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头村为大界村古称,与郭路村相邻,位于左原岭山麓。有明庆禅寺、南宋刘黻题名的“源远泉”摩崖石刻,和他为其母修建的慈济桥等人文遗迹。景色浑然天成,乡风醇厚。虽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良好,现有高速铁路通过。村内有龙门山庄、跑马场等休闲娱乐场所。
文化教育
截至2014年,整个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8人,其中小学生83人,中学生65人。
发展建设
大界村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在村部建立一个便民服务网点,为群众提供优质良种、农药、化肥。几年来推广小麦高产攻关田2000亩、种子田200亩、示范田500亩,并积极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套种模式,大豆套玉米1000亩、红芋套玉米800亩、小麦套西瓜1500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又向订单农业发展,谢桥镇同上海高榕公司签订1000亩荷兰豆种植面积,该村签订了340亩荷兰豆订销合同,在种植管理上实行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药、统一施肥,为群众解决购买所需材料资金困难。
方言特色
大界村人讲的是虹桥“土话”,虹桥土话包括地域有虹桥、
蒲岐、南岳、淡溪、四都、天成、
石帆和芙蓉、南塘、
清江、雁湖、岭底等,可以称为虹桥方言区,也可以叫虹桥片区。那里的人们把新娘子称新孺人(白读“银”)、妻子称鸾人(白读“银”)、祖母称阿婆、姑娘称细囡、丈夫称老官、外地人称外路人、热水称汤、丢失称遁、花蕾称蕊 抚摸称捋、年糕称粿、瞎眼称瞙瞊、母鸡称草鸡、蟛蜞蟹称大摮丸、……;和绝大多数温州人一样,把咸菜说成菜咸、把拖鞋说成鞋拖(白读“塌”)、把热闹说成闹热,把馒头说成面包、把包子说成馒头,把豌豆说成蚕豆、把蚕豆说成豌豆……。虹桥“土话”虽然难懂,却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用来吟诵唐诗宋词,在声调和押韵上比普通话更臻完美,更能凸显诵读的韵味。虹桥“土话”地处温州方言区域的边缘地带,吸收了黄岩方言(
大荆话)的部分词汇,能充分体现出两个方言区域交接地的语言变化情况,在语言地理学上有较典型的意义。虹桥“土话”与相邻的“乐成话”相比,在腔调上虹桥话显得“硬朗”,乐成话显得“软柔”,所以有人说帅哥讲虹桥话更“酷”,美女说乐成话更“甜”。
风土人情
分家:儿子成家立业,分家自立门户,新灶升火,须从老灶引火种,称“暖灶”。分家时厨房,餐室用具如菜柜,桌凳等一般由媳妇娘家赠送。
迁居:搬入新居,给新邻居分送
汤圆,以示“结缘”并置酒席招待亲友,以示庆喜。
下葬:对已故之人灵魂非常崇拜,大摆筵席,亲朋好友聚集,燃放烟火炮竹,请僧人超度已故灵魂。下葬时间为白天的上午,当日,整村的男女老少均去“送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排着长长队伍,事主给每人发放“毛巾”示谢,意为擦汗用,一般”下葬“到附近的山上的陵园,路途遥远。
信仰:大多人信仰佛教、基督教,僧院密集,村内有明庆寺、普明禅寺、白马殿、大殿等僧院道观及刘氏宗祠、叶氏宗祠等祠堂,多是居民捐助承建。
古迹建筑
明庆寺
明庆寺,在石帆镇大界村,坐北朝南,王十朋曾在此开辟书馆。古寺村落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古物古迹甚多。
