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击小勃律之战是747年(唐天宝六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并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率军击败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作战。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吐蕃攻破小勃律国。二十八年(740年),吐蕃国王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
唐朝贡。唐几任
安西节度使、大都护田仁琬、
盖嘉运数次派兵讨伐,皆不胜。六载,
唐玄宗敕令
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兵万名前去
征讨。
过程
唐朝政府对西域地区的领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武功和帝国荣耀的驱动,因为即便对经丝绸之路往来东西的商人征税,以及从西域各国收取少量贡赋,都不足以供养唐在西域地区驻扎的庞大的军队和
官僚机构,何况政府出于虚荣心对各少数民族的返馈还要多的多。在政策上,政府对西域各国并不总是以兵威服,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互相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有
西突厥,来自
青藏高原的吐蕃等国的侵扰,也需要一个像唐这样的强国的保护,因此原则上只要称臣纳贡,服从属于大唐,都会受到唐政府的册封,并继续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治,而在遭受动乱或被他国侵犯时,又可获得
唐朝军队的支援。在消灭了
西突厥,并屡次击退吐蕃后,唐政府的这种温和政策在西域地区有极强的感召力,甚至远在葱岭以西的萨珊波斯和印度,都愿意通过这种关系而得到庇护。
但当大食崛起以后,阿拉伯铁骑逐渐进入葱岭以西,灭亡波斯,占领
阿姆河和
锡尔河下游之间的地区后,原本西域地区的唐与
吐蕃的对峙,变成了三国之间利益错杂的争执。
三国鼎立,彼此之间各有忌惮,不得不寻求两方的联合来对付第三方,于是时而唐与大食结盟对付
吐蕃,时而吐蕃与大食结盟对付唐,由于吐蕃兵力较强且最有侵略性,所以唐与大食联盟的时候更多一些。
在公元740年前后,
倭玛亚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国内起义不断,扩张之势稍缓,
吐蕃(今西藏)趁势在加强了对
帕米尔高原南部国家的控制。克什米尔地区似乎自古至今纷争不断,
吐蕃以武力和和亲的手段,控制了这一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
大勃律和
小勃律,当时吐蕃与
小勃律国联姻,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国的国王,这件事的后果是
唐朝西北的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献贡不通” 。这使得唐王朝在这一地区的权威大大受损,从
田仁琬、
盖嘉运以及
夫蒙灵察等人对这一地区接连不断的讨伐来看,唐玄宗对重树威信的欲望十分强烈。
高仙芝是第四个被派去征讨小勃律的将领,皇帝派来的内侍
边令诚作了监军。使用
宦官监督边将,是
唐朝的一大特色。
农历4月份从
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
龟兹(库车)出发,显然是
高仙芝凭借经验做出的选择,
帕米尔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夏秋两季稍稍温暖些。
高仙芝的政府军数目为步骑一万人,按旧唐书的说法,当时步兵都有私马——也可从这个侧面看出
唐朝军队的强盛,因此可算作是一万骑兵,再加上行军途中
疏勒镇(喀什)
守捉使赵崇玭、
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军队的加入,最终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按
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四月初从安西动身,十五天后达拨换城,再十余天到达握瑟德,再十余天到达疏勒,这一个月的时间算一个阶段,
高仙芝的军队应当在此地做了休整。然后从疏勒出发,二十多天后到达
葱岭守捉,再经过二十多天后到达播密川(应为
乌浒水,即阿姆河的上游),再经二十多天到达特勒满川(盖茨河?),即五识匿国这两个月的时间算作第二阶段,此时已经接近
吐蕃边界上的要塞
连云堡(
喷赤河南源附近),高仙芝在这里做了第二次休整。从地图上来看,从疏勒到特勒满川的距离,大约四百公里,仅占总行程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所花时间却占了三分之二,可想而知翻山越岭的艰难。
帕米尔高原海拔五、六千米,即便由山谷隘口通行,也有三、四千米,按现代登山运动员的经验,在这个高度上一般正常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呼吸困难,体力下降等现象,还要防备随时可能遇到的恶劣天气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
