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空前的行动》是201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建明。
内容简介
利比亚内战枪炮四起,战火绵延,流血冲突和暴力抢劫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身处利比亚的三万余名中国公民随时都会遭遇生命危险。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亿万民众热切关注,一场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撤侨行动拉开帷幕......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和自信,不能仅看其GDP总量是多少,外汇储备世界排名第几,其中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这个
国家的公民无论走到哪里,遭遇灾祸或事故时,都能得到自己国家政府积极有力的保护。如果说1940年的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个历史契机,2011年中国政府组织的利比亚侨民大撤离绝对值得历史铭记。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生于1956年,江苏苏州人。全国劳动模范。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2012年6月30日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新时期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其中三获
鲁迅文学奖、三获正泰杯报告文学奖、四获
徐迟报告文学奖、四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1976年参军,历任团、师、军、兵种新闻干事,报社记者。 1989年至1992年转业到中央某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1993年任文学杂志《新生界》主编。1996年历任
《中国作家》总编室主任、副主编、执行副主编。2005年任《中国作家》主编。 2008年任
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2009年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10年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6月30日,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主要获奖作品有: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1995—1996) 《共和国告急》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 《落泪是金》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 《部长与国家》 (又名《奠基者》)
第一届正泰杯报告文学奖(1999-2000) 《中国高考报告》
第二届正泰杯报告文学奖(2001—2002) 《
根本利益》
第四届正泰杯报告文学奖(2004) 《永远的红树林》
第一届徐迟报告文学奖(1978-2000) 《
落泪是金》
第二届徐迟报告文学奖(2001-2003) 《根本利益》
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2004-2007) 《部长与国家》(又名《奠基者》)
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2008-2009) 《生命第一》
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1949-2009) 《永远的红树林》
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1978-2008) 《落泪是金》
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 《国家行动》
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2009) 《我的天堂》
第一届金盾文学奖(1988) 《第二道战壕》
第二届全国宝石文学奖(1990——1995) 《野性的黑潮》
第21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2008) 《国色重庆》
第八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2005-2008) 《东方光芒》
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2012) 《忠诚与背叛》 电视剧《奠基者》
其他重要作品:
《三牛风波》、《科学大师的名利场》、《恐惧无爱》、《为了弱者的尊严》、《男人魅力》、《破天荒》、《台州农民革命风暴》、《烟雨播翠》等。 已出版报告文学作品50余部(篇),长篇报告文学作品30部。作品被翻译到十几个国家。其中《中国高考报告》被收入
日本、
澳大利亚等大学教材。
何建明谈创作
何建明说“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个冲锋的战士”。 四川省
汶川县大地震后,何建明迅速请战。何建明说:“就年龄和文学创作的成就及这些年所获得的荣誉等情况而言,何建明是可以不用去做那些非常辛苦、冲锋陷阵的事了,但这不是一个作家的本质和所为。何建明一直认为,自己既然是个报告文学作家,就应该是个冲锋的战士。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去拿笔记录历史和重大事件时,甚至需要我们去投入战斗的时刻,何建明应该无条件地像年轻的战士一样随时准备出发,甚至需要时用牺牲生命去完成任务。这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名作家基本的素质。或者也可以说,它是一名人民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在
地震灾区采访的过程中,何建明有数次遇险的经历,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现场采访与写作。何建明对记者说:“尽管现在媒体与通讯非常发达,可作家的现场生活与采访是其它职业与工作所代替不了的。何建明必须尽可能地去参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到所要写的对象现场,还得投入感情和走进采访对象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你才能完成使命。”所以这次去地震灾区采访,何建明要求自己尽量地多些现场感受和生活,目的是为了能够把作品写得更好一点。 记者曾经数次跟随何建明所在的作家采访团采访,每次都发现他有自己详尽的采访计划,目的性、针对性都非常强,效率也很高。何建明所参加的抗震救灾采访团还没有回到北京,何建明就已经有5篇报告文学作品与读者见面了。何建明的辛劳也可见一斑。何建明从龙门山宝山村采访回到驻地那天已是凌晨3点,他没有休息,而是连夜创作出了《泪洒龙门山》。据记者的了解,何建明在采访途中写出的《不屈的山梁》、《飘扬的党旗》等,都是在这种采访写作连轴转中完成的。何建明这几篇发在《
人民日报》、《
求是》、《
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的短篇作品,都是写的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形象。何建明说,在地震中基层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表现让他更感动。他们确实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屈的山梁”。“何建明想告诉读者的是:这个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够发展得那么快,是因为我们的人民和共产党人的那种骨气和精神,这是任何一种力量都毁灭不掉的,而且也是不可战胜的。”
