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悌原

武周时期官员

宁悌原(664~728),一称宁原悌,钦州市历史文化名人,唐钦江县(今广西钦州市)人,睿宗当政时期著名的谏议大夫钦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也是中国壮民族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个人介绍
一介书生狼济山
自古学而优则仕,为考取功名,先生年少时便发奋读书,期望将来进入国家体制,为大唐帝国的发展奉献一技之长,为宗族扬名立万。先生性格开朗,为人豁达,喜欢山水。他多在狼济山读书,狼济山便以其而名于世。《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狼济山,宁悌原读书之所,有石室,石门外有石桥,两石人夹峙其上。”
读书之余,先生还钟爱习马,而且擅于御马,深得大人们喜爱,其习马之处后称为驾马岭。
进士及第校书郎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先生与苏颋、皇甫琼、张说张柬之等名士同举进士,在武则天亲自主持的贤良策试中,表现不俗,脱颖而出。应试者千余人,先生名列第九,朝野为之惊异。官授秘书省校书郎。
谏议大夫敢直言
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后,迁谏议大夫。
睿宗景云元年(710)十二月,西城、隆昌二公主入道,皇帝欲为之造观。先生以先朝为鉴,上书力谏,以为:“先朝悖逆庶人以爱女骄盈而及祸,新都、宜城以庶孽抑损而获全。又释、道二家皆以清净为本,不当广营寺观,劳人费财。梁武致败于前,先帝取灾于后,殷鉴不远。今二公主入道,将为之置观,不宜过为崇丽,取谤四方。又,先朝所亲狎诸僧,尚在左右,宜加屏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皇帝看了谏疏后夸文章写得不错,却不予采纳,只是暂时将此事搁浅。
延至翌年三月,睿宗皇帝以“公私无损”为由,“更以西城为金仙公主,隆昌为玉真公主”,复于“别处创造”,下诏书强调“若有干忤,当寘于刑”。(《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宰相窦怀贞亲自督工,时人嘲之曰:“昔为皇后阿爹,今为公主邑司。”
太子冼马勤上书
自睿宗继位以来,太平公主深感太子李隆基的威胁,为巩固自身权势,便阴谋废除太子,屡屡在睿宗面前说李隆基的不是,谓其有篡位之意,最后竟炮制了五日内有急兵入宫的传言。睿宗就此事进行紧急廷议,张说一针见血指出,这是有人使用的离间计,建议睿宗赋予太子监国的身份,君臣之份已定,谣言自然不攻自破。睿宗觉得言之有理,遂于景云二年(711)二月,命太子监国,代行部分皇帝职权。同时,任命宁悌原为太子冼马。
此期间,先生向李隆基上书(《上太子启》),议论斜封官之弊,深为姚元之宋璟两位宰相遭陷外放不平,见解精辟,颇得李隆基欣赏。
使岭南遇宋之问
李隆基登基后,是为唐玄宗,先生更得器重。先天元年,睿宗以太上皇身份,下《遣宣劳使诰》,任命“谏议大夫宁悌原为岭南道宣劳使”,赴岭南考察民意,“宣扬朝典”。
先生南下途经荆州,在宋玉宅与名诗人宋之问不期而遇,两人饮酒互勉,大欢而去。临行时,宋之问作《宋公宅送宁谏议》一诗话别:
宋公爰创宅,庾氏更诛茅。间出人三秀,平临楚四郊。
汉臣来绛节,荆牧动金铙。尊溢宜城酒,笙裁曲沃匏。