高仙芝的军队在这个海拔上的行军时间至少有一个半月,还要保证给养的及时运输,那么他留给世界的千古之谜是:他如何使他的军队在经历了如此行军后仍然保持战斗力?他的三位前任知难而退并非没有道理。
总之,
高仙芝在特勒满川将大军化整为零,分为三路,赵崇玼自北谷道进军,贾崇瓘自赤佛道进军,
高仙芝和
太监边令诚统率中军从护密国进军,在
连云堡前集合。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三路小股部队分别在三条山路上行军的速度要比集中在一条路上要快得多。
连云堡在今天阿富汗东北部,建筑在一座山峰上,东南西三面皆陡峭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有
喷赤河做屏障。山上堡内驻守的吐蕃军有一千人,在城南侧五、六公里左右修筑有木栅护墙,还驻扎有八九千人,是易守难攻的险关。
高仙芝首先得解决的,是渡过
喷赤河的问题,此时夏季冰雪融化,河水暴涨。
高仙芝在这件事上仍然表现出了过人的胆略和经验:高原上的河流都依赖周围雪山融化的雪水,白天阳光照射,河水流量大,高原上夜间气温很低,流量自然小得多。按现在的时间推算,
高仙芝是命令部下在凌晨三四点钟渡河的,这时的气温是一天的最低点!“人不湿旗,马不湿鞯”这种说法固然夸张了些,但高仙芝的确轻易地克服了一个看起来不可能逾越的困难,这不仅对于之前他的士兵们,而且恐怕之后对于驻防在
连云堡上的吐蕃军来说,都是个疯狂的举动。
高仙芝自己也在渡河后喜出望外,“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这话是对胆小的
边令诚说的,不过是对牛弹琴罢了。
唐军在夜间渡河,并在早晨七点以前(大约天刚蒙蒙亮)突然出现在
连云堡前时,
吐蕃军队还在睡梦中,哪里料得到敌人这么快就能兵临城下呢!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场攻坚战,勇敢和速度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高仙芝选猛将
李嗣业和
田珍为左右
陌刀将,率士卒猛攻
连云堡,并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在中午之前拿下城池。陌刀是唐军独有的武器,长杆,刀两边都开刃,末端呈三角形,可砍,可刺,大概类似于后世评书中所说的三尖两刃刀,力大的士卒持此刀冲锋于前,势不可挡。这一仗从早晨打到中午,对方死了五千人,被活捉了一千人,中国人的习惯,打了胜仗是不说己方的伤亡人数的,于是我们不知道唐军死了多少人。但根据新唐书西域志的一处记载,识匿国国王五跌失迦延可能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由此可推见唐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不管怎么说,攻克了这个要塞之后,能够阻挡
高仙芝的步伐的,也许只有山口处海拔就达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了,而高仙芝面临的困难,也只剩下用什么方法鼓舞士卒的勇气,使他们有胆量跟随他翻越雪山继续前进了。
太监边令诚就先尿了裤子,
高仙芝只好将他和体质弱的士兵三千人留在
连云堡。
我们且不去管
高仙芝一万多人的军队是用了什么方法爬上那座冰山的——现代人即便带了先进的登山工具,以小规模的团队轻装去攀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已是不可考证的了,这种事历史上也就三个人做过,另外两人一个是汉尼拔,一个是
拿破仑,他们爬越的都是阿尔卑斯山,不过高度稍低而已。上山容易下山难,从坦驹岭山顶到南坡山下,至少有二十公里冰雪覆盖的陡峭山路,下去后就进入敌境,就是说,如果失败,是不可能有退路的。士兵们果然说,将军想让我们上哪儿去呀?
如果是一般的统帅,可能就直接强迫士兵下山,有后退的斩杀几个罢了,但这样一来肯定会大大挫伤士气,甚至有可能导致哗变。
高仙芝用了巧妙的办法,在登山之前早就派二十多人下山,扮作阿努越人来迎降,又欺骗说
印度河上连接大勃律的藤桥已经斩断了,这样
吐蕃援军就没法增援小勃律了,士兵们信以为真,就高高兴兴下山了。阿弩越也是不得不依附
吐蕃的小国家,阿弩越城距
小勃律国都不远,如果他们拒战,
高仙芝的疲惫之师恐怕要大受损失,虽然他们不可能是唐军的对手,但即便是小小的延缓都有可能让吐蕃援军得到缓冲时间。
高仙芝的运气好,没想到阿弩越人果然投降了,这使唐军及时地得到了休息,并且补足了给养。
娑夷河的藤桥没有断,但
吐蕃援军此时却鞭长莫及,
小勃律国内兵微将寡,国王和他的亲吐蕃的大臣们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对
高仙芝来说,推翻亲
吐蕃的小勃律政府,扶植和组建新的亲唐的政府,才是此次远征的目的。如果放跑了依附
吐蕃的首领人物,此次远征就等于白走一趟,因为唐军不可能耗在这里打持久战,大兵一退,这些人又会回来,小勃律仍然是那个小勃律。为避免这种情况,
高仙芝预先派了将军席元庆带着一千骑兵去小勃律都城,史籍中这段说的有些矛盾,大致情况应是这样,席元庆到小勃律后,告诉他们说唐军此次来不过是借路路过去攻打大勃律,想以此稳定小勃律君臣,但亲
吐蕃的首领们知道无论如何不会放过自己,还是试图逃窜,于是席元庆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诏书绸缎等物件安抚他们,却趁机都上了绑绳,国王带着他的吐蕃王后躲到了山洞里,一时间捉不到。
