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遗址,又名隐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约5千米的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西北隅,东距太极殿约300米。
历史沿革
汉延熹八年(165年),太清宫始建,初名“老子庙”或“老子祠”。
唐武德三年(620年),尊老子为始祖,以太清宫为太庙,建宫阙殿宇“如帝者居”。乾封元年(666年)更太清宫名为“紫极宫”;光宅六年(684年),武则天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并建洞霄宫以祀李母;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并御书全文镌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建太清楼,“改紫极曰太清”,太清宫名自此始,一直沿用。唐朝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两宫相距一华里,中有清净河,河上建会仙桥相连;前宫住乾道,后宫住坤道。两宫共占地约872亩,有殿阁六百余间。前宫午门耸立,御道坦直,宫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等,太极殿内供奉老子塑像,殿前有铜铸八卦炼丹炉一尊,殿侧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实为老子任柱下史之标志;殿东有水井一眼,传为老子出生时九龙取水浴体处,故人称“九龙井”;宫内碑石林立,古树葱茏,清静幽雅,壮严肃穆。唐末毁于兵火。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赵恒亲临太清宫,大排祀典于宫,又于宫东侧镌立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一通,并下诏扩建庙宇;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该宫又遭劫烬;金元时增修,明万历七年(1579年)再次修缮,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遗址上老子庙废弃。
1966年,当地村民把鹿邑太清宫遗址隆起部分削岗填洼,故现遗址变得比较低矮和平缓。
1976年,周口地区文物普查队调查当地人,遗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尚高四五丈,上面绿树成荫。
1997年、199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组织文物部门两次对太清宫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2003年、2014年,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先后拨款维修了太清宫太极殿和洞霄宫。
遗址特点
鹿邑太清宫遗址,又名隐山遗址,濑乡沟从遗址东北部发源向东南流入急三道河。遗址东西宽约140米,南北长约147米,高约2米。遗址上原建有老子庙。据考古调查,遗址文化层厚4米以上,陶片、蚌壳堆积较多,不断出土一些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铜镞及铜容器。太清宫现存建筑为明清所建,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主要遗迹
洞霄宫
通过考古挖掘在祭祀老子母亲的洞霄宫,发掘证实其主体面积达万余平方米。从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和建筑特点来看,洞霄宫为唐代所建。考古清理出唐宋时期的殿址、回廊、柱础、建筑构件、生活用具和金代碑刻等。洞霄宫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东西有三个院落,南北至少有两进,殿堂三间,院落的隔墙两侧都建有回廊。在寝殿回廊东北角发现9块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元年(1201年)的洞霄宫庙产碑,碑文记述了洞霄宫所属土地的位置、面积。据统计,金代洞霄宫拥地合计约5300亩。
李母坟
李母坟,又名先天太后墓。此墓于唐乾封元年(667年)二月,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朝謁老君庙,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诏令对李母坟进行整修,更名为先天太后墓,字体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真迹。李母去世后一直葬在这里。
太极殿
太极殿是太清宫主体建筑之一。该殿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可以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
长子口墓
长子口墓位于距离太清宫前宫100米左右的地方,略高于周围的黄土台地,一直被称为隐山。该墓长49.5米,是一座有南北两个墓道的中字型大墓。根据以往考古材料证明,这种带有两个墓道的大墓,墓主人应是王室成员、高级贵族或某一地的封君,在西周时期,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允许有墓道。鹿邑太清宫一号墓的墓主人身份应该是较尊贵的。墓室达到8米深的地下出现了二层台的痕迹,台上还有两具人类骸骨。骸骨上有红色朱砂,从摆放位置和形态来看,这两具骨骸都是殉葬的人。西二层台面上的殉人为女性,身高1.7米,年龄在18岁左右。东二层台面上的殉人骸骨下半部分由于塌方被砸,无法判断性别,推测年龄在16岁左右女性。
从殉人的现象来推断,墓葬主人是属于商周时期的王侯级别的身份。结合中字型多层大墓的形制、出土器物的特点,考古专家推测出这座大墓并非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而是商周之际。墓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组合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许多器物的特征也具有商代晚期的特点,如鼎、尊、爵、觚等器物都与安阳殷墟晚期的同类器物相近。同时,也出土了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铜器,如出土两件四耳铜簋。出土的80余件玉器中,既有玉戈、玉刀等仪仗用玉,也有璧、环、璜、玦及柄形器、条形玉等礼玉或佩饰,也有雕刻成虎、龙、牛、鹿、鸟等形象的玉器。造形与刻法特征既有商代的也有西周的。从以上特点可以推断其下限不晚于西周初年。墓内出土的铜器组合为方鼎9个,圆鼎11个(6个扁足鼎、5个鬲形鼎),方觚4个、方爵4个、圆爵7个、铜簋3个、卣4个、觯4个。从这些组合看,墓主人身份也较高。墓内的青铜器大部分有铭文,经过古文字专家认定,铭文为“长子”“长子口”“戈丁”等,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长子口”,在七八件铜器上都有发现,说明“长子口”就是该墓的主人,“长”代表方国,“子”代表爵位,“口”代表名字。考古专家经过分析推断,同时此次出土的器物时代较早,鹿邑可能是长氏较早活动的地域。
