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蓬山原名香山,位于慈溪市东南部,横跨三北、龙山、范市三镇,达蓬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登山远眺,浩瀚东海尽收眼底。 寻访达蓬之路,可以从达蓬山南的河头横溪村、达蓬山东麓的凤浦岙、达蓬山北的古道上山。之所以命名为“达蓬”,意即从这里出发可以航海到达仙境蓬莱。
建筑介绍
大蓬山,亦名达蓬山,原名香山(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位于
慈溪市田央乡境内,横跨三北、
龙山、
范市三镇,海拔422公尺,之所以命名为“达蓬”的原因,即从这里出发航海可以到达蓬莱仙境。据宋宝庆《四明志》慈溪县卷记载:“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境,故名。” 并一直沿用至今。山中重峦叠嶂、林木葱郁,登山远眺,浩瀚的东海尽收眼底,是
浙江著名的旅游胜地。
达蓬山海拔高400多米。幽深的山谷,峰峦簇拥,溪流蜿蜒,满目苍翠。山上岩石奇峭成香炉、石笋、伏虎、偃龙之状,令人目不暇接。山势峥嵘,崖岩危突,登顶可眺望东海。山分前达蓬和后达蓬,散有岩洞、佛迹、宋代崖刻、斗鸡峰、方腊寨等多处名胜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涉足之地。相传2000多年前,徐福就是从这里率3000童男童女和水手及百工等近5000人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其渡口就是如今达蓬山东边的
凤浦岙村。
传说
徐福东渡最早见于
《史记》。《史记·秦皇本纪》记载:“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
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遂遣方士徐福自此前往蓬莱仙岛求取长生不老之药。“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
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西晋著名文学家
陆云在其《答车茂安书》中,对此作了补充:秦始皇“东观沧海三十余日”。可见秦始皇不仅到了会稽,而且还到了鄮县。鄮县,旧属句章,为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新设置。古时,达蓬山正位于句章与鄮县的交界处。此事见载于各
地方县志记载,如宋宝庆《四明志》、元延佑《四明志》、嘉靖《宁波府志》、明于启《慈溪县志》等宋元明清的相
关郡、县志中。
徐福东渡最终到达了日本,其间曾到达过
韩国等地,成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跨海远航的
航海家,为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文化使者而为这些地方的人们永世铭记。自谓徐福后裔的日本前
首相羽田孜先生曾专程前来考察并为秦渡庵题词以示纪念。
徐福东渡的故事在达蓬山地区代代流传,中国徐福研究专家罗其湘教授在实地考察了浙江慈溪市达蓬山后,于1989年2月发表了慈溪达蓬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日本启航地之一的著名论点。这一新结论,引起了中、日、韩等国徐福研究界的极大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达蓬山为徐福东渡成功启航地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
徐福东渡文化是达蓬山特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留下了徐福东渡摩崖石刻、秦渡庵、小休洞、达蓬亭、跑马岗、饮马潭、御马坟、千人坛、龙门坊、方士石、灵台石、风洞岗、望父石、徐福祠、求仙亭等与徐福东渡有关的历史遗迹,其中的徐福东渡摩崖石刻是 “我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反映徐福东渡历史场景遗迹”,非常珍贵。秦渡庵遗址 “是今天我国有据可考唯一的徐福启航地之一的历史遗迹,它在徐福东渡的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民间故事的广泛流传和地方志的发掘,达蓬山徐福东渡启航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7年初, “
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了浙江省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日、韩的专家学者也在以徐福文化为纽带,开展徐福文化研究的全面交流,努力推动徐福东渡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徐福东渡文化交流日益国际化。
达蓬山以徐福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开拓精神为依托,凭借徐福文化的传承性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精心组织进行达蓬山徐福东渡文化的开发,展示达蓬山独特的东渡文化特点和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如今每年都有来自日本、韩国、
