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推手:历史就是这样被改变》以文武权臣与帝王及同僚等微妙的生存关系为纲,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十二位权臣的为官心得,再现了文武权臣在历史上的真实事例。这些权臣的谋略智慧和人生得失,能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场人士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多实用性的参考和启示。如何成为真正的“实力派”、什么是权臣智慧?让老板成就你的核心秘诀是什么?如何共赢?……这些道理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答案,并将在本书《大国推手:历史就是这样被改变》中为您一一揭晓。
目录
1.只要有书读,做上门女婿也行
2.钓鱼是假,入侯门是真
3.做官求稳,跟对人很重要
4.登坛挂帅是宣誓就职的一种方式
5.功成身退,分封得东夷
1.在隆中不是真隐,那是造舆论
2.三顾诸葛,耍大牌是真的吗?
3.君臣异梦,孤枕汉室诸葛亮独自落寞
4.曹操一走,君臣就生分了
5.烂摊子里的活法,边打边治
6.托孤之后,打出匡扶汉室的政治牌
7.蜀国算盘,一代纯臣就这样活活累死了
1.乱世功成,他独稳
2.一身两用,控主是关键
3.曹、张之争,贾诩奉若神算子
4.吃张绣的饭,办曹操的差
5.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乱说话
6.官做大了,人就要学会低调
7.平生安乐,官场绝顶聪明人
1.此生后世,骂名滚滚来
2.他本栋梁,有些事情是被逼的
3.一着不慎,这一生就转向了
4.踩着主战派的尸体,大胆地向前走
5.权力再大,也要懂得看主子的脸色
6.有主子撑腰,我就是卑鄙者的圣人
伍 阳谋良臣刘伯温
1.在黑暗的元朝,小官寸步难行
2.乱世之下,苦寻明主
3.这一生就是赌局,险中求胜
4.前线督战,用实力说话
5.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
6.权重难当,天下因他而孤独
7.活诸葛临走时,还拉个垫背的
1.老爸居二品,小子做官也要忍字当头
2.主子有了好感,胜过考取功名
3.摸透主子心思,顺他意你就过得好
4.一瞧成山的赃物,他就顶不住了
5.万岁爷搞活动,不贪哪能行
6.假戏做真,皇上的老母胜过亲妈
7.一不小心成了大清的守财奴
1.一生只为仇恨而活
2.开鞭尸先河,公报私仇
3.做官要留有余地,不能倒行逆施
4.君臣有别,不能拂逆领导的面子
5.与主子说话、办事,沟通很重要
6.只手难擎将倾厦
1.蹭饭无罪,知悔改就好
2.陈仓显奇谋,震惊领导
3.刘邦偷符调兵,君臣失信
4.求封王,与刘邦结下梁子
5.惨遭吕后黑手,刘邦悔过
1.适合行走江湖,不适合当大将
2.跟了刘备,这一跟就是一辈子
3.分封,关老爷子心高气傲
4.大意失荆州,把命也丢了
5.他的离去,带来很多遗憾
1.愚忠的修筑工
2.镇压起义军的刽子手
3.北伐震主,宋帝原来不喜欢
4.领导不主张的,做属下的不要硬碰
5.十二道诏书要了憨将的命
6.打仗只能博取功名,摸准圣意才能避祸
1.朱元璋的发小
2.只求差事,不求封赏
3.做臣子的,不能非议领导
4.领导给小鞋穿,那也得谢恩
5.交权,沉默是金,就这样安然终老
1.强手如林,揪住机会才能得到领导赏识
2.只要有功勋,受封是早晚的事
3.三建奇功,晋升为国公
4.树大招风,做官要固守本分
5.一句话惹起祸端,害己更害人
作者简介
上官人,本名陈立,又名
马灯。职业作家,惯于刀笔写史。实力派的功底,偶像派的风格,用专业的学风将大雅与大俗熔炉淬火。其文风犀利毒辣,声情并茂,深受读者喜爱。著有《
大清张廷玉:走在皇帝的刀刃上》、《大国推手:历史就是这样被改变》。部分作品在台港出版,发行海外。左脚深圳,右脚北京。生于湖湘之地,自幼涉猎文史哲,14岁开始写诗,2003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大学肄业后就在都市浪里白条,历经商海沉浮,先后做过教师、工程师、培训讲师、主编、总经理等职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叫夜》,诗集《他们的深圳》《在体内说唱》,文学评论《妄想与天空》《沈浩波:好乳里的怪兽》《魔头贝贝:众生的自画像》等。2009年诗集《他们的深圳》被中国打工文学馆收藏,2010年诗集《他们的深圳》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新诗书刊总目》收录。2012年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编委会编委。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有数百件作品见诸报刊杂志,获各种文学奖项多次。近期著有《大清张廷玉:走在皇帝的刀刃上》。
