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应派

佛教专有名词

大应派:佛教专有名词,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该派始祖为筑前横岳山开山祖南浦绍明。又称横岳门徒。“大应”是绍明的谥号。绍明入宋传临济宗杨岐派虚堂智愚的心印而归国,先后住持京都万寿寺、嘉元寺,后遭睿山徒众的反对而下镰仓,得北条贞时的护持而入建长寺。大应派是现代日本临济宗诸派法系的源流。

名词解释
名词注释
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派祖为筑前(福冈县)横岳山开山祖南浦绍明。又称横岳门徒。‘大应’是绍明的谥号。绍明入宋传临济宗杨岐派虚堂智愚的心印而归国,历住史京都万寿寺、嘉元寺,后遭睿山徒众的反对而下镰仓,得北条贞时的护持而入建长寺。其法嗣有宗峰妙超(大灯国师)、通翁镜圆、绝崖宗卓、月堂宗规、灭宗宗兴、物外可什、可翁宗然、秀涯宗胤、即庵宗心、峰翁祖一等人。此中,宗峰妙超门人有关山慧玄等人。大应、大灯、关山三代,世称应灯关,是现代日本临济宗诸派法系的源流。
渊源
宗峰得赤松则村、花园上皇的外护,于紫野开创大德寺,后来,此寺位列五山之一。宗峰的法嗣除关山之外,并有彻翁义亨,彻翁门下有言外宗忠、华叟宗昙、养叟宗颐、一休宗纯、实传宗真、古岳宗■、大林宗套、春屋宗园、一冻绍滴、古溪宗陈等人,均以大德寺为中心而向外发展。又得商人、诸侯的护持,势力扩及和泉、摄津、相模、筑前等地。宗峰禅风乃承继南浦所传宋代禅宗的气魄,与梦窗下五山派禅风不容,法孙等受此宗风影响,大德寺遂脱离五山。又,关山慧玄接受花园上皇所捐献的离宫,开创正法山妙心寺。大德寺、妙心寺的风格迥异于南禅寺、天龙寺、东福寺等五山派禅林,时人称之为林下。其后,妙心寺一时中绝,明江宗睿、日峰宗舜等复兴之,后来又得细川氏、美浓齐藤氏、织田信长等诸侯及商人、医生等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势力范围扩达畿内、东海地方伊势、大和、丰后等地,主要着重于地方性发展,并彻底实施妙心寺四庵轮住制度,遂凌驾大德寺系而形成大门派。
其后,日峰宗舜门下义天玄诏的法嗣雪江宗深,有景川宗隆、悟溪宗顿、特芳禅杰、东阳英朝四徒,分别创建龙泉庵、东海庵、灵云庵、圣泽庵四庵,此即妙心寺四派。四派交互晋住妙心寺,且以妙心寺为据点向外发展,确立轮住体制。其中,景川宗隆门派(龙泉派)有春江绍蓓、柏庭宗松、景堂玄讷、明叔庆俊、希庵玄密等人。悟溪宗顿门派(东海派)有天纵宗受、玉浦宗■、独秀干才、兴宗宗松、仁岫宗寿、快川绍喜、南化玄兴、虎哉宗乙等人。特峰禅杰门下(灵云派)有大休宗休、邓林宗栋等人,又大休法孙有太原崇孚、铁山宗钝等人。东阳英朝门下(圣泽派)有愚堂东寔、至道无难、一丝文守、道镜慧端等禅僧,此中,道镜门下又出白隐慧鹤,中兴临济宗。其后,不论在禅风上或法系上,白隐派下(鹄林派)皆占主流,现今临济宗诸派实质上皆属此白隐系统。
大应派相关
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 [南昌]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 278-282页
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可以说,日本茶道出自禅宗。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的茶文化也是由中日佛教徒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在草创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禅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茶道草创于镰仓时期(公元1192-1333年)和室町(1333-1573年)的前中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元和明前半期。草创期起重要作用的禅僧有荣西、南浦绍明、道元、清拙正澄和村田珠光
中日禅宗派系传承略说