香港、
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达蓬山考察,日本友人还在三北镇建有徐福纪念馆。
景点介绍
一、乌龟石
乌龟石是一只天然形成的石龟,在石龟身上有贝壳和海螺的
化石,证明了他原系:“海底居民”能到这里来“做客”完全得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相传
玉皇大帝得道之时幻化出龟蛇二将,龟将游至达蓬山,见满山奇花异草,景色怡人,便在此常驻。他熟知天文气象,常提前预示村民,使他们免受风雨侵袭。徐福东渡前有一次正要出海时,被龟将告知将有大风暴而躲过一难。但龟将却因触犯天条遭雷击而死,化为这座石龟,据说当天气变坏之时石龟会流泪并放出臭气,提醒人们不要出海。
二、祈求坛
原名千人坛,相传昔日秦始皇东游会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见群峰连延东入于海,乃命徐福立坛祈求处,也是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在此朝东北方向焚香祭海求仙的地方,意寓祈求徐福平安渡海到达蓬莱仙岛之意,因同时可容上千人祭拜,因此得名千人坛。现在原千人坛上式重新建起一座祈求坛。
三、求仙亭
求仙亭位于祈求坛边,是徐福东观沧海、祭拜之处,相传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为顺利入海求得不死之药,每天在东方发白时命童男童女焚香祭海求神仙保佑。为纪念徐福东渡一事,故建求仙亭一座。
四、炼丹洞
炼丹洞是一座天然的石穴,相传为徐福之师
张仙修道炼丹之地。张仙在此炼成丹药后,“不予独夫”,仙足一蹬,跨到蓬莱仙岛去了。
五、小休洞
明天启《慈溪县志》载:“小休洞在县北三十里达蓬山,岑穴窈窕,秦始皇东游,欲自此航海达蓬莱。”此洞仅容一人横卧而入,洞内直横相穿,深达十余丈。一到冬天特别是下雪天,洞外白雪皑皑,洞口冒出一缕缕热气,象似神仙洞府,故有人称之为“仙人洞”。
六、望火塘
望火塘原址在达蓬山东北虎头山上,相传徐福出海后,一些老弱残兵便用巨石垒墙,伏如关口,中间是通道,塘内可堆木柴,夜间举火,白天浓烟弥漫,是为徐福返航指明航向。重建的望火塘只取其意。
七、秦渡庵
秦渡庵始建于唐天宝元年(
公元718年秋),原名“东渡庵”,是徐福后人为纪念徐福东渡而建,历经千年,于清顺治十七年被强盗抢劫后所毁。相传徐福曾在此命人砍柴割草、搭屋造舍、平整土地,开掘水井,修筑通往海口的道路,作渡海前的练习。中国著名徐福研究专家罗其湘肯定它是“我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徐福东渡的历史遗迹”。自认为是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亲书“秦渡庵”三个字以示纪念,这座年代久远的被弃的秦渡庵成了
徐福成功东渡的历史见证。
八、古海洋贝壳化石
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将亿万年前的海洋贝壳嵌进了今日高山上的岩壁中。上古的海洋,徐福东渡的启航地,今日的旅游胜地,真正让人领略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九、仙人埠头
相传唐初达蓬山徐久堂有个徐姓樵夫,是徐福的遗民,一次到山上砍柴,在石坪旁遇到两位童发鹤颜的老人在下棋,便站在一旁观看,饿了捡起老人食过的残桃吃了几口便饱了,只见山上周围的草木一会儿青一会儿黄,等老人一局终了飘然离去才想起回家,但地上的扁担、柴绳、斧柄已经朽烂,回到家里也面目全非,不认识一个人,只听村民说百余年前有个徐姓太公上山砍柴一直没有回来。原来樵夫遇到的是两位神仙,下棋的地方就是仙人埠头。
十、旗盘石
徐福东渡前夕,秦始皇命人建造了旗盘,竖起一面杆高三丈三尺,幅宽丈余,上绣一石缸大小“秦”字,周围以虎头、麟、凤作衬的
大纛旗,为徐福返航指示航向,后为渔人用来指引航标。
十一、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后人为缅怀徐福东渡这一历史事件而保存下来的历史古迹,大约刻于唐宋间,故而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石刻面朝东南,高1.2米,宽3.5米,整幅画面展现“人马步金桥”、“
鲤鱼跳龙门”、“麟凤呈祥瑞”等场面,表现了徐福率童男童女从达蓬山东渡出海的史实,也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反映徐福东渡的历史古迹。清康熙庚子年僧人惠初游览达蓬山时,在其中挖了神龛,并刻有“灵台自若”等字样。
十二、龙门坊
在秦渡庵西的岗上,有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叫龙门坊,又名十八磨坊。徐福选定达蓬山为启航地后,从全国选了三千童男童女和诸工百作等,在达蓬山上安营扎寨,经秦始皇同意,就在这块山岗上建造茅舍,命石匠造磨,凿制捣臼和碾子,逐步办起了
磨坊,因是皇家需要才建起来的,便命名为“龙门坊”。后到了唐贞观年间,大将尉迟恭在浙江抗击扶桑海寇,驻兵达蓬山,在龙门坊增设碾子,磨坊发展到十八爿,并且长期住有居民,人们又称这里为“十八磨坊”。
佛迹洞
佛迹洞,也叫张仙洞,洞深10米,洞口狭窄,仅容一人弓身进入。洞内宽阔,四周峭壁削立,头顶一方青天,壁上藤蔓、树枝遮掩,阴凉爽身。洞的左侧下方岩壁上有一硕大的天然脚印,据说是观音大士留下的,与