序言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一直是本糊涂账。
说来也可怜,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历史,中学接着学,但到高中毕业仍然对几千年历史一头雾水,等到高考完,除了为了考冷门去学历史,历史书也就扔掉了。从此一生再不与这个文明古国的陈年旧事较劲。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
一是中国历史太善变,每个朝代都在变,完全看皇帝老儿的喜好,所以胡适才无奈地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老是在变脸的历史有谁爱看呢?二是中国历史太无趣,不是历史本身无趣,而是史书写的无趣,除了《史记》之外,大家都在为朝廷打工,捧谁踩谁全都看雇主的表情,因此《史记》才光荣地成了“史家之绝唱”;三是中国历史教育太僵化,我们的历史书不给你史实,只给你政治概念和教条,最后历史就成了一大堆“成功的三大历史原因”、“失败的五大教训”,以及“好人”与“坏人”的政治结论,历史被这些刽子手肢解的体无完肤。
所以,历史在中国是死的,不少人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是出国以后的事。
但有人偏不信邪,非要和历史叫板。
这人叫上官人,一个看起来温和、骨子里硬气的湖南青年。
上官人本名陈立,是个诗人,但不仅是诗人。其自幼涉猎文史哲,等不及大学毕业就出来闯世界,先是在深圳南漂,后去京城北漂,历经商海沉浮,从事过教师、工程师、培训讲师、主编、总经理等职位,基本上代表了《奋斗》里不断挑战自己和都市的叛逆青年。不过上官人的叛逆,绝不张狂,他总是沉默寡言地来去,无论教书、写作、开公司都是静悄悄,打枪地不要。
认识上官人有些年了,也读过两本他的诗集,却从未问过他取这个笔名的本意,但这恰好可以满足一下我喜欢妄自揣测的癖好。上官这个姓应该来自于春秋时候的上官大夫,是以封地官职为姓。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公子兰为上官这块地方的大夫,公子兰便成为上官这个地方的首任长官。公子兰的后代便以封地为姓,而中国以封地为姓的传统太普遍了,比如赵、吴、郑、陈等等,几乎占了《百家姓》的一半。而这个上官大夫子兰却是屈原的对头,甚至可以说屈原的被放逐基本上是拜上官大夫所赐。正是因为上官大夫在父王面前对屈原屡进谗言,导致屈原被罢官流放。
作为熟读历史,而又喜好写诗的人,陈立为何选上官为姓?我大胆继续推测,陈立为湖湘人士,以楚国人的姓来命笔名,再正常不过,而选用上官为姓大约是要为屈原做点什么,当年上官大夫有愧于屈原,他就偏偏用这个姓写诗,以向屈原致敬。仅此一点,即可看出上官人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个性。
有了这样的个性,写出《大国推手》就不奇怪了。
刚拿到手搞,我有点疑虑,书中写了十二个历史人物,有文臣有武将,上至春秋下至满清,但几乎都有人写过,有些还一再被写,比如诸葛亮、关羽、伍子胥,而和珅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已经妇孺皆知了,并且都把和珅想象成王刚的样子。
面对这些历史的“熟人”还能写出什么新意?这是我所疑虑的。
慢读之下,细品一番,我的疑虑又一点一点被消解,历史这把盐逐渐在上官人的文字溪流中徐徐化开。
这本书的写法近于“评传”,文字亦庄亦谐,是当下读者爱看的,有书面语,也有俚语,还有不少网络语言,充分体现出作者想把读者一网打尽的野心。
作者在结构设置上,一方面继承了《史记》纪传体细致、有趣的优点,另一方面处处投射现代社会,暗合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作者的借古劝今,寓情于理,丝毫没有揪着耳朵说教的口吻,读者既可以当人生镜子严肃地看,也可以当历史故事好玩地读。
