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College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是四川师范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东北大学留川师生于1946年建立的川北农工学院数理系,学院与学校同步建立和发展。
1946年,东北大学留川师生建立川北农工学院数理系。
1952年,建立物理系,创办物理学专业,创建物理实验室。
1979年,物理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年,开设“物理学-电子技术专门化”,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同年,获批物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1984年,建立固体物理研究所。
1986年,获批物理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4年,设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1997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正式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1998年,凝聚态物理入选首批四川省重点学科。
2000年,学院被
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物理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同年,在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了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1年,创办通信工程专业,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成立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2003年,建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2005年,固体物理研究所与学院实行院所合一。
2006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专业被评定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2007年,物理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理论物理入选四川省重点学科。
2012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013年,物理学专业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同年,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在通信工程专业基础上建立了“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点。
2014年,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
2016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立“计算科学中心”院士工作站。
2017年,学院在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评估中获评89.52分,名列全省前茅。
2019年,物理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月,物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院新增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4年,物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中期审核。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开设3个本科专业。截至2020年1月,学院开设6个教研室。
本科专业: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教研室:物理学教研室、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电子信息技术教研室、通讯工程教研室、物理实验教研室、电子实验教研室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院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四川省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计算物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电子信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科教学(物理)
四川省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院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正高职称约20%、副高职称35%以上。其中专任教师108人,80%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2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专家3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省三八红旗手1人,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季小玲、张德刚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赵国平、季小玲、侯邦品、王涛
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侯邦品
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赵国平
(备注:名单不全。)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四川省物理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四川省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10余门。截至2021年11月,学院有1个四川省特色专业。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共建了基础教育优质学校见习实习基地100余个、理工科见习实习基地70余个,聘任校外导师50余人;拥有实验大楼1万余平方米,配有稀释制冷机、原子力显微镜、大型计算服务器、磁控溅射仪以及矢量网络分析仪等设备;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
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物理学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物理学
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物理学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通信工程
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信工程(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
四川省特色专业:物理学
四川省物理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
四川省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
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通信工程
国家级一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量子力学、电子设计自动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大学物理实验
四川省省级一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超高压极端条件下纳米透明陶瓷烧结虚拟仿真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
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电子技术
四川省高等学校高阶课程:数字电子技术
四川省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课程:通信系统工程实践
四川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备注:“省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名单不全)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以自制仪器为主线,全面提升物理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二等奖)、“着眼卓越教师培养的地方师大物理学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二等奖)、“践行师范初心使命,构建地方师大物理学‘新师范’教育体系”(二等奖)
截至2024年3月,近3年学院学生在各A类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8项,二、三等奖16项,省级奖项75项。截至2019年12月,学院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参与竞赛项目达80%以上、学生参与面近20%、竞赛获奖保持在总人数的5%以上。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院有2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所,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个校级院级研究平台。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洁和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
郭鸿在学院领衔建有四川师范大学院士工作站。
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教师近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近30项,科研经费1千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四川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际纳米科学顶级刊物《纳米快报》、材料学顶级刊物德国《应用化学》和物理学顶级刊物美国《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学术交流
2021年1月18日至20日,由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的2021年第十届教育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及其分论坛人工智能教育国际会议召开,该次大会的主题是“新冠疫情下的教育方式转变和新型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
2023年1月6日至8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和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的第六届计算和通信技术国际会议召开。
2024年6月,由学院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磁学理论会议在成都举办。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院徽中心图案由“P”和“e”两个字母组成,分别代表“Physics”和“Electronic Engineering”,“1946”代表学院的创办时间,“SICNU”是四川师范大学的缩写,代表学院的归属。
学生活动
2020年5月21日,学院心理服务部组织的“这,就是爱”心理讲座举办。2022年4月6日,由学院举办的“5·25”心理健康节拉开帷幕,该次活动以“亲爱的自己”为主题。2022年5月24日,学院研究生青年志愿者开展了“智力开发趣味物理”科普教育活动,活动共有四个实验。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