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南茂农场,位于海南省东南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东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群英乡、隆广乡接壤,南与国营南田农场、国营三道农场比邻,西连国营金江农场,北依国营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国营新星农场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城——保城镇,长19.8公里,宽14.7公里,土地总面积122.322平方公里,折合为183501亩。
建制沿革
国营南茂农场创建于1953年5月。
1953年初,以
惠来县八十九个青年及当地民工转为工人组成垦荒队伍,创建了南茂农场的前身——六〇〇三场(什挺垦殖场)和六〇〇四场(灶烘垦殖场)。
1955年,六〇〇三场和六〇〇四场合并称加茂农场,属华南农垦总局海南农垦局加茂垦殖所。
1956年,加茂农场改称南茂农场。同年,撤销加茂垦殖所,南茂农场属华南农垦总局海南农垦局领导。
1958年,
人民公社化,南茂农场与当时建立的国营解放农场(现址红卫队、南昌队、南岛队、修理厂)、保亭县示范农场(现址米厂、基建二队)和当地乡村组成加茂人民公社、属
保亭县。
1959年,场社分开。南茂农场、解放农场、示范农场从加茂人民公社中分立出来,成立国营南茂农场,属华南农垦总局海南农垦局。
1966年,广东农垦总局通什农垦局成立,国营南茂农场隶属
通什农垦局。
1969年4月,农垦系统称为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南茂农场编为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七团。
1974年10月,撤销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复称
广东省国营南茂农场,隶属广东农垦总局通什农垦局。
1988年,
海南建省,撤销通什农垦局,成立海南农垦总局,国营南茂农场隶属海南农垦总局。
行政区划
1953年,初创场时,本场设6003场(什挺垦殖场)6004场(灶烘垦殖场)。下属1队、2队、3队、4队、5队、6队、8队。
1954年,增设了9队、10队。
1955年成立林区,全场有二个林区,什挺为一区,灶烘为二区、增设了11、12、13队。
1956年增设了14队,畜牧队,基建队。
1960年,增设6个区(五一、示范、大目、石艾、祖秧、田圮)。
1969年4月1日,农垦系统称生产建设兵团,本场编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七团,下辖作业区为营,生产队为连,全团8个营,42个连。
1974年10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复称国营南茂农场,下辖营、连复称为作业区、生产队。
1977年,增设第九作业区,全场辖9个作业区,3个农业大队,14个农业队,全场142个单位,有生产队71个。
1980年后,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等9个作业区及工交区、农业区、基建大队等。
1988年,撤销工交区、农业区、基建大队,现全场设有9个作业区、17个场直属单位,共89个生产队,14个教育、服务单位。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国营南茂农场地处东径109°38′06″———10°49′36″,北纬18°29′24″—18°38′12″,位于
海南省东南部,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本场东与
陵水县的群英、隆广接壤,南与国营
南田农场、
国营三道农场比邻,西连
国营金江农场,北依国营
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
国营新星农场和
保城镇。长19.8公里,宽14.7公里,土地总面积122.322平方公里,折合为183501亩。
气候特征
本场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4.4℃,6月温度最高,7月次之,6月平均气温为27.9℃,1月份最冷,12月份次之,1月份平均气温为19.6℃,最热的6月与最冷的1月平均月温差为8.3℃。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为:从立冬起气温开始下降,冬至以后下降明显,小寒至大寒之间气温最低,雨水后气温开始稳定上升,芒种至夏至之间气温最高。
极端历年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6℃的时间出现在4月下旬至8月中旬,极值一般出现在6月份。本场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为1977年6月27日的39.1℃。
