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予,男,汉族,1971年3月生,医学博士,博导,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学科带头人,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际著名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超声内镜(英文版)》)创办人及总编辑。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国际超声内镜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日本消化内镜学会会士、SCI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超声内镜(英文版)》)创办人及总编辑,《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cine》副主编。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辽宁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沈阳市委副主委。
擅长领域
消化疾病、消化内镜介入诊疗。
研究方向
教育背景
1994年7月,毕业于
大连医科大学,获得本科学位;
1998年7月,毕业于
中国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8年-1999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医师
1999年-2003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讲师,主治医师
2003年 破格晋升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2006年-至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2015年-2024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历任副院长、院长
2022年-至今 教育部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至今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
科研成果
孙思予多年来一直从事于消化内镜和内镜超声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发明于上世纪80年代,是将超声探头安置于内镜前端,在内镜检查时获得消化道及周围脏器的高分辨率超声影像,在其引导下还可进行介入诊断和治疗。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EUS即被引进我国,但前些年国内缺少EUS培训机构及教材,操作不规范,相关器械全部依赖进口,整体水平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他针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并建立了以EUS为核心的创新诊疗体系,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多项内镜及EUS引导下的微创诊治技术,特别是开创了一种微创吻合器官的全新方法;牵头制定5项国际指南和规范,为多种疾病诊治提出“中国方案”;主持研发高端消化内镜设备(超声内镜)和超声内镜治疗器械,提高我国医疗设备器械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解决超声内镜设备“卡脖子”的问题,引领超声内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产品正为国家出口创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主编5部中英文EUS教材,发表论文351篇(SCI 248篇);创办了本领域第一本SCI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超声内镜(英文版)》中科院I区),掌握了内镜超声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他率先通过EUS引导下注射、结扎和全层切除治疗黏膜下肿瘤,将内镜治疗的范围从黏膜拓展至浆膜。系列研究被写入美国、欧洲学会及NCCN诊治指南。
(二)他研究了系列创新术式,EUS下通过穿刺针穿过消化道壁对周围病变进行诊治。
1.他国内首先开展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EUS-FNA),精准诊断消化道及其周围微小肿瘤,系列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国际首创“洛阳铲”式EUS穿刺针,超声内镜引导下连续旋转切割全新方式进行活检,执笔并完成中国EUS-FNA指南(《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的临床应用指南》(中英文版)及《胰腺囊性病变超声内镜诊断国际指南与共识》),形成行业规范。
2.他在国内外首次提出EUS引导下胰腺癌组织间放、化疗的新方法,系列研究被写入欧洲诊治指南。
3.他针对顽固腹部疼痛,率先开展EUS引导下经过胃壁对腹腔神经节进行穿刺消融治疗,有效率93.7%,与CT介入方式相比,避免截瘫等重大并发症风险,牵头组织制定了全球第一个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消融术的国际指南。
(三)他首次建立消化道吻合新方式,使胃镜“穿墙过壁”进入毗邻管腔进行诊治成为可能。
自主研发EUS引导下的吻合支架及电植入系统,创造性地变支架为“吻合器”。在EUS引导下,应用牵拉锚系统和整合智能电切刀头的植入器,对空腔脏器穿刺电切的同时植入吻合支架,支架独特的双喇叭口把两个器官瞬间吻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用内镜微创吻合器官的新方法,而且凝血功能差的危重患者也可应用。相关器械获得国内外专利9项。
1.国际首创EUS引导下的牵拉锚、吻合支架及电植入系统,实现不开刀经人体自然腔道穿刺即可吻合空腔脏器或结构,开创一种微创吻合的新方法。
2.针对重症胰腺炎后胰周积液,他首次应用该系统实现消化道-胰周积液吻合及坏死清创,显著降低该病死亡率,牵头制定EUS引导下胰周积液治疗的国际共识,使该技术更好地向全球推广。
3.针对重症胆囊炎患者,他首次应用该系统实现消化道与胆囊吻合,无需开腹或腔镜手术,仅通过胃镜即实现胆囊引流,不仅引流充分,而且可能通过该通道进入胆囊腔内取胆囊结石、切胆囊息肉等治疗,为高龄、危重胆囊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4.针对消化道和胆道梗阻,他首次应用该系统不开刀实现胃空肠吻合,胆管十二指肠吻合,牵头组织制定并完成EUS引导下胆管引流的国际共识。
(四)面向国家重大科技战略,致力于解决制约我国EUS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并牢牢掌握领域内的国际科技话语权。
1.开发国产内镜超声设备,解决我国内镜超声设备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研发了国产首台电子环扫超声内镜EG-UR5、国产首台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EG-UC5T,以及超声内镜小探头EU-10,形成了线阵、环扫、小探头全系列的产品。
2.以科研学术影响力为基础,创办并主编Endoscopic Ultrasound杂志(《超声内镜(英文版)》中科院I区),为本领域打造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新平台,牢牢掌握了此领域科技创新的国际话语权。
在这些成果的指导下,开展各种EUS手术达万余例,成功率超过95%,这些技术创伤极小,费用大大减低。累计发表论文351篇,其中SCI论文248篇。撰写专著5部,其中英文版1部,面向全球发行,成为国际内镜超声学会和亚太内镜超声工作组的官方培训教材。自主研发的产品,已获得PCT 及欧洲发明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国产超声内镜销售2700余万元,吻合支架于欧盟获批上市,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未来收益可观。
招收来自全球各地的EUS进修医生,累计学员3000多名,其中有来自亚洲和欧美国家的学员30余名。主持承办了31次大型EUS学术会议,以英文为官方语言的国际会议8次,向国际学者展现了我国EUS学术水平。近年来50余次在美、德、法、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大型国际内镜学会上进行演讲、手术操作,在EUS领域的学术地位受到普遍认可。
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央引导地方支持计划等各级课题资助,获得经费3000余万元。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 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7年,2003年),二等奖1项(2010年), 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2017年),华夏医学奖三等奖1项(2017年),辽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5年)。由于在EUS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成功当选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国际内镜超声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日本消化内镜学会会士,同时还兼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八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会长等职务。
建立的以 EUS 为核心的诊疗体系,扩展了消化内镜医生的诊疗范围,研发的多种原创性技术,使许多原本需要外科手术的疾病得到了更加微创,精准和经济的治疗,制定了系列国内外指南与规范,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器械正为国家创取外汇。也帮助我国在此领域从跟随学习到引领传授,技术、规范、产品推广到国内国外,成为学术创新高地。
社会任职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会委员,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辽宁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沈阳市委副主委。
学术兼职
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国际超声内镜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日本消化内镜学会会士、SCI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超声内镜(英文版)》)创办人及总编辑,《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cine》副主编。亚太胃肠工作组GI-TAP和亚太EUS工作组EUS-TAP核心成员,《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cine》副主编,《World of Gastroenterology》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中华胰腺病杂志》编委。
获奖情况
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 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7年,2003年),二等奖1项(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2017年),华夏医学奖三等奖1项(2017年),辽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5年)。
2024年11月,荣获“2024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