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

姚檀栋,1954年7月出生于甘肃通渭,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

人物经历
1954年7月,姚檀栋出生于通渭县第三铺乡尚家屲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1978年,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本科毕业。
1982年1月,从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
1983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雅风院士。
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进入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一球物理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5月)。
1988年6月,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学习与工作(-1989年1月)。
1990年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所工作(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92年,姚檀栋带领研究团队在“第三极”钻取了超过300米的透底冰芯,创造了南北极之外最深的冰芯世界纪录。
199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1994年)。
1995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6月)。同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1997年)。
1997年,姚檀栋带领研究团队在海拔7000多米处钻取了透底冰芯,创造了海拔最高的冰芯世界纪录。
1999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11月)
2001年11月,担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2003年6月)。
2002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基金”资助。
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成立,姚檀栋担任中心主任。
2017年10月10日,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2021年1月22日,当选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
2022年,担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
2023年,担任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姚檀栋和合作者通过大量样品的分析,获得了青藏高原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现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同两极地区一样,经历了5次大的气候波动旋回以年分辨率,揭示了过去200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通过大规模野外实地考察、连续定点观测和对航片、遥感、冰川编目等资料的室内分析,发现在现代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发生全面和加速退缩。
姚檀栋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和科学理论上都有新的建树和创新。通过对整个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以及藏北高原普若岗日冰芯研究和帕米尔高原幕士塔格冰芯研究。从达索普冰芯研究开始,标志中国冰芯研究的新阶段,这一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7000m)最高的冰芯,研究成果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学新闻之一。在冰芯研究中他通过10年研究建立了高亚洲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定量模型。
姚檀栋通过高分辨率冰芯记录(50年时间间隔)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根据冰芯记录将全新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全新世、中晚新世和晚全新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提出了小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3次明显变冷和3次明显变暖气候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中纬度地区甲烷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青藏高原大气甲烷浓度变化幅度比极地地区更大,而季风强弱变化会对甲烷浓度变化起重要影响;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7200米处的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揭示了冰芯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将印度东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长到过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变化,并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微生物变化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新指标。
姚檀栋和合作者通过大量样品的分析,获得了青藏高原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现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同两极地区一样,经历了5次大的气候波动旋回;以年分辨率,揭示了过去200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通过大规模野外实地考察、连续定点观测和对航片、遥感、冰川编目等资料的室内分析,发现在现代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发生全面和加速退缩。
长期以来,姚檀栋带队在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等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先后成功地进行了祁连山敦德、达索普、古里雅、普若岗日、慕士塔格等世界高海拔冰芯的钻取和研究。达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姚檀栋带领的团队关于该冰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
截至2014年,姚檀栋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科院重大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
项目承担
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姚檀栋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Review of Geophysics、PNAS在内的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青藏高原研究领域,他的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率排名第一。2012年《Nature-Climate Change》以LETTERS文章形式刊发了姚檀栋领衔团队的研究成果。他通过青藏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揭示印度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的三种模态的论文是2013年第4期Review of Geophysics的封面文章。关于冰芯环境记录的论文被Nature期刊作为研究亮点报道。他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关于冰川变化的研究被Nature期刊专题报道。姚檀栋领导的区域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的关系研究成果入选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评选出的2015、2016年地学十大科学前沿中“冰川变化与气候及其水资源的关系”领域的第一方阵。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Yao, T., Masson-Delmotte, V., Gao, J., Yu, W., Yang, X., Risi, C., Sturm, C., Werner, M., Zhao, H., He, Y., Ren, W., Tian, L., Shi, C., & Hou, S. A review of climatic controls o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13, 51: 525-548
Yao,T.,Thompson, L.,Yang, W.,Yu, W.,Gao, Y.,Guo, X.,Yang, X.,Duan, K.,Zhao, H.,Xu, B.,Pu, J.,Lu, A.,Xiang, Y.,Kattel, D.B., and Joswiak, D.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2, 2: 663-667.
Yao, Tandong., Thompson, L., Mosbrugger, V., Zhang, F., Ma, Y., Luo, T., Xu, B., Yang, X., Joswiak, D., Wang, W., Joswiak, M., Devkota, L., Tayal, S., Jilani, R., and Fayziev, R., 2012. 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3:52-64.
