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建于隋初。门上有楼。唐肃宗时又称其为达礼门。安化门东距明德门1435.5米,北对郭城北面芳林门,安化门-芳林门大街,是长安城内的主要干道。
唐城名门
长安城郭城的四郊,建有许多进行“郊祀”活动的庙坛。安化门外就有
赤帝坛和
黄帝坛。西北大学教授张永禄说,赤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赤熛怒,坛建在长安城南郊安化门外,坛高七尺,广四丈,每年立夏日,要在南郊祭祀赤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五方之帝中的中央之神含枢纽,坛址原在安化门外,天宝十年(751年)四月,移建到皇城内西南,坛高五尺,广四丈,《
旧唐书》中记载,每年“季夏土王日”,祭祀黄帝在南郊。
历史事件
安化门作为郭城南城墙的最西门,是联通城内外的重要枢纽,唐文宗朝“甘露之变”时,宰相
舒元舆就是从安化门出逃的。
唐文宗年间,宦官专权乱政,南衙(朝官)和北司(宦官)斗争激烈。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宰相
李训与舒元舆与金吾将军韩约、河东节度使王璠、邠宁节度使郭行余等合谋,诈称大明宫含元殿前的金吾左仗院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想要诱使宦官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等前往观看,并趁机将其围歼,不料伏兵没有隐藏好,被宦官发觉,仇士良率禁兵五百人,杀散伏兵,遇害的朝官与吏卒有千余人。李训逃至周至被部下所杀,舒元舆乔装后单骑从安化门出逃,被追兵所擒后处死。史称这次流血事件为“甘露之变”。
名人美景
滋润长安城的两条渠水,也是从安化门旁流入城内的。安化门西侧有两条渠水,一条是引自潏水的清明渠,另一条是引自洨水的
永安渠,这两条渠水自南向北从安化门西穿城而过,这使得安化门临渠处景色十分秀丽。正如
刘禹锡在《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中所说:“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安化门内达官贵人之家,多引渠水入宅,形成多处园林景色。门内东侧安乐坊,有天宝年间的京兆尹
王鉷的园林。安乐坊北边的昌明坊有家令寺园。门内西侧大安坊有西平郡王
李晟的大安园,园中竹林茂密,此外,坊内还有汾阳郡王
郭子仪的山水池院,池连南北二坊,筑有大安亭。唐人吕温有《
春日游郭驸马大安亭子》诗:“戚里容闲客,山泉若化成。寄游芳径好,借赏彩船轻。春至花常满,年多水更清。此中如传舍,但自立功名。”
岁月沧桑
隋唐时,安化门一带虽然景色秀美,却也敌不过岁月的沧桑。唐末韩建以皇为基础营建新城后,唐长安外郭城逐渐荒废,安化门所在地成为村落,不过,唐长安城门巨大的夯土基底并没有在岁月的侵蚀中完全腐毁,安化门的三座门洞伴随着夯土台基保存了下来,位于南郊电子正街和丈八东路的北山门口村和南山门口村,就因安化门在此而得名。据北宋张礼《游城南记》记载:“盖京城之南,凡三门,中曰明德门,今谓之五门,西曰安化门,今谓之三门。”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认为,三门口村的得名,有可能因为唐安化门有三个门洞而得名。清《长安县志》记载为“三门口”,民国《西京市平面图》也写作南、北三门口,后讹写为山门口。村西侧有山门路,即电子正街,解放前后一直驻山门口乡政府,驻电子城街办。
北山门口村的村民们住进了楼房,村庄周围的农田也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所代替,根据1958年《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的报告记载,北山门口村东220米处就是安化门遗址,已有半个世纪之久,我们还能不能找到报告中所说的夯土台呢? 北山门口村,这里属于高新区,临近电子城,交通繁忙,人流熙攘。在电子正街(原山门路)中段向西有一条电子四路,电子四路西与太白南路相交,这条东西向街道的西段南侧,就有一段唐城墙外郭城的南墙遗址,在遗址现存的夯土堆上,开辟出了唐城墙遗址公园,安化门遗址与这段城墙位于同一纬度上,也就是说,顺着城墙遗址向东走,就能找到安化门遗址。
可是电子四路东到电子正街便不通了,经过一番询问得知,北山门口村东临的沙泘沱村西,曾有一座夯土台,可能就是安化门遗址。来到位于东仪路的沙泘沱村,找到了位于村西北的一所补习学校,安化门遗址的土堆就在学校主席台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岁利说:“1958年时,老一辈的考古工作者对唐长安城的遗迹进行了探测,当时西安城市规模不大,唐长安城外郭城一带基本都是荒野,安化门遗迹也保存较好,夯土堆仍很明显。到了1997、1998年我们去调查时,遗址周围建起了农家小院,遗址在一个深坑里,不过坑里面的安化门夯土堆还在。到了2005年,我再去调查时,遗址已经找不到了,旁边有个卫生学校扩建,把遗址扩进了学校里,我找到校方,校方的人告诉我,学校没在安化门遗址上建楼,夯土堆就在学校的讲台(主席台)下。”
