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东北

割让给俄罗斯的东北领土旧称

外东北(俄语:Приамурье,英语:Outer Manchuria),指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以南、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萨哈林岛)、格布特岛(尚塔尔群岛)等近海岛屿在内共计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广义上的外东北也包括贝加尔湖额尔古纳河之间、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以北的部分土地以及北海(鄂霍茨克海)、鲸海日本海)。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曾先后为扶余室韦黑水靺鞨契丹女真等民族与唐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直接或间接统治。

发展历史
唐朝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开始在内外东北地区遍设府、州,委派官吏,实行管辖(在此之前,黑龙江流域的靺鞨和室韦均已与隋唐两朝保持贡属关系)。即在契丹各部置松漠都督府,奚(亦称库莫奚)各部置饶乐都督府粟末靺鞨满族前身)各部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靺鞨各部置黑水都督府。以上在唐代合称“四府”。
另外,在室韦(蒙古族前身)地区还置有室韦都督,但都督所辖仅为其中一部或各部并受节制。在四府中,契丹与唐代又称为“两蕃”,“同类异种”,到辽代已合而为一。渤海、黑水,是唐代靺鞨中最强大的两部。
渤海国(669年—926年)是唐朝时期北方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698年,初称震国。705年归附于唐王朝,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926年被契丹国所灭,历时229年,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在东北史上被称为“海东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