Yao Tandong, Li Zhiguo, Yang Wei et al. Glacial distribution and mass balance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influence on lak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2072-2078.
Yao Tandong. Glacial fluctuations and its impacts on lakes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2071.
Yao, T.D., Zhou, H., and Yang, X.X., 2009. Indian monsoon influences altitude effect of 18O in precipitation/river wat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 2724-2731.
Yao Tandong, Liu, Y., Kang, S., Jiao, N., Zeng, Y., Liu, X., and Zhang, Y. Bacteria variability in a Tibet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8, 22, GB4017, doi: 10.1029/2007GB003140.
Yao, Tandong., K.Duan, B.Xu, N.Wang, X.Guo, X. Yang. Precipitation record since AD 1600 from ice cores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Climate of the Past, 2008, 4:175-180.
Yao Tandong, Duan Keqin, Thompson L.G., Wang Ninglian, Tian Lide, Xu Baiqing, Wang Youqing, and Yu Wusheng.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four ice cores. Annals of Glaciology, 2007, 46: 362-365.
Yao Tandong, Pu Jianchen, Lu Anxin, Wang Youqing, and Yu Wusheng. Recent glacial retreat and its impact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2007, 39(4): 642–650.
Yao Tandong, Shurong Xiang, Xiaojun Zhang, Ninglian Wang, and Youqing Wang. Microorganisms in the Mal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6, 20, GB1004, doi: 10.1029/2004GB002424.
Yao Tandong, Guo Xuejun, L.G. Thompson, Duan Keqin, Wang Ninglian, Pu Jianchen, Xu Baiqing, Yang Xiaoxin, and Sun Weizhen. δ18O record and temperature chang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n ice cor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 D), 2006, 49(1):1-9.
Yao Tandong, Li Zexia, L.G. Thompson, E. Mosley-Thompson, Wang Youqing, Tian Lide, Wang Ninglian, and Duan Keqin. δ18O records form Tibetan ice core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climatic changes. Annals of Glaciology, 2006, 43: 1-7.
Yao Tandong and Yang Meixue. ENSO events recorded in Tibetan ice cores. Developments in Paleo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4, 9: 163-180.
Yao Tandong, Liu Shiyin and Pu Jianchen. Changing glaciers in High Asia, In: Glaciers and Earth’s Changing Environment, 2004, Black-Well Publisher, 65-78.
Yao Tandong, Wang Youqing, Liu Shiying, Pu Jianchen, Shen Yongping, and Lu Anxin. Glacial retreat in High Asia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 in Northwest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 2004, 47(12): 1065-1075.
Yao Tandong, Wu Guangjian, Pu Jianchen,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ium and atmospheric dust recorded in Guliya ice co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7): 706-710.
Yao Tandong, Duan Keqin, Xu Bauqing, Wang Ninglian, Pu Jianchen, Kang Shichang, Qin Xiang, and L.G. Thompson.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changes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recorded in Dasuopu glacier (central Himalaya) ice core. Annals of Glaciology, 2002, 35: 379-383.
Yao Tandong, Duan Keqin, Xu Baiqin, et al.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records over last 2ka in Dasuopu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2, 45(12): 1068-1074.
Yao Tandong, Liu Xiaodong, Wang Ninglian, Shi Yafeng, 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s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45(13): 1236-1243.
Yao Tandong, Valerie Masson, Jean Jouzel, Michel Stievenard, Sun Weizhen, and Jiao Keq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Urumqi River Basin, east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9, 26(23): 3,473-3,476.
Yao Tandong. High-resolution climatic record from Tibetan ice core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ryosphere, climate and greenhouse gases. IAHS Publ., 1999, 256: 227-234.
Yao Tandong, Abrupt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uliya ice core with the Greenland GRIP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9, 42(4): 358-368.
Yao Tandong, Pu Jianchen, Wang Ninlian, and Tian Lide. A new type of ice formation zone found in the Himalaya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5): 469-473.
Yao Tandong, Thompson LG,New achievements in glaciology in Tibet,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 43(14):1231-1232.