旧名明庆院,唐天授三年(692)创建,初名云光院,宋祥符五年(1012)赐额“明庆”,为我市古老寺院之一。唐宋两代,山门兴盛,另有子院日教院。宋大观中(1107-1110)重建,后废。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僧并入寿昌禅寺,后废。嘉靖四十五年(1566)道人郑明之重建。清嘉庆间修葺。民国十年(1921)僧果正重建,僧四众,属净土宗。 1951年土地改革后,僧散,寺宇为地人居住。1980年后,有道士进寺管理。前殿改神殿,寺宇五间。1991年,僧海空住持。1992年建大雄宝殿。1995年落成,为五间双檐八爪,高约16米,中坐释迦文佛一尊。1996年上半年建西轩二楼七间,下半年建东轩二楼九间。前二幢是老殿,坐道教三清。2002年建钟楼一座,大殿东轩外建药师殿三间,双檐飞角。2006年拆除前进老殿,改建天王殿三间为山门。老寺左右木结构轩楼未拆。全寺占地约4000多平方米。僧十三众。现住持释海空,俗家大荆人。该院仅出过宋代高僧严阇梨(贾姓,王十朋舅公),拜知性和尚为师,在寺坐化,成为道场(见人物传)。继之有宝印师(王十朋叔父)和宗觉师,与王十朋有诗文来往(见人物传)。明代出过大千和尚,经典精通,称为禅师。明庆寺位于大坟山麓,东偏南一里多是大桥头村,南距界塘村约一里,西去左原岭头二里多,寺后高山是“双角尖”。后山竹木青茂,四围山场农田。
王十朋在明庆寺开书会期间,有《明庆忏院》诗序云:“明庆忏院上方地爽而幽,盖精篮之胜也。予因会友托迹于其间,一日探囊中,得石刻诗一本,乃王瞻叔国博先生题台人秀野堂也。摹写景物颇类于此,因置之壁间,意有感触,遂借其韵。”
诗云:“下帷精舍远尘繁,境净心清事不关。案上忘机有黄卷,眼中得趣是青山。林泉欲共高僧老,事业未容吾辈闲。准拟他年挂冠后,飘然杖履白云间。”但等到他挂冠的时候,生命却已接近终点。
乐清诗人宫秋白在戊子年明庆寺观音诞斋宴之际作七绝诗《明庆寺食斋风雨大作》,诗文:“凄风怒水逐佳斋,明寺青山共客来。山欲有心览故雨,水痴无意断尘埃。”
慈济桥(1983年为乐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
乐清县志·津梁》记载:慈济桥,宋
刘黻(fu)母解氏建,今谓大桥头,以上俱三都。
慈济桥位于乐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横跨于大界村门前溪上。慈济桥系二墩三孔梁式石桥,桥两侧不设栏杆,桥长11.6米,宽2.8米。每孔上铺石板六条成桥面,中孔稍高,边孔各自下斜,使全桥略呈拱形。多数桥板呈暗红色,石质坚硬,历经数百年风雨踩磨,桥面显得异常光滑。中孔南边石板侧面刻有桥额“慈济桥”三字,凿痕极浅,苔迹斑斑。东、西桥墩柱石各为四根,中间桥墩柱石各为五根(其中一处断裂,缺失一根),上架横梁石,以承桥面石板。中孔桥墩外柱上有刻字,北面左边刻“太夫人解氏舍钱”,右边刻“咸淳十年六月吉日谨建”等字,而南面桥墩外柱上的刻字跟北面则刚好相反,左边为“……十……月吉日……”,右边为“太夫人解氏舍钱”。据此可知,慈济桥为咸淳十年(1274)解氏捐助修建,而解氏系宋吏部尚书刘黻(fu)之母。
慈济桥是现在乐清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宋桥之一,梁架构件均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时的原构。
普明寺
普明寺,坐落在石帆镇大界村东山咀头,坐北面南。寺后是海拔485米的双角尖山,前有
甬台温铁路通过。大殿占地200平方米,为三间两偏平房。 1995年间建东轩六间两楼。2000年续建二楼六间西轩。头进山门是老旧平房五间,坐四大金刚、弥勒。今又在西轩外高基上,新建二楼三间多佛殿。其天井前有放生池,池中央端坐观音大士巨像。寺规模比前扩大,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山门口有石狮一对及石桌、石凳,遍植花木,两棵大樟树遮掩寺前,住持尼寂慧,收养了7弃婴。
源远泉(市级文保单位)
玉箫屏右翼,左原岭头下,峭崖下一股清泉碧波荡漾,石壁上“源远泉”三字清秀刚劲,熠熠生辉。三字系山下大界村人、南宋忠烈刘黻所书。
刘黻墓(市级文保单位)
刘黻墓在左原岭上,系衣冠冢,是后人为缅怀这位乡贤而建。常有人爬山越岭到此瞻仰。
民国李氏地主住居遗址
民国时期李氏地主住居遗址,住居年久失修,周边土地已盖上新房,但幸保全完善!
