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敏(1926-2013年),女,民兵英雄,出生于海阳市行村镇小滩村。1941年参加抗战,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孙玉敏是《地雷战》中玉兰姑娘的原型。
人物生平
孙玉敏,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今海阳市)行村镇小滩村。1940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五,日寇的暴行激起了海阳人民的无比仇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各村纷纷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先锋队”“妇女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青年妇女老人纷纷扛起土枪土炮,举起大刀长矛,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当时年仅14岁的孙玉敏也在家人的影响下,满怀对鬼子的仇恨加入了“
儿童团”组织。日寇的铁蹄踏入
海阳,他们到处建立据点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海阳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40年夏季的一天,驻扎在行村镇的鬼子突然包围了小滩村,挨门逐户地搜查登记。这时,村里正住着 5位县里的地下党员,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穿过鬼子的重围捎信给附近的八路军来解救他们。然而,村头密布着敌人的岗哨,谁能把信送出去呢?在这紧要关头,个头不高、稚气未脱的孙玉敏站了出来,“俺去!”
当孙玉敏走到村口时,被恶狠狠的日本兵拦住盘问。孙玉敏十分镇定地回答道:“俺家没吃的,上山去挖野菜。”孙玉敏骗过了狡猾的敌人,把信送给了八路军。
1944年春末夏初,饱尝“地雷战”之苦的鬼子,恼羞成怒地对行村山区进行反复“扫荡”。当时敌我力量十分悬殊,英勇的海阳民兵就利用土枪、土雷与鬼子周旋,开展针锋相对的游击战。孙老感慨地说,“那段日子可不好过啊,到处弥漫着火药味。饿了,就从衣袋里摸出几片地瓜干充充饥;渴了,就饮几口山泉水。战斗激烈的时候,三天两日不下火线。3个多月里,我参加了近百次的大小战斗,巧妙埋设的“铁西瓜先后5次在敌群中开了花,一共报销了17个鬼子。”
1944年8月,行村的日军被中国军队击退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对民兵进行今冬明春大整训。怀着对日寇满腔仇恨的孙玉敏,在区委提出“每人学会一套本领杀敌人”的口号鼓舞下,苦练杀敌本领。她学会了打枪、爬障碍物、埋地雷等。平时,她以饱满的热情,带领百余名姑娘媳妇埋地雷、练枪法,就连她自己上山干活时,也在锨蹶把上绑上几块砖头,练肘力、练腕力;母亲让她烧火做饭时,她点上一把火,便拿着烧火棍瞄着墙上的圆圈出神,直到母亲叫她,她才如梦初醒般地放下烧火棍。母亲见她那副似呆如痴的神情,再看看半锅生野菜,又好气又好笑,真拿她没办法。就是在劳动空隙她也要趴在地堰上练射击瞄准,虽然膝盖磨破了皮,胳膊肿得抬不起来,但她从不叫一声苦。她常说:“要想多杀敌人,没有硬功夫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40多个日日夜夜,孙玉敏终于练出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枪法。
1945年5月,日寇又在行村安上了据点,这伙穷凶极恶的强盗对小滩村一带的“扫荡”更加残酷了。孙玉敏和民兵们经过一冬春的训练,个个摩拳擦掌,早就盼望有个显神威的机会。
5月27日清晨,500多名敌人恶狼般地向小滩村扑来。与民兵们一起埋伏在峰台山上的孙玉敏,看着敌人耀武扬威地走来,不由得怒火中烧。一刹那孙家乔的血案,小滩村500名中毒群众的面容,父亲惨死的情景一起浮现在她的眼前,国仇家恨一齐凝在枪膛里,多年盼望的报仇机会来到了!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民兵们乘其不备,土枪、土炮一齐向敌人射击,敌人顿时惊慌失措,抱头鼠窜。民兵们穷追猛打。孙玉敏登上一个小山丘,发现有二十几个鬼子正趴在山下的一块坟地地面架机枪。“哼,我要你们尝尝这杆土枪的厉害!”她捉着土枪,敏捷地顺着山沟飞奔而下。卧倒在离敌人约70步远的草从里,凭着熟练的枪法,瞄准一个日军,叭一颗仇恨的子弹,像长了眼睛般射了过去,送那鬼子上了西天。本来就在惊慌中的日军被这一枪吓破了胆,他们以为民兵又追过来了,连忙逃命而去。民兵们初战得胜,孙玉敏在战斗中立了一功。
艰苦的岁月,赋予了孙玉敏英勇、坚强的性格。有一次,她背着小马枪从80里外的高家屯执行任务回到联防大队时,天已近黄昏。这时,村自卫团团长和民兵们正要去行村大道埋地雷,孙玉敏不顾长途疲劳,背上地雷就要跟着走。村自卫团长见她汗流满面,劝她不要去。孙玉敏一听急了,“不,我一定要去!”她连汗都没顾得擦一下就背起几个地雷,一口气跟着民兵们跑到了村外的公路上。
第二天清早,鬼子的大队人马出动了,孙玉敏和民兵们隐蔽在公路两边的土丘上。骑在马上的鬼子队长中野,举起手中的望远镜,恶狼般地盯住了远处的村庄。可是他哪里知道前面民兵们的地雷阵正在等着他呢!
