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希望队是张卫平老师为了帮助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征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议组建的一支青少年篮球队伍。
成立背景
一切要从2002年夏天开始说起,王治郅“不归”事件和釜山亚运失利让篮协饱受质疑,青黄不接的国家队成为管理者的心病,此时在篮球圈内颇有影响力的张卫平老师有意组建一支青少年篮球队伍,为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这个主张立刻获得了当时负责篮协工作的信兰成的大力支持。
但支持归支持,这支蓝图之上的球队是没有国字号的正式编制的,因为2002年篮协有一支常年集训的18岁以下国家青年队,正在备战亚青赛,主要球员有易建联、唐正东、张庆鹏等人。没有编制,训练基地、训练经费如何解决呢?张卫平联系了在国家队担任助理教练时的球员宋力刚,宋力刚退役后在海南省海口市体育局当副局长,相当支持恩师,于是不但出面邀请球队在海口安家落户,还找来一名叫做方伟的商人,负责为球队筹措资金。
于是在民间力量的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筹备,2003年2月5日,奥运希望队正式宣布在海口成立了,当时的《海南日报》是这样报导的:“由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与海口市政府签订的共建合同确定的原则是: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融合双赢。通过共建,篮管中心在奥运希望队的训练和管理上,每年将从海口市获得充足的经费保障,以及良好的食宿、训练场所和设施器材等;海口市则独享奥运希望队的不少商业资源:球队冠名权、标志产品开发权、肖像使用权、服装装备权、运动器材权、指定产品权等,并有权安排球队的商业比赛等活动……”
球队历史
第一期集训
孙明明鹤立鸡群
“在海口,这座中国最南端的城市,有一群十几岁的篮球小子每周都要在球场里训练40个小时,执著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是一支球队,名叫中国奥运希望男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就是在2008的北京奥运会上戴上奖牌。这是一个温暖的日子,就像在海口的每一天。体育馆外,戴着稻草帽的行人们懒散地穿梭在棕榈树间。球馆内,希望队的小男子汉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这是2003年《纽约时报》长篇报导《为人民而战》中的一段话,写的就是陈江华和他所在的奥运希望队,但实际上,多名希望队成员均透露,这名记者并没有到海口实地采访他们,“他其实是2001年的时候采访的,而且也没采访我啊。”陈江华说,那距离奥运希望队成立还有足足两年,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报导在2003年才写出来。知情者透露这其实是一种商业炒作手段,毕竟希望队不是吃皇粮的正规军,需要通过媒体曝光来提升商业价值。除了陈江华,身高2米27,比姚明还高的孙明明也成为媒体竞相报导的焦点,“他远不如姚明灵活,但手很柔。能否成才,练了才知道。”张卫平评价说。
少年们住在海南大学,在大学饭堂吃饭,分坐两辆租来的小面包车到海口市体育馆训练,海口实在太热了,训练馆没有冷气,每次训练完鞋子都能倒出汗水来。运动量更是大得惊人。回忆往事,于梁对那段生涯唯一的最深刻记忆就是可怕的大腿抽筋。
第二期集训
赴美拉练刮起中国旋风
第一期集训持续了近三个月,4月份首期集训结束,球员回地方队打青年联赛,然后在6月30日返回海口开始第二期集训,此时球员已经比第一期少了很多,只有十五六个人了。训练条件倒是有了改善,球队买了一台大客车接送球员训练比赛,每月还发给球员两千多块钱训练费。
但已经深得球员信赖的外教杰克-沙龙没有回来,张卫平说他回国做手术去了,球队换了一名欧洲外教,曾经担任过南斯拉夫青年队主教练的佩塔尔罗地奇。随后球队在7月份打了多场“奥运希望”杯篮球邀请赛,对手包括海口明星联队、越南国家队等。
就在这期间,陈江华受伤,“记不得了,这只脚受过的伤太多了,我只记得我代表球队打了几场比赛就伤了。”时隔八年,陈江华已经想不起来是对阵哪支球队,怎么伤的,伤在哪儿,好友于梁倒记得更清楚:“他右脚脚踝骨折了。”
陈江华错过了9月份启程的赴美训练比赛,有报导说是因为陈江华不听话不守纪律,张卫平把他从队里开除了,对此陈江华也很困惑:“我是受伤了,所以才没去。当时我也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我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写。”
从2003年9月15日至10月17日,奥运希望队展开访美之旅,转战洛杉矶、萨克拉门托、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等地,和当地的高中生队伍以及高中全明星队打了11场比赛,2胜9负,虽然胜多负少,但依然在西海岸掀起一股中国旋风。
