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是复旦大学下设的二级院系。
历史沿革
1952年,复旦大学固体发光及光谱实验室成立;
1953年,国产第一支X光管研制成功;
1964年,国内大学第一个激光器研制成功;
1970年,光学工厂成立,批量生产激光器;
1978年,两弹一星项目“真空阀”,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3年,光学博士点成立;
1988年,获教育部光学重点学科;
1992年,教育部评比光学重点学科全国高校第一;
2001年,教育部评比光学重点学科全国高校第一;
2003年,光学工程硕士点成立;
2011年,光学工程博士点成立;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研究中心(SUPOE)通过验收。
光科学与工程系是根据光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和复旦大学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整体的布局,于2000年5月正式成立的。成立时有在编教师27人,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8人,他们来自物理系的激光物理研究室和半导体物理研究室。
复旦大学光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52年,我校就建立了以周同庆教授(我国著名光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为主任的光学教研室。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于1964年研制出He-Ne等多种气体激光器后,推动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及物理二系各个研究组在各类激光器(如氮分子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及相关元器件(如电光调制器等)、激光技术、激光应用及激光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取得了许多成果,研究队伍迅速扩大,于1978年1月成立了以章志鸣教授为主任的激光物理研究室。该研究室既是属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的一部分,又是属于1978年1月成立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的组成单位之一。
激光物理研究室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批准为光学学科硕士点。经过教师与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从1978年至1983年间,研究室在激光物理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1983年广州举行的国际激光会议上,研究室有10篇论文全被录用在会上作了口头报告,给到会的国内外专家留下很深的印象。1984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光学博士点,章志鸣教授同时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光学学科于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国家批准在激光物理实验室基础上,建立“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分部。在1988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本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1993年全国博士点评估中,本学科博士点排名光学学科博士点全国第三名(高校第一名)。由于本学科点在科研上的突出成绩,从1978年至1990年,曾有13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励(详见附录II)。激光物理研究室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委与国家教委共同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先进集体》的称号。1994年本学科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5月本学科大部分教师与半导体物理研究室陈良尧教授研究组合并,成立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
师资及学术水平
全系现有教师27人,技术及管理人员7人。在27名教师中,教授12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4人。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20名,占全体教师人数的74%。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12位教授中,61岁以上为3人(其中2位为院士)51-60岁之间为4人,41-50岁之间为1人,40岁以下为5人。在14位副教授中,绝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光科系具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代表性人物如下: 陈良尧 53岁,教授,美国Iowa 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金庆原 39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 雷 40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2000年伯克利加州大学“Berkeley scholar Program”入选者;钱列加 38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引进杰出人才;吴嘉达 48岁,教授,理学博士,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刘丽英 38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基金获得者;陆明 39岁,副教授,理学博士,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庄 军 36岁,副教授,理学博士,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人才基金获得者。
光科系成立后,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硕士点由2个学科(光学和原子分子物理)增至3个学科,2003年被批准增加“光学工程”硕士点。从2004年开始,我系三个硕士点可招收硕士生共20名;光学博士点可招收12名博士生。从2000年至2003年,我系共毕业博士生10名,硕士生34名。在读的博士生有25名,在读硕士生有44名。从2000年至2003年,我系毕业的硕士生及博士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29 篇,其中在SCI刊物上的文章为66篇。 我系李富铭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任忠民的博士论文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关于本科教育,成立光科系之后,于2001年秋季开始招收“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每年招收40名,至今已有三届本科生,共120人。
依托在光科学与工程系的光学学科,不但多次在全国重点学科及博士点评比中名列前矛,而且在国际同行中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982年11月美国量子电子学代表团以Cornell大学的C.T.Tang教授为团长,团员中包括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的R.Byer教授等多名学者来华访问,11月3日该团来复旦大学参观了激光物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该团回美国后对中国的激光研究状况写了一个书面报告,在该报告中写到:“复旦大学是中国最好的二、三个学术机构之一,能和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机构相竞争。对该实验室中进行的工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研究气氛和美国他们的实验室相仿,实验室中关于表面的光学性质,光谱和光信息处理的工作,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1987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N.Bloembergen来我校访问,他详细参观了激光物理实验室,当时在读的研究生均用英语向他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华中一校长代表学校授予他复旦大学名誉教授称号。他返回美国后在他的书面访华总结报告中评介说:“可以说,复旦大学光学专业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专业组“。
科研方向
精密光学加工检测
该研究方向建有上海市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单点金刚钻等先进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设备。中心致力于发展新型高端光学制造平台,解决大尺寸任意曲面与复杂结构光学元件的加工与光学检测难题。中心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课题,如总经费1.2亿的02重大专项“IC装备超精密光学零部件制造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在精密光学制造与检测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激光工程
光科系长期致力于新型激光技术的研发,主要研究包括(1)超高强度激光脉冲的产生与检测,在检测技术上具有多项领先国际的关键技术指标,拥有美国授权专利,应用于国家大型激光工程项目;(2)高功率中红外光纤激光的研发,主要从事掺Er、Tm、Ho等透明陶瓷激光的研制。掺Ho及掺Er 的YAG陶瓷激光输出功率都代表国际最好水平。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以光子为信息的载体,获得更高速、更大容量和更高集成度信息的产生、传播、处理与显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大规模集成的光子芯片原理与技术,如高品质微腔光学及其应用(2)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及器件,如高速高分辨二维折叠光谱成像仪、并行模式的快速椭圆偏振态检测;(3)液晶原理与应用;(4)非线性光学技术研究新型信息存储、运算等功能材料的动力学过程。
光能源
重点为探索提高光伏效率的新原理,开发新型
光电子材料以及光伏器件。研究方向侧重于三个方面,即色散型高效光伏结构,全太阳光谱硅太阳电池,以及高效柔性太阳电池。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973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以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研究结果将应用于航天电源,地面
太阳能发电站以及其他的军用民用太阳能电源设备。
光生物医学
发挥光学非接触和微创无创特点,发展光学影像和传感及治疗新技术。研究方向包括:(1)共焦/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和时间分辨的荧光光谱检测在生物中的应用;(2)纳米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3)超高灵敏度光生物微流传感;(4)癌症的早期诊断、靶向性载药和光动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