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上镇,隶属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地处新化县东北部,介于东经111°14’31”—111°26’28”,北纬28°00’09”—28°11’38”之间,东接安化县乐安镇,南邻吉庆镇,西抵白溪镇,北连安化县江南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6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圳上镇户籍人口67266人。
历史沿革
明代,属新化县石马一都、二都。清属时雍团。
民国时期,属时雍乡富溪、上庙、下庙、锡溪、楚良5村。
1950年,属新化县第七区(后改为第十八区)圳上、山溪、松山、半山、永镇、龙驹、海南7乡。
1956年,属圳上办事处圳上、山溪、半山、金龙4乡。
1958年,圳上办事处改公社。
1961年,圳上公社分为圳上、山溪、松山、半山、株溪、海龙6公社,并设圳上区。
1984年5月,圳上公社改镇,属圳上区圳上镇和山溪、松山、半山、株溪、海龙5乡。
1995年,山溪、松山、半山、株溪、海龙5乡并入圳上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圳上镇辖大桥1个居民委员会,楚才、圳上、山塘、久大、神仙、向荣、方荣华、永胜、方家湾、文教、放马坪、坪山、干家、铁石冲、南山、洞江、舒塘、太原、新泉、洪家、桅子、山溪、有余、鼎新、新生、托山、回龙、向家、早溪、大竹、三田、鲁溪、株梓、谢家、懂溪、双江、和睦、海南、杉山、沿溪、六家、六中、石中、封家、坛山、坳塘、金塘、龙珠、永龙、黄溪、黎明、南华、桐子、松山、赤竹、金竹、谢家湃、白毛、人和、中如、山茶、金炉、陈家湾、中路、曙光、半山、懂易、江下、徐家、坪云、东升、礼中、高丰、桃塘、熊山、锡溪、大熊、金坪、九龙79个村民委员会;下设4个居民小组、71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圳上镇辖1个社区、4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神仙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圳上镇地处新化县东北部,介于东经111°14’31”—111°26’28”,北纬28°00’09”—28°11’38”之间,东接安化县
乐安镇,南邻
吉庆镇,西抵
白溪镇,北连安化县
江南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6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圳上镇地势东南、西北两侧高,向西倾斜。境内最高点位于九龙峰,海拔1622米,最低点位于锡溪塘,海拔253米。
气候
圳上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春湿秋燥,冬冷夏热。多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10℃(1991年12月29日);7月平均气温28.3℃,极端最高气温40.4℃(2003年8月2日)。无霜期年平均281.2天,最长达327天,最短为2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65.6小时,年总辐射100.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472.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64天,最多达196天(1994年),最少为142天(1978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009.9毫米(199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02.7毫米(2011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6月最多。
水文
圳上镇有懂溪河、圳水河、江下河。懂溪河源自海龙管区东北部,经海龙流经株梓于懂溪村出境流向白溪鹅溪,河长21千米。圳水河源于安化桃坳,于楚材村流入白溪横岩,河长22千米。江下河发源安化乐安镇,经温家冲、徐家冲、江下至半山村与油溪河汇合入资江。另有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锡溪、大溪、川岩江等9条溪河。
自然灾害
圳上镇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冰冻、山体滑坡等。旱涝灾每年都有,冰雪灾时有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12月,冰冻时间长达月余,受灾人口达5万人,损毁林地12万亩。
自然资源
圳上镇境内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锑矿,分布在新生、托山、回龙、南山村。少量的铁矿,分布在干家村。少量的露天煤矿,分布在坪云村。少量的烟煤,分布在金竹村。
人口
2011年末,圳上镇辖区总人口6.7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690人,城镇化率8.4%。另有流动人口11000人。总人口中,男性35556人,占52.6%;女性32044人,占47.4%;14岁以下14810人,占21.9%;15—64岁44616人,占66%;65岁以上8174人,占12.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75万人,占99.8%;有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138人,占0.2%。2011年,人口出生率13.1‰,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96人。
截至2017年末,圳上镇常住人口45269人。
截至2019年末,圳上镇户籍人口6726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圳上镇财政总收入1690.7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1万元,比上年增长8%。人均财政收入250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
截至2019年末,圳上镇有76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超市或综合商店76个。
农业
2011年,圳上镇有耕地面积42400亩,人均0.6亩;林地面积36.1万亩。
2011年,圳上镇农业总产值16700万元,比上年增长8%。
圳上镇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花生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9800吨,人均459千克,其中水稻29100吨。
