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塔拉曼卡山脉-拉阿米斯泰德保护区位于美洲中部的保护区,第四纪冰川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北美和南美的动植物在这里杂居,杂植,热带雨林覆盖了保护区大部分面积。四个不同的印第安部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从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密切合作中获利。
世界自然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塔拉曼卡山脉阿米斯塔德保护区/阿米斯塔德国家公园
Talamanca Range-La Amistad Reserves/La Amistad National Park
入选时间:1983年(1990年扩大范围)
遴选依据:自然遗产 (vii)(viii)(ix)(x)
地理位置:N09 24 25.5 W82 56 19.7
遗产编号:205(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共有)
遗产描述
联接
哥斯达黎加和
巴拿马的塔拉曼卡-科迪勒拉并行山脉是一方宝地,方圆80多万公顷,内有一系列的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塔拉曼卡一科迪勒拉山脉的顶峰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之间,海拔几近4000米。按照布里布里和卡贝卡尔印第安人的一则古老传说,山脉形成的那片庞大台地,就是西布神决定建造家园并播下将来能繁衍生息人类的玉米种子的地方。
塔拉曼卡-科迪勒拉并行山脉自然保护区乃是第四冰川期在中美洲留下难以磨灭印记的一处遗址。游客如果攀登到山巅,便可观察到几乎完好无损的冰川结构——深深的U形山谷、冰碛、湖泊、冰斗,它们证明大约在25,000年前的更新世期间,确实存在过大冰川。冰川形成的许多山谷都具有荒凉美。除自然奇观外,该地区还有大量的古文化遗迹。业已发现有200多处遗址(坟茔、石柱、史前岩画),它们覆盖了1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民时代起,到16世纪时欧洲人所经历的部落社会止。对它进行研究,将有可能在有关该地区在前哥伦布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文化间的联系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1983年根据
自然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vii)(viii)(ix)(x),
哥斯达黎加塔拉曼卡山脉阿米斯塔德保护区/阿米斯塔德国家公园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1990年扩展范围到
巴拿马。
遴选依据标准(vii):该遗产拥有异常美丽的山脉景观。许多崎岖的地形被广阔的森林所覆盖。在该遗产域内,有着不寻常的高海拔草原全景式景观。第四纪冰川的显著遗迹通过冰场、山谷和冰川湖泊的形状增加了景观的特殊性。塔拉曼卡山脉有无数的河流和小溪,其中一些形成了壮观的瀑布。除了风景价值之外,塔拉曼卡山脉对当地社区也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遴选依据标准(viii):塔拉曼卡山脉是中美洲地峡最近地质历史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样本,中美洲地峡是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并分隔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相对狭窄的陆地地带。这一特征显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痕迹,形成了冰川圈、冰川湖和很深的“U”形山谷,这些在中美洲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2]
遴选依据标准(ix):作为地质上年轻的陆桥的一个大型且基本完整的部分,今天的这处遗产是来自北美和南美的动植物的交汇点。许多以前不相连的次大陆的原始物种在塔拉曼卡山脉到达它们的分布边界。这一生物地理位置与气候变化、复杂的地形、巨大的海拔范围以及其他许多环境条件的异质性共同导致了具有保护和科学意义的全球生态系统和生境的复杂组合。复杂组合马赛克包括橡树林,不同类型的热带雨林,云林和罕见的高海拔沼泽和草原。后者被称为“帕拉莫地峡”(Paramo),是受区域限制的遗产和极其丰富的特有物种。进化过程触发了一个物种形成,在众多的分类群体中具有非凡的地方性。许多特有的物种仅限于这一山脉的单个山峰。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山峰可以比作群岛中的岛屿。
