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区,青海省西宁市辖区,是西宁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区西部。东部与城中区接壤,北部以湟水河为界,与城北区隔河相望,西部与湟中区相邻,总面积52.9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城西区辖7个街道、1个镇。截至2023年末,城西区常住人口为33.03万人。
历史沿革
1949年设一区,1954年改城西区,1956年设城西区人民委员会,1961年与城东区合并设立城区,1963年建县级城西区。2000年,撤销沈家寨乡,并入南川西路街道、虎台街道。2008年,将南川西路街道行政区域(26平方千米)划归城中区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城西区辖7个街道、1个镇,有
西关大街街道、
古城台街道、
虎台街道、
胜利路街道、
兴海路街道、
文汇路街道、
通海路街道、
彭家寨镇。区政府驻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城西区地处西宁中西部,东倚
南川河,北临
湟水河,西南与湟中区和
城南新区接壤,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6°37′, 东经101°45′;总面积52.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城西区地处湟水河谷地带,是西宁盆地的一部分,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2727.6米,最低海拔2250.8米。
气候
城西区属
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4.9℃,干燥度为0.5-9.4,夏季温润,东南季风时间较长,年均降水量379毫米,日照年平均为2792.6小时,年无霜期达150-200天。
水文
城西区有
湟水河、南川河、解放渠等河流从西北向东南沿西山根通过。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截至1993年,城西区栽培木本植物有
青杨、
北京杨、
新疆杨、
垂柳、
龙爪柳、早柳、馒头柳、白柳、青柳等杨柳科;有白榆数、新疆大叶榆树、大果榆树等榆科;有油松树等松科;有
华北落叶松等落叶松属;有
青海云杉等云杉属。药用植物有
野菊花、月季、蒲公英、杏仁、
枸杞子、
地骨皮、百合、
狼毒、麻黄、白芍、小茴香、防风、黑白二丑、
艾叶、车前子、大黄、
冬花等59种常见的中草药。
动物资源
截至1993年,城西区有
湟鱼、
泥鳅、
鲫鱼、青鱼、鲢鱼、鳊鱼、鳙鱼、鲤鱼等鱼类;有
蟾蜍、青蛙等两栖类;有
壁虎、花蛇等爬行类;有
乌鸦、麻雀、
喜鹊、
白鹭、啄木鸟、猫头鹰,雁、百灵鸟等20多种鸟类;有野兔、松鼠、小家鼠、蝙蝠、狐狸、狼等10多种哺乳动物;有蜜蜂、蝶类、蚯蚓等20多种昆虫。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城西区常住人口为33.03万人,增长0.55%,其中户籍户数103389户,户籍人口297045人,城镇化率100%。
民族构成
城西区内共有
汉族、回族、
藏族、
土族、蒙古族等33个民族。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城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17亿元,同比下降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28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2.87亿元,同比增长6.2%。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004%:9.086%:90.91%。
2023年,城西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其中,实现非房投资16.35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政府类项目1-12实现投资5.31亿元,同比下降39.6%;社会类投资1-12月实现投资11.04亿元,同比增长42.27%。
2023年,城西区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6亿元,自然口径同比增长14.9%,剔除15%增值税同口径同比增长34.2%。其中,税收收入9.74亿元,同比增长13.5%;非税收入0.91亿元,同比增长32.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6亿元,同比增长39.0%。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8.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10.2%;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45.2%;城乡社区支出同比增长100.7%,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35.4%;公共安全支出同比增长141.5%。
第一产业
2023年,城西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3%。从农作物种植情况看,丰泽华绿色生态农业合作社四季度播种3亩西红柿,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92.70%;张家湾草莓种植园种植草莓28亩,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33.3%;火东村种植中草药215亩,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00%。从畜牧业生产看,生猪剩余存栏2头,同比下降97.30%;牛剩余存栏38头,同比增长46.15%;羊剩余存栏1034只,同比增长43.81%。羊出栏89只,同比下降24.50%;猪出栏14头,同比增长27.27%;牛出栏1头,同比下降91.67%。从林业情况来看,林业产值同比下降11.34%。
第二产业
2023年,城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0%。
第三产业
2023年,城西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较前三季度提高5.0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7亿元,同比增长1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44%;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1.5亿元,同比增长19.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56%。从限额以上主要商品类别零售额情况看,19类商品呈现11增8降态势,增长面达到57.89%。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4%,烟酒类增长2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6.4%,金银珠宝类增长29.4%,日用品类增长20.6%,书报杂志类增长16.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57.1%,粮油、食品类下降1.1%,饮料类下降8.8%,文化办公用品下降22.0%,五金电料类下降27.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城西区共有幼儿园38所,小学15所。现有小学及幼儿园在校生36022人,其中学前幼儿10091人,小学生25931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11.9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0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4.79%。