2011年,圳上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755亩,产量1133吨,其中花生453.6吨;蔬菜种植面积5820亩,产量1.1万吨,主要有瓜类、豆类、茄果类、叶菜类、根菜类,其中辣椒、茄子产量2580吨,萝卜、白菜6630吨,南瓜、冬瓜等3690吨。
圳上镇的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2万头,年末存栏5.8万头;羊饲养量10600只,年末存栏8200只;牛饲养量13500头,年末存栏8500头;家禽饲养量178万羽,上市家禽100万羽。
2011年,圳上镇生产肉类1491吨,其中猪肉1362吨,牛肉78吨,羊肉51吨;禽蛋9吨;畜牧业总产值396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
2011年,圳上镇水果种植面积1500亩,产量1808吨,主要品种有板栗、梨、奈李,其中板栗32吨,奈李42吨。
圳上镇的渔业以草鱼、鲤鱼、鲢鱼、鳙鱼养殖为主。2011年,水产品总产量245吨,渔业总产值324.5万元。
工业
圳上镇的工业以锑品冶炼、食品加工、电力、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工业增加值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
2011年,圳上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职工32人,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企业有1家。
商业
2011年,圳上镇有商业网点12个,职工16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集贸市场年成交额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
金融
2011年末,圳上镇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有3家,各项存款余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各项贷款余额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邮政业
2011年,圳上镇邮政业务收入200万元。
电信业
2011年,圳上镇电信业务收入550万元。
交通运输
圳上镇县道总长52.6千米;通村、组公路总长285.3千米。2011年,货运车辆236辆,3590吨位;客运车辆80辆,1578个座位。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圳上镇有文化艺术团体8个,会员93人;电影放映单位2个,年放映868场次,观众达8.57万人次:文化专业户10个;文化站2个,公共图书室71个,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农家书屋8处,藏书16.7万册;档案室1个,文化行业人员105人。2006年出版地方志书《梅山秀镇——圳上》,2008—2011年连续出版《圳水流韵》。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圳上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823人,专任教师68人;小学24所,小学教学点12个,在校生5992人,专任教师36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8所,在校生1972人,专任教师16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圳上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0人,经营管理人才14人,技能人才16人,农村实用人才41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圳上镇有卫生院2所;病床66张,固定资产总值501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8人,其中执业医师12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8人。
2011年,圳上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5万人次,住院手术312台次,出院病人2018人次。
2011年,圳上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35/10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5.7万人,参保率92.2%;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圳上镇有体育场地29处,体育社团6个。每年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田径比赛、拔河比赛、职工运动会等。
社会保障
2011年,圳上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7户,人数826人,支出165.5万元,月人均167元;城市医疗救助104人次,支出6.25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03人次,支出812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89户,人数2836人,支出234.8万元,比上年增长21%,月人均69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9人,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20人,支出48万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医疗救助24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011人次,共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临时救济120人次,支出4万元,比上年增长5%。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50亩,倒塌房屋35间,直接经济损失228万元,救灾支出37万元,比上年增长1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35人,安置退役义务兵、士官等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3万元,比上年增长9%。社会福利费5万元,比上年增长0.5%;社会福利单位1个,床位40张。销售福利彩票12万元。新增就业人员12人,有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644人,比上年增加40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圳上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660千米,投递点1.2万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0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960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1.6万件,征订报纸12.15万张、杂志1.8万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19个,建移动信号塔5座,联通信号塔2座,三基通信塔1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600户;光缆线路总长达300千米,主干电缆达5000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100个,其中已占用400个,宽带接入用户400户,比上年增70户。