球员们都很怀念那段访美的日子,在海口的训练量太大了,他们巴不得多点打比赛。“张卫平经常带我们出去吃饭,而且他在美国路子挺广的,认识很多人,经常会带一些美国的教练来指导我们。”于梁这样回忆,这位美国教练比较喜欢孙明明,给当时篮球技术还很粗糙的孙明明很多指导。美国记者们也开始关注这批肩负着奥运重担的年轻人,当地媒体聚焦15岁的中锋莫国超,称他身高2米16并极具运动天赋,而2米13的赵航则被誉为“速度快得能打得分后卫。”更有流言称后卫解立彬进入NBA灰熊队球探的视野。
第三期集训
声名鹊起背后的资金阴影
从美国回国,希望队经过短暂休整之后继续在海口集训,张勇军走马上任接任主教练,外教从南斯拉夫人换成了意大利队的冈巴和来自法国的盖当。而此时希望队在国内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大,在2003年12月26日,李宁公司正式赞助了奥运希望队,体操名将李宁和张卫平热烈地握手,全体球员穿上了印着“中国”标志的崭新李宁队服。
“我们入选奥运代表队的,应该有两三个吧!我不知道2008年奥运会上会不会有我,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是奥运希望队的一员!”长相俊朗,绰号“超人”的莫国超面对媒体侃侃而谈。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谈起“衣食无忧”,十几张无畏而自信的年轻笑脸背后,是“无限潜能,无限未来”的标语。
但获得李宁公司赞助,并不能掩盖希望队在资金来源方面的窘迫,赴美拉练比赛,加上聘请外教,花销都很大,却并不见回报,商人方伟开始对这个项目灰心丧气,不愿意再花钱了。在海口的吃住环境又变得差了起来,勉强坚持完那一年的冬训,在2004年2月,奥运希望队离开了生活训练一年,洒下数以吨计汗水的海口,远赴昆明,长沙,厦门,晋江等地参加商业比赛。
他们再也没有回到海口。
球队解散
一句告别也没有,转眼便各奔东西
2004年2月下旬的商业比赛,对手是哈萨克斯坦国家队,打了5场,1胜4负,与其说是锻炼队伍积累比赛经验,不如说为了出场费,为球队生存而战,希望队的一应花销甚至路费都是比赛组织者掏的。篮管中心从头到尾没有给这支球队投资一分钱,而如今投资人方伟不但不愿花钱,甚至还索要商业比赛出场费——他还指望这球队为他赚钱呢。大人们曾经因为这支球队而走到一起彼此合作,如今却为了钱而走向决裂。
3月,希望队获得“大草原”鲜奶赞助,这最后的赞助杯水车薪,张勇军把球队带到杭州,和浙江青年队一起训练,双方打了10场训练表演赛。“这球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连张勇军自己也这么说。
4月11号,刚退役不久的球星郑武抵达北京,担任U18国青男篮主帅,与此同时,奥运希望队也“顺理成章”地解散了。
以往一般集训队解散,都会有主教练或者领导给大家讲讲话,说说何时再来,准备哪些比赛,回到地方队要继续努力之类的话。但这次却没有,打完比赛,吃完饭,大家就背起包各奔前程了。“这个队一下就解散了,不知道为啥?”陈江华困惑地回忆,“这得去问张卫平指导。”
希望队员中,只有五个球员入选了郑武的U18国青,他们是陈江华、解立彬、王楠、赵航、邓力,入选U20国青的则一个也没有,后来,那一年,两支国青队都丢失了亚洲冠军。后来,陈江华在国青队被尤纳斯发现,后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
球员名单
球队评价
陈江华
希望队最后是否成功,我不好评价
虽然奥运希望队每次集训才2-3个月,而且就集训过3次突然解散,但华仔还是给予了球队肯定,“我们在海南的训练条件还是可以的,在队里训练进步肯定是有的,比如在对抗上提高了吧,毕竟这个队也都是各个队的一些精英,平时训练对抗上比较强。还有就是在信心上有提高。我觉得这支球队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已经做到了极限了,提供了很多比赛给我们打,让我们提前接触到了外国的训练方法,还是挺好的,不过至于它最后是否成功,那我就不好评价了,我觉得能否打奥运会还是看个人之后的发展吧。”
2004年4月16日,随着中国U18青年男篮的成立,奥运希望队从此成为过去,这支U18也就是以奥运希望队为班底组成,目标是征战随后的U18亚青赛,陈江华顺利入选该队。“这个奥运希望队一下就解散了,挺奇怪,以后再也没有集训过,原因好像是赞助商不再赞助了,球队没钱了。”华仔最后说。而此时,他注视着球队刚刚成立时的合影。
卢伟
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谈到奥运希望队解散的那一刻,卢伟有些感叹。“我们第三次集训是训练了两个月,然后和浙江青年队打了一个月的训练表演赛,我们在浙江杭州宣布解散的。心里没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以前集训结束之后,教练会说何时再来,准备哪些比赛之类的话,这次没有。打完比赛,吃完饭,大家背包就各奔前程了。”