(一)禅宗六祖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禅宗重世系传承,尊奉北魏时来华在嵩洛一带传禅的菩提达摩为初祖,奉魏齐间的慧可为二祖,隋朝的僧璨为三祖,唐朝的道信、弘忍为四祖、五祖,禅宗作为一个宗派实际创立于道信、弘忍之时。弘忍死后,门下发生分裂。神秀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传禅,称“北宗”;惠能在以韶州曹溪宝林寺为中心的南方传禅,称“南宗”。
惠能死后,其弟子神会到洛阳一带传南宗禅法,并与北宗僧人辩论,主张南宗为正统,曾一度遭到北宗的迫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正式确认南宗为正统,以惠能为六祖,神会为七祖。
(二)五家七宗
神会的禅系史称菏泽宗,因无有力的后继者不久便衰落。神秀的北宗也渐失影响。倒是惠能的另两位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以及他们的门徒,长期在现今的江西、湖南一带地方传法,吸引很多信徒,逐渐发展到全国。在唐末五代,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以后的禅宗实即南宗。青原一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南岳一系形成临济宗、沩仰宗。
临济宗到北宋中期又分成两派:黄龙慧南的黄龙派,杨岐方会的杨岐派。
临济两派加上前五宗,史书通称“五家七宗”。南宋以后,“五家”中,只有临济、曹洞二宗流行,且临济盛于曹洞,所谓“临天下,曹一角”。在临济两派中,黄龙的势力远不及杨岐。
(三)日本禅宗派系
镰仓时代以后,中日两国禅僧从中国向日本传入禅者有48传,其中有嗣法者并成为流派的有24派。这当中除道元,东明、东陵三派属曹洞宗外,馀皆为临济宗。在临济宗中唯有奉荣西为祖的千光派传黄龙禅,其他20派皆传杨岐禅。日本临济宗在近代分为14派。
南宋以后,中国禅宗只流行临济、曹洞宗。曹洞宗由日僧道元从天童如净传入日本。在临济宗中,黄龙派禅法由日僧荣西从虚庵怀敞传入日本。此后中日禅僧传入日本的临济宗皆属杨岐派。
杨岐派在北宋初出了圆悟克勤,所著《碧岩录》为禅宗经典,影响极大。弟子著名的有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绍隆法系在宋元时期与日本临济宗关系最为密切。绍隆传应庵昙华,昙华传密庵咸杰。咸杰有弟子松源崇岳、破庵祖先、曹源道生。
松源有弟子无明慧性、运庵普岩、掩室善开。无明的弟子兰溪道隆,中国第一位赴日禅宗高僧,其法系称大觉派。日僧南浦绍明从运庵弟子虚堂智遇受法,其法系称大应派。赶日僧大休正念和日僧无象静照是掩室门下石溪心月的弟子,创大休派和无象派。赶日僧西石间子昙嗣法于松源系的天童山石帆惟衍,其法系称西石间派。赴日僧明极楚俊嗣法于松源系的虎岩净伏,其法系称明极派。赴日僧竺仙梵仙嗣法于松源系的古林清茂,其法系称竺仙派。日僧遇中周极嗣法于虎岩净伏,日僧月林道皎、石室善玖嗣法于古林清茂,都是日本禅宗立派之人。
破庵弟子无准师范,号佛鉴,对日本临济宗影响很大。日僧辩圆圆尔从他受法,回国后在京都以东福寺为中心传法,所培养的弟子成为日本临济宗的骨干人才,其法系称圣一派。无准的弟子无学祖元,兀庵普宁赴日传法,分别建立佛光派、宗觉派。赴日僧灵山道隐嗣无准门下雪岩祖钦之法,其法系称佛慧派。赴日僧清拙正澄从破庵系的遇极智慧受法,其法系称大鉴派。元初,作为使者赴日的一山一宁,则是曹源的三传弟子,其法系称一山派。
径山禅及径山茶会
(一)径山和径山寺
径山为天目山支脉,山势雄伟峻拔,风景秀丽,坐落在今余杭市境内。山有东西二径,东径通余杭城,西径通临安城。沿东径拾级而上五里,便见庄严肃穆的“径山寺”,自寺至峰顶又五里。
径山寺始建于唐朝代宗时,开山祖为法钦。法钦又名道钦,为独立于南、北宗的牛头宗鹤林玄素的弟子,曾被代宗皇帝诏迎进京,赐号“国一”。法钦传杭州鸟窠道林,道林传杭州招贤寺会通。适唐武宗毁佛,五代纷争,加之南宗禅的兴盛,牛头——径山禅衰落。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大批僧侣南渡。径山毗邻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先后有不少著名禅师住持径山,使得径山寺院和僧团得到很大发展。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宁宗皇帝御笔赐额“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径山寺为江南禅林之冠,列“五山十刹”之首。不但国内四方僧侣云集,日本禅僧也纷纷冒险渡海,慕名而至。
