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
大唐开国
唐朝皇室自称出自
陇西李氏,也有经史学家考证应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属于
关陇集团之一,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密切。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
李虎,他因功被封为
西魏北周的
八柱国之一。隋朝建立后,
隋文帝封李虎之子
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
李渊继承爵位。李渊受
隋炀帝重用,于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但隋炀帝对他也不放心,派
王威与
高君雅监督之。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
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使得各地民变不止,史称
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
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
屈突通,占领隋都
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
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
太上皇,自任
大丞相,进封唐王。而在扬州的
隋炀帝,他心灰意冷,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
江都政变中被
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
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
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
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
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
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
薛举、
薛仁杲,派唐使
安兴贵、
安修仁生擒
武威的
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
刘武周、
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
王世充与河北夏帝
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
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
辅公祏率
杜伏威余部在
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
李靖于
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
萧铣于
江陵降唐。翌年,岭南
冯盎降服,又
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初盛世
贞观之治
唐朝的崛起有赖秦王
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扫平群雄后,太子
李建成与李世民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
禅让帝位,成为
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
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
均田制与
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
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魏徵、
马周、
高士廉和
萧瑀等文臣,
尉迟敬德、
李靖、
侯君集、
程知节、李世勣和
秦叔宝等武将。此外,唐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对外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
羁縻与武力的方式安抚四方。隋末唐初之际,北方
东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南下侵扰,并且介入中原各势力。唐朝初期百废待举,626年东突厥突然袭击长安,率军抵达距离长安不远的
泾阳(今陕西咸阳
泾阳县)。对此唐太宗亲率
高士廉、
房玄龄等在
渭水隔河与突厥可汗对峙,定下
渭水之盟。之后,唐太宗积极对付
突厥,挑拨
颉利可汗与
突利可汗的关系,以及突厥与周围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的藩属
薛延陀、
回纥、
拔也古、
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8年朔方人
梁洛仁杀盘据
夏州的
梁师都,归降唐朝。而东突厥在分裂后又遇到大雪侵袭,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629年
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
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
吐谷浑,657年派
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派
文成公主与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
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
