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岛运河,上海市黄浦江水系河道,是位于中国上海市杨浦区东南部,复兴岛的西侧。南起定海路,北迄虬江口,两端通黄浦江。以复兴岛为名,亦称定海路运河。原为黄浦江一条浅航道。1925年~1927年初治理黄浦江时导浚而成。水深吴淞零点下1.83米。长3420米(3620米),面宽51~90米。最低水位宽度为11~13.2米。
形成变迁
明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治理黄浦江及吴淞江,将杨浦区境内一段黄浦江开阔30丈,又打通复兴岛北端的范家浜,在浦东开出东沟至高桥(当时高桥还是一个岛屿)一条水道,称东虬江;再沿复兴岛西岸开凿一条南北向的运河(应为今复兴岛运河),使虬江水入黄浦江后,南可与今外白渡桥的苏州河沟通,东可经范家浜流向浦东,往北可经复兴岛注入吴淞口入海。
清宣统元年(1909年),黄浦江陈家嘴与周家嘴之间河段宽阔,因涨潮与水流方向不同,在左岸生成范围较大的浅滩,低潮时在水面之下;靠左岸有一浅水航道,即今复兴岛运河,可行驶小船,靠右岸有一条很明确的深水航道。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上海浚浦局后,整治黄浦江河道,民国4~5年(1915~1916年)于岛东侧筑石堤促淤,并吹填泥土至高程5.5米。民国15年7月,用疏浚黄浦江之淤泥吹填828万立方米的泥土,形成南北长3公里、平均宽427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人工岛。民国23年称周家嘴岛,抗日战争时期称定海岛,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易名复兴岛。1925年至1927年完成了运河的导治工程。运河的导治工程从1925年初开始在南端沉柴排筑堤坝,在运河北端开始用挖泥船浚深船梢。历时三年,至1927年告竣。
干流概况
复兴岛运河,位于杨浦区东南部,
复兴岛内侧。南起定海路,北迄虬江口。以复兴岛为名,亦称定海路运河。原设计运河水深为吴淞零点下2.75米,实际开挖为吴淞零点下1.83米。长3420米(3620米),面宽51~90米。最低水位宽度为11~13.2米。运河两端北有内江桥(亦名海安路桥),南有定海路桥(亦名定海大桥)。1990年代时,西岸有上棉十七厂,中国石油公司、混凝土制品五厂、印染二厂、上海水产大学、中华造船厂、机械学院、上海电缆厂、机床厂,东岸为油库、海洋渔业公司等单位。
水文特征
复兴岛运河,为黄浦江河汊,长3620米,河面宽57~90米,水深为吴淞零下1.83米的人工运河。其水文特征与黄浦江相同。
潮流
吴淞站最大涨潮流量为10100秒立方米,最大涨潮水量为12510万立方米(历时5小时41分钟),参见(表1~14),最大涨潮流速为每秒1.8米,每潮平均进潮量为5800万立方米,年平均进潮量为409亿立方米。
潮位
为湖源型感潮河流,河口吴淞站历年最高潮位为5.74米(1981年9月1日),多年平均高潮位为3.28米,平均潮差为2.27米,最大潮差为4.48米(1962年8月12日)。平均涨潮历时为4小时33分,平均落潮历时为7小时52分,全潮历时为12小时25分。当潮波进入河口上溯时,由于受到河床阻力和径流顶托而发生变形,水位愈向上游,前坡愈陡,后坡愈缓,而涨潮历时向上游减短,落潮历时则加长。下游黄浦江公园站历年最高潮位为5.22米(1981年9月1日),年平均潮差1.83米,上游米市渡站历年最高潮位3.86米(1989年8月4日),年平均潮差为0.99米。
潮位还受热带风暴和强冷空气过境影响,造成壅高增水,据黄浦公园站1928~1990年资料,高潮位壅水0.5~1.0米,约占总数的31%;其中1981年9月1日(农历八月初三)大潮汛适逢8114号强台风侵袭,增水达1.20米,出现了历史最高潮水位达5.22米,接近百年一遇,比市区地面高出约2~2.7米,对市区形成严重威胁,上海地区沿江沿海20余个测站的高潮位均超过历史纪录。
泥沙
江中泥沙直接来自长江口、吴淞口,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263千克,上游松江米市渡处为每立方米0.067千克,河口含沙量远大于上游。黄浦江上游有宽广的河网及湖泊群,含沙量较少,淀山湖口的淀峰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049千克(见表1-15)。但全河段的粒径级配一致,据1958年2月调查资料中数粒径(d50)均在0.024~0.026毫米之间。从整个河道来看,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河床,但河口段有淤积现象,主要是由长江引进潮水带来泥沙,一般在每年6~10月长江洪水季节淤积,11月以后长江枯水季节冲刷,形成“洪淤枯冲”,视黄浦江的径流比重而变化。黄浦江两岸支流淤积情况,还有人为影响。在支流河口建闸以后,如引水排水处理不当,缺乏冲沙措施,会发生内部河网及闸下游段的淤积现象。自1988年以来,黄浦江的蕰藻浜东闸和淀浦河东闸等下游处,自记水位台先后发生淤塞,低潮水位相继中断,出现闸下河段普遍淤积状况。