“是什么让我们的
民族如此坚强不屈?” 与所有关注此次大地震的人一样,何建明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何建明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同地震所带给人类生命的那种痛苦与悲怆,更让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活着的幸存者和死去的遇难者,他们都是我最想关注的。我还关注另一种生命,就是地球的生命。地震其实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袭击。地球也是有生命的,它以地震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一种生命状态。在这过程中,人的生命显得弱势甚至无助。但当地震过后,面寻灾难的时候,人的生命和意志又是那么的强大和了不起!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民族伟大和坚强不屈,这是何建明三次采访最想挖掘的东西。”他告诉记者,在何建明已经或正在写的几部中长篇有关地震的纪实作品里,他更关注的是三种生命:地震中幸存者的生命状态,地震中遇难者的生命终结过程与留下的思考,地震中袭击的地球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们、今后它还会怎样地对待我们和我们如何办的许多思考。何建明认为,这三种生命状态是整个地震对我们的所有启示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人文思考。作家应当关注和解剖这一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保证我们的生命能够永远地幸存在地球上,并与地球友好相处。 作品《
部长与国家》 2008年7月21日,记者与何建明联系采访时,得知他还在
北川县,这已经是何建明第三次深入灾区采访了。何建明告诉记者:“当我第三次踏上灾区的时候,他的心仍然想着
汶川大地震最初的那几天的惨烈。现在灾区已经看不到了那种悲悲切切的场面了,到处都是忙碌的重建家园的景象,并且看到了灾区群众的脸上已经有了笑容。这多少让我内心有种安慰和稍许的轻松。”说起为什么三赴灾区,何建明说,因为那里的东西一直在牵动着他的心。“有时想起来很痛。尽管我刚调到一个新单位,事情很多,但我仍然无法抹掉内心的那丝‘震痛’,所以何建明利用周末又去了两次灾区。”谈到三次采访
的感受,何建明说:“它们带给我不同的地震现实印象与人文思考。我想两个月中三次去震区还是远远不够的。何建明会去十次八次,甚至用一两年或几年的时间关注
灾区。” “无论我今后干什么,我无法放弃手中的笔。”这是何建明接受采访结束时告诉记者的一句话。 何建明认为,作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作家比一般人更有感情,血更热,所以作家不能在国家和民族出现大难时无动于衷,这是最起码的素质。“何建明比别人表现得更好一点,才配得上“
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何建明内心这么想,行动上也要求自己这么做。”
创作评价
何建明是当前中国文坛中最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何建明关注
弱势群体,塑造时代英雄,并站在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社会和时代,抓住最能反映人心的事件和时代的闪光点。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实地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的伟大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中阻碍时代发展前进、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社会问题是他作品记述和反映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何建明秉持的人民立场,表达了何建明对人民的情感和意愿,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实践的理解和支持,为人民代言,并在思想情感上与人民群众相通。 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在他的近期创作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直面真相、忠于现实。报告文学作家
卢跃刚曾在《转型期报告文学的遐思》一文中说:“报告文学作家与小说家不同的是,他必须面对社会写作。对此,他没有任何躲闪和回旋的余地。他必须剖开胸膛直面现实。否则,就别干这行当。他需要勇气,需要激情,需要体力,需要坚韧,更需要由判断和把握所构成的理性。”情况确实是这样的,尤其在揭露社会阴暗面、剖析时弊的题材上,何建明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还要有过人的胆识和承受一切是非的牺牲精神。何建明在谈到《共和国告急》时说:“关于中国的资源领域情况极其复杂,特别是乱采乱挖矿产资源问题,整个儿是一个黑社会,是块充满了血腥的野蛮之域。何建明记得有好几次都是直接与那些有真刀真枪的‘山寨王’和‘金把头’周旋,稍有不慎,小命就可能丢了。但不下到那种地方,你就不可能获得那些破坏矿产资源的罪恶之源是怎么回事,常常是现实要比我们的作品中所描写的复杂和艰险得多。”何建明以可能付出生命为代价的牺牲精神向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逼近,直面真相,不回避社会生活的矛盾问题,不粉饰社会,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有良知,有社会正义感、责任感的作家的精神品格。在《共和国告急》中,何建明对一连串悲惨揪心矿难事故的发生和中国矿产资源正受到严重损害的事实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在这过程中暴露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金钱的诱惑下漠视人类的宝贵生命、以损害“地球母亲”为代价、
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矿主的自私贪婪、采矿工人的贫困愚昧等等。 何建明——《
落泪是金》 二是平民情结和忧患意识。“但真正的秤,是人民群众喜不喜欢何建明写的作品,何建明的作品是不是为人民和百姓说了话——这是何建明内心深处一直存放着的一把金铸的秤杆!它与何建明的生命同等重要,它是何建明的文学生命的全部支撑点。”(《共和国告急》后记《生命如歌,文学如歌》)确实,从他的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何建明是凭着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自己居于中国平民百姓的立场之上,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用百姓的眼光看生活、看现实,写出了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充满百姓情结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还流露出可贵的忧患意识,在《根本利益》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事关中国的生死命运和十三亿人民的明天。”