死刑犯仅二十九人。其政绩的总结《
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
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唐太宗晚年,发生太子
李承乾与魏王
李泰内斗。所以唐太宗废李承乾,逐李泰,改立晋王
李治为太子。
高宗时期
唐太宗去世后,李治即位,即
唐高宗。此时唐朝承继贞观之治,国力鼎盛,史称
永徽之治。当时尚有宿将如
李勣、
苏定方、
薛仁贵等,名臣
长孙无忌、
褚遂良等。对内持续推行
均田制,选用较低级但有才能的官吏。对外于659年消灭
西突厥,疆域西扩至
咸海与
阿姆河一带,设立安西都护府于
碎叶城(今
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并且于葱岭以西设置十六个都督府,让
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等中亚君主兼任都督。在东方,与
新罗联合灭掉东北强国高句丽和
百济,并
白江口之战击败日本援军。唐朝在
朝鲜半岛建立
安东都护府,也间接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皇后
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太宗时期的
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招入宫中。她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太子
李显即位,是为
唐中宗。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
唐睿宗。
永徽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一代英主唐太宗与世长辞,皇太子李治于六月即位,史称高宗。次年,改元为永徽,直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唐高宗亲政的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永徽之治”。高宗前期,扬威边陲,在西北、东北这两大战线,进一步巩固了边防,为唐初武功极盛时期,西北战线主要是唐军与西突厥较量的场所。西突厥役使西域诸国与唐反目,断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丝绸之路。驱逐西突厥的扩张势力、确保西境的安全,是恢复陆上中西交通重开丝绸之路的当务之急。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命大将苏定方率兵分南北两道进击,首大破于阴山,复奏凯于金牙山,后决胜于伊丽水(今伊犁河)。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穷途西投石国,副将萧嗣业追以归,西域重新得以统一。次年诏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统一的范围比太时期扩大了。
武周代唐
武则天平定
徐敬业的反叛后,于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
武周,定都
洛阳(号称
神都),改立李旦为
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的
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发展农业生产;
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创出
殿试和
武举。武则天打击自北周以来的
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
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关东与江南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
狄仁杰、
张柬之、
张仁愿、
姚崇等名臣将领。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周时期的
佛寺兴建频繁。但武则天执政的另一特点是强力控管,主要有严厉镇压徐敬业等反对派、屠杀唐宗室亲王与支持唐朝的大臣将领。鼓励告密,暗中监控官吏、诸侯,以及推广酷吏制度。扶持
武三思、
上官婉儿等党羽。这些在后世经常受到史学家的批评。
武则天晚年,听从狄仁杰的劝告,重立李显为太子,改立李旦为相王。705年武则天病重时,宰相张柬之与将领
李多祚等人拥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他们杀女皇的男宠
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
退位。中宗李显
重祚,唐朝复辟,封其弟李旦为安国相王,其妹
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史称
神龙革命。中宗统治经验颇为缺乏,在位时政治腐败,贪墨成风。他受到
韦后、女儿
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武三思等人迷惑,将功臣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流放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为武则天第二。他们与上官婉儿联手迫使太子
李重俊发动重俊之变,重俊最后事败被杀。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即
殇帝,并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
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
唐隆之变,诛尽韦后与武氏势力,拥立睿宗李旦
复辟为帝。睿宗复位后,立其子李隆基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干预政局,双方时常发生权力斗争。712年睿宗决定