水质
1974~1977年,杨浦区卫生防疫站检验杨树浦港和复兴岛运河水质,在杨树浦港设四个采样点(杨树浦路桥、平凉路桥、长阳路桥和赵家桥),每季度采样一次,杨树浦港酚污染严重;复兴岛运河设定海桥采样点,运河水中含酚最高。1978年,区卫生防疫站为提供黄浦江水质治理依据,对区境黄浦江3条支流杨树浦港、运河、走马塘(包括虬江)分段定期采样,在秦皇岛路码头设一对照点。得出结论:3条支流的污染物主要是酚,其次是汞。
主要支流
复兴岛运河,为黄浦江河汊,两端连通黄浦江干流,区间无河道连通。历史上曾存在的河道有:
范家浜,亦名范家浦。约南起今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处北,北至复兴岛附近。明初,吴淞江下游雍塞,浚范家浜至南跄浦口以达海,上接黄浦,范家浜后遂成为黄浦的一段。
南长浜,在原卢湾、南市两区境内。根据民国《上海县续志》附图等文献,此浜西起原东芦浦南段(今瑞金二路),往东经法国兵营(今复兴公园)南侧,到周泾的羊尾桥(今西藏南路、复兴中路口)。民国3年(1914年)填浜筑今复兴中路。
治理开发
河道管理
明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来此治水,将这一段黄浦江开阔30丈,又打通复兴岛北端的范家浜,在浦东开出东沟至高桥(当时高桥还是一个岛屿)一条水道,称东虬江;再沿复兴岛西岸开凿一条南北向的运河,使虬江水入黄浦江后,南可与今外白渡桥的苏州河沟通,东可经范家浜流向浦东,往北可经复兴岛注入吴淞口入海。
从1925年初开始运河的导治工程,在南端沉柴排筑堤坝,在运河北端开始用挖泥船浚深船梢,挖土120万立米,浚深为一条船槽。之后又继续加深疏浚,成为长3620米,河面宽57~90米,水深为吴淞零下1.83米的人工运河。历时三年,至1927年告竣。
1954年因航道淤浅,由上海布轮渡公司、石油公司和空军部队等八个单位合资疏浚,同年12月初开工,翌年三月底竣工。
2017年3月底,完成复兴岛运河河道两侧1公里范围总计17个点位、1835平方米的拆违任务。建立完善河长制,全年累计巡河355次。加强水岸联动,完善落实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在河道沿线及海安路桥、定海路桥安装90处探头,将河道两岸纳入城市化管理平台,从技术上完善河道巡查监督机制,实时监控河道,从人防、技防两方面加强对河道的管理,提升河道周边环境。
堤防建设
2018年,黄浦江(杨浦区)堤防专项维修工程,6月12日完工。工程位于虬江河口右岸及复兴岛运河左岸,主要对防汛墙存在结构损坏的薄弱段进行维修加固、改建、新建,旨在提高防汛墙整体稳定性和抵御高潮位能力。防汛墙维修总长度约346.1米,涉及河道岸线长度约462米;新建防汛通道约1301平方米,敷设信息管线长度约346米,种植绿化约775平方米。防汛墙标准设计:防御黄浦江千年一遇高潮位、Ⅰ等1级水工建筑物、墙顶高程不低于7.20米(上海吴淞高程)。
城市供水
1967年1月,为控制上海东区地面沉降,上海市自来水公司与上海机床厂合作,停用机床厂深井而兴建小型地面水厂,取名上海机床厂水厂,对外称上机车间。水源取自复兴岛运河,设计日供水量3万立方米,投资49万元。水厂厂址在军工路1146号,占地247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进水口,进水泵房,加速澄清池3座,3万立方米快滤池1座和清水池等。1967年8月部分投产,短期作为水库泵站之用。1970年7月水厂建成后,由杨树浦水厂管理,并向上海东区供水。平均日供水量在1.4万~2.6万立方米之间,随着复兴岛运河水源受到污染,水厂虽采用折点加氯工艺,效果仍不理想。1987年7月,上机车间停止生产,翌年5月改为水库泵站。
排水纳污
东区污水处理厂设在河间路贵阳路口。占地40亩,建于民国15年,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设备能力日处理污水3.7万吨,实际日处理污水4万吨。处理后排放入复兴岛运河。