龙门跑马场
由村人建造旅游娱乐景点。
龙门山庄
由村人建造农家乐风味餐饮。
晋代宋家寨
大界村北宋家尖(今称双角尖)山峰顶上相传有晋代山寨,但惜年代久远,且山峰险峻,少有人上山详探,此迹有待考察。
相关人物
刘黻(南宋政治官员)
刘黻(fu),字声伯,又字质翁,号蒙川,乐清
大桥头村人(今石帆大界村)。黻(fu)淳祐十年(1250)试入太学,秉性刚直,关注国事,评论时政流弊,触忤权奸,因丁大全谋夺董槐相位,与同舍生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六人伏阚上书攻丁大全,结果削去学籍,送南安军,流放横浦。开庆六年(1259)丁大全罢贬,黻(fu)被召还廷试,由舍选登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进士。此后由昭庆军节度掌书记,擢监察御史,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庆元府事,累宫至吏部尚书,封乐清开国男。咸淳十年(1274),母丧解官还乡家居。德祐二年(1276),南宋亡。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图谋恢复,拥广、益二王由“温州入海,以兵迎黻(fu)共政”。黻(fu)年已花甲,决然携夫人上路,然壮志未酬,至惠州罗浮,以病卒,春秋六十,谥忠肃。《宋史·刘黻(fu)传》赞黻(fu) “分别邪正,侃侃敢言,亦难能者”。
《宋史·刘黻(fu)传》里提及:刘黻(fu)放逐之时,归别其母。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刘黻(fu)在《祭母昌元郡夫人文》中也说到此事:“触党祸流落瘴地,吾母虽勉,而亦不能不旦旦以自苦。”由此可见解氏是位贤明的母亲,品德可贵。解氏卒于“甲戌六月十七日”这个《母昌元郡夫人解氏墓志》有记载。慈济桥建于“咸淳十年六月”,即甲戌六月,是她一生中最后为地方所做的益事。
王十朋(南宋著名的政治家)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
南宋著名的
政治家和
诗人,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出生于
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
梅溪村。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
进士第一,被擢为
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王十朋曾在明庆寺开辟书院。
严阇梨(明庆寺宋代高僧)
明庆寺宋代高僧严阇梨(贾姓,王十朋舅公,又称严炅黎),宇伯威,王十朋舅公,善诗文,入寺为僧,人称严首座,拜知性和尚为师,在寺坐化,成为道场(见人物传)。
严阇梨与王十朋的相关传说
十朋生时有异兆。祖父王格在十朋出生当年正月曾梦见严阇梨来,手集众花,结成一大球送给他,忽然不见。严阇梨就在这个月圆寂,十朋母亲万氏恰于这个月有娠。十朋小时眉浓重,目深神藏、不仅相貌与舅公严阇梨相似,颖悟强记亦类小时阇梨,于是便有王十朋是舅公严阇梨转世的说法。王十朋小时在贾岙鹿岩若就学时,表叔贾元达就曾说;“此子眉目类吾伯严阇梨,他日能文未可知也。”十朋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在《种蔬》诗中说:“前身严阇梨,蔬气端不除。”自注云:“或云予前生严阇梨,因以戏云。”他在《记人说前生事》文中记云:“予少时,有乡僧每见予必谓曰:‘此郎严伯威后身也。’予不晓所谓。既而,访之叔父宝印大师,叔父曰:‘严阇梨,字伯威,汝祖母灵之兄、吾之舅氏,且法门之师也。博学攻诗文,戒行修饰,有声江浙间,为士俗所推重。汝父母恒以无子为忧方,学问渊博,传
天台宗教义,长于诗,与僧法潜、思聪及文学家
苏东坡等有诗文往来。十朋对这位声高名重的舅公深怀敬仰。五十岁时因宝印叔父之嘱,他写了《严阇梨塔铭》,记述了这位舅公的生平事迹。
《天台山志》记云:
王十朋(龟龄)自记人说生前事:予少时,有乡僧每见予,必谓曰:“此郎严伯威后身也。”予不晓所谓。既而访诸叔父宝印大师,叔父曰:“严阇黎,名处严,字伯威,汝祖母贾之兄、吾之舅氏,且法门之师也。博学善诗文,戒行修饬,声誉江浙间,为士俗所推重。汝父母既以无子为忧,祷求甚力。至政和壬辰(宋徽宗年号,公元1112年)之正月,吾师(处严首座)卒。汝祖一夕梦吾师至家,手集众花,结成一大毬字,奉汝祖而遗之曰:‘孝祖君家求此久矣,是以吾来。’忽不见。是月汝母有娠,至十月而汝生。吾师眉浓黑而垂,目深而神藏;儿时能诵千言,喜作诗。人以汝眉目及趣好类之,且符所梦。”
予初从学鹿岩,人有指吾眉垂目藏而靳(jìn,戏而相愧曰靳)之者。表丈贾元达曰:“此子眉目类吾伯严阇黎,他日能文,未可知也。”然严阇黎智慧名德卓卓如许,纵未脱轮回,当复生人世为大善知识。胡为于灭度之后,钟成迂愚鲁钝之性,现此穷薄困苦之相耶?
