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秀(?-830年或831年),渤海国第十代君主(818年-830年或831年在位),渤海国建立者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曾孙。
人物生平
嗣位为王
大仁秀是
渤海国高王
大祚荣之弟
大野勃的曾孙,简王
大明忠的
从父。
朱雀五年(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嗣位仅一年的大明忠去世,由大仁秀
权知国务,代行王权。太始元年(818年)二月,大仁秀遣李继常等二十六人向唐朝
告丧,五月,唐宪宗遣使赴渤海王都
上京龙泉府,封大仁秀为
银青光禄大夫、
检校秘书监、
忽汗州都督,命其袭封渤海国王。次年(819年)正月,大仁秀改元“
建兴”,随后
唐穆宗加大仁秀为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
司空。
大仁秀的即位标志着大祚荣一系已断,王位已转到大野勃一系。由其为大明忠从父的辈分推知,其年龄可能在壮年或中年。
南定北略
大仁秀时期,渤海西有劲敌
契丹,西南有割据抗命的
河朔三镇,因此他着重向东北、东南方向扩张,进攻东北部的
黑水靺鞨诸部和东南的
新罗。
建兴元年(819年),大仁秀利用新罗内部“州郡大饥,盗贼蜂起”之机,挥师南下,沉重打击了长期以来对渤海国怀有敌对情绪的新罗,使新罗退到
大同江一线,筑起长城三百里。由此,渤海国的南界抵达了泥河(今朝鲜
大同江支流龙兴江)。
南定新罗之后,大仁秀趁着唐廷忙于应对河朔三镇,对渤海控制力下降的时机,举兵讨伐“海(今
兴凯湖)北”的南黑水靺鞨诸部。海北诸部,即《新唐书·北狄传》所提到的佛涅、虞娄(一说即为
挹娄)、越喜、铁利诸部。这些部落虽曾不同程度被
大武艺和
大钦茂所征服,但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经大仁秀征讨后,这些部落彻底成为渤海国的役属,其所分布的地域成为渤海国的“
境宇”,渤海国逐渐形成“地方五千里”的疆域规模,渤海国疆域的基本格局至此形成。
此外,有一些学者还认为此时渤海西南的疆域达到了
辽东半岛。
中兴渤海
在进行南北征伐的同时,大仁秀自掌权起,几乎每年都遣使朝唐,由此加强了与唐朝的隶属关系,为其“文治武功”的施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他在位时期,六次遣使赴日,强化了与
日本的交往,提高了渤海在东北亚的政治影响。对内,大仁秀对渤海官制及地方行政区划积极进行变革,使得渤海的政体基本定型。
在大仁秀的治理下,渤海得以
中兴。渤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继大钦茂后,再次出现盛况。渤海国达到了其历史的极盛时期,成为中外闻名的“海东盛国”。
去世
建兴十二年(唐太和四年,830年)冬,一说建兴十三年(唐太和五年,831年),大仁秀薨逝,
谥号为“宣”。
为政举措
政治
大仁秀即位后为了改变之前几位国王在位时政局不稳的局面,重新恢复了
嫡长子继承制度,并对渤海内部的权力进行调整与分配,用儒家学说作为维护和团结王室的理论依据,使内部纷争逐渐平息,政局渐趋稳定。
大仁秀时期是渤海政治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渤海国建立早期,其官制仍带有浓厚的军政合一、置官从简的特点。自大钦茂时期,渤海官职完成了由武向文的转变。大仁秀在大钦茂等王创建的基础上对渤海官制进行完善,设立了工部(应为
信部的支司)郎中、政堂信(或作“部”,应为
政堂省所辖六部中的一部)少卿等官职。后来,他很可能撤并工部为水部。
在军制上,大仁秀为扩张疆土,在军制上做了临时性的变革。据《旧唐书·文宗纪下》载,唐文宗太和六年,即
大彝震咸和二年(832年),宦官王宗禹出使渤海回朝后,“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事、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此时距大仁秀逝世仅隔一年,此项改革很可能是大仁秀所创。
总之,大仁秀在大钦茂等诸王官制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行政的需要,对渤海的文官官职做了一定的撤并和变更,使渤海官制最终定型。
大仁秀大胆革新,对全渤海的行政区划,按京、府、州、县进行整顿或者重新划定。具体来说,他完善了渤海的京府设置,使
五京制得以确立。同时,在“北略诸部”后,于挹娄故地设置了
定理府和
安边府,分别“领定、潘二州”和“安、琼二州”;在铁利故地建
铁利府,“领广、汾、浦、海、义、归六州”;在拂涅地建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在越熹故地建
怀远府,“领达、越、怀、纪、畜、美、福、邪、芝九州;
安远府领宁、郿、慕、常四州”等。以上举措,确定了渤海的政区和地方机构,进行直接统治。其统治时期,渤海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大仁秀才智出众,熟悉汉籍,了解中原情况。为了消除吏制方面的弊端,大仁秀重用贤能,大力选拔人才,这不仅为渤海的统治机构注入活力,而且使大仁秀得到一批中、下层人士的支持。
文化
大仁秀大力吸收中原文化,加速了中原汉籍、制度、技术、习俗在渤海的传播。大仁秀时代,渤海统治集团,地方官吏,贵族地主,京、府、州、县等主要地区某些居民,均日趋汉化。
军事
大仁秀在位时期,主要的军事活动有两项:“南定
新罗”和“北略诸部”。
大仁秀的军事活动,使渤海政权所辖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其南界达到了
高句丽全盛时期与
百济、新罗的界线;北面征服了居住在今东流
松花江、
乌苏里江中下游,以及
三江平原一带的黑水靺鞨各部,把这些地方纳入渤海国的版图中,取得了“北略诸部”的胜利。此时,渤海国疆土的基本格局至此形成,达到“地方五千里”的规模。
