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灸法

南宋闻人年所著灸法图书

《备急灸法》,灸法专著,又名《备急灸方》,1卷。南宋闻人耆年撰于宝庆二年(1226年)。介绍诸发、肠痈、溺水、自缴、蛇咬伤等22种急证灸治方,每方均记出处,并有简明图说。原刻本已佚,现存淳祐五年(1245年)孙炬卿复刻本。重刊时附有佚名氏《骑竹马灸法》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前者记述盛行于宋代之骑竹马取穴灸治痈疽法,该法以此书记载为早且详;后者集治疗头风、头痛、便毒、汤火伤等36方,皆供备急之用。

成书背景
闻人耆年对古典医籍非常重视,对古人一方一技也肯于钻研,同在学术上十分推崇当时名医张涣,因张涣《鸡峰普济方》后有《备急单方》一卷,念“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故结合四五十年临床经验,编成《备急灸法》一书。
流传版本
现存光绪十七年(1891年)影印宋刊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作者简介
闻人耆年为宋代医家,槜李(今浙江嘉兴县)人。终生业医,长于灸法,撰《备急灸法》一册,完成针灸史上第一部灸法救急专书。
书评、序言
序一
韩昌黎曰: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然世有痈疽发背之疾,其起也渐,其发也烈,人往往忽于微芒而昧于不自觉,一旦发暴盛肿,猝不及治。若再误于庸医,靡有不戕其生者。至如穷乡委巷,医药何求?奇疾乍婴,徒嗟束手。余愧不知医,每念及此,未尝不叹焉伤之。贵阳陈衡山鹾尹嗜古笃之,尤喜搜石渠《金匮》之书,曾于扶桑都市得南宋孙炬卿旧刻,团练使张公涣所着《备急灸法》一卷。以畀余曰:此灸法中国不甚概见,盖以世失其传耳。食者习焉不察,每易忽之,苟得此编,按图点穴,如法炷灸,则消患未然,化艰为易。其方药味无多,见功速甚,诚为济世救人之宝筏。余尝考针灸科,居十三科之一,宋熙宁元丰间特提举判官设科以教之,当时已信行如斯,其应效有可想见者。细绎此卷,觉男女老少童稚、内外杂症无不可疗,其中骑竹马灸法之良,更他人所未及论。《抱朴子》云:百家之言与经,一揆,譬操水者,器虽小而救火同焉。犹施灸者,术虽殊而救疾均焉。况返死回生,孰如灸法之神且速耶?良友针砭之投,何敢自秘,爰将原本并余所得《针灸择日编》一并付梓,俾广流传,亦以副衡山济世深心。此二书流落东瀛垂数百载,几无知者,今后归之中国,遍起沉疴,庶知广陵散犹在人间也。
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仲夏上杭罗嘉杰少 氏识于日本横滨理解
序二
余十有三岁而失所怙,母氏以教为爱,逾四十无所成,自谓膝下之药有足以尽此身者,忽抱终天之恨,泪涸而痛不定。试为陈之母氏,素患头风,岁十数作,作必呕痰,加以昏眩,因得默斋抚干叔父乌辛茶方,于是作少疏,虽作亦易愈。近时乌附不易得,每闻入京有便,必以买川乌为先。或它出亦预合数服以进。前数年或鼻塞不通,或脾弱无味,随证审方,储材合剂,或丸或散,朝构暮成,未尝敢求诸市肆。头风则年余不作矣。矧又饮食顿减,但觉脚力微怯,岁旦家常茹素,饭则尽碗羹,亦称美。炬卿私谓吾母今年七十而胃府如此,眉寿何疑者。越八日忽有小红粟粒发右耳旁,次日右颊右目颇肿,命医视之。用药敷贴,脓毒渐出,谓可徐徐抽减,谨重太过,专守头面,不可妄施针砭之说。有令灸三里穴下抽者,医持不可。未几,其肿愈坚,似疮而根则大,名疖而反无脓,外不热而内不疼。旬日后始窘甚矣。吾母至,谓炬卿曰:汝抄方嗜药,胡为不晓。此证仓忙中罔知所措,更医亦云无策。母氏神识了然,以至不救。日月不居,俄至卒哭。客有携示蜀本《灸经》与竹马灸法者,备述克验,内在鬓疽、疔疮乃知咸有灸法,而竹马一法则诸证无不治。痛哉,痛哉!何嗟及矣。炬卿平时每虑风在头目,犹谓老人脱有隐疾,可以延寿,幸而头风已痊,又孰知危证之窃发,喜未几而痛罔极哉。此所以仰天捶心而呕血也。世有此方,吾不早得而见之,吾母不存而其方则存,其方存而后之人有早得而见之者,庶几乎吾母虽无及而犹及人也。遂与乌辛茶方并刊以传焉。吾母山阴博古石氏也。
淳祐乙巳五月朔孤学乡贡进士孙炬卿序
章节目录
备急灸法
屈指量法例
诸发等证
肠痈
疔疮
附骨疽
皮肤中毒风
卒暴心痛
转胞小便不通
霍乱
霍乱转筋
风牙疼
精魅鬼神所淫
夜魇不寤
卒忤死法
溺水
自缢
急喉痹
鼻衄
妇人难生
小肠气
一切蛇伤
治犬咬
治狂犬所咬
点灸法
下火法
用火法
候天色法
定灸多少法
定发际法
发灸疮法
淋洗灸疮法
贴灸疮法
骑竹马灸法
竹阁经验备急药方
内容简介
