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入周问礼处,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碑楼。正中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字。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治洛阳)尹张汉书丹、洛阳县(治洛阳)令郭朝鼎刻立。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等载东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偕南宫敬叔俱由鲁(山东曲阜)适周(洛阳),问礼与老子(即李耳,时为周天子史官),学乐地苌弘(周大夫)。并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案庙朝之度。终而叹曰:吾至文化及礼乐制度之中心。
故事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聃(Dan)询问礼乐。
老聃即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当时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他对孔子说:“你所要问的那些人,他们和自己的骨头早腐烂了,只剩下他们的话罢了。况且,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好象一无所有;很有德兴的人,外表看起来却像是遇笨。去掉你的骄气和想入非非、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吧!,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对你说的就是这些”。
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回去对自己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我今天见的这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孔子还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天地的社坛等,从而对制定了
西周礼乐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阳之行,孔子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鲁国后,向他求学的人更 多了。
洛阳市东关有条小街名叫“东通巷(旧铜驼巷)”,巷北头,现在的市24中学家属院,即是传说中的老子故宅。数年前,室内尚存两间厦房,三间大正殿,三间大后殿,后来台上的后殿被拆除,正殿、箱房也多翻修,为青瓦青砖土本结构。儒道两位先驱就是在那里会晤的。现在市24中学西门外河边竖一通石碑,高3。56米,宽0.92米,有一结构严谨的牌坊式碑楼拥护着。碑面阴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此碑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孔庙)时立的。原立于廛河影院附近,后迁至东关大街。
礼碑修缮
2008年12月10日,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记载着孔子入周问礼历史的“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牌坊式的石碑前,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卫生。通过东关办事处为期一个月的保护治理,这一今年8月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据该区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孔子入周问礼碑刻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碑高3.056米,宽0.92米,碑面阴文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该区计划在石碑旁建立孔子入周问礼纪念馆,让这块承载着洛阳人骄傲的石碑,更好地传承河洛悠久的历史文化。
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OU)县(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发扬光大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
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
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
史记·孔子世家》。
老子,(约前571~前471),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孔子问礼于老子
最初记载孔子问老子的是《庄子》一书。《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各种故事前后矛盾。众所周知,《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善于用寓言阐发自己的思想,因此对于书中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记载,不可信以为真。 后来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龄记述差异极大。《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年五十有一。孔子问礼时年龄差异如此巨大,使不少学者对孔子问礼一事产生怀疑。加之老子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学者普遍对这一事件抱有怀疑的态度。 战国中期以后,老子受到道家学派的普遍崇奉,为了神话老子,于是就创造了孔子请教老子的传闻。因为孔子被当时人视作圣人,既然孔子请教老子,那么老子便比孔子更为高明了。这一传闻传播的竟是那么广泛,以致被儒家学者所采纳,有了孔子问礼的典故。不过故事中的的老子是一个谨守周礼的儒者形象,与《道德经》中否定礼的思想格格不入。事情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孔子请教老子为伪,其二是《道德经》作者并非老聃。
道家易传
今人所谓学术,古人简称为学。有的学者这样概括:古代的学者,只有一个史;古代的学术,只有一个礼。这种说法,是近乎实际的。礼的范围如何?《左传·昭公二年》有段记载:“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日:
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公之所以王也。”由此可见:古代所谓“礼”,的确是以易象为重要内容。孔子曾向老聃问礼,以老聃为师。即是说孔子确向老子学过《周易》。这个《易》,就是“礼”(理),也即是后来他所说的“道”,实同事而异名。
孔子死后,儒家后学,可能对《易传》作过加工。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显然和邹、鲁的思(子思)、孟(孟轲)学派对立。这一些都应属于南方之学。到了秦汉,南北方的界限逐渐消失,所突出的是学派的对立。
孔子学《易》的曲折道路我们从孔子学习《周易》的时间来看,真正作到理论上的突破,当在行年五十岁(或者稍后)见老聃问学以后,据载: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易纬·乾凿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论语·述而》、《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
《周易》是“极深研几”(《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的一门学问,即以孔子的博学多闻,但也只在政治、伦理等方面,正如他的学生所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子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可见他在未再见老子之先,对于“性”与“命”的哲理,是采取谨慎态度的,必须到他晚年,再见老子,接受老子的启发之后,才有新的进境。所以在他晚年,有这样的感叹: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
上列几段引文,都足以说明孔子向
老子问学和他闻道的时间表。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为什么闻道如此的晚呢?关于孔子学《易》的过程,在《庄子》一书中,可以勾画出一个轮廓。
道家的《庄子》,儒家的《孟子》,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百家争鸣,儒道两家尖锐斗争的产物。儒家孟子对道家老子,尚有“为尊者讳”的痕迹,批判的矛头不是直指老子,而是指向道家的后学杨朱(据郭沫若)。从学说的观点看,道家“为我”的思想,老子、杨朱是相通的,批判杨朱也就是批判老子。而道家的庄子则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孔子,因为
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惟韩氏自传之。
不仅如此,我们再检讨幸存于现在的《韩诗外传》,其一,直言不讳地说孔子向老聃问学(已见前),并连篇累牍地载着老子的语言,如老子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等(卷九);其二,称说孔子序次《周易》[如谓:“孔子日:《易》先同人而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卷八)];其三,阐明阴阳变化的道理[如:“传日:善为政者,循性情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来之理,合天人之际……不知为政者,使情厌性,使阴乘阳”(卷七)]。
《小戴礼记》是这样,所以它在《曾子问》中四次提到老子向孔子释疑答问,在《表记》一篇中,三次引用《周易》原文,而在《礼运》篇中,谓“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日命,其官于天也”。说明唯心主义的“道(礼)”的一系列演变。
《大戴礼记》是这样,称道与老子观点相同的老莱子。不少的篇章谈到“阴阳内外”(《文王官人》),“明幽雌雄”(《诰志》),“阳德阴刑”(《四代》),“阴穷反阳,阳穷反阴”(《本命》)的辩证关系,它在《易本命》中说:“夫易之生人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旧注谓“《礼运》日: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然礼易说虽株(殊)而会归”。这不仅沟通了《大、小戴礼记》,而且沟通了礼、易与道的关系。
《潜夫论》也是这样。说“孔子师老聃” (已见前),与“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同列。他在汉代学者中,可谓最善于学易的。凡《周易》精湛的理论,他尽收笔底,供其议论驱遣,王谟称之为“通儒博雅之书”。看来不是过誉。王谟又说他说诗“与毛诗文义有异,而于三家诗中与韩诗为近,然则符亦治韩诗者也”(《汉魏丛书·潜夫论识》),可见他与韩诗的观点一致。
以上所列诸家,除《吕氏春秋》、司马迁外,其余如韩婴(《韩诗外传》作者)、戴德(《大戴礼记》作者)、戴胜(《小戴札记》作者),均属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