Yao Tandong, Shi Yafeng, and L.G. Thompson. High resolution record of paleoclimat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from the Tibetan ice core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997, 37: 19-23.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Qin Dahe et al.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Guliya ice core record. Sciences in China, 1997, 39(4): 425-433.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Shi Yafeng et al., 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l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7, 40(6): 662-668.
Yao Tandong, Wang Ninglian. Ice core study--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 42(13): 1057-1065.
Yao Tandong, L.G.Thompson, Qin Dahe, Tian Lide, Jiao Keqin, Yang Zhihong, and Xie Chao.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 —Guliya ice core record, Sciences in China (Ser. D), 1996, 39(4): 425-433.
Yao Tandong, L.G. Thmpson, E. Mosley-Thompson, and Yang Zhihong. Clima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δ18O in north Tibetan ice cor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6, 101(D23): 29,531-29,537.
Yao Tandong, Jiao Keqin, Tian Lide et al. Climatic variations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1996, 39(6): 588-596.
Yao Tandong, Jiao Keqin, Tian Lide, et 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cords in Guliya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 1995, 38(2): 228-237.
Yao Tandong, Qin Da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Antarctic surface sno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1(11): 921-925.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Jiao Keqin, et al. Recent warming as recorded in the Qinghai-Tibetan cryosphere. Annals of Glaciology, 1995, 21: 196-200.
Yao Tandong, “Asian dust transportation and global coupling system revealed from ice core records”, Paleo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in Austral-Asian Transect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Nagoya IGBP-PAGES/PEP-2, Symposium, Nagoya University, 1995, 76-83.
Yao Tandong, Thompson L G. Trends and features of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5000 years redorded by the Dunde ice core. Annals of Glaciology, 1992, 16: 21-24.
Yao Tandong, Xie Zichu, Yang Qingzhao, and L.G. Thonps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 since 1600 A.D. provided by the Dunde Ice Cap, China. IAHS Publ., 1991, 208: 61-70.
Yao Tandong, Xie Zichu, Wu Xiaoling, Thompson LG.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by Dunde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 1991, 34(6): 760-767.
Yao Tandong, Shi Yafeng. Fluc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 of climate, glaciers and discharge of Urumqi River in Xingjia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1990, 33(4): 504-512.
Yao Tandong. The glacial and hydrological regime under climatic influence in the Urumqi River, northwest China. IAHS Publ. 1987, 168: 367-377.
1993年以来,姚檀栋先后被特邀在瑞士、日本、尼泊尔、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2009年,姚檀栋主导发起了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国际计划,这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发起的一个重要国际计划。2011年,TPE计划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UNESCO-UNEP- SCOPE)共同支持的旗舰项目。2015年,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在此基础上先后建成了TPE美国中心、瑞典中心和德国中心等海外中心。
人才培养
在姚檀栋带领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组建起一支“扎根高原、奉献高原”的优秀人才队伍,推动了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
截至2016年,姚檀栋在多年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先后培养了硕士生10多名;博士生50多名。2004年指导博士生王宁练的学位论文《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太阳活动记录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200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22年9月1日,参加CCTV1《开学第一课》,主讲“青藏科考的故事”。
人物轶事
2013年3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驻地看望了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他们的联组讨论,姚檀栋当着习总书记的面背了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相关新闻
2024年8月19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成果18日在西藏拉萨发布。多项成果显示,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整体趋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我们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还将继续变绿、变暖、碳(中)和功能增强,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势。青藏高原每年碳盈余是6500万吨。姚檀栋:在青藏高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层面,我们是达到了国际第一方阵排头兵的位置。不管是发表科学成果的量,还是发表成果的影响力,我们都已经是在国际的最前列。
人物评价
姚檀栋是中国冰芯研究的开拓者,治学严谨,是个很严肃的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段克勤评)
姚檀栋在兰大地质地理系学习期间就立志从事中国冰川事业,师从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教授。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岗日冰原和青藏高原西部的慕土塔格所进行的冰芯研究,开辟了季风区气候与西风带气候相互关系研究的新方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乃昂教授评)
姚檀栋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这跟他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他还是我的学生时,我就发现这个人很有才华,工作踏实认真,而且不哗众取宠,多年来一贯这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评)
姚檀栋在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2017年维加奖评)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