露荷秋变节,风柳夕鸣梢。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
修国史犯天子颜
玄宗开元八年,先生以谏议大夫兼修大唐国史。“一日,玄宗取所修国史阅之,见直书隐、巢事,谕曰:‘白马求卿,黄金赎罪,卿以为何如?’悌原叩首曰:‘周公诛管蔡季友鸩叔牙,虽太宗不得已之诛,亦隐、巢有以自取尔。’由是忤旨去官。”(林希元《钦州志·人物》)
先生被罢官后,回到家乡钦州,安度晚年。死时,朝廷“诏发岭南五府兵以给葬事,立祠于上蒙村”,其葬身之处,是为大墓山,考为今广西钦州钦南区沙埠镇分界村附近。为纪念先生事迹,嗣后钦州、灵山等地皆建起宁谏议庙,供人们千古凭吊。
改革开放后,宁悌原研究热潮兴起,许多不为人知的宁悌原事迹和遗迹被挖掘出来,为人们进一步认知宁悌原及其宁氏家族的历史,提供了更为便捷可靠的依据。
宁悌原文集
《宁谏议集·上卷·文集》(【广西】千鹤子 编)
论时政疏五篇
臣闻俗正时康,则因循而易守;人讹道替,则驰骛而难安。或垂衣而有馀,或日昊而不足,虽唐、虞之盛烈,文、武之鸿徽,未有不委任股肱,留情陟用。故善人者,天地之纲纪,帝王之羽翼,靡革於仇雠,莫限於刍隶,不可失也。自天授以来,二十馀载,周兴、来俊臣等,谮害忠良,壅蔽正直,先皇旧臣,夷灭殆尽,唯有狄仁杰魏元忠尚存。仁杰等处先帝之朝,犹为小吏,及周室之际,实谓忠臣,或树绩当时,徇身王室。近者变故频及,衣冠扫地,忠臣名士,才馀数人,为陛下之栋梁,作圣朝之耳目。今者元恶已诛,佞臣咸黜,而人讹俗坏,为日已久,理宜开张圣德,杜绝猜嫌,用是求人,宣力王室。使丑正恶直之士,不有容其间隙;谗邪佞媚之徒,无所施其巧辩。然後可以议黎元,安邦国,则侥幸源塞,圣王道兴。若使浸润旁通,危人路启,颜俊忠而获罪,茂先直以招怨,虽有渭滨之贤,傅岩之秀,途遘卒遇,难以为用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拯救之道,将安所施?
求才之难,每留连於大圣;知人不易,亦惆怅於先哲。今天下诸州,良牧荩寡,何者?古难其选,今侮其职也。然而代所重於京都,时见轻於州县者,何也?古者牧守政成,擢登三事;郎官特秀,先宰一同。颍川则黄霸为公,会稽则五伦入辅,事不师古,何能垂济?诚愿尚书旷职,则於方伯求材;郎位阙官,必以循良擢用。事悬象魏,道著彝章,兹令克行,仁风大阐,考绩三载,诚为故实。
隆周之君,垂仁义以勖後;亡秦之主,训刑罚以流嗣。或八百延庆,或二代亡家,馀烈可知,前史明鉴。伏以太子初建,养德春宫;诸王在藩,饬躬朱邸:并请远去邪佞,亲近正人。知好佞之危身,识尊儒之广德,动遵师传之训,察纳风雅之言。诚使宫府官僚,宾客侍读,日资其道德,月奏其艺能,冀仁义於邦家,村邕穆於天下。臣又以悖逆庶人,先朝之爱女也,肆谗慝於朝政,崇甲馆之华丽,极宇内之骄奢;新都、宜城,先朝之庶孽也(新都、宜城二公主邑名),赐不逾於已分,言不预於外谋,抑以全身,疏以远害。故宠者则骄矜而遇害,疏者则抑损而获全。诚使悖逆、新都,易地而处,则存亡去就,可立而待也。故长安非贤,燕后为爱,古今明验,断可知矣。诚愿公主、驸马,不得假以权要,所犯必有惩,所习必有艺,则九族既睦,万邦以宁。
臣观老尚虚无,释尚寂灭,义极幽元之旨,思游通方之外。故入道流者,则虚室生白,净虑元门;该释教者,则春池得宝,澄心净域。然後法贯群有,道垂兼济,过此以往,莫非邪惑。其有鬻贩先觉,诡饰浮言,以复殿为经坊,用层台为道法,皆无功於元虑,诚有害於生人。梁武靡报於前,先朝殷鉴於後,咸耳目所接,黎元愤怨。伏以公主入道,京城置观。虽昭报之诚,有切於天旨,而社稷之计,莫逾於安人。若使广事修营,假饰图像,尽宇内之功巧,倾万国之资储,为福则靡效於先朝,树怨则取谤於天下。自隋室以降,寺观尤多,禅定东明之域,足受缁黄之众,更为建立,罕见其宜。後失请收,前弊未远。又先朝所狎僧众,或有犹居圣侧,无益於政理,有紊於朝章,并请屏退,无令亲近。