历年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10℃的时间出现在11月下旬至2月上旬,本地出现的最低气温为1955年1月为5℃。
月均温大于或等于20℃的月份有11个月;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8931℃以上。
地形地貌
本场地处海南省南部保亭盆地。居于番松岭脚下。东部和南部场界有低山和高丘,但东部的茂山队,南部的永红队等有地形缺口,整个地势自东向西倾斜。
场内多为丘陵地,植胶区多属低丘陵地。除四区卫星队、红峰队,大旺队、茅丛队地处盆地边缘,地势稍高外,其余地区则以中部南昌河为界,东至东北六区、七区、八区、九区海拔较高,丘陵起伏,相对高差较大。西部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则地势较低缓,基本无大山岭,整个地形呈“凹”字形。
本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和河谷阶地等,但以低丘陵地为主,高丘、低山占有一定比例。本场境内根本没有中山,东至东北走向海拔较高,有低山群。
第六作业区的祖果岭(海拔279米),七区的岸群岭海拔311.3米,八区的六大岭海拔578.9米、海云岭海拔435米,响水岭海拔471米,六弓岭533米,廖二岭海拔620.8米,常树岭海拔511米,九区的吊灯岭海拔196米等,构成东至东北走向的低山群。
水系特征
流经本场的主要河流有藤桥东河上游加茂河和陵水河。
藤桥东河上游加茂河发源于保亭县境内,主流为响水河合流脚下河,干流长23公里,集水面积362平方公里。总落差848米,平均坡降0.74%。该河流经本场西部,是本场的主要河流,西自金江农场十队流经本场红旗胶厂、八一队、场部、北赖下村队、永东队和永红队,最后从南田农场中部穿过流入南海土福湾。
陵水河上游保亭河发源于驳白岭,河长94.5公里,集水面积224平方公里,总落差675米,平均坡降0.32%。该河流经本场东北部第九作业区前程队、登峰队、以河为界隔河与国营新星农场相望,故又称“分界河”。
此外还有加茂河和保亭河的一些支流发源于本场境内,但水源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居民点生活和生产用水。
地质情况
本场地质结构主要以发育干花岗岩上的深厚的砂粘质灰化和灰化红壤,其次是变质岩、砂质岩和洪积物等,山地土壤以残积物积坡积物为主,水稻土以谷底冲积物为主,其次是洪积物,河流冲击物。
土壤情况
本场土壤属山地砖红壤,有极少数的山地黄壤,山地赤红壤和水稻土等土类。山地砖红壤属热带地区性土壤,是本场的主要土类,山地黄壤和山地赤红壤均有零星分布;水稻土属
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谷地、丘陵盆地及河流两岸,一般海拔10—830米之间均有,但以300米以下居多。
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厚度一般为70—110厘米,表土层厚0.2米以上。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为3.38%,含氮为0.16%,有效钾丰富,有效磷含量中下,PH值4.5—5.5,土壤缺磷明显。
植被情况
植被为原先植被,属热带低山雨林常绿季雨林型次生杂木材。群落树高大,树种复杂,层次3至5层,藤本丰富。
新植地区为榕树、木棉、黄章、飞机草、大芒群落等20多种。
更新地区为橡胶树,林下主要是耐荫性禾草类、茅草、飞机草等禾本科植物和木本科植物。
自然灾害
本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水等。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林产资源
本场西部分布次生杂木林,主要树种有大叶榕树、
小叶榕树、白颜、无患子、细子龙等;东部丘陵地生长旱生性乔灌木林,主要树种有厚皮树、木棉树、大叶榕树、小叶榕树、大叶枇杷树、海南茅豆树等。
少量的经济木材有山荔枝、山粟子、青梅木、狗筋木、白苦楝、白木香等。
中草药资源
本场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期较长,南药资源蕴藏丰富。
主要有商陆、两面针、救必应、三丫苦、巴戟、山薯,东风桔、露力勒、牛大力、黄姜、银不换、癫茄根、香附、葛根、茅根、天冬、生姜、三代姜、野芋头、千斤拔、郁金、金不换、白步、青箱子、木蝴蝶、草决明、鸦胆子、假萎、土荔枝、草扣仁、急性子、壳砂仁、土花椒、槟榔、梓木扣、相思豆、胡椒、香缘、益智、木贼草、磨盘草、地胆头、一点红、马鞭草、白花蛇舌草、大叶鸭趾草、海金沙、火炭母、穿心莲、益母草、艾叶、蛇王荇、千日红花、旱莲草、鬼针草、希签草、车前草、灯笼草、九节、水浮莲、
鹅不食草、木棉花、紫珠叶、金盏银盘、水翁花、鸡冠花、对面叶、萎叶、五指柑叶、大青叶、洋金花、野菊、太白、五加皮、鸡血荇、荇杜种等,全场均有分布。
食用植物资源
粮油类:粳稻、籼稻、糯稻、黄豆、绿豆、玉米、芝麻、花生、油菜等。
瓜果类:西瓜、香瓜、丝瓜、西红柿、石榴、枇杷、银耳、木耳、马铃薯、山芋、山药等。