禅让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
唐玄宗。但是玄宗宣称太平公主又准备用羽林军兵变。隔年,玄宗发兵杀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唐朝自武则天以来的女主政治,至此结束。
开元之治
唐玄宗时期可分为开元与天宝两个部分,其中开元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当时唐朝政治日益败坏,唐玄宗提出以武、韦为戒,以贞观为榜样,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任用
姚崇、
宋璟、
卢怀慎、
张九龄与
韩休等贤臣,并且广纳谏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将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将有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减武周中宗时期的员外官等冗官,精简机构以便节省开支与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抑制权贵,就算是皇亲国戚犯罪,也绳之以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影响。加强执行
均田制,打击土豪。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对外方面,改善与
吐蕃、
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这些措施使唐朝进入第二个全盛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
开元之治。当时不仅中原地区、江淮地区以及成都平原经济发达,连人口较少的陇右河西地区也逐渐繁荣。
由盛转衰
天宝危机
天宝时期时,唐玄宗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不问国事,并且纳儿媳
杨贵妃。此时国政渐乱,
唐玄宗罢免贤相
张九龄,相继以
李林甫与
杨国忠为相。李林甫有“口蜜腹剑”的恶名,他蔽塞言路,排斥贤才,采取任用不擅文采的蕃将为边将以杜绝“出将入相”之源,使得唐廷陆续任用
高仙芝、
哥舒翰与
安禄山等边将。此时
宦官也逐渐崛起,
高力士权势炙手可热。在军事上,由于唐朝多年的战争使得
府兵制崩溃,兵源逐渐改为
募兵制,禁军也进一步获得扩大。唐玄宗为了便于管控辽阔的边疆,于722年设置了九个
节度使与一个经略使。节度使不只负责军事,之后还兼顾地方民政与财务,久之形成节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成为藩镇割据的原因。对外方面,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将经常挑起对外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唐朝正与
吐蕃、
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国的
阿拔斯王朝)争夺在西域与中亚的势力,其中以751年的
怛罗斯战役最有名。唐将
高仙芝被阿拔斯王朝与
石国联军击溃而丧失在中亚的地位,而后因为中土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也没有恢复地位的打算。
安史之乱
节度使的权力甚大,当与中央发生冲突时,就很有机会发生叛乱。当时又以身兼
范阳、
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最有机会,他甚获唐玄宗宠信,与丞相
杨国忠勾心斗角。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
杨国忠与
封常清认为敌军不足忧虑,命
郭子仪自朔方出兵河北、高仙芝提大军出潼关战关东。十二月,封高两将皆败,东都洛阳沦陷,唐军退守
潼关。封高二人被谗言所杀,改由
哥舒翰坚守潼关。于河北举兵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颜杲卿也在隔年正月被叛将
史思明击溃,关东一带尽数沦陷。然而郭子仪与河东
李光弼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河北真定),击败叛军将领史思明,叛军军心大乱。然而,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强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哥舒翰将兵八万与贼将崔乾祐战于灵宝西原,官军大败,死者十六七。哥舒翰退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关门不守,京师大骇,唐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
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而太子
李亨奉唐玄宗之命,前往西北
灵武募兵。安禄山占据长安后建僭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
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
唐肃宗,奉唐玄宗为
太上皇。
唐肃宗命其子
李俶统领诸将,以
李泌辅佐,派
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兵。当时唐将
房琯反攻长安失败,局势一度危急。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之子
安庆绪杀父夺位,
史思明回守范阳,并掌握河北军力。继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返回灵武,并联合回纥,于年底收复长安。然而叛军早于十月攻克江淮重镇
睢阳(今河南商丘),
张巡与