夷狄有衅,庙堂之忧也;近垒多虞,大夫之耻也。今闻黠虏擅命,坚昆娑葛养精蓄锐,以南侵为多事,而人户全虚,府库半减。倘或後岁之始,来秋之末,良弓渐劲,塞草将衰,朔代交锋,灵夏受敌,中国将何卒应哉?伏愿共天下以御匈奴,率王公以忧边事,轻租薄敛,和下土之心;简贤任能,结众人之爱;去奢崇俭,实府库之积;推仁重信,纳将士之谋。去私恩,布公道,故知两夷有隙,上国之资也。高壁藏威,待兵观变,因二虏之相持,擅渔夫之厚利。计有可举,时不可失,斯五者,并政之要也。伏愿陛下举宏纲,省众务。高拱岩廊,责成贤哲,徘徊於大道之域,从容於无为之场。故立纲垂制,後嗣流范,至仁也;安上全下,先业不坠,至孝也;感而必通,奸不暇伏,至明也;神化风行,万方草靡,至德也。必使休徵累及,圣政日隆,遐迩宅心,戎夷慕义,神功光乎区宇,鸿业格乎天地:三代之兴,皆由此也。
上太子启
臣闻事有可言者,直臣所以抗议;忠而见弃者,志士所以太息。至於竭诚事君,信而获罪;怀禄辅国,谄於取容:二者难明,取舍或异,臣窃为朝廷忧之。
伏惟殿下孝敬纯深,仁明善断,有大功於天下,继元良於社稷,万姓所以拭目,百寮所以清耳,皆欲王化之兴隆,风俗之革易也。
顷年以来,天纲少紊,小人趋竞,内难屡起。方当振纲张弦之秋,委才任士之日,若推心得人,则万目直举,如托寄非所,则百度斯废。故王者先择良臣,复能任使,均明同日月,无私并天地,功高化洽,地平天成。
又以为官择人者理,为人择官者乱,理乱之繇,官人之职也。
自二月以来,敕令授官,吏部注拟,填塞府寺,满盈台省,其优劳当作别敕放选。或虚名邀功,或作才侥幸,日以增益,布列州县,殚竭府库,侵削黎元,臣诚以为渐不可长也。
昔晋政多门,官以贿进,刘毅忧其危,传咸恐其乱,武帝终而不悟,卒有败官之尤。十数年间,亿兆涂炭。是知古者省吏以崇化,不闻多官以致理,臣以为惩其弊者,归乎任人者也。故忠臣难进而易退,无党而孤立,守死善道,执心不移,乃奸人之所嫉,为国家之所利。
近者姚元之宋璟居献替之职,处铨衡之地,用节员位,颇立绳纪,不为权门黩货所拘,而以平心汲引为务。於时草泽之贤,翘足待用,天下凛然,复有升平之望也。
臣观二相为人,励已忠肃,直身鲠亮,虽有微疵,又受黜责。且守正之士,志节之人,弃瑕录用,今其时也。昔叔向下狱,祁奚讼之,犹将宥其十代,以劝能者,况其身不免乎?往者易之、三思,倾动朝政,所赖柬之、元忠,戮力王室。
社稷殆危,忠臣处朝而获安;神器将移,贤者竭诚而必复。岂非忠臣良士力哉?璟等行事,无忝今古。夫安必思危,理则忧乱,明王之诫也;忠臣处朝,奸邪屏退,兴邦之道也。
《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殿下诚能舍其无咎,收彼众望,因主上之馀间,议朝政之臧否,使并悔过,令复旧职,则举善之美,垂於无穷;滥官之弊,澄清匪日矣。
(注:据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全唐文》整理,略有改动)
宁长真
宁长真(?~ 625),谏议大夫宁悌原之祖,安州刺史宁猛力(553~597)之子。
隋开皇十七年(597)安州改称钦州,散骑侍郎何稠以使臣身份南下钦州与宁猛力进行和平洽谈,传达朝廷的怀柔政策,深得宁猛力信任。宁猛力入朝途中病卒,长真袭为钦州刺史,代为入朝。隋高祖见之大悦:“何稠著信,蛮夷乃至于此!”