2021年11月29日印发。杨浦区建设管理委(杨浦区水务局)牵头编制《上海市杨浦区骨干河道“一河一策”方案》“方案”,按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6个方面进行任务分解,涉及复兴岛运河,旨在推进杨浦区入河污染源治理,控制泵站放江影响,维持河道水质,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探索已建岸线与后期规划蓝线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案;推进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工作,完成违章清退,为区水环境精细化治理提供工作方向。
航道航运
复兴岛运河(定海港航道),在复兴岛西侧,原为近岸浅水边滩西侧。民国14年吹填复兴岛时,留出宽91米(300英尺),长约3公里为人工运河,可通小船。以航道所在水道名为名。仅供两岸工厂、仓库装卸货物和停泊小型船只使用。1954年,因航道淤浅,由上海市轮渡公司、石油公司和空军部队等8个单位合资疏浚。同年12月初开工,翌年3月底竣工。
桥梁涵洞
运河两端北有内江桥(亦名海安路桥),南有定海路桥(亦名定海大桥)。
海安路桥,位于周家嘴路与军工路交汇处,东西向跨复兴岛运河。以海安路命名,又名内江桥。4孔,预应力混凝土T梁,跨径组合为17.5+37+37+17.5米,全长109米(109.2米)。桥梁宽13.50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0米。梁底标高7.60米。设计荷载汽-20,挂车-10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千克。建于岛北原人行木桥处,由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设计室设计,上海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1975年9月开工,1976年9月竣工。该桥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每孔布置7根T型梁。为预制的37米长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重量达63吨。预应力钢筋采用钢丝标准强度为1600兆帕的钢绞线,钢束布置共13束(其中6束从梁顶弯出锚固),星形锚具。该桥在架梁施工中,因缺乏大吨位起重设备,首次在上海采用聚四氟乙烯塑料板横向移梁施工工艺,省力方便,加快了架梁速度。下部结构,桥墩为高桩承台,桥台为低桩承台,基桩采用打入式钢筋混凝土方桩。桥东接共青路,西连海安路,为连结市区与复兴岛的主要通道。
定海桥,位于杨树浦路尽头处,东西向跨复兴岛运河,桥西接定海路,东连共青路,为联系复兴岛之要道。桥址附近原为黄浦江滩地。民国14年,浚浦局沿中国面粉厂、公大纱厂、沪江大学至虬江口,开掘运河,长3420米,宽51~90米,用以行驶小火轮和拖驳货船。运河外为黄浦江下游凸肚滩地,计2000余亩,自成岛屿,因旁有周家嘴村而名周家嘴岛(今复兴岛)。为使隔运河这块“极佳之地,能尽其利”,民国16年(1927年),浚浦局拨银7万两在此建造钢筋混凝土桥。河中不设桥墩。主孔为下承式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跨径30.48米(长93.75米),另7孔自7.62~9.14米不等,均弯形如玉带。桥墩下为圆木桩,重力式桥台。桥长93.75米,车行道宽6.2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梁底标高7.40米。使用荷载汽-10,拖-30。1950年代初,发现中孔西墩主拱辊轴支座倾侧,1955年,进行修理。后又因桥墩不均匀沉陷,拱梁位移,1963年,加固桥梁端部结构,拱梁间架设3道风构等措施保护,并限载通行。为适应复兴岛工厂、码头等交通运输需要,1976年,另建海安路桥,以取代定海桥维系市区与复兴岛的主要通道作用。
军工路隧道,是上海中环线的组成部分,呈南北走向,北起杨浦区军工路,向南穿越黄浦江后连接浦东新区金桥路。该隧道工程于2006年12月18日开工,2011年1月28日东线通车。隧道全长3050米,设计为双管双向双层8车道、时速80千米。是中环线的组成部分,与上中路越江隧道组成中环线快速路南、北两个重要越江节点。也是除复兴路越江隧道、上中路越江隧道外穿越浦江上底的第三条上、下层均能通车的公路越江隧道。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