除了这些技术性的手段之外,上官人的历史观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走向。他以文武权臣与帝王及同僚等微妙的生存关系入手,把几千年官僚系统扭曲的生存法则条分缕析,得出与现成历史教科书迥然不同的结论,同时还给当下在官场、商场载浮载沉的人以棒喝或劝喻。
读这样的历史书,也许比读某些历史课本要有意思的多,有没有意义我不知道。
但在我看来,有没有意义不重要,有意思才重要。
读书尤其如此。
精彩书摘
他不想给那些十年寒窗的考生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但凡人中龙凤出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天才自有他横空的招数,以至于刘备同志放下皇叔的架子,来到诸葛先生的茅屋拜见,都是洗了身子,吃了斋菜的。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诚请,几次三番才打动诸葛先生,可见诸葛亮的傲慢。再次,诸葛亮只要认了主子,他的职业道德是一流的,不管任何利诱,他都是跟着主子跟到死。这种君臣情义实在难得,后来刘备
白帝城托孤,潜台词就是白送他一个国家。无能的刘禅甚至对诸葛老先生说自己就当一个国代表,蜀国江山任你倒腾。这样的信任,历代名臣都很难享有。最后,诸葛亮是神仙般的人物,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个人污点。就是后来司马懿带兵经过诸葛亮的坟圈子,他都特意叮嘱属下:这是诸葛武侯的长眠之地,务必不要惊动。他的盛名广为远播,这是后世任何名臣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三国演义里面有关诸葛亮的事迹,很多都是瞎编的,作为畅销书作家的罗贯中,自然要在小说里增加人物的离奇性,以此来钓起读者的胃口。其实诸葛亮的一生,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难。出身难,出山难,出名难,出征难,因为这四难,诸葛亮注定是千年难遇的劳命人,他的人生注定是一出生猛的悲剧。
诸葛先生是个实诚人,在《出师表》里就坦然交代自己平民百姓的身份,其实他是官宦子弟,因为家道中落,所以羞于言表。他的远祖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是位京官。他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太山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做过短期的豫章太守。郡丞和太守只是地方官,相对于远祖,诸葛家族的官场仕途日渐衰微。关于诸葛亮的家族身世实情如何,已经无从考证。史书上说“亮早孤”,就是说他老爸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而后他叔父诸葛玄当了豫章太守,就把诸葛亮和诸葛均两侄儿带到上任的地方,便于日常照顾。不巧朱皓兴师问罪,诸葛玄对付不了朱皓,只好投奔到故交刘表的帐下,把两侄儿放在荆州安顿下来。
父亲早逝,叔父又寄人篱下,诸葛亮的青少年时代想必不是很幸福。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没有关系可以依傍,只好在南阳一边种稻子,一边做经世致用的学问。在这期间,诸葛亮与荆州当地的文化名流交往甚密,建立了很好的人脉银行。同时期的青年才俊徐庶、石韬、崔州平、孟建等人,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同寻常。这些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当时的潜龙卧虎,大伙儿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审度天下大势,日子过得有点像水帘洞里的孙猴子。在读书做学问上,诸葛亮与他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崔州平是学究型的,把诗书研磨得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