原本希望队建队目标之一是要征战2004年U18亚青赛,但卢伟却落选了那届国青队,只有解立彬、陈江华等5个球员入选。不过对于这支奥运希望队,卢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甚至于他觉得这个模式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这样能选拔出国内一批优秀的球员,集中一起训练后,水平的提升会比在地方队快。我们那时候出访美国之后,马上看到与美国球员从训练手段,身体素质的差距。知道不足之后,训练更有针对性,提高就会顺理成章。反过来这样的球员会补充一队的实力。”
但是对于卢伟来说,奥运希望队是成功的。“当时感觉打奥运会还很远,但最后毕竟有陈江华一位打出来了,从这个结果来看,球队还是成功的。我们一批人最后都打了CBA:我、解立彬、孙明明、赵航、邓力、王楠包括于梁、王占宇,基本都算打出来了。张展在福建青年队去云南打的。广东队莫国超、郭烨没打出来。”看惯了职业篮球残酷的优胜劣汰,卢伟知道其间的辛酸和艰难,以及外界所不知的淘汰率。最后能够升上辽宁一队打CBA,后来又成功的转会到了吉林,继续自己的职业篮球生涯,在卢伟看来,自己已经很满足了。
于梁
在奥运希望队,于梁过得很愉快,各方面都有提高,但让于梁现在都没有搞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个队一下就消失了。“我也是感觉很奇怪啊。我现在对这事儿都挺莫名其妙呢,不知道为啥一下子就没了,我觉得这个队解散挺可惜的。
张勇军
球员都是国青挑剩的,包括陈江华
因为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这支奥运希望队曾被球迷寄予厚望。但据张勇军透露,之所以命名为“奥运希望队”实际就是为了包装,球队的球员基本都是当时国青队不要的,包括陈江华。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曾以《为人民而战》为题,撰文万字讲述陈江华和奥运希望队的故事,将陈江华描述为“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级组织后卫”、“将为姚明输送炮弹的人”。不过在张勇军看来,这只是球队炒作的手段,陈江华的实力并不如宣扬的那般突出。“陈江华先是到我带的国青队,但是训练吃不了苦。随后奥运希望队点名要他,我们就放他过去。”张勇军说,当时陈江华除了速度并没有太多优点,“他跟当时的国青后卫:张庆鹏、张喆(微博)、罗智、王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张勇军还透露当时球队第一个炒作的不是陈江华,而是孙明明:“到美国之后宣扬他:比姚明还高、宛若姚明什么的。”
被问到当时球队有哪些球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勇军仔细回忆了一下,说:“陈江华,还有浙江万马的王楠,以前在CBA打主力了,可惜后来受伤了。还有邓力,转到浙江广厦了。还有赵航,两米一一的,可惜也受伤了。其他的也就没谁了,一般吧。”在希望队解散后,张勇军前往执教国家二队,当时他并没有从希望队中选拔一名球员,“你看看当时国家二队的这些球员:易立、王磊、易建联、胡克、唐正东,谷立业,实力明显强过这支希望队。”
解散顺理成章,实力跟现役国青差30分
奥运希望队在03年的冬训后就宣告解散了,这让外界感到非常突然。不过在张勇军看来,这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成立之初本想让这支球队和当时的国青队PK,然后选拔优秀球员。”张勇军说,“PK啥啊,两支队差别太大,没法打、没有可比性,(希望队)的存在就是多余的。篮管中心和赞助商都不投钱了,解散就是必然的。”张勇军拿当时的两支青年军作比较,“如果当年奥运希望队与当时的国青队打,恐怕会有30分的差距。”“说实在的,我们国家篮球目前的基础决定了,一级国字号球队也就能组成一支强队。”张勇军不无感慨地表示。
回顾希望队的经验教训,张勇军认为,国内各级国家队往往难以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球队的目的不明确。“我到底培养谁?光组织各个队,人员流动也打。目的不明确,组织再多的队也没有意义,这几年也没有培养出太好的球员。”另一个就是球队风格不统一。“韩国和南斯拉夫,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的打法。我们需要明确这一点,目前国内每支球队的战术风格不尽相同,每支球队各有特点,这对年轻球员的成长制造了障碍,往往在青年队打得很好的球员到了上一级球队就打不好了——关键就是不适应打法。我们各级国家队需要统一打法,明确方向。”还有就是主教练更换频繁。“我们各级国字号球队的主教练轮番调换,今天你、明天他、后天外教,战术风格不能贯彻和延续,重复训练多,导致球员无所适从。”
对于青少年球员如何更好地发展,张勇军给出了建议:“青年队这块,需要张扬个性,青少年球员不要被框住光练战术,要多提高个人能力。在青少年时期要打牢基础,这样才能为更高水平做好储备。如果这个期间没有打好基础,到了国家队要提高就很难,很难打出来。如今一些年轻球员,包括国家队现役球员,让大家看着觉得不会打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当年在青少年这块的基础没打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