遴选依据标准(x):该遗产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并在众多分类群中具有高度的地方性,通常超过一个分类群内物种的三分之一。塔拉曼卡山脉有大约10000种开花植物和4000多种非维管植物。大约有1000种蕨类植物和900种地衣。该地区的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都有重要的种群,总共记录了215种哺乳动物。这里是许多稀有、脆弱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包括中美洲所有猫科动物、濒危物种华丽蜘蛛猴和中美洲貘,以及脆弱的中美洲黑冠松鼠猴。大约600种鸟类包括华丽的绿咬鹃和几种稀有的猛禽。其他脊椎动物包括约250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以及令人瞩目的115种淡水鱼。在这些两栖动物中,有6种是局限于山脉上的,例如濒临灭绝的毒蛙。
委员会评价
这一独特的遗址位于中美洲,这里有第四纪冰川的痕迹,北美和南美的动植物在这里杂植。热带雨林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四个不同的印第安部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从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的密切合作中受益匪浅。
遗产介绍
联结
哥斯达黎加和
巴拿马的塔拉曼卡-科迪勒拉并行山脉是一方宝地,方圆80多万公顷,内有一系列的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拉阿米斯塔德国家公园位于
哥斯达黎加南部的
卡塔戈省和
巴拿马北部的
奇里基省、
博卡斯德尔托罗省交界处。
地理传说
塔拉曼卡-科迪勒拉山脉的顶峰在
哥斯达黎加和
巴拿马之间,海拔几近4000米。按照布里布里和卡贝卡尔印第安人的一则古老传说,山脉形成的那片庞大台地,就是西布神决定建造家园并播下将来能繁衍生息人类的玉米种子的地方。
按照这一传说,创世就发生在苏拉温的拉里
河源头,西布神曾在那儿组织过盛大的庆祝活动,把大量可可豆散发给曾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庆祝活动结束时,他把小伊里略即大地神带上前来,以便她能把她那肥沃多产的婚纱长裙铺满岩石,世界由之开始变绿。然后,西布神在要求他的小鸟当晚为他歌唱之后沉入了梦乡。
地质构造起源
塔拉曼卡-科迪勒拉山脉崛起在大约3000万年之前,地壳
构造运动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巨大压力造成了
上新世期间的地层上升,这种上升最终填平了当时曾把南北
美洲分隔开来的大洋盆地,而且在大约700万年前就已呈现出目前的形状。就这样,一小窄条陆地(在
太平洋和
大西洋之间的宽度仅为150多公里)产生了,并在两块生物特性不同的大陆之间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桥”。当地特有之物种丰富多样,可以归因于来自两个不同地域的动植物群的这种遗传趋同。其他因素则包括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
大西洋和
太平洋近在咫尺,缓解了热带气候的酷暑难熬。但海拔高度的变化(从海平面到科迪勒拉山脉最高峰3820米的奇里波山)意味着气候表现出巨大的温差(从最高的25℃到最低的-9℃)。
独特的自然景观
塔拉曼卡并行山脉自然保护区乃是
第四纪冰川期在中美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的一处遗址。游客只要敢于攀登山巅,便可观察到几乎完好无损的
冰川结构——深深的U形谷、
冰碛、湖泊、冰斗,它们证明,大约在25000年前的
更新世期间,确实存在过大冰川。冰川形成的许多山谷都具有某种荒凉美。这些山谷包括狮子谷——因有
美洲狮活动的狮子山而得名;兔子谷——巨大的一片沙场,四周围有岩峰,兔子出没其间;神秘的山脊谷由于土壤中的高含铁成分而导致磁性干扰,使罗盘指针失灵;还有冰碛谷和湖谷——星星点点散布着30来个冰晶玉洁的湖泊。
自然保护区
遗产总面积5654平方千米,是美洲最大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早在1.2万年前,这片热带雨林中就已经有人类生活。大约还有1万名印第安人生活在保护区内,过着原始的生活。
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有中美洲罕见的冰川湖、高山湿地,还有茂密的热带雨林。由于这些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土壤的肥沃富饶,该地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地形地貌,构成了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生物种群
哥斯达黎加的12个生物区中,在这里有8个。这里还有