作品从“三个代表”的思想高度出发,从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出发,正面描写党群关系,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并善于把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思考,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大声疾呼。 何建明剖开了这种容易忽视的看不见的腐败,剖开了达官腐败产生的土壤和环境,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注意,其意义是发人深省的。还有何建明在“中国教育三部曲”中也体现出了对现存教育体制的忧虑。作品出版后,引发教育界某些领导者的不满和批评,他们认为:“把贫困大学生问题端至公众面前的文学作品是在‘暴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黑暗面’,把弱势群体亮出来是给‘中国教育抹黑’。”(《共和国告急》后记《生命如歌,文学如歌》)这就反映出现行的政府机构中有的部门不能面对现实,对存在的问题不解决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报喜不报忧,漠视人民群众,不能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痼疾,就像一个毒瘤,如果我们不去面对,不去揭露它,那么就会越长越大,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作家都必须排除阻力,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反思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三是高扬主旋律。“主旋律”的内涵相当丰厚:它既有符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文化的“先进性要求”,又融合了足以体现人类本性的、具有全人类公德性质的“广泛性要求”——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主旋律,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体体现,实质上就是弘扬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类崇高价值和尊严的关怀不是一己的,而是对于他人和世界的关怀,也就是人民性。 何建明的
报告文学创作始终张扬着对社会和时代强烈而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捍卫真理,坚持正义,敢为人民鼓与呼,既探讨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又努力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光明与积极因素,正是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之作。 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特点:用晓畅明白的口语化语言描绘最焦点的事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是他最深沉热烈的情感。曾经的军旅生涯战地报道经验,加上后来培养出的新闻记者素质,使得何建明拥有异常灵敏的新闻感觉,并且行动迅速果决。每次重大事件发生后,何建明都会在最快的时间里到达现场开始采访和写作。 对时代主旋律的张扬凸现了一个作家所具有的文化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作家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在对人物的塑造和题材的选择上就反映了一个作家人格的高低,也是文学中人民性的客观外显。何建明正是通过对时代主旋律的高扬显示了文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社会影响
为了我们的同胞早日回家
——《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首发式举行
2011年初,利比亚内战枪炮四起,战火绵延,一封封加急电文自我驻该国大使馆发来:利比亚政府已失去多个地区的控制;20日晚起,这里已陷入全面动乱状态;我在利建筑工地多处遭遇袭击和破坏……流血冲突和暴力抢劫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身处利比亚的三万余名中国公民随时都会遭遇生命危险。为了中国公民的安危,外交部、国资委等多部门共同行动,国家派出“特别行动小组” ,从2月22日至3月5日, 12天时间,铺就“生命通道” ,在战乱中的利比亚奇迹般地撤离侨民35860人,这是一个举世瞩目值得铭记史册的大事件。
著名作家何建明应外交部之邀,先后采访50多位事件亲历者,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激情澎湃,饱含深情,以流畅的文笔,娴熟的技巧,创作了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以全景式、多层面、立体化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利比亚撤侨行动这一历史事件。该书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部反映国家重大外交行动和外交队伍精神风貌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通过作家的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一个个热血沸腾的场面,让人热泪盈眶。从书中读者能了解到,高层领导心系民众安危,如何运筹帷幄;外交部大楼灯光彻夜通明,外交官怎样废寝忘食;驻海外使领馆工作人员打破常规,殚精竭虑处理复杂的外交事宜;特别行动小组舍生忘死亲临一线,普通员工随机应变、行侠仗义……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我们的同胞早日回家。
10月22日,《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首发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宋涛、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等领导出席首发式。与会的嘉宾还有黄传会、葛笑政、张陵、宁小龄、李平、张亚丽、文艺评论家何西来、李炳银、马建辉等专家、学者。
张志军在仪式致辞中表示,利比亚撤员行动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国大动员行动,多个单位高度协调、密切配合、群策群力,体现了中国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国家》一书彰显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同时,该书也是中国外交人员不辱使命的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大,我们不可能干成这样的事。 ”在首发仪式上,《国家》一书的作者何建明谈及该书的创作过程及感受时讲起书中一个细节:枪林弹雨中,撤侨人员频频受阻,在一个边防关口,当地警察局扣住了几十名中国工人,车辆也被没收,理由是他们没法证明这些人都是中国人。如何证明?撤侨工作组人员灵机一动:他们都会唱中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工人们声情并茂,唱得高亢昂扬,利比亚警察被镇住了,在国歌声中,他们顺利过境。何建明创作过多部报告文学作品,他说,“我认为一部作品能否感动作者是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国家》完成后我再次品读,依然会被书中的场景和事件深深打动,这些鲜活的故事是文学家写不出也编不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