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梁子崖墓群,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继光镇桂花村,郪江上游北岸的塔梁子山半腰,是一处东汉中晚期开凿的崖墓群。
历史沿革
塔梁子崖墓群开凿于东汉中晚期。
2002年初,塔梁子崖墓群数座崖墓被盗。2002年9~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塔梁子崖墓群被盗的9座崖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2011年9月15日,塔梁子崖墓群加固保护工程正式开工,主要针对地震中各崖墓墓室产生的岩体裂隙、坍塌、渗水等病害进行综合加固治理:采用裂隙注浆、原岩替换恢复、锚杆及钢带加固、岩块粘贴恢复、室顶吊梁支撑加固等方法进行危岩体综合加固整治;采用地表排水沟和仰斜排水孔等方法对裂隙渗水和表面潮湿进行综合治理;用表面清理等方法进行窟内风化破坏防护等。2012年3月28日,该工程完工。2012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
2015年4月,塔梁子崖墓群渗水治理工程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立项;2016年7月,中江县文旅局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工程设计方案并通过省文物局批复;2018年6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施工单位;2018年10月20日,项目正式开工,并于2019年8月30日完工并竣工初验。
遗址特点
综述
塔梁子崖墓群均为东汉晚期多室墓葬,由墓道向内呈阶梯式渐次台升,墓葬形制奇特,墓室结构和装饰均仿照地面建筑,反映了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经济生活。从形制上看,这些崖均有墓道、墓门、通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侧室,墓葬结构大都保存完整。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仿阳宅结构石刻构筑和石刻画像,其中1、2、3、6号墓石刻画像较为丰富,墓内“享堂”中反映墓主“荆子安”宴饮生活场景的八幅壁画和记述墓主生平及其家族事迹的近两百字的墨书榜题,以及“胡人舞蹈”“胡人吹奏迎宾”“夷族门人”等石刻、彩绘图案。
墓葬形制
塔梁子崖墓群墓制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M3、M6大型多室墓,主墓室4~5间,墓室及甬道内画像题材内容丰富;一种是M1、M2、M4、M5等多室,墓主墓室2~3间不等,画像题材少而且简单。单室墓只发现M9一例,墓室顶部垮塌,推测开凿时已如此并被废弃。
M1
M1为多室墓,主墓室3进,前室左右各一个耳室,中室左右各设一棺室,后室左设壁龛1个,右有侧室,内置青石雕凿石棺2具。全长14.5米、墓道长6.5米。墓向205°。后室右侧室石棺有汉阙及“山鬼”、大雁雕刻。
M3
M3,西距M2约100米。为多室墓,主墓室5进,有侧(耳)室6间,共11间。前室左右设侧室,二室右设侧室,三室左右设侧室,五室左设侧室,左侧室前后各设一棺床。全长33.25米、墓道长11.5米。墓向225°。墓门口左为半圆雕跪羊,右为蟾蜍。第二门楣右为高浮雕门吏,左侧已毁。第三门楣左石刻彩绘持戟吹奏门吏,右侧为彩绘门吏,上雕飞鸽,下雕狗头。甬道右侧壁石刻彩绘胡人舞蹈,上有墨书。三室左侧室门楣左右石刻彩绘力士,室顶部高浮雕藻井,中间彩绘金乌;前壁为高浮雕兵器架,架柱间有墨书,架左旁有彩绘重檐建筑;正壁及后壁为8幅壁画宴饮图;地仗层下有人物、飞鸟、动物等雕刻。壁画与藻井间刻蛇食鼠图。三室右侧室正壁有彩绘双人图。第四门楣右侧门框石刻青龙,甬道左右壁各有石刻彩绘鱼凫衔鱼图。第四室右壁中间刻仓厨,上部石刻彩绘鱼、鱼凫、鼠,下部为舂米图。第五门楣甬道左壁石刻母子鹅,右壁彩绘朱雀。第五室左侧室前后棺床各雕两怪兽作床脚,前棺床门框正中雕虎头,门洞两侧各有一彩绘人物图。
M6
M6,南距M5约50米。为多室墓,主墓室4进。第一墓室左右各设一壁龛,第二墓室左设一棺床,右为耳室,第三墓室右有一侧室,第四墓室左设耳室。全长19.5米、墓道长8.5米。墓向260°。第一甬道左壁石刻仙禽衔鱼图,右壁石刻雀鸟交配图。第一墓室右耳室两边门柱下各雕一蟾蜍,门框一边为石刻鹤衔鱼图。第二甬道左石刻鹤哺幼图,右石刻鹤衔鱼图。第三墓室右侧室后壁高浮雕兵器架。第三甬道左壁石刻母子鹅,右壁石刻一飞鹤。第四墓室右壁石刻仓厨,下为舂米图,左耳室两门柱下各雕一蟾蜍。
文物遗存
《荆氏宴饮图》壁画及榜题