许远战死。所幸郭子仪接着攻下洛阳,牵制叛军。不久,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北临漳),谋除史思明。史思明得知后投降唐朝,叛军势力只剩邺城一带,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然而唐廷想要消灭史思明之事外泄,史思明于隔年三月率叛军南下击溃唐军,史称
邺城之战。郭子仪被
鱼朝恩谗毁而返回长安;史思明杀安庆绪,并吞其部,自称帝,以范阳为都;李光弼因叛军攻克洛阳而退守,局势急转直下。761年李光弼反攻洛阳失败,史思明获捷后居然被其子
史朝义所杀,叛军分崩离析。762年太上皇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
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
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叛将
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隔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上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
外族入侵、
宦官专权与
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室为了尽快结束战事,将安史降将就地封为节度使以安抚之。为了提防降将复叛,又遍地安置节度使。由于
节度使兼管地方军事、政治和经济,全国各地几乎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河北之地逐渐胡化,人民好武轻文,与诗赋取士的关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区。由于边防军调回平乱,外族纷纷入侵。
吐蕃占领陇西、攻入关中,长安一度沦陷。
回纥的勒索也消耗国力。宦官专权,
李辅国、
程元振拥立
唐代宗为帝,是唐朝第一个受宦官拥立的皇帝,宦官
鱼朝恩更被委任统领禁兵。779年唐代宗就在这些乱事中去世,长子李适继位,即
唐德宗。
中唐时期
德宗改制
唐德宗在初期颇能励精图治,坚决削灭藩镇,藩镇对其较为敬畏。他起用
杨炎推行
两税法,以
刘晏改革
漕运,修改盐法,行
常平法以改善财政。但是他为人刚愎忌刻,没有任人之明。781年任用奸相
卢杞后,政治日非。听信卢杞谗言,诛杀杨刘两臣。政治的败坏使藩镇逐渐轻视,最后爆发乱事。同年,成德
李宝臣去世,其子
李惟岳不被唐室同意继任,他就联合魏博
田悦与淄青
李纳举兵叛乱。唐室派
马燧、
李晟击败叛军,田悦被中央军围困于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惟岳则被部下王武俊所杀。
另一方面,卢龙
朱泚入朝后,由其弟朱滔继任卢龙节度使。由于卢龙
朱滔与成德
王武俊对朝廷不满,就联合淄青李纳、
淮西节度使(约今河南省东南)
李希烈叛乱,共推朱滔为盟主。调来抵抗淮西的泾原军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满,爆发了
泾原兵变,唐帝出逃
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军入长安后,共立朱泚为帝,并且包围奉天。李晟紧急率中央军回师关中,与朔方军
李怀光解奉天之围。事后,唐德宗因卢杞谗言而不召见李怀光,虽然最后卢杞被贬,李怀光仍然怨恨唐帝。784年唐德宗采用
陆贽之策,同意诸藩镇的要求,只有朱泚不赦,并且废除苛税,诸藩镇纷纷归服。朱滔和李希烈不愿投降,拉拢李怀光倒戈,唐德宗又逃到梁州(今陕西南郑)。同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于东逃之际被部下所杀,李怀光也在隔年被马燧、
浑瑊所灭,淮西李希烈也被部下所杀,至此乱事平定。然而,唐室承认藩镇的统治权,加深割据局面。由于唐德宗不信任将领,
禁军转由宦官掌控,宦官权势薰天。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
裴延龄,并且亲昵宦官贪吏,国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
永贞革新
唐代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唐顺宗与唐宪宗都企图解决,其中唐宪宗较为成功,实现了
元和中兴。
唐顺宗以
韦执谊为宰相,启用以
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他们废除欺压百姓的
宫市和
五坊小儿,减轻税赋。任
韩泰掌控神策军,试图夺取宦官军权,史称
永贞革新。同年,唐顺宗中风,宦官
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纯想做皇帝的心理,联合
韦皋等等藩镇迫使唐顺宗让位,借此扳倒改革派,史称
永贞内禅。太子李纯继位,即唐宪宗。
元和中兴
唐宪宗(公元806年~820年)在位期间,随着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以及吐蕃因内乱所导致的势力衰颓,给唐中央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提供了有利时机。唐宪宗“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遂将“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当成自己效法的榜样,进而萌生改变中央权威日益削弱、割据藩镇愈发嚣张局面的想法。唐宪宗从革新选人用人方法、改善财政经济状况、提高宰相权威、武力征讨叛乱藩镇等方面入手,开始整顿朝纲,强化中央集权,并最终造成“中外咸理,纪律再张”的中兴局面。唐宪宗在元和时期拔擢或重用的贤臣有杜佑、杜黄裳、李吉甫、郑余庆、郑絪、李绛、权德舆、裴、李藩、李、韦贯之、崔群、裴度等。这些人都是有智识、有品德、有才干的贤良之士。对于这些贤良之臣,唐宪宗给予了高度信任,凡军政大事,无不与之集议得失,日常政务则全部委诸宰相处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唯唯诺诺、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碌碌之辈,即便其人并无政治过失,也坚决予以黜退。“安史之乱”后,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北方藩镇,财税不入中央,唐朝中央政府的财税来源主要依靠江淮八道,而维持政府运转、征讨藩镇都需要强大的物资保证,因此理财任务十分艰巨。元和元年(806),著名财政专家杜佑解除财赋之职,推荐精通经济之术的李巽继任度支盐铁转运使;继李巽之后的程异,也是著名的理财专家。在这些财臣的苦心经营之下,唐朝中央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为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财富来源,也为后来武力征讨藩镇夯实了物质基础。