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灸法是中医学瑰宝之一,艾灸疗法不但可以治疗慢性疾病,起到温散寒邪、补益气血、温通经脉、回阳救逆、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用来抢救多种危急重症,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证的实用价值。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说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闻人氏继承东晋时期葛洪用艾灸治疗急症的学术思想,他认为“施药惠人,力不能逮。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主张急症的治疗要遵循“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先时治疗”的原则,早诊断、旱施灸,取穴宜少而精,操作简便易行,见效快。
譬如:治疗诸发等证的“发背……惟治之于初,皆得全生,其余数种,皆依法早治,百无一死”,提倡在发背的早期就依法艾灸治疗;治疔疮时“灸掌后四寸,两筋间……发于头面者,其死更速,惟宜早灸之”,因疔疮病证凶险,故宜早诊断早灸治;治附骨疽当“凡有此患,宜早灸之;”治皮肤中毒风当“凡有此患,急灸两臂屈肘曲骨间各二十一炷”;治疗霍乱宜“急灸两肘尖各十四壮”;治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壮”。艾灸治疗上述急症当“治之于初”“速灸”“早灸”“急灸”,防微杜渐,充分强调艾灸治疗急性病证的最佳时机,即及早施灸。因为急性病症往往是起病突然、发展迅速、变化多端,如果不及早治疗,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
二、各有所宜,辨证施灸
该书详细介绍了几种艾灸的操作方法,体位,灸治的先后顺序、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以及与天人相应,七情六欲饮食适宜的关系,对于指导当今的针灸临床,对当今灸法的推广和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参考价值
如点灸法,“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蜷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凡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下火法,“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艾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用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亟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凡人卒难备矣。次有火照耀日以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若遇天色阴暗,遂难得火”。候天色法,“凡点灸时,若值阴雾大起,风雪忽降,猛雨炎暑,雷电虹霓,灸临时且停,候待晴明即再下火灸。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虑愁忧,圭怒呼骂,吁嗟叹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发灸疮法,“凡着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灶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
三、施灸壮数,知常达变
艾灸用量的多少是艾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灸量主要体现在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及艾灸时间的长短。闻人氏所用的艾炷有粟米大艾炷、绿豆大艾炷和大艾炷3种,一般多用绿豆大艾炷,粟米大艾炷使用较少(如灸人中),大艾炷主要用于隔物灸。艾灸的壮数少则3壮,多则数百上千壮。如治疗肠痈应“速灸两肘尖各百壮炷,炷如绿豆大,则大便当下脓血而愈”,除明确艾灸的穴位、灸量,还提出艾灸治疗肠痈当灸至出现脓血便为止;治疗霍乱转筋、风牙疼、难产等只灸3壮,蛇咬伤则百壮,而各种痈疽则三五百壮至两千壮。艾灸壮数的如此多寡悬殊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但艾灸的量是逐渐增大,并且讲究灸至一定的程度,即用量要十足,恰当充分,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定灸多少法,“凡灸头四肢,皆不令多灸……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治疗诸发等证“先以绿豆大艾炷灸之,勿令伤肌肉;如蒜焦更换,待痛稍可忍渐放艾炷大,又可忍便除蒜,灸之数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治疗转胞小便不通“大艾炷灸二十一炷,未通更灸,已通即住”;治疗溺水“灸脐孔三十五壮,水中谷道中出,即活”;治疗狂犬咬伤“于所咬处灸百炷,自后日灸一炷,不可一日缺,灸满百日方可得免祸终身”。可见,艾灸当施治到某些灸感出现,或达到一定的累积刺激量,症状开始减轻时才能产生稳定可靠的疗效。同时也要中病即止,否则则是徒伤肌肉,给病人造成痛苦和浪费
