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于2015年10月成立,2020年10月实化运行。未来五年,大数据研究院将努力建成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建成国内大数据领域多学科交叉的产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共性基础应用技术高水平集成研发平台、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高端智库,努力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顶尖的大数据专业研究机构。
发展历史
2015年10月8日,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成立。
2016年12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大数据试验场联盟。
2017年4月,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成立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碳排放与环境大数据研究所、智能医学影像研究所3个研究所。
2020年10月,学校着眼数字中国建设、区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数据科学技术新进展,批准大数据研究院独立实化运行。
2021年5月,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主办“网络空间共性安全技术”研讨会,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50余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就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内生根源与共性特征进行研讨。邬江兴院士提出,网络空间内生安全已构建了理论、路径、应用、测试“四维一体”的创新范式,形成了一系列“货架级”的实用化产品,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居等智能化系统提供高可靠、高可信、高可用的安全底座,为破解数字化转型中的网络安全之痛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选举产生第一届学术委员会,选举陆军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力波教授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薛向阳教授为秘书长。
2021年11月27日,联合国内网络安全、汽车制造、金融保险领域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各界50余家单位,成功举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险研讨会”,发布《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险复旦会议共识》。
2022年1月8日,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批准,联合上海大学、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2022年5月27日,复旦学校召开纪念建校117周年暨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邬江兴院士作题为《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的主题报告,首次阐述了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的思维视角、方法论、实践规范和实现路径。
2022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主办“第二届网络空间共性安全技术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应用系统内生安全”。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邬江兴院士作《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内生安全问题研究》报告,强调亟需探索新型技术范式。
2023年10月21日,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紫金山网络通信与安全实验室在江苏兴化举办“第三届网络空间共性技术研讨会·聚焦开发者网络安全”。会议达成并发布了《兴化共识》,提出了“八点倡议”,致力于培养一大批负责任的开发者。
2023年11月7日,邬江兴院士应邀出席第六届上海临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The 6th WLA Forum)“科学引领智能变革——人工智能向善、共筑人类福祉”,发表《人工智能治理: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主旨演讲,指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内生安全问题,通过必要多样性消解不确定性。
2023年11月25-26日,邬江兴院士应邀出席“数联全球、商通未来”2023全球数商大会,发表《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要从使用侧向设计侧/制造侧转型》主题报告。会议期间,大数据研究院、上海数据交易所共同发布了《数据交易内生可信交付框架》。
2024年2月8日,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参与建设的上海市核能行业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未来将开展核能工控自主化、内生安全研究、重要数字资产管控和网络安全预警等重点任务的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2024年5月9日,邬江兴院士出席第二届数据空间大会并作主题报告《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亟需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转型》。邬院士指出,要聚焦内生安全赋能数字产业网络弹性工程,打造我国数字产业及网络安全发展新范式,开辟全球数字生态系统范式转型新路径。
2024年9月,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领军人才班迎来首批本科生。
2024年9月27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香港同步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质生产力技术备选清单(2024)”。邬江兴院士团队4大原创技术“变结构拟态计算技术”“可信内生安全”“多模态智联网络技术”“软件定义晶上系统”入选。
2024年11月,邬江兴院士基于原创的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和拟态防御技术研究积累,推出的最新英文专著“Cyber Resilience System Engineering Empowered by Endogenous Securityand Safety”(《内生安全赋能网络弹性系统工程学术成果》)在Springer出版,再次为网络安全新范式研究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年11月,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网络安全保险联合团队参加了2024年瑞士再保险研究院年度韧性峰会(Swiss Re InstituteResilience Summit 2024),团队基于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开展的构建云服务中断韧性研究,在此次征集的全球47个顶尖研究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资助奖项第一名。
2024年11月21日,第四届网络空间内生安全学术大会“五色石”内生安全人才培养分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着眼达成数字系统网络韧性需求,研讨推进“五色石”伙伴计划的思路举措和实现网络安全人才从“攻防者”向“开发者”转化的路径方法。会上发布了“五色石”伙伴计划蓝皮书、内生安全赋能网络弹性工程教育部慕课计划、内生安全MCU进高校计划和内生安全科学普及计划。
2024年11月30日,在2024中国信息通信大会上,中国通信学会正式发布了2023年度信息通信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由邬江兴院士领衔“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和标准体系”,成功入选“2023年度信息通信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2024年12月5日,2024科创大会在上海开幕,邬江兴院士出席大会并做“6G网络亟待技术发展范式创新”主旨报告,从当前网络发展范式、技术路线困境和多模态网络环境发展范式等多方面介绍了6G网络发展中的挑战与技术创新。
2024年12月1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全球工程前沿2024》报告,为引导工程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专业参考。邬江兴院士团队原创提出的“晶圆级系统大芯片理论与设计”入选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10大全球工程研究前沿技术”,标志着晶圆级系统大芯片技术在中国乃至全球工程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重要地位。这一技术不仅为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预示着未来计算系统架构的一次深刻变革。
2024年12月27日,为进一步推动网络韧性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网络空间共性技术研讨会”。邬江兴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季新生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环境系的多位知名教授,围绕数字经济、地缘技术、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保险等当前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了网络韧性的跨学科发展与前沿研究方向。
2025年1月,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文化日历》出版发行。该文化日历由嵩山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统筹出品,6 位院士撰写推荐语,通过“国家战略、世界潮流、十年铸剑、溯本清源、创新范式、构造革命、知识体系、五色石计划、风云际会、迅猛发展、直面挑战、走向普惠”等12 个篇章,详细介绍了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技术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最新成果,串起内生安全知识脉络。
研究方向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致力于构建“数据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领域,以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系统科学为支撑,与理工文社医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围绕“理论、系统、计算、安全、应用”五个方向深化学科内涵,重点建设大数据基础理论、复杂数据系统分析、异构协同计算、数据安全与数据权益、领域大数据应用等主导方向,努力打造交叉学科建设的新高地。
院长介绍
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领域专家,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提出“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拟态计算与拟态防御理论,2013年主持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拟态计算原理验证机,2016年完成拟态防御原理国家级工程验证,2017年出版《网络空间拟态防御导论》专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拟态计算被评为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师资力量
大数据研究院集聚了一批国内大数据领域的顶尖学者,聘任两院院士担任兼职教授,拥有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12名。
平台建设
大数据研究院下设碳排放与环境大数据研究所、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智能医学影像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拥有大数据试验场和大数据工场两大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