自然、哈尼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商业经济、生老病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几乎包含了哈尼人的整个社会活动。在表现形式上,以吟唱、吟诵为主要表现手段。莫批是专门演唱哈巴的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巴的内容全凭莫批的口传心记在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语有差别,因此在流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莫批都在对它进行着加工,哈巴代代相传,成为哈尼人保存历史的工具。
文化风俗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六月节在红河地区称“苦扎扎”,一般在6月24日前后,节期3~6天。此外,内地和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群众同汉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文化象征
在元江的南岸,有一个以云海梯田景观和哈尼民族文化而闻名的地方——那诺。那里的云海梯田,如梦如幻;那里的哈尼文化,神秘美丽,回味无穷。
那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值得一去。
云海梯田哈尼文化的象征
梯田被称为巧夺天工的人类艺术。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蛮(哈尼族)治山田(梯田)殊为精好”,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将哈尼梯田列入全国七大田制之一,称为“世外梯田”。那诺的哈尼族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万亩如锦似绣的梯田,代表着哈尼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是哈尼族智慧的结晶。那诺的梯田,是艺术的神韵,是一幅巨大的田园风光画,是哈尼族千百年来改造自然的历史见证。
近万亩梯田沿着哀牢山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层层叠叠,埂回沟转,鳞次栉比,连成一片成为让人叹为观止的“天梯”。梯田绣在山梁上,村庄镶嵌在梯田中,一年四季,变化无穷,美不胜收。观那诺云海梯田最佳时间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这期间,千余米的山谷,因红河(元江)低海拔热潮的抬升与哀牢山腰干冷空气的交融,哀牢山云雾缭绕,随风变幻。这时的那诺,就会出现云海梯田奇观,像神仙居住的地方,素有“何必再忆桃花源”的赞誉。“云海梯田满哀牢,茫茫云海绕元江”的奇观在这里一一展现。这时候的那诺,是摄影家的理想去处。因为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看到美景,还可以领略到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感受勤劳智慧的哈尼人创造出的农耕文化。
饮食文化
哈尼族以稻米为主要食粮,也吃玉米荞麦。呈红褐色的米皮富于营养,有益于身体健康
做米饭,是把新近舂就的米粒,头天夜里用清泉井水浸泡,第二天早晨经淘洗,把生米置于饭甑里生蒸,特蒸气升腾片刻,又把夹生的饭倒出加水稍许搅拌,复蒸至饭粒无核即成熟饭。饭甑销量日增,很受省内外群众欢迎。
哈尼族多利用房屋后和村子附近田边地头的小块空地种植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黄豆芋头、洋芋、茄子扁豆、豇豆、南瓜冬瓜黄瓜茴香以及苤菜、韭菜、葱、姜、蒜、芫荽、竦椒等。品种似乎也不少,但每种菜的数量不多,常年食用的蔬菜,还要靠妇女采集野菜。哈尼族山区,水土丰饶,气候温和,各种野菜常年不衰,有蕨菜甜菜、碧色菜、细芽菜、蘑菇、木耳、香椿、老鸹花、棠梨花、甜笋、苦笋、野山药等。有些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益于人体,可防治疾病。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渗合豆壳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豉,用以佐食,被称为“哈尼豆豉”,用油炒香或在火塘边烤熟,舂碎后拌菜,都很好吃。“哈尼蘸水”用豆豉、姜、蒜、葱、草果、八角、薄荷、胡椒和辣椒等作料调配而成,清香可口。哈尼人不管是日常用餐还是招待宾客,餐桌上都不少了一碗“哈尼蘸水”。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长龙宴”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百来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献出来。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婚俗文化