普陀山的“观音跳”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谓佛迹洞。离洞不远处,还有一处摩崖石刻。除灵台和神龛造型外,两边分别刻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船、人、马等。从图象上看,可能是以徐福出海为题材的。石刻前面的十几公尺处,有一袅袅冒气的小洞,这就是县志所载的“小休洞”。因洞中常年有白气逸出,故当地人俗称“冒气洞”。
佛迹寺
佛迹寺是座落于达蓬山巅的古寺。关于佛迹寺的来历,缘起于其附近的一个佛迹洞。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有位名叫达慧的云游僧来到山上,发现了荒芜多年的佛迹洞,洞内留有观音佛脚印一个,以为佛迹,遂建起了这座巍峨的寺院。佛迹寺原来还有中佛迹寺和下佛迹寺,现在已经只剩下遗址。
现重建的佛迹寺依托“千年佛迹”,又现当年古寺的宏伟壮丽。佛迹寺于礼佛区的主轴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山门)、大殿、藏经楼,东西角楼、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弥陀殿及廊等分列左右两翼,共同合成佛迹寺的主体礼佛空间。
香客寮、僧寮以及念佛堂组成院落,由北向南依次叠落。东侧由
方丈院、素菜馆、
钟楼、
斋堂、居士寮组成、观音院单独设于东端。
有道是“东拜海天佛国,西祈千年福地”,浙东名寺佛迹寺屹立于郁郁葱葱的达蓬山巅,为各方香客保一生平安。
观景庵遗址
观景庵遗址,相传是秦始皇在此观景盼仙,后人为此建庵以作纪念。
徐福公园
达蓬山麓有一座徐福公园,由纪念馆、宾馆和公园组成。徐福村中还有一座
徐福庙。全村的居民大都姓徐,自谓徐福后代,供奉先祖于庙中。
斗鸡双峰
也称斗鸡岙,位于达蓬山南脉。有南北二崖,磊石叠耸,各高约80米,崖顶各屹立一鸡形石,双向对峙,如振翅欲斗状,故又名斗鸡岩。
方腊寨
山巅一片平野,芳草萋萋,广达百亩。相传
北宋末,农民起义军方腊所部一千余人因战斗失利,败退至此,占山建寨,故名。
中华石窗文化园
位于达蓬山山脚,窖湖东南面,是
达蓬山旅游度假区内的一大专题文化旅游区块。景区内坡地起伏,两条花溪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景地峰岚簇拥,满目苍翠,向西北远眺,窖湖美景尽收眼底。
中华石窗园由泽山书院、精品馆、动物主题馆、人物主题馆、石刻主题馆、石刻迷宫阵组成,以石窗展示结合传统园林的表现方式,为国内首创,是中国唯一的石窗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宁波地区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石窗艺术、郊野景致三个相结合的审美感受,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及石窗艺术的魅力,具有极高的人文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跑马岗,灵台山,方土石等景点。
目前,市气象台在山顶建有现代化的
天气雷达站,游人登上山顶,在眺望东海景色同时,还可以小憩片刻,顺便参观现代化的气象观测设备,也是一举两得。
相关史料
《四明志》中记载道:“大蓬山又名达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两崖对峙如
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故名。”《剡源集》亦载:“汶溪北引达蓬,士人相传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蒙,泛烟涛,求仙药而不返者也。”
《越绝书》、
《吴越春秋》等史书记载:木板船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距今已有3000多年,中国船舵的发明比国外早1200多年。战国时,越吴及齐楚诸国已用兵船作战,越地有轻舟、
偏舟、楼船等。同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囚夫差于甬东(今舟山),“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越国由会稽迁都琅邪,率“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浮海北上。”足证秦以前浙江杭州湾至山东半岛间海运已通,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徐福等方士入海,四处觅神山,包括岱山,舟山各岛已是可去之处,必然去过。
《宁波府志》载:“秦始皇东行郡县,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徐市(福)等上书,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仙人所居,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而象之西山,名小蓬莱者,徐(市)福遂居焉。始皇闻之,驯至贸三十日,发舟至悬海彝(夷) 二洲及。”《鄞县志》、《慈溪县志》也有类似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