唐宪宗是一个能够虚心纳谏的皇帝,经常以唐太宗纳谏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察纳忠言。史载,唐宪宗即位后就下诏要大臣们直言进谏,元和时期敢于当面直谏的诤臣不断涌现,如李绛、李渤、吕元膺、穆质等谏官,就曾多次上疏进谏,言辞颇为激烈,表现出不避生死的直谏精神。信任谏臣,广开言路,谏官也敢于积极言事,甚至不惜犯险进谏,是元和政治相对比较清明的重要原因。“元和之治”的构成要素中,还包括提倡节俭、清廉行政等政治内容。早在元和初期,宰相李藩就曾上疏指出,要保证国家财政充足够用,就必须厉行节俭,杜绝奢靡。对此,唐宪宗深以为然,并采取了一些切实的措施,诸如放免宫女、推倒功德碑,放弃祠堂兴造等,希望通过消减皇室开支的行为倡导节俭的社会风气。为节约财政支出,唐宪宗还采纳李吉甫的建议,并委任他主持以精简吏员、降低官员薪俸为主要内容的吏治整顿工作。在提倡节俭的同时,唐宪宗还大力提倡清廉行政,出现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大臣,如裴垍、辛秘、韦贯之、郑余庆等人,皆曾身居要职,但全部都是“清俭率素”“家无羡财”的清廉之臣。
唐宪宗颇能驾驭宦官与外廷,做事勤勉政务,善于纳谏。他采纳
杜黄裳的建议着手削藩。当时全国共有四十六处藩镇,大都在半独立的状态,只剩浙江一带还供应朝廷的财务来源。他采取扩宽财路,力行节俭的方式以稳固财力。由于藩镇中以安史系最强,他先从较弱的藩镇下手。806年剑南西川节度副使
刘辟、夏绥留后
杨惠琳与隔年的镇海
李锜先后叛变,被唐室一一平定。接着是牵制数十万唐军的安史系淮西节度使
吴元济,814年由于吴元济四处掠夺且私自传位继承,唐宪宗先后派十六镇的兵力讨伐之,然而未能成功。期间淄青李师道与成德王承宗派人刺杀主战派宰相
武元衡,唐帝复以
裴度代替,并以
李诉(李晟之子)主讨战事。817年李诉采降将
李祐之计,雪中奇袭吴元济总部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平定。淄青李师道恐慌,唐宪宗派
李光颜、李诉率军讨伐。两年后李师道被部下所杀,淄青平定。河北方面,魏博田弘正支持唐室。成德
王承宗曾经反叛唐室,淮西平定后与卢龙
刘总归顺唐室。到819年,全国藩镇在名义上都服从中央,派使纳贡,史称
元和中兴。然而唐宪宗对国事有点荒怠,喜好营建豪宅。他十分崇佛,曾经赴
法门寺奉迎佛骨,
韩愈劝谏而被贬。
820年唐宪宗在
大明宫被宦官毒死,
河北三镇复叛,中兴时期结束。821年卢龙
刘总离职,唐室派
张弘靖接管。张弘靖管理不当,卢龙兵拥护
朱克融叛变。移镇成德的
田弘正被将领
王庭凑夺位杀害。魏博
田布(田正弘之子)被军队迫死,魏博军拥护
史宪诚叛变,至此河北三镇复叛。当河北未叛之时,大臣
萧俛、
段文昌建议国家裁军。如今被裁之兵都投奔河北三镇,助长其势。然而此后的河北三镇并非持续强盛,
唐敬宗与
唐武宗期间,河北三镇大多受制其强兵,有时还被部下篡位,远远不如当初的跋扈。而各地藩镇依然听命于中央,直到
黄巢之乱为止。
晚唐时期
甘露之变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权大多由皇帝与宰相掌控,但在天宝之后转变成皇帝与内廷宦官的联合,外廷宰相变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泾原兵变后,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军(即神策军)。永贞内禅事件又使宦官成功击败外廷与士大夫。掌控军政大权的宦官一跃成为中央的幕后掌控者,唐宪宗之后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废立,例如宦官王守澄就是一个好例子。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毒死,这个事件背后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恒继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后游乐无度,河北三镇复叛,宦官背后掌控的牛李党争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继位,即唐敬宗,大权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样不理朝政,专好游乐击球摆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宫后大摆宴席,被宦官刘克明所杀。刘克明有意夺王守澄权,拥立绛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后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并且杀死政敌。李函继位,即唐文宗。
唐文宗勤勉听政、生活节俭,本身十分厌恶宦官,随时想联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与宰相
宋申锡合谋失败,宋申锡被杀。而后唐文宗与大臣
李训、
郑注联手发动政变。他们都是王守澄推荐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讳。李郑二人先建议唐文宗提拔与王不合的
仇士良,并且杖杀元和逆首
陈弘志,贬死若干掌权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训为宰相、郑注掌
凤翔节度使,内外呼应。接着密派中使毒杀王守澄,至此元和逆党皆诛杀殆尽。李训更扩充势力与军权,与只掌握神策军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训发动