哈尼族实行宗族外婚制,同一宗族内一般不联姻。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一定要履行求婚的礼仪。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赠定情物后,即将实情告诉父母。男方家长需请能说会道的媒人,带上一瓶米酒、一包草烟,主动到女方家中去求婚。女方父母以接过媒人的敬酒,表示同意儿女的婚事;以不接敬酒表示拒绝。在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决不轻易接受媒人所敬的烟、酒,并找出许多借口(如女儿年幼无知,或父母离不开女儿等),拒绝男方的求婚。有些时候,女方亲友还会赶来给媒人找麻烦,他们会趁媒人不注意时,将媒人带去求婚的烟酒暗藏起来,指责媒人不懂礼节,登门求婚不带礼品。有时,女方亲友会端上大盆、大碗向媒人要酒喝,故意作弄媒人。碰到这种情况,媒人要随机应变,揭露其所耍花招,反唇相讥,使其无言以对。
遭到女方父母的拒绝以后,男方父母和媒人应再次带礼物登门相求。因为女方父母拒绝婚事多数并非真意,只是想借男方登门求婚之机抬高女儿身价,让男方反复恳求,方才应允。因此,媒人要因势利导,讲解双方联姻的好处,对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释。有时还得展开唇枪舌战,使女方父母无言以对,不得不接下媒人带来的礼物,喝下媒人敬给的酒,把婚事决定下来。再按传统习惯商定婚期,为儿女备办结婚用品,等待举行婚礼。
哈尼族的求婚,一般是三次定夺。经三次求婚不应允者,一定另有原因不便明说,求婚不成将影响男方家族在寨内的威信,并会败坏伙子的声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男女双方又情真意切,姑娘会与伙子暗暗商量,策划一场“抢婚”闹剧。双方把“抢婚”的时间、地点定下来以后,伙子的亲友按计行事,在预先约定的地方暗伏,姑娘如约按时投入罗网,让伙子及其亲朋好友“抢”走。姑娘被“抢”时,要装模作样高声哭喊呼救。旁人深知奥妙,笑而不睬。姑娘被男方“抢”走以后,一般在亲戚朋友家藏匿几天,造成“米成饭、木成舟”的态势,男方再登门求婚。面对此情此景,女方父母再也无法拒绝,只得应允婚事。“抢婚”多是昔日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解放后已不多见。
在商定婚期的时候,姑娘的父母往往一反常态,显得谦虚客气。他们会热情招待媒人,当着媒人和男方亲属的面讲自己女儿的不足,诸如脚不勤手不快呀,不懂礼仪呀、毛手毛脚呀等等。尽讲女儿的不足,不讲女儿的长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丑话说在前”,不让男方在成婚后挑剔毛病。婚期一经确定,便按自家的经济情况,给女儿准备嫁妆,让女儿高高兴兴地出嫁。
以歌求爱和以物传信
唱歌,是哈尼族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青年男女传情求爱的一种方式。哈尼族村寨地处山区,田地分散。农忙时节,青年男女大多分散在自家的田地里劳作,隔山隔水难以相见。因此,许多男女青年便以歌来交流感情,甚至以歌声求爱。地里、田里,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山歌:“想吹叶子怕爬树梢/想骑水牛又怕牛角挑/想看一眼阿妹的脸哟/又怕妹用土团敲/想吹树叶就要上树梢/想骑水牛莫怕牛角挑/哥若想与妹相会哟/坡头樱桃林中把妹找。”
哈尼族青年男女,不仅在田头地角用歌传情求爱。夜里还常在称为“底航”的寨场中云集,对唱情歌。月明星稀之夜,寨场上不时传来动人心弦的山歌:“夜幕降临的时候/阿哥的歌声飞进了竹楼/歌声像只无形的木钩/钩在阿妹的心头/阿哥的歌声像股清泉/流进了阿妹干涸的心田。”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女双方有了感情以后,便开始幽会。幽会的地点有时在姑娘的楼下,有时在伙子的小土房中,姑娘有意与伙子幽会时,会在出工或收工与伙子相遇时,把自己亲手编织的彩穗送到伙子手里。心有灵犀的伙子,吃过夜饭以后便梳洗一番,带上称为“区哩”的竹笛或是称为“当宏”的弦子,到姑娘的竹楼下弹奏。姑娘听到笛声或琴声,便走下竹楼和伙子谈心。
伙子和姑娘在楼下幽会时,姑娘的父母往往会在楼上辱骂,指责伙子没有教养,在夜深人静时来勾引姑娘,并赶猫赶狗,指桑骂槐。对于父母的辱骂,伙子和姑娘都不会在意。他们知道长辈的辱骂仅仅是一种做作。老人们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想抬高女儿的身价,表达父母特别珍爱女儿,不愿女儿出嫁。因此,楼上的骂声,只会引得幽会的男女暗自发笑。伙子约姑娘幽会,大多以鲜花传递信息。伙子采来美丽的鲜花献给爱慕的姑娘,若碰不到姑娘,可托弟妹或其他儿童代为送到姑娘家里。对伙子有意的姑娘,在夜幕降临以后,便会借故出屋,钻进伙子的小房子,在室内谈情。在伙子的小房内幽会,无人干扰,姑娘伙子可相依相拥,饱享初恋的甜蜜。
哈尼族村寨内,男女青年都有自己的头领。男青年的头领叫“扎达阿尤”或“扎古阿尤”;女青年的头领叫“眯达阿尤”。如果到外寨去与意中人幽会,应该给该寨的“扎达阿尤”和“眯达阿尤”送点礼物或鲜花,通报一下情况,取得他们的同意和帮助。伙子如果得到“扎达阿尤”的帮助,不仅可以尽快见到心上人,而且“扎达阿尤”还会为他安排小房,让一对情人在小房内无忧无虑地倾诉衷肠。
