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猕猴桃,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奉新猕猴桃果实中等大小(单果重80克—110克),果面茸毛少,果皮浅褐至褐色,果实椭圆形,果肉色泽金黄至浅黄、质地细嫩、柔软多汁、风味浓郁清香。
内在品质指标:奉新猕猴桃果实成熟后,
可溶性固形物14.2%—22.5%,
总糖7.6%—15.3%,
粗纤维0.4%—0.7%,每百克果实
维生素C含量在86.4毫克—320.7毫克之间。
产地环境
奉新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3°C,年均降雨量1612毫米,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9%,无霜期年平均为26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达1803小时。
奉新县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渐倾斜、低落,构成明显的西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东部为低丘河谷平原的地形地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46%。
奉新猕猴桃种植土壤主要为砂性红壤,pH值5.5—6.5,多为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英云闪长岩、中细母二长花岗岩风化而成,这类土壤耕层深厚,疏松透气,不积水、不易板结和开裂。境内有南潦河和北潦河,属修河支流,其间山塘水库众多,水资源丰富。形成了适合奉新猕猴桃生长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
奉新猕猴桃主产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丘陵山地,这里山水空灵、水土洁净,产地环境条件符合农业部《无公害猕猴桃产地环境》标准。
历史渊源
猕猴桃在中国广泛分布,民间早就发现猕猴桃这种果树资源,并曾进行庭院栽种。古籍《诗经·尔雅》中就有描述。
唐代诗人岑参诗中也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之吟咏。据
《本草纲目》记载: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宋开宝年间编纂的《开宝本草》记载:“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还说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这是古代关于猕猴桃的记载,可见古人一直将其作为一种野果食用。
据《奉新县志》记载:“猕猴桃,本县俗称“羊桃梨”,在西塔、甘坊、七里、石溪、澡溪等山区大量野生分布。本县山区人民因猕猴桃具有酸甜适度、清香扑鼻的口感和主治骨节风、心脑血管病的药用价值而对其情有独钟,有在中秋前后上山采摘猕猴桃切片加糖晒制果脯的传统,并作为一特产赠饴好友或出售。70年代以前多为上山采摘野果家庭制作,80年代后,人工栽培,机械制作,批量生产。”
据《宜春地区农牧渔业志》记载:“70年代前为野生,70年代中期选育成熟早鲜、魁蜜、金丰三个早中晚熟品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推广的水果品种之一,有30多个县引种栽培。1990年9月3日奉新县选送3800公斤猕猴桃送到北京,向亚运会献礼。”
《奉新县志》记载:“野生中华猕猴桃优良单株选择研究是县猕猴桃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选优培育出的F·F79-1,F·T79-3和F·T79-5,经鉴定列为全国优株苗系,已向省内外提供优株苗近8万株。1982年,中华猕猴桃早、中、迟熟配套品种的育成与应用荣获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年和1992年分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组建奉新县猕猴桃开发公司,加入中华猕猴桃联合体。全县开始猕猴桃大规模人工栽培,种植规模达2万亩。”
20世纪90年代,奉新县人民政府正式出台政策决定实施猕猴桃产业化计划。
2005年,奉新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2016年,奉新牵头制定了《绿色食品·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并作为江西省地方标准批准实施。
2017年6月30日,奉新猕猴桃产业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生产情况
奉新县突出黄、红肉类区域特色品种发展,主栽品种有:红阳、东红、金果、金艳、奉黄一号等。
2014年,奉新猕猴桃保护面积5000公顷,年产量8万吨。
2016年,奉新县猕猴桃栽培面积达6.5万亩,产量达9500万公斤,产值达4.2亿元。
2019年,奉新猕猴桃栽培面积达8.5万亩,鲜果总产达7.2万吨,综合产值超过8亿元。全县猕猴桃种植、销售、加工企业有12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猕猴桃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1家;50亩以上的猕猴桃生产专业大户有280余户;全县猕猴桃产业从业农户达7000余户,从业人员达20000余人;全县农民来自于猕猴桃产业的收入人平已达3000元以上。
产品荣誉
2001年奉新县选送的“金魁”猕猴桃被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评为“优质猕猴桃”。
2005年,奉新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奉新猕猴桃”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7年,“奉新猕猴桃”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为全国名优果品区域性公用品牌。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奉新县所辖赤岸、澡下、会埠、罗市、上富、澡溪、仰山、甘坊、柳溪、石溪办事处、百丈山管委会、东垦场共12个乡镇(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5′28″—115°33′55″,北纬28°34′45″—28°52′16″。
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5-02-1687。
安全要求:奉新猕猴桃质量安全符合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要求。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要求:奉新猕猴桃产地环境严格执行NY5107《无公害食品猕猴桃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宜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下丘陵山地建园,土壤以砂性红壤土为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有可靠的灌溉水源,排水设施良好。
2、品种:选择抗病力强、品质好、商品性好的当地品种。
3、生产管理:奉新猕猴桃生产管理严格执行NY/T 5108《无公害食品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为保证奉新猕猴桃的品质特色,田间管理尤其要加强以下环节的生产技术控制:①建园:宜集中连片,合理设置主干道、种植小区、小区路、排水沟、环山沟、防护林和管理房等。在主迎风面应种植以乔木为主的防风林。②定植:栽植密度株距2米—3米,行距3米—4米,每亩栽56株—110株。栽植时期11月下旬落叶后至翌年3月上旬萌芽前。苗木定植后即可用稻草、谷壳覆盖。③施肥:每年结合冬季清园、施肥进行深翻改土,主要采取撩壕和扩穴两种方式。以施有机肥为主,每年每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左右,无机肥纯氮10千克—12千克,纯磷6千克—8千克,纯钾9千克—11千克,同时适量施入钙、硼、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④搭架:应用改良型棚架,水泥立柱长2.4米—2.5米,宽10厘米,地下埋入60厘米—70厘米,横梁用钢绞线代替,架面每隔50厘米—60厘米拉满铝包钢丝,四周埋设地锚拉线。⑤整形修剪:幼树整形采用单一领导枝系统,修剪分休眠期修剪和生长期修剪,休眠期修剪包括结果母枝选留、更新修剪、培养预备枝,选留的结果母枝需保留一定的有效芽数,一般有效芽数22个/平方米—36个/平方米。生长期修剪包括抹芽、疏枝、零芽修剪、捏心、绑蔓、摘心、环剥等。⑥花果管理:包括疏蕾、授粉、疏果和果实套袋。有花序的品种要疏蕾。授粉以人工授粉为主,蜜蜂授粉为辅,花后15天左右,疏去畸形果、扁平果、伤果、小果、病虫果等。果实套袋采用猕猴桃专用纸袋,谢花后30天—40天开始套袋。⑦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合理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7月底以后不再用药。⑧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达7.2%为采收指标。要做到轻拿轻放,不得用麻袋、编织袋等软物盛放。没有预冷条件的,从采收到入库不宜超过36小时。
专用标志使用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①生产经营的奉新猕猴桃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②已取得奉新猕猴桃生产经营资质;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④具有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使用奉新猕猴桃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和相关责任义务。
2、奉新猕猴桃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奉新猕猴桃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进行产品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的义务: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和信誉;③正确规范地使用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
4、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奉新猕猴桃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伪造、冒用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6、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奉新猕猴桃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