棉麻类:棉花、苎麻、黄麻等。
竹木类:青竹、毛竹、芦竹、柏、松、楝、棕榈、水杉等。
观赏植物资源
文竹、天竹、云竹、海棠、芍药、绿球、玉兰、山茶、杜鹃、丁香、玫瑰、月季兰、迎春花、仙人球、仙人掌、凤仙、菊、雁来红、虞美人、鸡冠花、芭蕉、牵牛、万年青等。
动物资源
兽类
本场境内的野生动物以野猪最多,此外有鹿、黄猄、猴子、果子狸、黑脚狸、猪仔狸、黄鼠狼、红胸、小松鼠、穿山甲、箭猪、水獭等。五十年代还发现狗熊出没,今已绝迹。
飞禽类
野生飞禽有山鸡、毛鸡、斑鸠、鹧鸪、老鹰、鹞、乌鸦、猫头鹰、八哥、三胡、画眉、戏斑鸟等。
蛇虫类
本场山岭及丘陵地带野生的蛇类有:蟒蛇(南蛇)、锦蛇、五步蛇、金环蛇、银环蛇、
眼镜王蛇、灰蛇、青竹蛇、白花蛇、青飞蛇、龙蛇、鸡头蛇、蝮蛇、水蛇、蜈蚣等,此外还有蜥蜴、山龟、金钱龟等爬行动物。还有山蚂蝗、水蚂蝗等。
其他虫类有:蜜蜂、黄蜂、马蜂、蝴蝶、蜻蜓,螳螂,壁虎、蟋蟀、蜘蛛、蚱蜢、蜗牛、蝉、蚯蚓及青蛙、蟾蜍、蚧等。
鱼类
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斑鱼,非洲鲫鱼、罗非鱼、塘虱鱼、鳗鱼、鲮鱼、竹包鱼、石鲮鱼、光鱼、过山鲫(棘鱼)、将草鱼等。
水资源
藤桥东河加茂溪为本场的主要河流,流经本场红旗胶厂、八一队、场部等,水源较充沛,可开发利用。
本场在该河中上游分别在红旗胶厂和八一队筑起两道栏河大坝,建立水电站3座,7个机组,总机装机容量为938瓩,年发电量为113.34万瓩。
气候资源
太阳能
本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5%,热能蕴藏量丰富,但尚未利用。
风力
本场平均风力小于每秒1.6米(即2级),阵风大于每秒17.2米(8级)以上的大风年平均3—4次,持续时间较长,风力资源蕴藏量大,可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本场二区秀丽队曾经发现过水晶石;五一队曾经发现过铁矿。
人口民族
人口状况
1985年,全场总户数5162户,人口19183人,其中男9601人,女9582人,当年自然增长率为6.73‰。1988年,全场总户数为5422户,总人口为17801人,其中男9150人,女8651人,当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
民族状况
1985年,本场有汉族、黎族、壮族及瑶族、侗族、京族、傣族等。1988年,本场汉族人口为14355人,占总人口的80.64%;黎族人口为3066人,占总人口的17.23%;壮族人口为360人,占总人口的2.02%;回族人口为9人,占总人口的0.0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11人,占总人口的0.08%。
经济
第一产业
农业
本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
1953年至1977年5月,全场水稻种植面积为3650亩;玉米种植面积为380亩。
1977年6月至1981年,全场水稻种植面积为3420亩;玉米种植面积为430亩。
1982年至1988年,全场水稻种植面积为3000.1亩;玉米种植面积为653亩。
林业
本场地处山区,建场前有大片的用材林木,建场后,开垦山地植胶,至1988年,用材林己所剩无几。
随后,橡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场开始种植橡胶防风林。同时还种植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把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等组成完整的防护系统,联成一体,成为多层次的森林复盖生态系统。同时于1982年引种经济林。
1988年,全场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及薪炭林等林地面积为5.7万亩。
在更新胶园中,种植的防风林品种有刚果12号桉、雷林1号桉、昆斯兰桉、赤桉、柠檬按、盾矢木、大叶相思树等。
引种的经济林品种有非洲楝、云香紫坛、马麻仁油、安心树等,其中非洲楝面积为150亩,种植在第四作业区茅丛林业队的高丘陵地。
畜牧水产业
畜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本场的畜牧业生产由场、作业区、生产队等为单位统一开展,场办畜牧队、作业区办畜牧班,生产队,派专人负责,所饲养的猪、牛、鸡等归集体所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政策不断开放,职工饲养的猪、牛、鸡等作为职工的私人副业生产,归家庭所有。从而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本场畜牧生产的发展。
水产
1987年,全场饲养的淡水鱼面积为867亩,当年产量108375公斤。
1988年,全场淡水鱼面积为816.1亩,鱼塘436口。
第二产业
本地工业主要有橡胶加工业,粮油加工业,机械修造业,
建筑材料工业等。
橡胶工业
