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泄泾,也作园泄泾,长江支流黄浦江上源之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南部。西起松江区与青浦区交界处,上接浙江省红旗塘——青浦大蒸港,东汇斜塘入横潦泾,始称黄浦江。以圆泖泄水入浦,故名。古名悬星泾。长5.73公里,底高-1米,河面宽120米。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圆泄泾,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南部。西起松江区与青浦区交界处(青松港),上接大蒸港,东流经
泖港镇(原有古松、新五乡等建制)和
石湖荡镇,至三角渡东汇斜塘入横潦泾。长5.73公里,底高-1米(一说-9.0米),底宽65米,河面宽120米(一说约180米,一说119~190米)。
河道变迁
黄浦江主要水源来自太湖、淀山湖等湖群,以及浙西杭嘉湖平原来水。上游有三大源流水系:西北一支从淀山湖口淀峰起,向东流入拦路港—泖河—斜塘入三角渡,又太浦河建成后,汇入泖河,故本支承纳淀山湖、太湖来水,水势最旺,为黄浦江主源;中间一支为东西流向的红旗塘(上海境内称大蒸港—圆泄泾),承泄太湖及杭嘉湖平原来水,这两支水流在新五厍汇合后称之为横潦泾,又东流后与大泖港相汇,大泖港上源为秀州塘,承泄杭嘉湖平原沪杭铁路以南和金山来水。
中支红旗塘—大蒸塘—圆泄泾,流经青浦、松江两区,全长16.92公里。主要承泄太湖及浙江杭嘉湖来水。河道上接嘉善红旗塘,下接大蒸塘、圆泄泾,与斜塘在三角渡汇流。全河河道顺直,水面宽106米~236米。河道西段5.1公里红旗塘为2007年新拓浚河道,底宽80米,河底高程-1.20米~1.25米。
红旗塘,西起浙江省嘉兴市沉石荡,东入上海市境内的黄浦江,全长26.19公里。红旗塘始建于1959年,由浙江省开挖,正冲大蒸塘南侧,但在浙江上海交界处被唐家草坝拦截,东西两段无法流通,存在排洪安全隐患。1991年6月,太湖流域发生洪水,为方便排涝,将唐家草坝炸毁,使红旗塘通过大蒸港汇入黄浦江。
大蒸港,位于松江区西部、青浦区南部,又名大蒸塘。清光绪《青浦区志》载:“塘在濮阳塘南,其地有古濮阳王墓,蒸土为之,故名。”西自蒸淀乡唐家厍起,东至松江区三尖嘴沪杭铁路桥,下接圆泄泾汇入黄浦江,流经蒸淀、小蒸两乡,全长10.2公里。底高-3米~-4米。河底宽25米~60米,为6级航道,通航80吨级船舶。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大蒸港是红旗塘下泄洪水重要通道,也是沪浙间的重要水上航道。
水文特征
潮汐
圆泄泾河道属平原感潮河网,水位受潮汐影响而涨落。沿黄浦江的干河、支河每天都有二次潮汐涨落。受潮汐影响,黄浦江每日二潮,大潮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三、十八日前后,小潮一般发生在初九、二十四日前后。自“春分”至“秋分”,日潮比夜潮小;自“秋分”至“春分”,日潮比夜潮大。平均涨潮历时4小时,平均落潮历时8.4小时。圆泄泾为感潮较强地区(泖港、新浜片)。1986~1998年水文实测统计,泖港水文站实测最高水位为4.20米,出现在1997年8月19日;最低水位为0.99米,出现在1987年1月14日。
流量
黄浦江上游米市渡(松浦大桥)水文站,为太湖流域来水控制站。根据米市渡水文站1956~1999年44年水文资料进行年径流净泄量(即落潮量减去涨潮量)计算,米市渡平均流量为319立方米/秒。丰水年(1954年)年平均流量为755立方米/秒;枯水年(1979年)年平均流量为153立方米/秒。上游太湖流域的来水量年内变化,主要取决于太湖流域降水量,特别是梅雨量多寡以及黄浦江潮流强度变化。在一般年份,各月来水量变化不大,最大月来水量出现在12月份,平均流量为377立方米/秒;最少月来水量为8月份,平均流量为272立方米/秒。汛期(5~9月)来水量占全年总量的38.61%,平均流量为311立方米/秒。非汛期(10月~下年4月)来水量占全年总量61.39%,平均流量为324立方米/秒。黄浦江三大源流的流量:斜塘、圆泄泾占米市渡流量的80%(各占一半),其中斜塘流量略多。大泖港占米市渡流量的20%。太浦河开通后,太湖流域洪水量的70%~80%集中下泄黄浦江,北支径流量比例增加。