有趣的迎亲与护亲
哈尼族的婚礼,多在秋收以后、春耕大忙以前举行。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杀猪备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新郎家还要组织一支有歌手和未婚男女青年组成的迎亲队,准备迎娶新娘。
迎亲队员要穿戴一新,提前到新郎家集中,带上米酒、猪肉等礼物,由新郎家一位有威望的亲属带队,前往新娘的住地迎接新娘出门。这天,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梳洗打扮,穿上结婚礼服,藏匿在不易被人发现之地,并有一帮男朋女友暗中保护,作好护亲的准备。
新郎家的迎亲队,出发以后,便要放声高歌,特别是到外寨迎亲时,一出寨门歌手便应首先唱迎亲调。迎亲调的歌词并不固定,可由歌手即兴创作,已整理发表的迎亲歌词有十多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猎人杠着猎枪上山去了/猎人心想的是麂子马鹿的肉/种田人拿着镰刀下地去了/种田人心中想的是地里的金谷/我们穿戴一新走出寨子/我们要去摘一朵鲜花/把欢乐与幸福送上新郎家的竹楼。”迎亲队边唱边走,进到新娘居住的村子以后,首先要与女方护亲的歌手对歌。当人们沉浸于歌手动听的歌声中时,迎亲队的青年男女趁护亲者不备,冲上女室,把打扮一新的新娘“抢”下竹楼,迅速“逃离”。新娘被“抢”以后,护亲人员便向迎亲队展开进攻,将米饭团、泥团、土块掷向迎亲人员,甚至会用竹竿木棍追打,使迎亲护亲活动达到高潮。女方的陪娘们则放声恸哭,边哭边唱,一唱女方家庭失去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儿,使家庭失去了欢乐;二唱女友交上了好运,有了一个好丈夫,日子会过得幸福。当迎亲队伍离寨以后,女方的送亲人员,又背上一些礼物去送亲。迎亲、护新活动热烈隆重,极富民族特色。
迎亲队员离村以后,一路还得小心在意,因为过去爱过新娘但仅是单相思的伙子,会在路边设伏。或结绳拦路绊人摔倒,或以泥石偷袭。直到离开了女方寨子的范围,才算进入安全区。进入安全区以后,歌手又开始放声歌唱,逗乐新娘,并以歌声向新娘祝福:“你竖起耳朵听一听/林中的鸟儿在用歌声祝福你/你睁开眼睛瞧一瞧/路边的花儿摇着头在欢迎你/新娘呀你迈开步子快快走/等着你的是欢乐与幸福……”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揭去盖头巾,对站在门前相迎的公婆喊爹、喊娘,即人们所说的认公、认婆。然后才在女室内举行仪式。仪式由寨里的“嘴玛”主持,主要内容是让新郎、新娘分吃一只鸡蛋,诵念一段祝词:“一个鸡蛋只有一个黄,一对夫妻只有一颗心,今天吃下同黄蛋,天长日久不分心”然后还要象征性地分吃一只猪脚或一只鸡,才举行婚宴。
开宴以后,新郎新娘要按先舅父、舅母,继而村内长老的秩序敬酒。并用一种用竹筒煮制的肉敬老人。席间要请歌手“雅悉”演唱,歌手按古规,以唱歌的形式对新娘进行人生教育和礼仪教育,同时,还对新婚夫妇进行赞美、祝福。有些村寨保留着一种象征性合床的习俗。让新郎、新娘在新铺的床上躺上片刻,人们唱些祝贺歌表示祝福,然后再举行婚礼。
新婚夫妇在婚后的第二天,要一起上山砍柴,找些野菜回来,由新娘亲自生火,做一餐饭让公婆品尝。第三天回门去拜见女方父母,让女婿认岳父岳母。婚事到此方为结束。
生存危机
哈尼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文化艺术绚丽多姿。
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其文化内容全凭传承者的口传心记,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年事过高,哈尼文化正面临着一场“生存危机”。为此,红河州正式宣布成立哈尼族文化抢救小组,并计划投入一千万元人民币,力争在三年内收集、整理、出版涉及哈尼族聚居地区的各种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百卷。
红河州宣传部门官员表示,哈尼文化是哈尼族先人在长久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留下的风格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州将大力保护哈尼文化,此次计划就是完成一项将对哈尼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工程,而不让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最终掩入历史的长流。
红河州有哈尼族人口七十万,约占全国哈尼族人口一半以上,主要居住在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红河州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哈尼文化的保护工作,举办了多个以哈尼文化为主的文化节,建设了哈尼族博物馆、哈尼族文化传承馆,并对民间哈尼文化的传承人进行资金扶持。
[2] 中新网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