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60年9月,学院设立电子计算基础专业。
1964年1月,成立无线电系。
1977年12月,成立电子工程系。
1984年9月,成立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系。
1998年4月,成立信息工程学院。
2000年12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年1月,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17年6月,重组形成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9个本科专业、3个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教职员工220余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77人。学院拥有交通领域的国家级专家、专家学者和省级教学名师,2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教师多次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教育部创新团队、辽宁省创新团队、辽宁省优秀教师、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领军人才、大连市“三育人”标兵等各类荣誉称号。
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电磁场微波天线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辽宁省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
学生成绩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中,学院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国际级赛事金、银、铜奖;全国一、二、三等奖和省级特等奖等。同时,涌现了如中国首位女潜航员赵晟娅、大连市大学生标兵常兴等优秀学子。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13个科研平台,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科研团队、1个省级创新中心。
研究成果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承担多项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学院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付先平教授团队已自主研发共计11台水下机器人,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在真实海域举行的历届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中,获得全国冠军等奖项共计20余项。
付先平教授团队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近5年,付先平教授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大连市科技创新双重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付先平教授的水下机器人团体已发表30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IEEETransactions各类顶级期刊发表70余篇,申请40余项相关专利。
胡青教授团队
在海上弹性PNT技术领域,胡青教授团队突破基于北斗的卫星PNT技术、AIS/VDES R-模式自主定位技术、船端综合PNT技术等,主导了IMO北斗接收机性能标准制定,建成了国际第一座AIS/VDES R-模式验证系统和示范应用系统,成功研制基于IMO船端e-航海架构的智能船桥系统。团队主导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3项,通过中国船级社型式认证产品4项。
在海上智能宽带通信技术领域,胡青教授团队在AIS/VDES方面的技术、产品和系统研究成果,突破了欧美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并在推进新一代海上智能宽带通信与网络技术研究,有望主导未来国际标准制定,打破欧美在该领域的垄断。
胡青教授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3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企业横向项目5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2项,成果转化1520万元,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遨海科技有限公司1家,支撑了本团队在该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胡青教授团队与“政产学研用”各单位通力协作,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交通重点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构建了船舶“AIS R-模式自主定位、多模GNSS联合定位、多源位置融合导航”成套技术和装备体系,打破了国外垄断白。
胡青教授团队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EI检索50余篇;提交并被IMO、ITU、IALA等国际组织采纳提案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
王俊生教授团队提出了“基于气液界面单细胞捕获及叶绿素荧光表征的单微藻细胞活性动态监测新方法与装置”研究属于船舶海洋环保领域,团队以该研究方向为核心,已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形成了完整的专利群,同时依托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专利技术实施保护。
团队利用气-液界面实现单个细胞的快速捕获,以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平台,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检测微藻细胞活性,解决了本领域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研发了微流控微藻活性快速检测设备、微藻活性流式检测仪等产品,构建了船舶海洋生物污染物快速定量成套检测体系。基于本发明专利研发的微流控微藻活性快速检测设备、微流控细菌快速检测设备、微流控流式细胞快速检测设备,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发明点均为国内外首创,实现了中国船舶海洋生物污染物快检领域的源头创新。
自完成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以来,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细胞治疗、生物制药、细胞生产质控等领域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人民币。
学术交流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付先平教授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保持密切稳定合作,长期举办各类交流报告与学术讲座,并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
合作交流
2019年3月18日,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俊带领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建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许瑞雪教授,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付先平教授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专家学者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调研并与学院在水生博物馆多媒体会议室联合举行学术交流报告会。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副院长师文庆主持会议,学院副院长付东洋、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振宇、以及部分系主任、老师、研究生80多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
会议作了8个学术报告。分别是《高光谱技术在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汇报》、《海洋牧场智能化建设中水下自主捕捞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面向无人智能船舶的海上通信网络关键技术与展望》、《海洋上层环境对灾难天气响应的遥感研究》、《光电海洋装备进展》、《试井分析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会后,专家、学者与部分师生在光谱技术、导航系统、海洋环境、无线网络通信、水下机器人在复杂海洋环境中识别并抓取物体等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
2023年7月11日,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魏建华、院长温蜜、副书记齐永晓、副院长李晋国、信安教工党支部书记王勇及科研团队负责人田秀霞赴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调研,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生君、院长付先平、全国样板党支部书记林彬教授及全体班子成员参与调研。
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学院一行参观了辽宁省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就学科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进行深入调研。付先平指出中心依托大连海事大学海洋优势学科平台,开展水下机器人水下通讯等相关技术研发。尤其是中心已经自主研发了10代水下捕捞机器人,获得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大赛20余项奖励。
2023年8月11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邵际珍、院长韩国军、副院长方毅带领教师代表以及研究生学生代表赴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进行工作交流。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生君、副书记张肃、副院长白阳以及师生代表与会。白阳和韩国军就学院发展历程、师资队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分别进行介绍;张肃和方毅分别就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
2023年10月20日,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天才、大连华洋海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森林、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信息事业部总经理尹金岗、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海事技术拓展部负责人王坤来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调研交流。学院付先平院长、熊木地教授和学院科研团队教师参加了调研交流会。双方就航运相关的水下机器人、船闸在线监测、船舶压载水快速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化传统
院训
学院秉承“惟真惟实,博学远志”的院训,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与长远志向,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保持真诚、朴实的品质。
形象标识
学院的形象标志由校徽、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院训“惟真惟实,博学远志”组成。
社团文化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共有9个社团。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