中美洲罕见的冰川湖、高山湿地。茂密的
热带雨林气候高温而潮湿,密密麻麻地生长着羊齿、苔藓、兰科植物和芋类。这里还生活着
中美洲全部种类的猫科动物以及南美洲的动物
大食蚁兽。还有吼猴、红蜘蛛猴、浣熊和松鼠以及50种以上的蜂鸟。野毒蛙科的蛙类,外表极为美丽,但它们美丽的表皮能分泌出一种毒素,遇到敌害时用以保护自己(见附图)。
由于这里的气候特点以及土壤的肥沃富饶,该地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地形地貌,构成了许多不同的生境。在极为潮湿的热带雨林中,有种种复杂多样的植物群,其中包括一棵棵茂密的大树,树上爬满了那种可以长得像人体那般粗壮的藤本植物。动物群也同样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包括各种蛇、鹿、猫科动物、吸血蝠及其他蝙蝠、僧帽猴和吼猴、树蛙、树懒和食蚁兽。这里还有名目极为繁多的鸟类和蝶类,它们的色彩使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环境变得甚至比威弗雷多·拉姆或杜阿尼埃·卢梭所想象的丛林还要绚丽多彩。
在3000米以上的地方,森林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片被称为“Paromo”(高山草甸)的潮湿而不宜于人类居住的地带。在这片灌木草原上可以找到的是淡红色的矮杆植被,高不足两米,主要由竹子、禾草、蕨类,以及在风霜、雨雪、严寒和急剧变化的温度的作用下枝条都扭曲了的香桃木等组成,这是这一亚高地带生物特点,即使在这一地区也数得上。
这是一处有许多原产于
安第斯山脉的植物品种已告绝迹的地方。动物则包括鸟类两种、蜥蜴、蝾螈一种、昆虫和蜘蛛,白天,它们让自己的活动适应于温度的变化,晚上则沉入昏睡状态,以减缓新陈代谢。在这一区域还能找到某些啮齿目动物以及兔子。它们是森林猫科动物如美洲豹、小豹猫、虎猫和美洲山猫的捕猎对象。还有一些濒危物种,如贝尔德氏貘(中美貘)是一种长两米重200公斤的强有力的动物,当它们在这些通常冰封的某个湖泊中游泳,或者为避开它们的主要敌人美洲豹而在身边疾驰而过时,可以一睹它们的身影。美洲豹则是可以在塔拉曼卡找到的6种大型猫科动物之一,不过如今已濒临灭绝。
鸟类天堂
绿咬鹃是阿兹特克人崇拜的圣鸟,一种神话般美丽的鸟(见附图),一飞起来,空中就留下一道金绿色的闪光。若能见到绿咬鹃,则可谓莫大之殊荣,因为它们栖身的海拔12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正在逐步遭到破坏。
这种鸟儿的名字是阿兹特克人给起的,他们叫它魁扎尔托托特尔(羽蛇神),把它奉为神明。他们用它的羽毛装饰羽蛇神像,神的形象就是一条用羽毛装饰的蛇。
在
墨西哥和
巴拿马之间的这一地区可以找到这种鸟儿的两个亚种,但只有一种辉绿咬鹃生活在这一陡峭的科迪勒拉山脉中。雌鸟在树洞的鸟窝里产下两枚蛋,之后便开始与雄鸟轮流孵化。绿咬鹃一年两次孵蛋时,雄鸟在进进出出鸟窝的过程中毁坏了华丽的羽毛,小鸟离窝之后,它就换毛,再次长出新羽来。
另一种有趣的奇观是蜂鸟的飞舞。
蜂鸟是一种极小的造物,能往任何方向(包括反向)飞行,或者在它们采集花蜜时保持不变的飞行状态,它们的翅膀每秒钟拍击60次,它们的心跳每分钟高达1440次。这种鸟中最美丽的是火胸蜂鸟,长11厘米,重5.7克,为这里的高地区域所特有。
大哈佩雕的飞翔雄姿则是一种迥然有别的景观了,但滥用杀虫剂和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已使大哈佩雕濒临灭绝的境地。
不过,这些只是塔拉曼卡-科迪勒拉山脉中业已确定的600种鸟类(与
北美洲已发现的鸟类品种同样多)中的少数几种而已。
古文化遗迹
塔拉曼卡仰芝-拉阿米斯泰德保护区业已发现有200多处遗址(坟茔、石柱、史前岩画),它们覆盖了1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民时代起,到16世纪时欧洲人所经历的部落社会止。对它进行研究,将有可能在有关该地区在前
哥伦布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文化间的联系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巴拿马的
土著民族圭米人和特里布人,跟
哥斯达黎加的土著民族布里布里人和卡贝卡尔人一样,都是西班牙征服时期定居在中美洲山脉河谷里的各部落后裔。尽管与“文明”接触已几近500年,他们仍勉力维持着他们的语言、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对自然资源有一套全面而详尽的知识,并且在利用这种资源方面获得了成功,在不危及该地区生态平衡的情况下从事种植活动(玉米、菜豆、
香蕉、稻米)以及狩猎和捕鱼。
如今约有1万印第安人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里。他们不仅饱受高死亡率、
营养不良和
文盲之苦,而且由于大农场主和大牧场主的活动正在日益逼近他们的领地因而使他们也感到了
生态系统受到重压所带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