遗址保护
安化门遗址西1公里处的电子四路上,有
唐城墙遗址公园,这里就是以城市绿地的形式保护和展示了唐外郭城南城墙的一段夯土遗存,并通过文字解说,向游人展示了隋唐长安城的恢弘气势。与这段城墙遗址东西呈一线的,除了安化门遗址,还有明德门遗址和启夏门遗址,其中明德门遗址曾进行过发掘并回填保护,而启夏门遗址位于陕师大东部,也已被建筑遮挡。程圩说,如果能将安化门遗址与其周围的其他遗址连起来,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保护遗址,也能让人们更好地感知历史,更进一步,将来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遗址以数字化的智慧形式,在博物馆、景点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给人们。
针对隋唐长安城外郭城遗址的保护早已在进行之中。何岁利说,隋唐长安外郭城的城墙保护和规划一直在有计划地进行,比如,已经对唐延路部分的西城墙遗址、延平门遗址进行了保护,并以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形式展现出来,南段城墙的保护和规划也在进行,已经建成了电子四路段的唐城墙遗址公园。同时,对明德门遗址的保护和规划已经启动,明德门遗址周围的地表建筑已经拆除,下一步就要进行遗址的揭露和进一步的保护,最终向市民展示。安化门遗址是否也能成为唐城墙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何岁利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完成。”
现代的安化门遗址在沙泘沱村西北,过去那里是村中的农田。 “我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那个土堆就是唐代的安化门,是西安最兴盛时的城门,” 61岁的村民龚建崇说:“过去,村里人祖祖辈辈都在保护这个遗址,我小时候每天去北山门口村上学,都要经过那个土堆,再也熟悉不过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平整土地,周围一带的农田都平整了,但安化门的土堆却保护了下来,还在土堆周围砌了一圈砖墙,不让人随意破坏,那时候遗址的土堆大约高3米,占地十二三平方米。”
沙泘沱村村口的石碑上记载,村子建于明代初年,初名“华林堡”,村中老户赵姓明初从河北迁居于此,村中赵家祠堂中记载其先祖“为王者师”,袁、安、李也是村中大姓老户。龚建崇说:“村中一直流传着‘三斩长安’的说法,就是从唐末以后,长安城从外郭城向内逐渐缩小,但是唐代时,沙泘沱村是进长安城的要道。据说,过去从西安到四川去,都要从这里路过,道路沿途有许多客栈。”尽管“三斩长安”的说法并不确切,但这也映证出当地人因唐安化门遗址在此而骄傲。
龚建崇告诉记者,过去村南边有条河,就在沙泘沱村祖坟附近,河上还有一座古桥,这条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消失。龚建崇所说的这条河,会不会就是唐代从安化门旁流过的清明渠或永安渠的遗址?我们已无从知晓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安化门的夯土台遗址还在,龚建崇说:“九十年代时,科技卫校租下了安化门所在的地方,并将校园圈起来,从那以后我就再没见过安化门遗址,后来学校搬走,这块地方又陆续租给了其它学校,我们也不知道学校里面建成了啥样。”
考古研究
2025年1月消息,考古人员发掘了安化门门址、郭城南墙、顺城街、早期水渠等遗迹,确认了安化门“一门三道”的结构及基槽营建方式。
考古发现安化门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门址西半部已被破坏殆尽,仅余东墩台、东隔墙、东门道的基槽部分。东墩台基槽东西宽约7米,南北长约13.3米。东隔墙基槽南北长约13米,宽约3.9米。东墩台与东隔墙基槽相距约4.5米。隔墙与墩台的基槽均打破门道基槽,三者非一体夯筑。门址地势北高南低。基槽底部夯层中铺有大量碎瓦片,多块瓦片上有“官……”“官匠……”字样的印戳。
安化门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根据其出土遗物判断时代应该是隋初,推测隋大兴城时,外郭城南墙并没有建成,只是以东西向水渠为大兴城的南界。晚期为安化门遗址,是在水渠废弃之后修建而成,墩台底部出土唐初带印戳的瓦片,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
所获荣誉
2025年1月13日,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入选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