《荆氏宴饮图》在3号墓第三重墓室的左侧石壁上,8幅壁画呈“田”字形。壁画高65~70厘米,宽75~98厘米,内容丰富,描绘了一场盛大宴会。上层第一幅壁画,可以清晰看见4人。其中,峨冠博带的荆文君与宾客2人跪坐于席上,面前各摆有盘,盘内置物。其中,左边第1人站立,身着蓝色长袍,袖口、领口描成红色,左手执便面(汉代的扇子),右手捧棒,似为侍从。剩下的几幅,虽然内容不同,却都再现了宴饮的欢悦场景。这些壁画绘制在平涂的细泥地仗层上,以线描作基础,平涂敷彩,部分用色彩渲染。绘画形式是线描。线描有“钉头鼠尾描”“游丝描”,其中黑袍被渲染过,有明显的明暗关系。壁画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质,有粉红、淡绿、淡青、深蓝、淡紫、土红、黑、白等颜色。《荆氏宴饮图》画中人物笔法流畅,比例准确,有较高的水准。
《荆氏宴饮图》榜题约200字,为人们讲述墓主人荆氏西迁先祖荆文君(字子宾),因率兵平定羌人起义有功,官到
大鸿胪一职。荆文君之子荆中也出任
黄门侍郎。荆中因得罪皇亲国戚导致家族受到牵连。荆文君由此获罪西迁入蜀,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远离庙堂的生活。荆氏家族曾是京城豪门,当时生活在东汉的都城河南洛阳,他们通过北方丝绸之路来到当时属于益州的广汉郡。荆氏家族将这种壁画风俗带入蜀地,藉此显示家庭曾经的辉煌。塔梁子崖墓是北方人通过丝绸之路与巴蜀进行文化交流的证据。这种汉代书法墨迹在四川是首次发现,在整个西南地区也是唯一的发现,更是考古已发现的最长的崖墓题词。塔梁子墨书汉隶是直接使用毛笔在墓壁上书写,这些墨书题记依壁画人物穿插题写,错落有致,题字分布得宽绰而开阔,一些笔画可以自如伸展。
彩绘
彩绘共6幅,直接在岩石上绘画。
双人图,位于M3第三室右侧室内正壁。绘两坐人,因墨迹已淡仅隐约可见,似二人对饮或对弈。左边一人左手向下,右边一人右手上指,两人中间似用朱彩绘方形棋盘或案之类的器物。人物嘴唇亦用朱彩涂抹,袖口用墨线绘轮廓,白色颜料填涂其中,其余衣帽均墨绘、填涂。两人中间似有榜题。
门人,位M3第三门左侧门框中层。头戴冠,两耳有耳环类饰物下垂并向两侧弯曲,身穿交领长袍,双手于胸前,似托有盘类器物,欠身站立。冠帽、眉、眼、耳环、衣领、袖口、袍边及鞋底等轮廓和袍服均用墨线勾勒,并以墨色涂抹。帽、口、鼻、袖口、袍边底、衣领及胸前所托器物用朱色涂绘,帽上羽毛、环坠为白色。高0.7米、宽0.38米。像上层为浅浮雕飞鸽,下层为高浮雕狗头。
朱雀,位于M3第五甬道右侧壁,用朱、黑、绿三色勾画、填涂,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高0.75米、宽0.6米。
石刻画像
石刻画像共40余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不少题材为考古首次发现。采用线刻、剔地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多种形式,部分浅浮雕加彩。
胡人舞蹈图,位于M3三室前甬道右壁。5个高鼻深目、胡须环腮的胡人手拉手舞蹈。胡人圆尖平顶小帽用朱色涂染,眉眼、须发、衣襟及足用墨勾画。上端有墨书“□人”榜题。高0.3米、宽0.75米。为四川地区考古已发现最早的胡人乐舞资料。
执戟吹奏门吏,位于M3第三门楣左侧。左手持户戟,右手持乐器并吹奏,头戴冠,身着交领束腰长袍。冠、衣领、袖口、袍服底边用朱彩涂抹勾画,冠顶、胡须及袍服用墨勾勒。像高0.95米、宽0.4米。
兵器架,发现于M3三室左侧室前壁。高浮雕,上刻架及刀、枪、剑、戟、弩、盾等,上施红黑两色彩绘。在上端两架柱之间有墨书“兵库”榜题,兵器架左上角另有一用红、黑两色勾画的重檐建筑图案,两端起翘,房体用红线绘出,房檐用墨勾画。房与兵器架之间有墨书一列,字迹模糊。宽1.4米、高1.3米。
雀鸟交配图,位于M6二室前甬道右壁。为一对雀鸟在树枝上交配。
仙禽衔鱼图,位于M6二室前甬道左壁。此类题材画像在塔梁子崖墓发现较多,鸟类有鹳、鹤、鱼凫、仙禽等,鱼有1~2条,有衔鱼、哺幼等形式。
仿木建筑雕刻
墓室内多有仿木结构建筑雕刻,形式多样,如屋面、屋檐、斗拱、壁柱、藻井等。特别是M3每进门楣上端均用半圆雕凿出瓦垅、枋椽。门楣瓦垅、枋椽及门框前后边线用红彩涂绘,瓦垅轮廓用墨线勾勒。三室左侧室(壁画室)藻井中心为方框,四周放射状伸出仿木结构伸入室壁。方框内浮雕太阳用朱彩涂绘,中心墨绘金乌一只。太阳外周边四角涂为朱绿两色。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有陶器、陶俑、钱币、铁器及钱树残片、铜器残片等。
历史文化
崖墓
崖墓,是汉代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最富地方特色且普遍流行的一种葬式,在山上挖一个洞,称为崖墓,俗称“蛮子洞”。
文物价值
塔梁子崖墓群中的壁画及墨书榜题为崖墓中首次发现,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考古已发现时代最早的壁画墓,填补了南方地区汉代美术考古的一项空白。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塔梁子崖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塔梁子崖墓群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继光镇桂花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塔梁子崖墓群,路程约49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