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仪即天球的模型,是一种用于航海、天文教学和普及天文知识的辅助仪器,人们利用它表述天球的各种坐标、天体的视运动以及求解一些实用天文问题。一般在一个圆球面上绘有全天88星座、低至五等星名、主要星云星团、古中国二十八宿及赤道、黄道、赤经圈和赤纬圈等几种天球坐标系的刻度就制成天球。
制作历史
中国天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由
西域天文学家
扎马鲁丁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属于原始的绘制方法。
明万历年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为向中国传授
古希腊的
地圆说,亲自制作天球仪,并著有《
坤舆万国全图》。受其影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学者李之藻制成一架天球仪。约在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也制作了一架天球仪。这些天球仪上绘制了
经纬网,扩充了我国此前的天球仪上只有27处
观测点的纬度,包括了赤道、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整个地球纬度,也弥补了我国此前不知经度的空白,并标注了五洲说,使当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天文大发现的新知识。
继明之后,清初
康熙皇帝敕命在朝的传教士会同一些朝廷官员制作了此件天球仪,球面的图像、刻度及相关的文字叙述等大体沿用利玛窦的绘制方法。这件仪器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地圆说”理论在中国得到巩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
天文知识的认识水平。清朝,欧洲钟表传入中国,清代中叶的科学家
齐彦槐模仿其结构,用发条作动力,制作出了自动运转报时报刻的
计时仪器。在外部铜球上铸有各个星座。天球仪与铜壶滴漏一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利用天象计时的特点,但是,天球仪的制造已经受到欧洲钟表制造的影响。
今天出售的除了有
天球仪和
地球仪外还有表示
月球、火星和
金星的仪器。多采用透明塑胶制作,标识完全,内部为
地球模型,便于理解天球的概念。适用于大、中学校天文、地理教学。适用于航海及科研。利用它来表述天球的各种坐标,
天体的视运动以及求解一些实用的天文问题。
利用价值
天球的模型,一种用于航海、
天文教学和普及天文知识的辅助仪器,人们利用它表述天球的各种坐标、天体的视运动以及求解一些实用天文问题。球面上绘有亮星的位置、
星名、星座以及几种
天球坐标系的标志和度数。天球仪上的星象和从天空中看到的星象正好相反,这是由于从天球外看天球仪的缘故,但这对于了解天象并无影响。天球仪上有一根金属轴贯穿
球心,代表
天轴,轴的两端为天球的北极和
南极。天球仪可环绕天轴旋转。天轴装在一个金属圆圈上,这个支撑轴的金属圈代表
子午圈(见天球坐标系),将天球仪放在一个
座架上,架中的水平圆环代表
地平圈。使用者可根据
地理纬度在
子午圈上调节天极高度,并且能使天球绕
极轴转动,从而看出在不同地理纬度上,在不同日期,不同时刻的星空景象以及某一天体的
地平经度(
方位角)和
地平纬度(地平高度)。同样也可以显示出某一天太阳出没的时刻和方位、经天路径、
中天时刻、高度和昼夜的长度。天球仪很有实用价值。陈列在中国
北京古观象台上有清代铜制天球仪,铸造于1673年,直径2米,球上有恒星一千多颗,是以三垣二十八宿来划分的。一般使用的天球仪,直径在30厘米左右。
假如一台天球仪制造得非常精确的话它可以不
变形地从任何角度来显示星空 与一个同样大小的
地球仪结合在一起它是一台非常精确和准确的计算仪器 早在古代天球和地球仪就出现了,
托勒密描写过制造天球仪的方法。在中世纪晚期天球仪非常普及。后来的天球仪也非常注重其艺术表现。许多宫廷天文学家为其雇主制作过天球仪。有些天球仪结合在
太阳系仪中,带有机械的驱动。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球仪的收集。
天文应用
在太阳照射下
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了地球上日照区的移动。这个移动产生了很多
天文现象。这些现象对人类生存太重要了。人们需要了解它认识它,了解这些现象的信息。根据这些需要研制了天文天球仪。它仿真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日照区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这种移动产生了天文信息——昼、夜、日出、日落、节气(季节)、
极昼区域、
极夜区域、太阳直射点位置、
地方时、
世界时、时差等。这些信息都是人们日常生活须知的。过去人们利用钟表、天球仪或地图和
日历的综合使用得到了
部分信息,但不同区域日出日落的时间、随节气(季节)变化的昼夜长短、日照角度等信息还是无法得到,只能实测或问天文台。天文天球仪能给出这些信息。地球上实际存在着昼夜变化,但天球仪没有这种信息的显示,日出日落的时间只能实测或问
天文台。天文天球仪给出了这些信息,可以让你在宾馆、家中或办公室内便予知了。节气(季节)过去由日历给出,天文天球仪不仅给出了节气(季节)而且给出了相应各个地域的日出日落时间和昼夜长短,同时给出了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极昼、极夜区域以前只是在学习地理知识或夏季去高纬地区旅游时才提到。天文天球仪随时给出极昼、极夜区域的信息,这对于旅游事业空前发展的今天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人们去高纬地区旅游前就知道极昼、极夜区域的情况了。太阳直射点过去只有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的人们有体会,