甘露之变,意图将皇帝从宦官手里抢出,但宦官仇士良抢先夺回皇帝,并且以神策军击溃政敌,诛杀大臣。甘露之变后,宦官们团结一致对外,并且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皇帝与大臣徒具摆饰,即是后期的令主唐武宗与唐宣宗也不能消灭宦官的势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镇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藩镇入关夺权的阴影。
会昌中兴
840年郁郁寡欢的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
仇士良的拥立下继位,即唐武宗。由于当时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让唐武宗亲自处理朝政。唐武宗重用
李德裕以削减仇士良权力,也提出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
会昌中兴。他大力推行灭佛,史称
会昌灭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
长生不老,最后因为服金药去世。
唐武宗即位时,宦官干政、藩镇跋扈、朋党之争、边疆侵扰、财政拮据以及不断扩大的宗教势力,加深了统治危机。为挽救危机和缓和社会矛盾,唐朝统治者调整政策,会昌政局为之改变,唐武宗也成为唐后期有作为的皇帝。宦官是寄生皇权之上的毒瘤。唐武宗逐步削夺宦官统领禁军及监军之权,减少对其赏赐的次数与数量,限制其参与朝政,会昌年间宦官受到压制。佛教寺院经济发达,控制大量田地和人口,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寺院修筑大量佛像,也造成铸币短缺,武宗采取灭佛措施,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武宗也鼓励社会生产,继续推行唐后期的两税法,整顿赋税,政府所掌握人口数量增加。军事方面,抑制藩镇势力,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加强对关中、河南、淮南等腹心地区控制,安抚河朔藩镇,稳定北方局势,讨伐泽潞镇、卢龙镇等镇叛乱,平定太原兵变,安抚绥义武等镇,使藩镇割据形势有所好转。
武宗在对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也给予妥善的处理。回鹘败亡后,其部众四散逃亡,或者西迁,或者南下入塞,侵扰边境。对南下侵扰边境的回鹘部众给予坚决的打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力;对待南迁归附的回鹘,给予妥善安置,有利于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安定。对待东北契丹、渤海等部族,保持友好交往,给予其首领以封号;与西南南诏保持使节往来,帮助兴修水利灌溉工程,保证当地的农业生产;与西部吐蕃和吐谷浑之间也维持相对平静关系,虽然有战争摩擦,抵制其侵扰西部边境,大部分时间维持往经济、文化往来。
武宗在位期间,裁抑宦官、驱逐回鹘、平定藩镇、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他所统治的时期是唐代较有特色的历史时期。
牛李党争
在唐宪宗到唐宣宗期间,发生较长的党争,即称
牛李党争。这两派分成以经学为正统、大多是关东世族的李党,主要有
李吉甫、
李德裕、
郑覃;以文彩华丽、高宗武后以来进士科出身的牛党,主要有
李宗闵、
牛僧孺等。两派士大夫背后都有宦官当后台,宦官有最终掌政权。两派明争暗斗的很厉害,徒具消耗国力。政见方面,李党主张对藩镇与吐蕃用兵,而牛党主张和平。李党倾力拥护科举制度,牛党极力要求改革。李党建议精简国家机构,牛党反之。党争起始于808年的科举考试,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主张对藩镇用兵,举人李宗闵、牛僧孺与
皇甫湜在考卷里批评朝政失当。李吉甫得知后打压这些人,这引起朝野哗然,李吉甫最后也失势,朝中大臣也逐渐形成两党以互相斗争。然而当时主战派宦官
吐突承璀把持权力,所以李党仍然得势。唐穆宗时,由牛党人物
钱徽主持进士考试,却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
李德裕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牵连而被贬谪到外地。从此牛李两党各树朋党,互向倾轧。李党有李德裕、
裴度、
李绅等,牛党有李宗闵、牛僧孺与
李逢吉等。然而,主和派宦官
王守澄崛起,李党失势,时任宰相的牛僧孺与李宗闵、李逢吉联手,牛党势大,李德裕被罢免外放。牛党的优势一直到823年,牛僧孺因为被唐文宗不满而罢相,隔年由李党的李德裕上台,这是显然与王守澄放弃牛党有关。之后王守澄支持李训与郑注,极力打压牛李两党。甘露之变后李郑势力崩溃,宦官由
仇士良掌权。唐武宗时任用李德裕为宰相,极力排斥牛党。
大中之治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们发生权力斗争,其叔李忱在宦官
马元贽的扶持之下即位,即
唐宣宗。由于李党失势,李德裕被贬黜到崖州(今海南琼山),至此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结束。
唐宣宗是唐朝后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而大中朝也是唐朝政治较为清明的一个时代。宣宗为了挽救唐朝的衰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一:大中增官,慎选官吏、雅重科举,重视法律、加强皇权。大中朝的吏治建设一直为史学家所称颂,范祖禹谓之“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吏治建设为大中朝进行经济建设、收复失地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其二:大中兴佛通过大中兴佛与会昌毁佛的对比,可以看出大中兴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会昌毁佛的修正,宣宗兴佛不是悉复旧观,而是对佛教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管辖范围。大中朝兴佛的原因并不是“务反会昌之政”,而是从社会和宦官两方面来找原因。首先佛教还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其次宦官是复佛的急先锋,他们积极支持宣宗兴佛。