予尝写字作文贻宝印(法师)叔父,叔父曰:“人言汝,吾师也。文仅似之,字乃尔不同耶?”严阇黎尤工笔札,予最不善书故也。绍兴庚午(南宋高宗年号,公元1150年,王十朋38岁)七月二十日,因作文写字,两俱不佳,愧而曰:“严阇黎汝前生食蔬何多智,今生食肉何许愚也?”用记之。
又《台郡志》记载:
王十朋自云,尝梦游至一处,见峰峦秀异,林木阴邃,有僧往来其间。旁有石桥,予立桥畔,见一碑,读之。僧曰:“公前身所书也。”叩其何人?曰:“严首座也。”绍兴中,十朋道经石桥寺,寺僧先梦迎严和尚,诘旦而十朋至。十朋览其山水,一如梦中所见。因题诗曰:
石桥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梦时;
僧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写此桥碑。
宝印师(明庆寺宋代高僧)
明庆寺宋代高僧宝印师(王十朋叔父)与王十朋有诗文来往(见人物传)。
宗觉师(明庆寺宋代高僧)
明庆寺宋代高僧宗觉师与王十朋有诗文来往(见人物传)。
大千和尚(明庆寺明代高僧)
明庆寺明代高僧大千和尚,经典精通,称为禅师。
诗词赏析
刘黻诗
和杜老人龙门寺题宝界东柱
招提有宿缘,坐此豁心境。
风来松寄声,月过竹移影。
殿依鲤石古,井汲龟泉冷。
究竟定慧门,如何日三省。
注:龙门寺指大界村南龙门山寺院。
和郭帚斋咏龟泉
鎔出形模造化工,石龟中有冽泉通。
来从西峡虾蟆碚,静镇南源玛瑙宫。
润泽一城消众渴,澄波千古照孤忠。
贪廉名氏俱标榜,无涸无盈道不穷。
注:龟泉即大界村南龙门山上一景。
南山龙门
山椒谁立石,人说有龙居。
此地终招隐,何年定结庐。
云封秋嶂老,瀑倒夕林虚。
不似膺门峻,为谋恐未疏。
注:南山龙门指大界村南龙门山。
王十朋诗
明庆忏院
下帷精舍远尘繁,境净心清事不关。
案上忘机有黄卷,眼中得趣是青山。
林泉欲共高僧老,事业未容吾辈闲。
准拟他年挂冠后,飘然杖履白云间。
注:明庆忏院即明庆寺,又称明庆禅寺。
左岭
北望吾庐山最好,南通萧寺境逾幽。
白云夜向原中宿,几度随人过岭头。
注:左岭指的是大界村西岭上的左源岭。
宋家尖
皇恩西被复东渐,四海苍生尽仰瞻。
注:宋家尖今日叫双家尖,村叫双风村,山上有宋家寨,在左原岭东侧,也是左原岭的起点。
题湖边庄
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
夕阳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
旧卜草庄临水竹,来寻野叟问耕锄。
他年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
注:湖边庄是左原岭至梅溪村中路径的湖。
宫秋白诗
明庆寺食斋风雨大作
凄风怒水逐佳斋,明寺青山共客来。
山欲有心览故雨,水痴无意断尘埃。
源远泉怀古
凄凄山雨几时休,源远犹存君子流。
古寺清泉居野草,钱塘魏阙卧王侯。
溃师江上千尸过,潮里罗浮泛片舟。
七百年来节气在,江山无处不留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