(二)径山茶和径山茶会
据传径山寺开山法钦曾手植茶树数株,后漫山遍岭,所制茶鲜芳特异,称“径山茶”。名山、名寺、名茶,相得益彰。
早在唐代,茶宴、茶会已成为时尚。到了宋代,随着制茶及饮茶方法的不断创新,“斗茶”也应运而生。举办茶会、茶宴,坐谈佛经,成为寺院不可缺少的活动。径山泉清茗香,饮茶之风很盛,经常举办茶会、茶宴、斗茶活动。把茶叶碾碎成粉末状,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在这里也很流行。径山饮茶风俗相沿数百年,逐渐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点茶”、“斗茶”技法和“茶会”、“茶宴”礼法,是佛教茶礼的代表。
(三)日本禅宗与径山寺
临济宗杨岐派大慧宗杲,提倡“看话禅”,影响深远。他两度住持径山能仁禅院,使径山声誉鹊起。大慧的同门虎丘绍隆的再传弟子密庵咸杰,曾奉诏住持径山寺,日本禅宗圣一派开山辩圆圆尔、佛光派开山无学祖元、宗觉派开山兀庵普宁是其弟子。祖元的佛光派在镰仓、室町时期影响极大,其弟子一翁院豪也于1234年入宋到径山无准禅师处参禅。大休派开山正念、无象派开山静照嗣法于径山寺的石溪心月,大应派开山南浦绍明在径山万寿禅寺从虚堂智遇受法。
大觉派开山兰溪道隆曾到径山参问无准师范、痴绝道冲,曹洞宗之祖道元曾到径山参问浙翁如琰,日本禅宗始祖、千光派开山荣西和法灯派开山无本觉心都曾到过径山。
由上可知,径山寺是日本禅宗的重要发源地,对日本禅宗发展影响至深。
(四)日本茶道与径山茶礼
中日禅僧在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同时,也把中国寺院的茶礼,特别是把径山寺的“斗茶”、“点茶”、“茶会”、“茶宴”传入日本。这中间,荣西、南浦绍明、道元、清拙正澄等尤有殊功。
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南浦绍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传堂传其法而归,时文永四年。”又说:“茶道之起,在正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日本的《续视听草》和《本朝高僧传》都说: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带回崇福寺。
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径山寺茶礼是日本茶道的直接源头。
荣西和黄龙派
(一)荣西和黄龙派
荣西(1141-1215年),字明庵,又号叶上房,俗姓贺阳,备中国(今岗山县)人。日本仁安三年当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荣西搭乘商船入宋,求得天台宗新章疏30余部归国。
日本文治三年当南宋淳熙四年(1187年)再次入宋,在天台山万年寺师事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虚庵怀敞,受以禅宗正法。适逢大旱不雨,瘟疫流行。荣西受请代师进京作法求雨,竟“灵验显著,甘雨忽降,不日疫除。”孝宗皇帝赐封荣西为“千光大法师”,并在径山寺设特大茶会隆重庆贺。怀敞移住天童山景德寺,荣西随侍左右。日本建久二年(1191年),领得法衣、祖印等归国。荣西被后世奉为日本禅门之始祖,其法系在古代称“千光派”,近代临济宗建仁寺派奉其为开山祖。
荣西的弟子中以荣朝、行勇、明全最有名。荣朝的弟子辩圆圆尔,无本觉心后来分别成为圣一派,法灯派的开山祖。明全的弟子道元成为日本曹洞宗创始人。
(二)荣西及《吃茶养生记》
荣西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和茶的功效,所以在归国时,带回了茶叶、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礼法。他先后在他主持的禅寺试种茶树,从他登陆的平户至京都的一路上,都撒下不少茶籽,如富春院、脊振山、圣福寺等。荣西还以五粒茶籽赠与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华严宗僧人),经明惠小心种植,遂成名品。