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城西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5家(区属278家,省市属7家),其中省级医院3家,市级医院4家,民营医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3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8家、中心5家),卫生院 1 家,村卫生室 11 家,个体诊所(医务室/保健室)及门诊部214家;公共卫生机构3户。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 7711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601人,其他从业人员1110人。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4164张,实有床位4254张。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86名,每千人拥有病床1.85张。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城西区共有各类市民健身场所618个。
社会保障
2023年,城西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8790户、173553人,累计发放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9.8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1.04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1226.7万元;失业保险参保6581户、70779人,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312.03万元;工伤保险参保8112户、85226人,累计发放工伤保险待遇2487.75万元。
2023年,城西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7421个,参保人数8.0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3775人,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 5040.62万元,其中生育保险津贴3949.84万元。
2023年,城西区共保障低保对象537户750人、特困供养人员61户65人、低保边缘家庭71户160人、支出型贫困家庭5户7人,实施临时救助261户587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1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508.89万元、特困人员生活及护理补贴111万元、临时救助金214.75万元、贫困大学生资助金8.7万元,累计支出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277万余元。
2023年,城西区向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3106.33万元,共发放27.06万人次,养老机构3家;为16169人次发放一、二级重度残疾护理补贴161.69万元,为2661人次发放一、二级重度残疾生活补贴26.61万元,为1202人次发放三、四级困难残疾生活补贴6.01万元。
交通运输
城西区有南绕城高速公路过境,是西宁通往青海西部旅游城镇湟中、湟源、青海湖周边城镇的交通要道。
风景名胜
南凉虎台遗址公园
西宁
南凉虎台遗址公园是浓缩南凉历史而建的,虎台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凉王朝在西宁建政的重要遗迹之一。2004年西宁市市委、市政府将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列入为民办项目,200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投资1000万元。
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10米,总占地面积60900平方米,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文物展示区、园务管理区、安静休闲区。主要景点为:辕门、阅兵场、玉玺和铜鼎、三王雕塑、修复的土台、篝火台、将军亭、文物展厅等。其中建筑物1155平方米,道路广场10900平方米,土台13225平方米,绿地35620平方米。
法幢寺
西宁
法幢寺位于西宁市沈家寨乡园树村,1943年筹资建寺,不久即由比丘尼尘空主持修建法幢寺。该寺与其他汉语系佛寺不同之处是坐东朝西。佛殿内塑有各种不同形态的释迦牟尼像,并将已残破的崇宁寺的佛像移入寺内,经重修塑于佛殿。“文化大革命”中被关闭,1982年重新开放,修复正殿一座。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8号,是文博院馆类人文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青海省博物馆先后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全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截至2016年,青海省博物馆常设展览有:《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除此之外,每年还不定期举办各类兼具知识性和教育性的临时展览。
新宁广场
新宁广场位于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大街与新宁路交汇处(原交通巷批发市场),东接省博物馆,西联新宁路,北邻五四大街,南靠省图书馆。广场东西长407米,南北宽238米,总面积11.1万平方米,其中铺装面积4.69万平方米,绿地面积6.6万平方米。广场纵轴线起于新宁路东侧,终于博物馆正面,依次为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天圆地方广场)、博物馆前广场。北侧的大块草坪和樱花林。新宁广场是西宁市的重点形象工程,总投资8516万元,2000年7月开工建设,它寓“新世纪、新西宁”之意。
西宁人民公园
西宁市人民公园位于西宁市胜利路北侧湟水河畔,始建于1958年,公园占地444.93亩。2006年,市政府投资2800万元对人民公园进行了整体改建。西宁市人民公园主景展示区包括樱花园、弛园、牡丹芍药园、三角绿地、主干道及江河源广场等。湖泊水面区包括:人工湖西湖、东湖两部分,面积占102.76亩,人工湖西湖周边有曲廊、石牌坊、亲水平台、石拱桥、水榭码头、钓鱼台等景点;公园树种有90余种、2万余株,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以旱杨、垂柳、云杉为主,观形树木以垂榆、圆柏为主,观花树木以榆叶梅、连翘、丁香、探春为主;观叶树木为紫叶李、红叶小檗为主。
荣誉称号
截至2007年,城西区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先进区”、“国家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青海省第五轮、第六轮地方教育事业目标考核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2014年,城西区城市亮化获得全国“城市照明建设奖”称号。
2019年12月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2021年1月18日,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12月,被拟通报表扬为2016—2020年青海省普法先进县(市、区)。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2023年12月,被公示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