八十年代初起,本场对胶厂实行改革规划,1984年,场把原7间胶厂压缩合并为2间,即红旗胶厂和五一胶厂。并重新改进更新制胶设备,采取重油和电力干燥烘胶法,取代了过去落后的木柴熏胶法,制胶也采取自动流水作业线作业。
粮食加工
本场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米厂,始建于1965年初,建厂初期,生产规模较小,主要是储存全场人口的食粮,同时附设三个生产车间,即碾米车间、榨油车间和饲料加工车间。
七十年代,米厂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增设制皂车间,八十年代设油漆车间。
交通运输
综述
建场前,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当时仅有一条窄小的公路,长11公里,其余的交通道路均是狭小的羊肠小道,小道两旁的植物丛生,覆盖在小道上方,因而人们走这样的小道称为“窜山路”。当时也没有运输车辆,黎族人民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牛车。
1953年,本场刨建后,开始着手公路的修筑建设。至1988年,这36年来,本场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小路已建设成为宽广平坦的公路,公路上穿梭来往的车辆取代了牛车。
公路
1988年,全场公路总长122.9公里,其中主干线47.75公里,支线75.15公里;其中沥青路11公里。晴雨路占公路总里程的91%。
为了加强公路的养护,本场专职养路工人55名,平均每个负责2.45公里的公路养护任务。
公共运输
1984年以后,私营客车逐年增加。至1988年,私营客运车辆达20多辆,客座200多个,交通颇为方便。
政治
行政机构
行政办公室于1955年设立;1969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撤销行政办公室;1974年10月恢复农场建制,重设行政办公室;现行政办编制4人。
生产科于1955年设立,编制9人。现编制12人。
经管科于1981年设立;1982年与劳工科合并;1984年又从劳工科分出与生产科合并;1987年6月又从生产科分出,恢复经管科,科员5人。
劳工科该科原与财务科、计划科合并称计劳科。1964年从计劳科分出,成立劳工科;1982年并入经管科;1988年4月科员4人。
财务科于1955年设立。60年代初,曾与供应科、计划科合并称财供科;1969年至1974年,本场改称生产建设兵团,撤销财务科,成立后勤处;1984年,从计劳科分出,恢复财务科,科员8人。
供销科于1956年设立,1959年与财务科合并称财供科,1960年,从财供科分出,恢复供销科;1969年至1974年兵团时期,成立后勤处,撤销供销科;1974年恢复供销科;1988年,科员15人。
教育科于1975设立,李经煊任科长,科员2人,现任科长徐历信,科员3人。
工业科于1958年设立;1969年至1974年兵团体制时期,合进生产处;1974年10月改称机运科;1980年至1986年,改称工交办公室;1988年4月,恢复工业科,科员1人,办事员1人。
基建科于1955年设立;1982年5月与工业科合并,称工交办公室;1988年4月从工交办公室分出,恢复基建科,科员4人,办事员3人。
农牧科于1966年设立;80年代曾与畜牧站合并,后又并入农业办公室;1988年4月16日恢复农牧科。
审计科于1988年5月设立。
计划生育办公室于1979年设立。
派出所派出所的前身是保卫科,于1981年设立;
历任领导
政党概况
中共南茂农场前身建干1953年,1955年杨克明任场党委书记,当时场党委工作机构设:党委办公室、保卫科、人事科、团委,1961年设宣传科;1965年设组织科;1960年设武装部;1981年设
纪律检查委员会1988年场党委工作机构设:组织科,宣传科、纪检会、共青团、工会。
军事
本场1960年成立武装部,专管兵事工作,1988年,武装部并入行政办公室,有一名专职副主任管兵事,配备1名武装干事专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82年,全场共有幼儿园68所,在园幼儿1456人,幼师7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场中心小学教育迅速发展,并初具规模。至1988年止,该校有四幢平房800平方米,还有一批教具,价值0.2万元。全校有教职员工33人,在校学生556人,教学质量仍处全场小学教育的前列。
1964年,南茂农场创办中学教育。至1967年在场小、长征小学、什挺小学、东方红小学、春明小学各附设初中一年级1个班,学生总人数190人;1970年5月,5个初中班合并称南茂中学(后称南茂三中),校址在原示范队,学生190人,教师12人。1979年,新办南茂一中。
科学技术
本场科技主要是1981年至1985年,经国家农垦部批准,由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本场及
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联合在本场实施的华南热带作物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建设。