荣西在承元五年(1211年)用汉文着《吃茶养生记》2卷,建保二年(1214年)又重加修订。书中介绍了种茶、饮茶方法和茶的效用,称“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在荣西之前,日本已种茶、饮茶,但荣西的著书和提倡,推动了日本种茶和饮茶的普及。
荣西在日本传播宋地寺院里讲经布道的茶礼,丰富了日本的饮茶艺术,为后来的茶道奠定了基础。荣西在日本,同于陆羽在中国,获得“茶圣”的称号。《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茶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绍明和杨岐派
(一)南浦绍明和杨岐派
南浦绍明(1235-1309年),俗姓藤,骏河国(今静岗县人)。日本正元元年(1259年)入宋遍参名师,后在径山万寿禅寺从临济宗杨岐派松源系的虚堂智遇受法,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回国。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奉诏入京都,进宫为龟山上皇说禅,受任万寿禅寺住持。后宇多上皇又在东山建嘉元禅寺,请其任开山住持。敕谥“圆通大应国师”,故其法系称“大应派”。
绍明有弟子千余人,著名的有宗峰妙超、通翁镜园等。宗峰妙超(1282-1337年)在京都城北紫野建立大德寺,被花园上皇赐以“兴禅大灯国师”之号。大德寺因得不到掌实权的室町幕府的支持,一度败落,直到15世纪才恢复发展。
宗峰妙超弟子中著名的有彻翁义亨、关山慧玄等。妙超死后,花园上皇舍出花园离宫,改建成妙心寺,请慧玄为开山祖。妙心寺长期附属于大德寺,一度被废止,直到15世纪中叶才取得较大发展。义亨是大德寺二世,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就出于该系。
南浦绍明、宗妙妙超、关山慧玄和彻翁义亨及其后世弟子以京都大德寺、妙心寺为中心,致力于向各地城乡传播临济宗,在促进临济宗适应日本社会,实现民族文化的演变中发挥重大作用。这一系又称“应灯关派”,十五世纪后有较大的发展,是近代日本临济宗的主流派。
(二)南浦绍明与茶道之起
前引日本《类聚名物考》、《续视听草》、《本朝高僧传》都认为日本茶道始于南浦绍明,绍明从宋带回“茶台子”等茶道具和茶礼,此实言之有据。
绍明在宋前后九年,一边参禅,一边学习径山等寺院的茶礼。回国前,作为赠物,他得到一套台子式末茶道具。绍明将茶道具连同七部中国茶典带回了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播禅院茶礼。晚年移居京都,又在京都传播茶礼。其茶礼被弟子、大德寺开山宗峰妙超所继承,从中国带回的茶道具也从崇福寺转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礼传至一休宗纯、村田珠光,不用说对日本茶道的草创产生重大影响。
另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从《茶道经》中知,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国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不论怎么说,南浦绍明作为日本茶道的先驱者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道元清拙正澄礼法
(一)道元和曹洞宗
道元(1200-1253年),也名道玄、希玄,京都人。他原是荣西门下明全的弟子,贞应三年(1223年)三月,随师明全入宋求法。道元先在天童山师事临济宗杨岐派大慧宗杲的法孙无际了派两年,然后离开天童到外地访师参禅,参问过的禅师有杨岐派大慧系的杭州径山的浙翁如琰,台州小翠岩的盘山思卓,平田万年寺的元鼐。最后又回到天童山拜如净为师,受教两年。如净是曹洞宗洞山下第十三代,为提倡“默照禅”的宏智正觉同门真歇了清法系的第三代。道元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回国,以越前国(今岛取县)吉祥山永平寺为传法中心,创立了日本曹洞宗
(二)清拙正澄和杨岐派