主要支流
大蒸港,位于松江区西部、青浦区南部。又名大蒸塘。据清光绪《青浦区志》载:“塘在濮阳塘南,其地有古濮阳王墓,蒸土为之,故名。”西起松江区三尖嘴沪杭铁路桥以西圆泄泾,东迄浙江省界红旗塘。流经青浦区蒸淀、小蒸及松江区新浜等镇。长10.2公里。底高-3~-4米。为六级航道,通航80吨级船只。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间的重要水上航道。
新泾港一南横港一南界泾一北石港,四河连成一线,西起白牛塘,向东横贯新浜、新五二乡境,汇入圆泄泾。是承接浙江客水下泄入浦的主要河道。共长15.3公里,底宽20~30米,底高-2.8~0米,河面宽50~126米。
向荡港一茹塘一北石港,向荡港西接金山县步石塘,东连茹塘,横贯新浜乡境,长7.34公里,底宽28米,底高-2.2米,河面宽61米;茹塘东北流经新浜、新五乡界,在新五乡北境接北石港通圆泄泾,长5.35公里,底宽27米,底高-3.8米,河面宽82米。这2条河流是承转上游客水下泄入浦的主要通道之一。
北石港,位于泖港镇。西起茹塘,东北向迄圆泄泾。长2.0公里,底高-3.0米,底宽42米,边坡1:6。区管六级航道,通航100吨级船舶。
茹塘,位于松江区西南部。南起向荡港,北迄北石港。东岸是泖镇港、西岸是新浜镇。长5.1公里,底高一3.8米,底宽27米,边坡1:3.5。据传,古河道面大如塘,后渐淤塞,仅留河槽,底深且阔,称如塘,后改茹塘。江浙客水下泄通道之一。区管六级航道,通航100吨级船舶。
五厍港一建设河,位于泖港镇。冈流经五厍集镇,故名。西起茹塘,经建设河,东北入圆泄泾。长2.4公里,底高-2.0米,底宽14米,边坡1:5.7。1994年,在北口出圆泄泾处建浦南西水利控制工程建设河浮运节制闸;西口修筑拦河坝。区管六级航道,通航100吨级船舶。
建设河,位于泖港镇。南起金山区界,北迄五厍港。长6.2公里,底高0.0~-0.5米,底宽8~10米,边坡1:2。1958年,为改造治理五厍万亩泖田,实地开挖南北向排水干河。1987年、1995年,分段疏浚。2001年实施区级河道轮疏工程,全线疏浚整治。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1950年代,在新五公社(后更为五厍镇、
泖港镇)结合治理泖荡田,大规模改造水系,新开建设河5.06公里,改变了泖荡田面貌。南北向以建设河为中心,平行新开5条3000米长、13米宽、2.5米深的内河,河道东西间隔各为500米
为加快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国务院批准上海实施拦路港、红旗塘、黄浦江干流防洪三项工程。1999年底,上海治理太湖三项工程全线开工。其中,红旗塘工程是跨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边界工程,位于青浦、松江两区境内,西起浙江边界,界河西泾港,东至圆泄泾入黄浦江口,河道全长17公里。其中浙沪边界至潮方泾段,称红旗塘干河,长5.1公里,主要工程项目是拓浚干河,修筑大蒸港、圆泄泾防洪堤防护岸、建设太浦河南片控制工程。
20世纪70年代前,上海郊区黄浦江干流上游和吴淞江干流上游基本不设防,仅在青浦、松江、金山低洼地区建设较低标准江泖圩堤,开展联圩并圩,并港建闸。1977年起实施水利分片综合治理,设立控制线,加高加固圩堤,缩短防洪堤线。至1990年,黄浦江上游江堤长136.5公里,堤高3.5~5.5米,以土堤为主。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上海先后实施太浦河、拦路港、红旗塘和黄浦江干流防洪4项流域骨干工程,境内太浦河、拦路港—泖河—斜塘、红旗塘—大蒸港—圆泄泾及黄浦江上游干流段的堤防通过新建改建分别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涵闸建设