高仙芝大兵一到,先斩了五六个一心一意忠于
吐蕃的首领,然后亲自去招抚
小勃律国王。一举平定了小勃律。等
吐蕃大军在傍晚的时候赶到,已经无济于事了——用最快的速度修好桥然后杀过来,至少也得一年。
由此可见这是一场非常功利的战争,唐玄宗在这一时期宠信
李林甫、
杨国忠等奸臣,自己整天花天酒地,已经不再是年轻时那个英武果决的皇帝了,他本人在这一时期所下达的对东南西北边境地区的军事命令,也是完全功利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仙芝征讨小勃律的这次行动是个了不起的成功,因为他将换取这一场胜利的损失几乎降到了最低点。在同一年,也就是公元747年差不多同一时间,
唐朝的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集河东、
朔方、
河西、陇右四
节度使于一身的
王忠嗣,采用了故意延误的手段阻止了唐玄宗极力要发起的另一场针对
吐蕃石堡城的战争,他的理由是,攻下这座城,没有任何战略上的意义,反而会因此让大批战士白白送了性命。
王忠嗣的不配合,差点被奸相
李林甫害死,相比起来,
高仙芝的这场大捷就显得两全其美了。
所谓平定,不过是俘虏他们的国王和王后和他们国内能搜罗到的一些值钱东西去长安,杀几个忠于吐蕃的酋长,另外立个国王族人当新国君,找一批愿意效忠唐王朝的大臣辅佐他,然后招募几千人在此驻守而已。于是,
唐朝在短期内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地区的霸权,两唐书中夸张地说连超级大国大食和东罗马帝国都受到了震慑,急忙来朝贡。以唐与大食一贯的利益关系,大食一方以比较平等的身份派出一个使团带一些物件到中国再换取另外一些物件回家是正常的,但遥远到不能再远的拜占庭急着赶着来称臣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司马光删掉了这段夸夸其谈。
在公元747年的九月份,
高仙芝带着他的得胜之师启程返回安西,又是三个月的艰苦行军,满心以为迎接他的将是一个空前盛大的凯旋式。谁知不但没有受到礼遇,反而招致了一顿臭骂,险些丢了脑袋。其实这次征伐是皇帝直接下达的指令,跟
高仙芝的顶头上司
夫蒙灵察没有任何关系,大概高仙芝也这么想,于是在战争结束后没有通过夫蒙灵察,就直接派了人去长安报捷,况且这个去报捷的判官王廷芳,本来就是朝廷派来的使者。
夫蒙灵察可不是个大度的人,立刻就破口大骂了,“吃狗屎的高丽奴,你的于阗使是谁举荐的?你的焉耆镇守使是谁举荐的?你的安西副
都护使是谁举荐的?你的安西都知兵马使是谁举荐的?你竟然敢绕过我擅自奏捷!要不是刚立了功,立马就砍了你的脑袋!”第一句可算是千古奇骂,
高仙芝哪敢有脾气,诺诺而已。
太监边令诚可不管这些,径自就打了小报告,这是这家伙的可恶之处。
夫蒙灵察丢官罢职,
高仙芝取代了他,一下子上下级的关系就颠倒了。
夫蒙灵察害怕极了,哪里想到
高仙芝根本没把那些过节放在心上,见到他还是跟以往一样恭恭敬敬,知遇之恩,哪能因地位的变化就抛在一边了呢?夫蒙灵察却更加害怕了,世上一般的小人大抵如此,你不理睬他时,他恨你,你对他好时,他也以为你别有用心。古今同。
安西
都护与北庭
都护都隶属于
陇右道,在级别上,
安西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以及
河西节度使是相同的,但在权力上,安西节度使要受河西节度使节制,而北庭节度使又要受安西节度使的节制。之前的
夫蒙灵察和后来的
高仙芝都兼着
御史中丞的职务,就是这个原因。
高仙芝一朝大权在握,扬眉吐气,可吓坏了过去那些经常在
夫蒙灵察面前说他坏话的副都护程千里、押衙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
高仙芝找来这些人,当面斥责程千里说,“你这人面似男儿,心如妇人,是怎么回事?”又责问毕思琛说,“你夺了我城东几千亩地的好田庄,还记得吗?”毕狡辩说,“那是中丞大人你看我生活艰难,好心送给我的”,高仙芝差不多该气乐了,“你那时作威作福,我是怕你,哪里是看你可怜!”又假装要责罚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但过了一会儿就都放了。这么做的用意,用
高仙芝的话说,“这些话我要不当面跟你们说清楚,恐怕你们整天提心吊胆,现在既然说了,就没事了。”其人光明磊落如斯。
结果
小勃律之战后,公元750年上半年,应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的要求,
高仙芝又奉命击败了在葱岭地区叛乱的羯师,俘获其国王勃特没,并立其兄素迦为王。羯师是介于勃律和其南方的个失密之间的部落,个失密在
印度河河谷地区,盛产粮食,其国王曾屡次上书长安,要求与唐军合作抑制吐蕃,并承诺保证20万唐军的粮草供应。这其实也可算是唐军能够屡次出征小勃律的一个原因吧。经过第二次的征讨,丝绸之路的南线地区的稳定得以恢复,唐政府首次在帕米尔乃至更靠西的地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控制,这个局面维持了几十年,都是
高仙芝的功劳。而在这一年的下半年,大食人在
阿姆河和
锡尔河河间地区的渗透,终于使两国间矛盾激化。当时,
高仙芝身为
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他屠戮
石国,诸胡震怒,招来了
大食国的军队,
怛罗斯之战爆发了,相持五天五夜之后,葛罗禄人被大食军队收买,临阵倒戈,唐军终于溃败,这就是著名的
怛逻斯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