仁寿四年(604),隋林战争爆发。长真协助大将军兼驩州道行军总管刘方,出兵攻击林邑后方,为隋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隋书林邑多奇宝者。仁寿(601—604)末,上遣大将军刘方为驩州道行军总管,率钦州刺史宁长真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初,长真率本部兵马数千人,随隋炀帝亲征辽东,以功召为鸿胪卿,授安抚大使。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长真投于萧铣麾下。唐兴,降于唐。唐高祖授长真钦州都督,为试探唐朝的诚意,长真表示要亲自入朝,献上著名的合浦珍珠。高祖以“道远劳人”为由,拒绝了。武德八年(625),长真起兵反唐,攻陷封山县(今越南境内)。不久,死于军中。
其子宁据续袭钦州刺史。
钦州宁氏家族
约在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至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的130多年间,钦州宁氏与番禺吕氏、高凉冼氏齐名,史称“百越大姓”,占有不少奴隶和珍宝,而且割据称雄一方。尤其在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至唐高祖武德九年的50多年间,宁氏连续三代分别承袭担任钦州地区(1)各州县的首席父母官和少数民族酋帅,出入车马载道,声威十分显赫。那时候的钦州地区,属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羁縻州郡,只在名义上臣服中原各个王朝,和进贡一些地方土特产品,至于辖区内的一切事务,则以统治者宁氏所说为准。各个王朝中央,因路途遥远和力量有限,想过问也无法过问。所以,在当时的钦州范围之内,宁氏口含宪章,手握生杀予夺大权,成为广西南部沿海一带的小王国。
然而,宁氏并非钦州地方土著,而是从中原东部流徙来的。据史籍、《钦州宁氏族谱》,以及解放前在钦州出土的隋大业五年《正议大夫宁贙墓碑》和唐开元二十年《封州刺史宁道务墓志铭》等记载,钦州宁氏的远沮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今河南安阳)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成为西周卫国的始祖。传至卫武公时,其子季亶分封于宁邑(今河南获嘉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这便是宁姓的来源。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裔宁相、宁渝、宁喜等,皆为卫国史籍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宁戚者,从卫国迁去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居住,也当上齐桓公的大夫,后来世代为官。至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其地被北魏吞占,族人便南逃投靠南方小朝廷(2)。到梁武帝时(502—557年),其后裔宁逵出任南定州(今广西桂平市西南)刺史(3);陈宣帝时(569—583年)迁任安州刺史。当时安州下辖宋寿、宋广、安京3郡3县。宋寿郡、县治所在今钦北区平吉镇古城角村(故城址至今尚可依稀辨认);宋广郡、县治所在今灵山县陆屋圩西陆屋村(故城址于明、清时尚在,今已荡然无存);安京郡、县治所在今钦北区板城镇小董镇之间的旧名安京山脚下(故城址至今末见)。以上3郡3县境域,大概包含今灵山县西南部、邕宁县东南部和钦北、钦南2区。安州治所在宋寿县城南3里,即今钦南区久隆镇上东坝村西北(故城址至今保存完好)。自从宁逵担任安州刺史之后,他便在安州城内安家落户,繁衍后代,成为钦州地区宁氏豪族的始祖。
(完)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