建设河浮运节制闸,位于五厍港圆泄泾入口处。工程运用浮运方法将重1125吨薄壁空箱体浮运到指定位置沉放,为上海市郊首例。建成后,使浦南地区泖、新片5个圩区5060公顷耕地形成二级控制体系,缩短防洪堤线,增加内河库容,发挥挡潮自排、调蓄水量作用。工程主要项目:兴建10米孔径浮运节制闸1座,内外河两侧采用悬臂式桩基承台结构与两岸连接。闸上设5.0米宽人行桥1座,梁底标高为7.0米。填筑五厍港西坝1座。建造管理用房200平方米。1992年1月30日工程动工,1994年6月28日竣工。工程投资689.06万元。
供水设施
五厍水厂,位于圆泄泾渡1ZI东100米处。1991年,新五乡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日供万吨自来水厂。1992年初落成,3月10日通水。1997年,自来水厂管线长度40公里,售水量80万吨。2008年,五厍地区自来水供应人数20197人,受益率100%。
航道航运
航道
圆泄泾属杭申线航道和长湖申线航道的组成部分。
杭申线航道,自杭州三堡经潮方泾入上海境内,改走红旗塘、大蒸港、圆泄泾至分水龙王庙入黄浦江,是上海通往嘉兴、杭州的主要干线航道。其中上海段由大蒸港、圆泄泾两个航段组成,长17.24公里。20世纪90年代初,航道水深2.7米以上,河道面宽40米~80米,全线通航100吨级船。2003年,实施航道改造,河道面宽110米~190米,底宽80米,达到4级航道标准。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再度实施杭申线(上海段)航道整治工程,工程范围自上海市、浙江省界至分水龙王庙,全长17.24公里,主要项目为新建航道护岸和航槽疏浚等。全航段达到三级航道标准,是继苏申外港线(上海段)之后,上海连接江苏省、浙江省的第二条高等级内河航道。
长湖申线航道,是上海连通湖州长兴矿区建材基地的干线航道,西起浙江长兴,东止上海西泖河。其中上海段原从浙江省界至分水龙王庙,长17.6公里,由圆泄泾、大蒸塘、潮方泾、施家浜、九曲港、余塘港等航段组成,曲折多弯,水深2.3米以上,虽符合100吨级船通航要求,但受沪杭铁路37#桥(高水位时净空高度为3.68米)制约,100吨级船须避开高水位,候潮通过。1992—1995年,太浦河开挖后,上海段即利用太浦河通航,自江苏省界新池渡口至西泖河,全长缩短为14.36公里,航道顺直,河道面宽175米~257米,底宽136米,达到4级航道标准。至2010年,维持4级航道标准。
大蒸塘一圆泄泾,大蒸塘西起与浙江省嘉善县交界处的唐家厍,东接圆泄泾。流经青浦区的蒸淀、小蒸、松江区新浜等乡,长12.5公里,河底宽25~60米,河底标高-3.0~-4.0米。浙江省于1959年在太湖流域水利规划外自行开挖了红旗塘,正冲大蒸塘南侧,影响青浦、淞江低洼地的安全,以致交界处原施工隔堤长期遗存,直至1991年洪水时,为了照顾沪杭铁路以北浙江杭嘉湖地区的排水才开通。
圆泄泾航道,分水龙王庙一松江区界,经五厍镇,长7.8公里,通航吨位500吨,枯水期深度3.5-7.5米,底宽50~80米,面宽120米。
港口
松江区港口,按经济区域、货物集散、水陆交通和城乡地理位置划分为“一港五区”。一港为松江港,五区为松江港区、叶榭港区、泖港港区、泗泾港区、油墩港港区。其中,泖港港区为泖港镇、五厍镇、新浜镇。五厍镇、新浜镇属圆泄泾航运范围。
渡口
三角渡,位于石湖荡镇横潦泾(黄浦江上游)、斜塘江、圆泄泾交汇处。元代设渡,因同时来往于三江渡口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末停渡。
圆泄泾渡,又名罗公渡。位于泖港镇五厍老镇北首,圆泄泾与五厍港分支处,河面宽120米。1985年起,由石湖荡镇东三村接收。
池边庵渡,位于石湖荡镇新源村南端圆泄泾。明代初没渡,以北岸池边庵得名。1989年,改用机动渡船。1992年,因撞船致人死亡后停渡。
桥梁
S32申嘉湖高速公路圆泄泾大桥,在S32