“快快地!”鬼子小队长龟田举着指挥刀在空中挥舞着,忽然脚下一软,他一声“不好!”还未喊出,只听轰轰,脚下的地雷就开了花,敌人死伤一片。后面的鬼子被这突然的爆炸声吓蒙了,急向公路两边逃命。这下可乐坏了孙围敏,她埋下的夹子雷、连环雷正等着敌人呢!夹子雷是这边踩了那边响,连环雷是踩一个响一片。跑在前面的鬼子正在庆幸着自己的腿快、命大时,连环雷被踩响了,前后左右的雷群,像天女散花般卷起一堆堆气浪,裹着尘土和敌人的肢体飞向天空。“铁西瓜”发挥了它的威力,炸得鬼子丢盔卸甲,狼狈逃窜。民兵的地雷,炸得鬼子胆战心惊。他们再也不敢大摇大摆地过公路了。每次出动,总是先让伪军拿着探雷器走在前面,查出地雷撒上石灰粉做标记,后面的鬼子便绕道而行。
为了迷惑敌人,孙玉敏和民兵们也在没有地雷的地方画上白圈而在有地雷的地方插个稻草人,写上“小心地雷”。虚虚实实,搞得敌人真假难辨,寸步难行,只得缩回乌龟壳。孙玉敏在山头看到后伸出脑袋高兴地喊:“铁西瓜,威力大,教训得鬼子真听话!”“小鬼子,你且慢,铁西瓜来得真不贱,吃了西瓜你给我留下西瓜钱!鬼子听了气炸了肺,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朝着山上放冷枪麦熟季节,鬼子又出来抢粮了。他们不敢走大路,便绕山道走民兵们早已料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峰台山设了岗哨,在敌人必经的小路、地堰上埋好了地雷,又在路旁下了绊雷,在树林里设了挂雷。孙玉敏还用老鼠夹子,在河沟里安上了夹子雷、天女散花石头雷。又一个地雷阵摆下了。
日寇200多人缓缓地蠕动着。当快要接近雷区时,狡猾的敌人突然改变了路线,掉转头向后走去。这可急坏了孙王敏。她突然灵机一动,一个箭步从石碉后跳出来就跑,边跑边打枪,引敌人上钩。敌人正想捉一个百姓探听情况,见前面跑着一个大姑娘,便瞪着血红的眼睛,一窝蜂似地追了上来。孙玉敏凭借熟悉的地形,一闪身绕过雷区隐蔽起来。鬼子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马蹄子便踏响了绊雷。罢时间,轰轰!轰轰轰!雷声四起,炸得敌人人仰马翻,血肉横飞,一个鬼子机枪手刚要趴下准备射击,就被炸雷轰上了天。
在反“扫荡”的日子里,孙玉敏和民兵们与敌人周旋了105天在那105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钻来钻去,环境极其恶劣生活非常艰苦。饿了,就用几片生地瓜干充饥;渴了,山涧河水捧着喝;困了,倒在山上打个盹;战斗激烈时,几天几夜不下火线。这时的孙围敏,已是个18岁的大姑娘了。她只顾打仗,大热的天没有单褂穿,只好捂着件破夹袄,背上被地雷和盛敏镐的木匣子磨烂了皮;脚上连双鞋都没有,山枣棘子刺进脚挑不出来,跑一步钻心地疼,为了跟上队伍,她就用石头砸一阵继续跑。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她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了。在105天的战斗中,她一人杀敌17人。
反“扫荡”斗争在海阳结束时,抗日战争也在全国取得了胜利1945年冬,胶东军区授予孙玉敏“胶东女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奖给她一支钢枪,鼓励她继续英勇杀敌,再立战功!
1949年3月,孙玉敏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
1950年,孙玉敏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荣获了“全国民兵英雄”的称号。孙玉敏一一这个英雄的名字传遍了胶东,传遍了全国,她的英雄事迹,至今被人们传颂着。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
赵守福、
于化虎、孙玉敏3位全国民兵英雄为原型,拍摄了军事教学故事片
《地雷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地雷战》在全国公映后,“玉兰姑娘”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70年,孙玉敏被提拔为海阳县民政局副局长。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孙玉敏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育下一代不忘抗日战争历史上。她不仅经常给周围的同事讲过去的战斗故事,还时常走进机关、工厂、学校和驻军部队作报告,对晚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艺术形象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三位全国民兵英雄为原型,拍摄了军事科学故事片《地雷战》。“这部著名的军教片,成为全国人民百看不厌的经典影片,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海阳市博物馆馆长张真说,影片中,由孙玉敏为原型演绎的“玉兰姑娘”,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