华南
热带作物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是国家科委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于1979年由国家农垦部以(79)农垦(科)字第255号文批准下达在本场实施。
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建立第二代胶园样板;即胶园更新建立栽培;胶园更新前强割;胶园高产综合措施开发研究;重风区胶园改造;中丘陵区建立栽培措施;有性系建立高产栽培;芽接树复方乙烯利刺激挖潜;绿色芽片的生产应用;胡椒引种;标准胶连续干燥生产线;DRc—3型胶乳干胶含量速测仪研制;橡胶种籽油综合利用;橡胶木材综合利用;全乳白绉片生产等17个课题。
实验基地于1985年完成全部实验项目;1985年11月21日至23日,由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农垦局、海南行政区科委、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科委、海南行政区热作局,云南、广西、福建及广东省各垦区,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等单位共54名代表,从代表中推选出23位专家组成鉴定小组,组织鉴定会进行实地鉴定通过。1985年11月通过国家科委和农牧渔业部鉴定,1986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验成果分为橡胶栽培项目,
热带作物栽培项目、橡胶加工试验项目、综合利用项目、胶园更新机械化项目等5个方面。
文化事业
1953年建场以来,场党委重视文化艺术工作,加强了文化设施的建设,至1988年止,场部、作业区、生产队都有二室三队(即文化室、图书室、文艺队、体育队、电影队),形成三级职工文化网。全场有文化室75间,图书室46间,电影队8个。
南茂农场文艺宣传队建于1963年,队员28人,队长余淡明。宣传队白天集中排练,晚上到生产队演出,有时白天还到工地或深入生产队体验生活,进行创作,深受广大职工的好评。1979年后,采取分散——集中——分散的形式进行活动,平时队员分散在各自的单位进行生产、工作,每逢“国庆”、 “五一”、“春节”或参加演出前,才集中场部进行排练。1987年,该队参加保亭县文艺汇演,被评为先进文艺集体,3人获得优秀演员奖,5个节目获得优秀节目奖。
医疗卫生
至1986年止,本场卫生院有病床156张,还拥有一批现代化医疗设备。国产50毫安及200毫安的X光机各1部,国产超声波诊断仪1部,日产心电图机1部,显微镜2部,电冰箱2部,日产空调机1部,国产无影灯1部,日产救护车1部,日产纤维胃镜1台,蒸溜器1台,10万不锈铜配料桶及10万不锈铜过滤器各1个,膜式电动吸引器3台,医疗设备总值238,180元。
社会保障
1953年至1988年35年来,本场职工工资经过6次调整,1次工资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本场职工收入纯粹是靠工资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场职工收入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工资收入,二是奖金收入,三是副业收入。本场职工在完成生产任务后,经营其他种植业和养殖业。( 1987)年,全场职工平均年劳均收入达2000元,比1961年翻了三番多。
全场9个作业区中,第六作业区职工副业收入居中。
1953年建场初至1988年这35年中,本场职工生活品的需求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即1953年至1978年25年间,本场职工生活用品实行定量分配供应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劳动积极性,生活物质大量供应市场,打破了定量分配供应制度,自由生产、供应、购买,职工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历史文化
国营南茂农场创建于1953年5月。广大的垦荒队伍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上安营扎寨,艰苦创业,终于创建了南茂农场的前身——什挺垦殖场,灶烘垦殖场。
著名人物
谢茂志,男,汉族,1943年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县云谭公社新华大队黄泥头村的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
陈亚九,男,黎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人,1926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