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そして父になる)是由是枝裕和编剧并执导,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阳子、中川雅也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13年5月18日在法国戛纳首映,9月28日在日本上映;2024年12月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剧情介绍
普通上班族野野宫良多(
福山雅治饰)和妻子野野宫绿(
尾野真千子饰)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聪明乖巧的儿子野野宫庆多(
二宫庆多饰),生活宁静中处处透露着幸福。令本以为平静生活将一直持续的三人没有想到的是,一通来自庆多出生的医院的电话将这个小家庭卷入了风口浪尖之上。原来,庆多并非良多和绿的儿子,而是由斋木雄大(
中川雅也饰)和尤加利(
真木阳子饰)的爱情结晶。是朝夕相处的感情珍贵,还是血脉相连的羁绊重要。面对多年前一个小小误会所酿成的后果,良多和绿不知该何去何从。而对于雄大、尤加利和两人亦非亲生的孩子斋木琉晴(
黄升炫饰)来说,他们亦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之前。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电影《如父如子》的创作来源于导演是枝裕和忙于工作而疏于与女儿相处而产生的思考与领悟。是枝裕和在拍摄《奇迹》时,有一个半月没有回家。回家后,家里的女儿小心翼翼地看着父亲,在他离开家时,和他说了一句对客人说的客套话:“下次再来啊。”这样突然发生的事情,让是枝裕和思考“血缘”与“陪伴”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这就是他写《如父如子》的契机。在受到记录20世纪70年代日本多起婴儿错抱事件的报告文学启发后,是枝裕和写下了这个血缘疑云的故事。
幕后花絮
海报设计
电影《如父如子》原日文片名是『そして父になる』,直译为“于是成为父亲”。作为一个电影名,它或多或少有些异样,因为大多数电影在片名中,很少或几乎不单独使用突兀的连接词“そして”(于是)。如果说集导演、编剧、剪辑于一身的是枝在这里有意为之地使用这个日语连接词的话,那么它必然隐含着与“于是”一词相关的问题。或者说,作为连接词,它连接的是什么?在缺少主词的情况下,原日文片名本身包含着“‘谁’于是成为父亲”的意味。而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电影名分别译为“如父如子”(大陆);“谁调换了我的父亲”(香港);“我的意外爸爸”(台湾)。仅就片名而言,相对于大陆版“如父如子”(可能直译于英文名“like father like son”),香港版与台湾版都是以“子”的视角质询“谁”应该对“我”的父亲负责。
如果再来对比宣传海报的话,可以看出台湾版与大陆版的电影海报沿用了日本官方宣传海报,即两个家庭在郊外河边拍的照片——前景的中间位置站着两位父亲,身前是两个孩子,身旁分立两边的是略带笑容的妻子,后景是某郊外河边的自然景色。表面上看,这张海报呈现了一种稳定结构下日本核心家庭的幸福、祥和的情感,但事实上,将这种看似稳定的家族结构放置在一个户外开放空间的构图中,已然向我们传递出这种似乎稳定、实则非稳定的构图下所暗藏的未知信息。而在香港版和韩国版海报中,由福山雅治扮演的父亲抱着一个孩子(无血缘关系),在中近景镜头下占据了海报的三分之二,呈现出一种非父非子的“父子”情感。这些海报虽然在表达家庭情感方式上各有不同,但在不同程度上都暗示了即便人物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都怀有渴望家庭亲情的诉求。
配乐
《如父如子》中搭配运用钢琴曲是一种非常克制的存在。其实,是枝裕和的电影中都极其克制地使用配乐,不让音乐先声夺人。一部分是影片中原本出现的音乐,即庆多练习的美国儿歌钢琴练习曲《玛丽有个小绵羊》。这是片中数次出现过的钢琴曲,由庆多不熟练地弹出,并且每次只会弹奏这一段,以至于良多心生厌烦。另一部分是贯穿全片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影片中不同的部分选用不同的乐曲篇章,表现出不同意味的诗意。音乐构造了电影的进程,支撑着叙事的关键部分。音乐的第三种主要功能是,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叙事中,或者在单个部分内部,塑造出“情感”和“气氛”。所以《哥德堡变奏曲》在全片中扮演着烘托气氛与表露情感的功能。
进入影片的开头,轻巧跳跃的钢琴音与慢镜头下庆多与学校同伴们蹦跳玩耍的画面融为一体,表现出孩童的纯真,与后面发生的事件形成反差。而后每一个关键的情节点总会出现舒缓的音乐,可因事件的不同彰显出人物的情绪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一盏灯,有时在提醒观众这是重要的段落,同时并不会使人感到突兀。例如,医生为野野宫父子提取基因素材时与结尾两家人和解用的是同一段乐曲,可分别表露出的是野野宫夫妇二人的不安与两个家庭的释然两种完全相反的情绪。与之相似的处理,片中不止这一处,都显示出温和乐曲的反衬化的诗意效果。
相关公司
宣传发行
宣传活动
2024年11月29日,该片预售开启,并发布新预告;11月30日,《如父如子》导演是枝裕和与在饰演片中斋木雄大的男演员中川雅也来到上海,在上海影城SHO参加了首映礼活动,分享了幕后创作故事。
上映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特色
叙事手法