民族与对外关系
大仁秀时期,渤海国对外征伐取得较大进展,渤海人的民族意识增强。而大仁秀实现了对南黑水靺鞨的控制,全面厘定京、府、州、县之名,也是渤海人由原来的血缘关系转向比较彻底的地缘关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渤海国使臣、商人的民族属性也越来越清晰,在日本、新罗、高丽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渤海人”的记录,“渤海”从政权的称谓开始转变为民族的名称。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渤海族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
大仁秀为保持安定的周边环境,以进行振兴内政和征讨北部的活动,积极同唐廷保持亲密关系,称臣纳贡,恭谨事唐,不缺藩礼,同时竭力使渤海国在唐中央政府与
河朔三镇间保持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地位。在其执政的十三年里,遣使朝唐十四次:
(表格参考资料)
在频繁朝贡的同时,大仁秀还遵循渤海国王送宗室王族亲属入唐为质的惯例,将侄子数次送入唐廷,留备宿卫。为防止渤海与河朔三镇联结,唐朝也重视大仁秀加强隶属关系的做法。如唐穆宗、文宗常亲自在
麟德殿召见渤海使臣;唐穆宗加授大仁秀为检校司空,还以敕书的形式褒扬渤海使臣。建兴二年(820年)秋,唐廷在此前分割平卢淄青节度后,规定新设的
平卢军新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赐印一面,允许设置巡官一人。由此使
平卢节度使再次代表唐中央政权实行管理渤海国的职能。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唐朝仍能直接通过平卢节度使来对渤海行使有效的管辖权。
为了培养熟悉汉籍、通晓古今制度、具有较高汉文化水平的统治人才,大仁秀特派遣学生,赴长安深造。这些学生,多以品学兼优,受到崇敬。如“才绮文新”的
李居正、高寿海等人,后来都被委以要职,成为渤海的股肱之臣。
出于渤海“雄据海东”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大仁秀主动改善了与隔海相望的
日本的关系。在维护双方平等交往的原则上,大仁秀主动在国书的措辞上加以谦辞,这一做法被此后渤海诸王所继承。自大仁秀及其以后诸王所遣赴日使臣,除因违约通聘而被却还外,尚无因国书礼仪而被拒的情况,说明大仁秀的灵活做法是较为有效的。
这一时期的渤海与日本的交往还带有很大的经济目的。据统计,整个渤海国包括东丹国时期与日本
通聘共三十五次,而大仁秀时期就有六次之多(太始元年遣慕感德、建兴元年遣李承英、建兴三年遣王文矩、建兴五年遣高贞泰、建兴七年遣高承祖、建兴九年遣王文矩)。每次相隔基本上在两年之间,是渤海通聘日本频率最高的时期之一。其规模有三次达到百人以上。此时渤海通聘日本使团的规模“很可能在大仁秀时期制度化了”。在大仁秀时期,渤海与日本的经济交流已由初期的互赠形式发展到有目的性的官方“
回易”“交关”以及广泛的民间“市易”阶段,渤海所赠多为日本稀有的珍贵物品,深受日本人喜爱,而日本所赠多为渤海统治阶层所需的奢侈品,渤海的收益大于日本。为扭转日本在双方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日本右大臣
藤原冬嗣奉敕将渤海通使日本的期限该一纪,
藤原绪嗣又建议淳和天皇限制渤海与日贸易。至建兴九年(827年)王文矩再率百人使团抵日时,日本政府对使团与日人的贸易加以严格限制。不过这些限制性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
大仁秀时期,渤海与新罗关系紧张。他曾发兵南征新罗,迫使新罗筑浿江长城以防御。
历史评价
欧阳修、
宋祁等《
新唐书》:“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
脱脱等《
辽史》:“(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邑。”
陈显昌:“至第十代王大仁秀统治时,渤海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势达极盛。宣王大仁秀的统治及其以后几十年的繁荣,是渤海史上的中兴时期。”
薛海波:“宣王大仁秀作为渤海国的中兴之主,在其统治时期,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加强了与唐朝的隶属关系,并出于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加强了与日本的交往;并在前代诸王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了渤海官制及渤海的各级行政区划、开疆扩土、最终奠定了渤海的疆域、从而将渤海国推至极盛阶段。”
杨雨舒:“尽管大仁秀是旁系王族的子弟,但其治国才能丝毫不逊于文王
大钦茂,其武功也远胜于武王
大武艺。……由于大仁秀能以王族旁系的身份入继大统,相对了解渤海社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故在位期间能够适时采取相应的系列举措,既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又使得渤海国由此前的衰落动荡转而走向了中兴并更加强大,故被视为渤海国的中兴之主。”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关于大仁秀的简要介绍,见《
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新唐书》卷219《北狄传》,两《唐书》的相关帝纪。近代则有《
渤海国志长编》。日本、朝鲜方面的史料则有《
类聚国史》《
三国史记》等亦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