申嘉湖高速公路上海段跨越大蒸港处,主桥为矮塔斜拉桥,主跨165米。该桥设计为塔梁固结、墩梁分离的结构型式。斜拉索为单索面,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单箱五室,主塔为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全宽34米。
G60
沪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桥,于2013年10月8日开始建设,原计划施工期28个月。期间采用“单幅封闭、单幅双向通车”的交通组织方案,先将西幅桥划分为双向四车道,车流全部引至西幅桥,封闭东幅桥并拆除新建;2014年国庆节前东幅新桥建成,此后以东幅新桥双向四车道,将车流引至东幅新桥,封闭西幅桥并拆除新建。新建成的大蒸港桥,除标高满足Ⅲ级航道通航标准外,按照双向6车道+应急停车带布置,总宽38米,设计车速120公里/小时。G60沪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桥改建工程全长2180米,其中桥梁结构1730米,单幅标准段拼宽2.5米,桥梁整体结构最高抬升7.4米,以满足III级航道通航要求。
沪杭线37号桥,位于沪杭线石湖荡站——久星站区间内,新桥(圆泄泾特大桥)中心里程为K56+940,地方政府要求该桥所在的河道通航100吨级船只,梁底标高必须达到8.3米。为此,老线既有桥需抬高1.3米,桥两端路基高达6米。根据现场地形,新路基填土高,不易稳定等具体情况,新桥位置选择在老桥左侧120米处。桥梁孔跨采用2孔64米下承桁梁、8孔24米和64孔16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梁全长1403.0米,其中正桥长129.96米,引桥长1273.04米,双线墩台,单线铺轨。1989年开工修建,1991年9月竣工。
2010年,跨杭申线航道的沪杭铁路桥——沪昆铁路(沪杭段)94号园泄泾铁路特大桥改建。因现桥梁净高无法满足Ⅲ级航道的要求,故在上游约160米处新建一座符合Ⅲ级航道通航标准的桥梁,待其建成通车后拆除现桥,以满足船舶通航和列车通行的要求。新建的沪昆线园泄泾铁路桥设计车速(即速度目标值)140公里/小时,铁路等级为I级,正线数目为双线,最小曲线半径为1200米;采用内燃DF4/电力SS4的牵引方式,建筑界限满足双层集装箱列车开行的要求;桥梁总长2862米。2010年10月,跨杭申线航道的沪昆铁路园泄泾铁路特大桥改造工程开工;2015年底,沪昆铁路园泄泾特大桥新桥建成,2016年9月,老桥拆除完毕。
五朱公路圆泄泾大桥,又名东三渡桥、五朱公路悬星泾大桥,跨圆泄泾五厍段,桥梁总长1050米。五朱公路为浦南西部地区南北向的交通要道。项目总长约4.46公里,路幅由原先的8米拓宽到40米,设置4快2慢双向6车道、人行道及绿化带。道路同时设过桥主道和桥下辅道,行人、非机动车可由辅道进村。
整治
连接上海和浙北杭嘉湖地区的杭申线,全长123公里,是浙江杭州至上海最便捷的内河航线。根据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规划,杭申线不仅是长三角地区内河骨干航道,还是沪浙两地内河集装箱运输的主要通道。其中的上海段位于青浦、松江区内,全长17.24公里,由大蒸港、圆泄泾2个航段组成。
“十一五”期间,上海根据发展内河水运国家战略的要求,开始启动杭申线航道整治,将原本的Ⅳ级航道提升为Ⅲ级航道,同步改建不达标的跨航道沪杭高速公路大蒸港桥、沪昆铁路园泄泾特大桥,以实现与浙江省的Ⅲ级航道全面对接。
2009年9月,总投资12.96亿元的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率先启动了航道部分施工;2010年10月,跨杭申线航道的沪昆铁路园泄泾铁路特大桥改造工程开工;2013年10月,G60沪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桥改建工程开工;2015年9月底,G60沪昆高速公路大蒸港桥建成通车;2015年底,沪昆铁路园泄泾特大桥新桥建成,2016年9月,老桥拆除完毕。至此,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