广州还有一个太阳到北回归线的测量建筑物。有了天文天球仪人们可以通过它体会太阳直射点的含意。它处在光照区的中心,可以用它的
纬度变化反映日照区的纬度移动,显示节气(季节)。
地方时、
世界时、时差等,以前的显示只是挂了许多钟,标上钟所指时间的城市。这样显示多少城市就要挂多少个钟,太繁琐了,所以往往只给出几个城市的
地方时,很不全。也有在地图上
挂钟显示的,这就要占很大面积。天文天球仪可以给出全世界地域的
地方时、世界时、时差等信息,而且是按时间定义(太阳中心相继两次上中天的间隔时间)给出的,形象逼真。同时给出产生各个天文信息的时间,不仅使人们获得了时间信息,同时又增加了知识。至于地球日照区的形象以前人们是无从知晓的,天文天球仪可以给出仿真它们的形象。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启发你对太空的想象。天文天球仪是个全新的产品,它的使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会有更多用途的。
天文天球仪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从行业上说,交通旅游业、教学科普业、科研、军事、工农业、办公、居家等,从规模上说,天文天球仪是
系列产品,可大可小,大到大厅甚至广场,小到斗室都可以用。在交通旅游业中用它取代世界钟是最佳方案。大厅摆上它不仅增加了服务功能,也豪华气派了,特别在邮轮大厅中摆上它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信息的需求,而且它的艺术造型还焕发了游客对天空、海洋的想象力。教学科普使用它就使书本知识形象化、平面图解立体化、示意轨迹运动化、变严肃的教学兴趣化了。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缩短教学时间。科学与军事都需要地理
天文时间等信息,它可以形象的提供,并提供说明问题的示意方法。工农业生产也需要它,特别是农业更明显,几千年按节气
下种,实际上是按日照区的纬度下种。天文天球仪不仅显示节气(季节)同时显示日照角度和每天的
光照时间长短。办公与居家都需要知晓日常的天文、时间等信息,它作办公室与居家的
陈设品也十分雅致,标致主人的
文化素质。特别在住房越来越宽畅的前提下,为它的陈设创造了条件。
相关故事
乾隆是一个热衷于文物收藏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下令清宫造办处制作的玉器、
牙雕等奇珍异宝,多得不计其数。那么,他为什么要下令造办处花费重金打造这样一件天球仪呢?这自然要从天文学的起源说起。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可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在中国,到了清代,统治者对西方天文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文物
乾隆时期的稀世珍宝--
金嵌珍珠天球仪,是乾隆皇帝命令清宫
造办处用纯金打造而成,通高82厘米,工艺精良,极具奢华。
天球仪的球径约30厘米,由金叶锤打的两个半圆合为一体,接缝处为赤道,球的两端中心为南北极。北极有时辰盘,距赤道23度左右。赤道与黄道相交,相交点为春分、秋分。球外正立的圈为
子午圈,球体上饰列星辰,位置分布得十分科学。
据乾隆年间的《
仪象考成》记载,天球仪有3垣、28宿、300个星座,3242颗星。采用
赤金点翠法,以大小不同的珍珠为星,镶嵌于球面之上并刻有星座的名称。比例恰当,位置准确,反映出中国清代高超的天文科技水平。
天球仪的支架成高脚酒杯状,用9条不同姿态的行龙支撑球体,上为4条头上尾下的腾龙擎住球体,下为头下尾上的倒海翻江的降龙,形成支架稳固球体,中间一龙连结上下部分,成游龙抱柱状。9条行龙采用锤牒法,形成中空的圆雕,龙的表面则以抽丝法形成龙鳞、
龙髯、
龙睛的纹饰。行龙吞云吐雾,形态生动,细部錾雕精细,栩栩如生。
球仪的基座为圆形
珐琅盘底座,通体以细丝盘出缠技花纹,嵌以
烧蓝和淡蓝的
珐琅釉,以
丰富多彩的色调改变了纯金的单调。
景泰蓝座足又以四个龙首为形,采用高浮雕法,极富
装饰性。底座盘上是奔腾的海水波浪,托盘中心则是
指南针。支架的9龙与底盘4龙浑然一体,顾盼有神,与底座内奔涌的海水形成群龙共舞,翻江倒海的宏伟气势,科学的严谨和工艺的浪漫和谐集于一体,珠联璧合,是一件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这件天球仪高82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以金为主,天球表面嵌有3242颗宝珠,珠星旁都标有名称,是极其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说上面最大的珍珠象征着天上最亮的1等星。然后依次的往下降,最小的是天上的6等星。由西方引进来的。从这个仪器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特点。
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外面看是一个天球仪。但是天球仪的
球壳里面实际是钟表的机心,在天球仪顶端南部有三个孔。这三个孔放进钥匙之后经过悬拧,天球仪就可以漫漫的旋转。这样就不仅可以看到天球仪是一个
天文仪器,还能够生动的看到它不断的旋转,演示出天球仪星象活动的景观。这也是乾隆时期做天球仪的一个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