清拙正澄(1274-1339年),福建连江人。在杭州从临济宗杨岐派虎丘系的遇极智慧受法,历参当时的著名禅师。元泰定三年(1236年),应邀赴日,先后任建长寺、净智寺、圆觉寺住持。元弘三年(1333年)奉后醍醐天皇之敕到京都任建仁寺、南禅寺住持。信浓国(今长野县)守小笠原贞宗从他受戒,建开善寺,请他为开山祖。正澄死后敕谥“大鉴禅师”,其法系称“大鉴派”。
(三)道元、清拙正澄和茶道礼法
早在中唐,百丈怀海禅师便制定了《百丈清规》,对禅寺的布局、僧堂的造法,日常生活、各种礼法等作了规定。原本已失,唯见残篇。后来又有北宋宗颐的《禅苑清规》、南宋惟勉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元泽山一咸的《禅林备用清规》等。茶礼在“清规”中占有重要位置,且种类较多。茶道的礼法来源于禅宗的“清规”。
道元在兴圣寺、永平寺,按照唐宋禅寺的清规,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等,先后制定了《典座教训》、《辨道法》、《知事清规》、《赴粥饭法》、《对大己法》、《众寮清规》等,后皆收入《永平清规》。道元是最早地把宋地禅寺清规完整地运用于日本寺院的日本禅僧。《永平清规》中对吃茶、行茶、大座茶汤等茶礼作了规定,这对其后的日本茶道礼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拙正澄在诸禅寺按宋元禅林清规管理僧众的修行生活,“丛林礼乐于斯为盛。”他参考《禅苑清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禅林备用清规》等,根据日本禅林情况编出简要的《大鉴清规》。
小笠原贞宗在正澄及禅宗清规的影响下,创立了武家礼法,小笠原礼法广行后世,茶礼也是其礼法的一部分。
禅宗寺院的茶礼以及在禅门清规影响下产生的小笠原派武家礼法,是日本茶道礼法形成的两大源流。道元、清拙正澄对确立日本禅宗“清规”的作用重大,因此可以说是道元和清拙正澄奠定了茶道礼法的基础。
村田珠光和大应派
(一)村田珠光和大应派
南浦绍明法系的大应派,室町时期没有被幕府列入“五山十刹”之中,属于大应派的大德寺、妙心寺长期受到幕府的冷落,皆曾毁于兵火。文明六年(1474年),一休宗纯(1394-1481年)奉敕任大德寺住持,致力于大德寺的复兴。一休是后小松天皇之子,先师事五山禅僧周健,后师事大德寺住持华叟宗昙。一休的信徒遍布各阶层,影响广泛。
村田珠光(1423-1502年),奈良人。珠光11岁便进了净土宗寺院——称名寺做了和尚,20岁离开称名寺,流浪四方。30岁时到京都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师事一休宗纯,学习临济宗杨岐派禅法,并从一休那里获得印可,得到杨岐派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该墨迹是克勤写给弟子虎丘绍隆的,从绍隆那里辗转到一休手中。这一墨迹现在成为茶道界的宝物。
(二)珠光与日本茶道
珠光出生于寺院聚集的奈良,由于寺院的关系,那里庶民饮茶的历史较长。珠光在受到奈良茶风的薰陶之后,上京都大德寺修禅,接触到了由南浦绍明从宋地传来的茶礼和茶道具,并将禅悟导入饮茶文化,从而创立了草庵茶——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
室町时代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由于义政的文化侍从、杰出的艺术家能阿弥的推荐,村田珠光作了义政将军的茶道教师。珠光改革和综合当时流行的书院茶会、云脚茶会、淋汗茶会、斗茶会等,结合禅宗的寺院茶礼,从而创立了日本茶道。
结语
日本的茶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中日佛教徒不仅将中国的佛教传入了日本,而且将中国的茶文化也传入了日本。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径山茶会是日本茶道的直接源头。在日本茶道的草创过程中,临济宗、曹洞宗禅僧,尤其是临济宗杨岐派虎丘系禅僧,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禅宗临济宗大应派及其属下大德寺派,对日本茶道的草创起了直接的作用。日本茶道与禅宗密不可分。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