该片的叙事是根据事件发生的顺序层层推进的。这种事件顺序恰恰印证了该电影经由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而表征时间的流逝,即“故事时间”。此外,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也是严格地按照线性(比如影片中“十一月”“一月”“四月”“八月”)顺序结构整个“影片时间”,并彰显了“时间”作为“细节”的重要性。整部影片在时间与事件的叙事结构中,让作为父亲的良多始终在场,从而让观众看见了一个可见的父亲。当然,这一可见的、绝对在场的父亲形象,不仅通过这种叙事结构而呈现出来,还在影像视觉表达中提供了他所处位置的功能意义。
类似于此的换子伦理故事在各种影视剧中并不少见,但《如父如子》并没有落入俗套,其叙事切入点不是传统情节里家长们发现孩子非亲骨肉,立马换回孩子,走向家庭和睦的大团圆结局。而是选择从两个家庭的父母是否选择换回孩子的角度出发,主要表现两个家庭为是否换回孩子挣扎的过程,而且着重表现家庭优越的野野宫夫妇的心理矛盾。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悲观与温情之间,导演对此的处理始终保有距离。不刻意地去渲染片中家长们的痛苦,而是在无形之中将这些情感渗透到观众的心里,片中没有表面上的重大矛盾冲突,剧情发展平淡温和如水,每个段落衔接有序。
视觉风格
在《如父如子》中,是枝裕和没有设计任何戏剧性的节奏,同样运用了生活化的叙事逻辑。稍显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镜头不再静止,而是利用微摇的镜头来模拟时间的流动,形成外在感官上的节奏感,算是是枝裕和在直接电影美学运用上的创新。是枝裕和影像的一大风格在于构建生活化的场景,利用静止之景或模拟时间流动的微摇镜头作为拍摄手法,以真实生活逻辑作为影片节奏,让人察觉不出影像当中的虚拟感,进而让人产生面对普通人真实生活的观感,在真实的感官接触中完成自我与影片的融合。
在《如父如子》中,景大于人的构图方式也随处可见:第一次交换孩子时,良多与儿子庆多在湖边对话,人物在影像构图中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代替其作为主体的是流动的溪水与盘踞的大石,对话也为画外音,极大地削弱了人在构图中的力量感。这里构图的精妙之处还体现在静中有动,影像中,人物是静止的,作为背景的溪水是流动的,但导演在场景中安排了一块比人物大数倍的石头矗立在溪水中,一下子将本应流逝感更强的构图安静了不少。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在艺术表现上,《如父如子》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而是用平实、温情、细腻的笔触娓娓讲述人间悲欢,静水流深,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立意。同样是讲述家庭故事,《如父如子》的新意一方面通过描写日本社会不同阶层家庭的父子关系,既反映了日本的社会生态,也对父亲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故事发展一波三折,并未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此外,影片虽然展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与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但没有将其演变成悲剧,片中有许多美好动人的场景,总是能够直抵人心,让人在柔和的画面中,化解悲伤,绽放笑颜,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评)
是枝裕和相当程度取巧般地选择了这么一个虐心的题材,让抚育了五六年的孩子从此与自己断绝关系,交换回来一个虽是亲骨肉但却没有接触的孩子,这个故事无论怎么讲,煽情元素都不会缺少。但是是枝裕和非常克制地使用了这些煽情元素,用一种从容不迫和随处见真情的画面,将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娓娓道来。该部作品突出体现了是枝裕和的编导功力。细看之下,影片主要人物的修养、性格、经历、思维方式等等都不一样,导演在很多场戏里都把几位主角放在同一个镜头里,让他们说不同的台词,做不同的动作,用最直观的手段给观众展示他们的不同。同样地,影片的心理戏也毫不逊色。(《南都娱乐周刊》、新浪娱乐评)
《如父如子》探讨了一个并不新鲜的伦理话题:血缘和相伴的亲情,如何取舍?是枝裕和态度鲜明,但在表现手段上并不强硬,舒缓的节奏既给出观众思考的空间,又将导演的态度潜移默化代入。影片始终散发着甜美的气味,就算忧伤也是淡淡的,让观众面带微笑的流泪,再加上很萌的小演员,整部电影充斥着暖暖爱意。(网易娱乐评)
该部影片是导演是枝裕和个人对于亲情的思考。他对剧情和人物的控制一如既往地节制,小心翼翼地来讲这个故事,避免影片过分戏剧化,从而表现出通篇的冷静和细致。山雅治的角色分量盖过了其他所有演员,他刚开始稳重刻板,随着剧情地发展越来越感性化,有几个镜头非常感人。导演再次显示出了其挖掘出非职业儿童演员潜质的能力,在影片中,孩子们完全抢了大人的戏。(《银幕》评)
《如父如子》的选材虽普通,但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仍呈现出了崭新的魅力。影片的叙事技巧从纪实性的拍摄方式与细腻的人物塑造等方面完美呈现。其对家庭图景式的建构以及唯美配乐的灵活运用共同显示出无尽的诗意,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促进了观众对家庭与亲情的再认知。(上海大学 余凌一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