四、取穴精少、操作简便
闻人氏在艾灸治疗的22个病症中,所取的穴位不过十六七个。每个病症只取一二个穴位,而且多是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操作简便易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取的穴位没有明确的列出穴位的名称,只是提所艾灸的部位。如治疗肠痈只灸两肘尖;治疗疔疮和附骨疽,只灸掌后四寸两筋间;治疗皮肤中毒风,灸两臂屈肘曲骨间(曲池穴);治疗卒暴心痛,只灸掌后三寸两筋间(间使穴);治疗霍乱,只灸两肘尖;治疗霍乱转筋,只灸两踝尖等。
艾灸治疗取穴的方法操作亦十分简单方便,易于掌握,如屈指量法例:“以薄竹片或以蜡纸条,量手中指中节横纹,取上下截齐,断为一寸,男左女右”。定发际法,“凡灸发际,如是患人有发际整齐,根据明堂所说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后脱落尽发际,或性本额项无发,难凭取穴。今定患人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以此为准”。闻人氏还绘制自11幅图谱,对某些用文字难以描述清楚的部位,将各病症所取的穴位(部位)标明在图上,一目了然,可以依图取穴。“稍有涉疑难之穴见诸图画,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这种通俗易晓的方式,即使不懂医术,也能在急症仓促之际,按照文字、按图索穴救人,对灸法的普及与推广、灸法在民间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穴位的选用过程中,闻人氏还十分强调男女之别。即取局部穴位时男女同法,如发背、毒蛇咬伤、狂犬咬伤等证;取双侧穴位时,则男女同法,如治疗肠痈取两肘尖,皮肤中毒风取两曲池穴;取任督二脉穴位时,男女同法,如治疗转胞小便不通;取一侧穴位时则多遵照“男左女右”的原则,如治疗疔疮“灸掌后四寸两筋间十四炷,依图取穴,男左女右”等。对于治疗女性独有的病症(如难产),则只取右侧相应的穴位,这可以看成是“男左女右”原则的特殊情况。但是,在经脉循行过程出现“左之右,右之左”时,“男左女右”原则则不适用,如治疗风牙疼灸足外踝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治疗鼻衄灸手大指骨端上,“右衄灸左,左衄灸右”。
五、灸药并用,相得益彰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这一理念深深的影响后世,闻人氏亦知“知针(灸)知药,固是良医”,因此在闻人氏治疗部分急症时或多或少的运用到各种药物。如治疗发背等证用“大蒜切片如钱厚,如无蒜用净水和泥捻如钱样用之”;治疗转胞小便不通,“用盐填脐孔,大艾炷灸二十一壮”。直接灸可使艾灸治疗直接作用于穴位,起效较快;间接灸则可根据所治疾病的性质和患者体质,配合相应的药物,起到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闻人氏在使用艾炷灸的同时,也配合其他一些抢救疗法,尤其是对于神志不清者更适用。如治疗夜魅不寤配合“皂荚末吹入两鼻”;治疗卒忤死配合“急用皂角末吹入两鼻中”;治疗溺水配合“用皂角末吹入谷道中”;并用“灶灰一斗,锅内炒令暖,以布三五重,裹热灰熨其心”;治疗自缢“先用皂荚末吹入两鼻,用旧毡一片盖其口鼻,令两人用竹筒极吹两耳,即活”;治疗妇人难产“先用盐汤洗脚令温,气脉通疏,然后灸立便顺产”。皂角末辛温通窍醒神、豁痰祛瘀以开窍,配合灸法对于神志不清者有较好的疗效。如此可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结合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内外同治,可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为当今的针灸临床实践中,灸法和中药疗法的综合运用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影响评价
《备急灸法》保存了部分佚书的内容,是研究古代针灸急救的一部珍贵文献。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