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加强皇权、抑制宦官权力,是时唐朝又出现短暂的复兴景象,史称
大中暂治。然而唐宣宗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饰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药过度而去世。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走向灭亡
黄巢之乱
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政治败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少叛乱相继发生,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也被破坏殆尽,彻底动摇了这个政权,也产生
李国昌、
朱全忠等新藩镇。859年
唐懿宗继位,他为人骄奢淫逸,宠信宦官;并且笃信佛教。为了崇佛,不惜削减军费。860年后相继发生
裘甫之乱、
庞勋之变与
王郢之变(僖宗时期)。其中庞勋之变破坏关东地区的经济,有赖
沙陀军首领朱邪赤心率军助战而定,朱邪赤心因功赐名李国昌。873年
唐僖宗继位,为人专好斗鸡打毬,寡顾朝政,更大的叛乱在北方诞生。由于关东连年水灾,加上政治败坏,盐价锐升,使得盗贼不断。874年
王仙芝聚众于长桓(今河北长桓)起事,隔年攻陷山东西部、流窜于河南淮南一带,声势益盛。878年王仙芝战死于黄梅(今湖北黄梅),余部溃散投奔黄巢。
黄巢由亳州(今安徽亳州)南下掠夺江南与领南地区,沿路屠杀不断,并且攻陷商业大城广州,华南经济几乎全毁。879年因为军队遭遇瘟疫,黄巢率军经桂州、沿湘江北上流窜回江南。隔年,黄巢正式西进,攻陷洛阳与潼关。掌权宦官
田令孜带唐僖宗逃往四川,黄巢入长安后建国齐。各地勤王之师也因为号令不整,收复的长安又被黄巢夺回。唐室只好赦免叛逃漠北的李国昌、李克用父子,
李克用率沙陀军协助唐军克复长安。另一方面,黄巢部将朱温投降,赐名
朱全忠,受封宣武节度使(治汴州)。黄巢东走并且包围朱全忠于陈州。884年李克用率军解陈州之围,并且追击黄巢军。黄巢于隔年被其甥
林言斩杀投降,
黄巢之乱平定。而后,黄巢降将
秦宗权叛变,率军在中原地区四处攻掠,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造成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直到唐昭宗时才由朱全忠平定。
藩镇之争
平定民变后的唐室因为国力衰退而被关中藩镇反噬。而宦官与外廷为了政治斗争又拉拢藩镇加入战局,最后演变成各藩镇争夺朝廷。这些藩镇以河东
李国昌、宣武
朱全忠与凤翔
李茂贞最强。885年唐僖宗返京后,仍然信任宦官
田令孜。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辖今山西省南部)
王重荣交恶,双方都拉拢藩镇并抗衡。王重荣与李克用联军成功的攻入长安,田令孜又带唐僖宗出京避难。原本与田令孜合作的
朱玫、
李昌符也倒戈,率军追击田令孜。两人奉襄王
李煴监国,李玟被任宰相,李昌符暗中不满,在兴元(今陕西南郑)的唐室趁机说服王重荣、李克用与李昌符联合收复长安。唐僖宗返京途中又与凤翔李昌符发生冲突,当时王重荣被部下所杀,唐僖宗有赖
李茂贞平定才得以返回长安,李茂贞也继任凤翔节度使。888年唐僖宗去世,其弟李晔被宦官
杨复恭拥立,即
唐昭宗。宣武
朱全忠与河东
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当时
张全义与
李罕之争夺河阳节度使(治河南孟县),双方分别拉朱全忠与李克用对战。结果朱全忠获胜,兼并河阳、洛阳,击败秦宗权后几乎占领全河南省。当时宦官杨复恭与宰相
张濬不和,双方分别拉拢李克用与朱全忠。890年朱全忠与张濬攻河东军失败,张濬被贬。李克用趁机并吞
昭义的
潞州、
泽州,约占领今山西省地区。不久宦官杨复恭失势,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节度使
杨守亮叛变,唐室以李茂贞等人平乱,李克用在朝廷的势力衰退。凤翔李茂贞因不能扩张地盘与唐帝不和,双方发生战争。最后李茂贞与
王行瑜战胜,他们掌控关中地区,宦官与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首都一地。
朱温篡唐
此时唐帝沦为各藩镇角力的战利品,最后被藩镇掳走,取而代之。895年河中
王重盈去世,王行瑜、李茂贞与
韩建等人与河东李克用争夺河中。王行瑜趁机入京杀宰相
韦昭度等人,并谋废唐昭宗。李克用紧急率军入援,而王行瑜被部下所杀,唐室才得以安定。事后,唐室建立殿后四军,李茂贞、韩建抢先于896年逼近长安,唐昭宗逃到华州,殿后四军被废。最后有赖李克用、朱全忠率军入援,唐昭宗得以于898年返回长安。而后宰相
崔胤与宦官
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招唤朱全忠入援。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于是率军围困
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的威胁,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毁。同年8月朱全忠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
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
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
白马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建国
后梁,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