文物遗存
碑刻
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立于唐朝天宝元年(742年),碑体高3.7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总字数在2600多字。该碑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此碑是唐朝遗物,皇帝所立,正文的隶书作品,大有唐全碑之风韵,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玉真公主奉敕拜谒碑:唐天宝二年(743年),
唐玄宗亲妹
玉真公主奉玄宗之命来真源(鹿邑)太清宫受道,并代兄李隆基祭祖,在太清宫住一个多月,立“玉真公主奉勅拜谒碑”一通。这通碑是太清宫现存的第二通古老的碑刻,于2006年出土于玄宗御注碑东北方向约7米处。该碑比“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晚8年,出土时整碑断为两截,而且碑体左边已毁掉。残碑高1.8米,按碑体对称推算左边毁掉碑体宽应为0.29米,所以整碑宽约为1.15米。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的剥蚀,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但碑首的雕刻工艺精细,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此碑用盘龙做碑首说明此碑刻是皇家御制。碑文记载了宋真宗
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宋真宗重修后的太清宫,规模达到历史上的鼎盛,史书记载:“庙貌比唐时有加。”由于这块石碑一直在原址,所以它下面的地基就是宋朝鹿邑的地基。鹿邑属于黄泛区,黄河泛滥时都会造成地层淤积,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层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基址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
先天太后之赞碑也叫“三御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它也是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
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由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所以史称“三御碑”。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宏,碑首为圆形,周围有二龙蟠伏,首身为二石。下为赑屃碑座,翘首瞪目,栩栩如生,支撑着硕大的碑体。高约8米,宽约2米,重50多吨。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保存完好,仅蚀数字。
陶片、石器等遗物
鹿邑太清宫遗址地表散存的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居多,方格纹次之,多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之遗物。新石器时代可以辩认器形的陶器有杯、鼎、纺轮等。陶杯为泥质灰陶,敞口,带半圆形扁平錾。鼎足素面,火候较差,呈灰红色。石器主要有磨光石斧、石凿、石弹丸。骨器有骨针、骨锥、蚌镰、蚌刀等。商代遗物主要有陶罐、陶鬲、大口尊等。罐有二式,一式为泥质灰陶,遍饰绳纹,纹饰混乱,敞口,口沿外折;二式口沿较圆。大口尊有二式,一式饰绳纹,口沿外卷,肩部饰附加堆纹,堆纹上压印绳纹;二式饰绳纹,口沿外翻,肩部饰凸弦纹。陶鬲饰不规则形粗绳纹;口沿外翻,沿上有弦纹三周。另外,发现有方格纹的陶片,此外,遗址还多次出土汉代的铜碗,并且出土数量大,从几只到几十只不等。玉壁、玉圭也有出土,为商代玉器。铜镞、骨镞,都是新石器时代之物。所出铜碗,据洛阳考古学会会长蒋若士先生考证,为楚汉战争时垓下战场的遗物。
随葬品
经过对长子口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了2000余件随葬品。有陶瓷器、玉器、骨器、青铜器等。出土的青铜器有235件,按照用途大体分为礼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等。其中青铜礼乐器85件,以其用途可分为炊食具、酒器、水器和乐器,在炊食具中鼎的数量最多,共22件,有圆鼎和方鼎两类。
保护开发
2005年,鹿邑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太清宫开发建设指挥部,对太清宫景区实施开发建设,分期分批为景区开发建设进行投资。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先天太后墓修复、山门、围墙、广场、神道、水系、绿化、碑亭、东西展廊、桥涵以及景区外大型停车场等。并对遗迹、遗址和古碑刻进行了保护和开发。2007年,启动二期工程,包括老子文化广场、老子故居、翰轩苑、道源碑林、三清大殿等景观景点修复建设,工程于2008年4月底全部竣工并对外开放。
2022年,鹿邑太清宫遗址被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1997年11月,太清宫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座谈会在鹿邑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发掘成果进行了研讨。座谈会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长寿、北京大学博士后宋豫秦,以及河南文博界知名专家杨焕成、杨育彬、张家泰等作了学术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太清宫遗址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确证自汉至今,尤其是唐、宋,历代帝王和统治阶级都把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进行大规模建设和祭祀,从而认定老子故里就在鹿邑太清宫镇。
文物价值
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历史延续长(从龙山文化至汉唐),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63年,鹿邑太清宫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鹿邑太清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约5千米的太清宫镇西北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鹿邑太清宫遗址,路程约6.4千米,用时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