广播电视
1972年,圳上镇建广播站7个并开通有线广播。
1983年,圳上镇开通调频转播台。
1991年,圳上镇开通有线电视。
2005年,圳上镇开通电脑宽带网。
2011年末,圳上镇共有线电视用户5900户,卫星电视“村村通”280户。
历史文化
圳上镇因人民政府驻地有一条上水圳而得名。
风景名胜
大熊山又名熊胆山,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70余千米,总面积7623公顷。司马迁《史记》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据考证,“熊湘”即指大熊山。南宋祝穆名著《方舆胜揽》亦称“山川熊山,己昔黄帝登熊山,意其此也”。近年该山古寺遗址发现有“轩辕黄帝游此山”的碑记。当地民间盛传,黄帝南巡,大熊山引导至此,故名熊山。该地是
蚩尤的故里,苗瑶族的发祥地;这里群山逶迤,最高点九龙峰海拔1662米,属湘中最高峰,与海拔1602米的瞭望台遥相耸立。4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宏大的山体。
陈氏宗祠,供奉圳上陈氏先祖天才公,在
圳上镇圳上村。
著名人物
陈正湘
华夏名将
陈正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解放军名将、北京军区副
司令员,县圳上镇人,清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出生。陈正湘幼时家贫,民国十五年(1926年)入
唐生智部当兵,参加北伐,后入滇军
朱培德部。民国十九年(1930年)驻江西
大余,联合士兵击毙作恶多端的连长后起义,参加
陈毅部红二十二军,次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红三十五师,红一军团一师、五师、
少共国际师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
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战斗中英勇无畏,获中央军委三等
红星奖章。抗日战起,陈正湘任
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团长,参与了
平型关反击日寇之战。旋调任
晋察冀军区团长,率部在山西、
河北等地开展抗日
游击战。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在
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与日军激战,指挥炮兵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
阿部规秀。朝日新闻发表标题为《名将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上》的新闻。后任第一支队司令员,第四、第十一
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副司令员。晋察冀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
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1993年病逝北京,骨灰运回圳上镇安葬。并建亭纪念,命名为“将军亭”。
方鼎英
爱国名将
方鼎英,号伯雄,县时雍团富溪村(今圳上镇方家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十四岁赴日本求学,入振武学堂、
陆军士官学校习军事。在日期间,先后加入反清爱国组织求知社、文学社,后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保定军校教官。辛亥革命时,参加保卫
汉阳之战,民国六年(1917年),再次赴日本攻修炮兵专业。民国十二年(1930年),孙中山命湘军组织讨贼军讨伐湘督
赵恒惕,方鼎英代理军长,在
湘江西岸与敌军激战三十余日,终于挽回危局。旋又奉孙中山命,平
陈炯明叛乱,解广州之危。
民国十四年(1925年)起,先后任
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校长等职,危难时,掩护共产党人离校,保护了革命力量。民国16年秋,历任暂编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等军事要职后,深感内战频仍,民无宁日,乃离开军队幽居上海。抗日时期,力主抗日,曾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联合国民党革命派人士从事反内战活动,赞成湖南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解放后,曾出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司法厅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等职。1976年病逝
长沙。
罗盛教
罗盛教(1931—1952)国际主义战士。原名雨成,县下庙乡(今圳上镇松山)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生。幼家贫辍学,依叔父在乾城(今
吉首)读书。后考入长沙第十三中学,改名盛教。1949年10月,在
沅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47军141师任侦察连文书,随即去
湘西剿匪,在战斗中立功一次。1951年,随部参加
抗美援朝入朝作战。目睹
美国侵略军残杀
朝鲜人民惨状,义愤填膺,立誓要为朝鲜人民和牺牲的战友报仇。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跌入冰窟的朝鲜少年崔滢光荣殉职。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并在佛体峒山建纪念亭和纪念碑,
金日成主席题“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新化县在城东资水滨建纪念馆,以资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