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安徽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安徽省农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正厅级建制。
科研条件
研究部门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科学院下设14个专业研究所,建有国家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国家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国家试验站6个、国家原种扩繁基地1个、农业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1个、农业部科技创新中心2个、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站4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安徽省实验室4个、安徽省研究中心4个、安徽省研发中心2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检测中心2个、安徽省产业体系2个、院士工作站3个;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6个科学家岗位、15个综合试验站的建设任务,承担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7个首席专家29个功能实验室岗位工作;在全省设有1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和12个长期固定的科研试验基地等。
国家改良中心分中心:国家油料改良中心合肥油菜分中心、农业部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国家茶树育种中心安徽分中心、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国家小麦育种分中心
国家技术研发分中心: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国家试验站: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试验站(金寨)
国家原种扩繁基地:国家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
农业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
农业部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部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部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
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站: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有害生物合肥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安徽蜜蜂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蒙城砂姜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水稻分子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产品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实验室
安徽省研究中心:安徽省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杂交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棉花专用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安徽省研发中心:安徽省小麦体系研发中心、安徽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检测中心:安徽科威农药重金属残留检测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
安徽省产业体系:安徽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院士工作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安徽宇顺种业、安徽省农科院棉花所院士工作站,安徽省水产领域院士工作站
人员编制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科学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56人,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27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1个科研团队入选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就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9个科研团队入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吴文革、杨剑波、杨其长、闫晓明、罗志祥、陈凤祥
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杨其长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杨其长、陈凤祥
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杨剑波等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杨其长等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凤祥
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就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油菜种质和育种材料创新团队(陈凤祥)
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土壤肥料和资源环境、果树、粮食丰产科技、农作物病虫草害安全防控技术研发、安徽特产水果遗传改良及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安徽省主要旱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分子育种、畜禽营养与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水产改良育种与健康养殖
设备资源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各类用房3500平方米,试验地20多公顷;拥有人工气候箱、近红外谷粒分析仪、蛋白质快速测定仪、气相色谱仪、进口小区收割机等先进仪器设备50余台(套)。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拥有国定资产5120万元,办公和实验室用房约9000平方米,在合肥牛角大圩建有示范基地500亩和配套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庐江郭河试验基地320亩和配套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海南岛南繁基地150亩和配套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在基地已建大型网室7200平方米,温室200平方米,抗病、抗虫等鉴定圃600平方米;各类科研仪器1000多台(套),其中,价值壹百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台(套)。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其中东山养殖试验场房60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867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各类科研仪器607台(套),其中万元以上大型精密和常规仪器设备100多台套。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拥有办公实验楼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仪器设备80多台(套)、标准化实验池塘25公顷、科技档案110余卷、水产类图书资料1.5万册,分布在安徽省主要水产养殖区产研结合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10多处,总面积1000公顷。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拥有办公及实验室用房3172.4平方米,库房460平方米,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流动注射分析仪等大型仪器。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拥有占地1.5万平方米的现代农业设施园区、2万平方米普通大棚、10万平方米试验基地。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35台套,科研及办公用房2000余平米;在凤阳县、长丰岗集、阜南县和太和县以及海南省乐东县建成5个试验基地,面积达40公顷;保存玉米资源400余份,烟草种质资源800余份。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图书资料、中外期刊1.7万余册,立卷科技档案852卷,茶叶科技资料8247卷;价值千元以上的仪器设备80余台套,如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拥有红、绿茶初制微型设备各一套以及名优茶、红、绿茶初精制加工设备90余台套。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拥有高标准试验地130余亩,网室、病圃2000余平方米,实验室、加工车间、仓库、低温库、办公室等建筑物1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价值500余万元。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科学院“十二五”以来,全院共组织实施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1630余项。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含合作)66项,其中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19项,大北农科技奖4项;审(鉴、认)定农作物新品种(系)194个,获植物新品种授权37个,专利授权182件,软件著作权24件,知识产权产出量稳居全省科研院所前三名;制(修)订各类技术标准190项,其中国家和行业标准11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827篇,其中SCI/EI源收录论文207篇;出版科技著作83部。
学术期刊
《
安徽农业科学》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设有基础科学·综述、农艺·园艺、资源·环境、动物科学·生物技术、林业科学·休闲农业、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植物保护·农业气象、食品科学·检测分析、农业工程·农业信息、农业经济·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史等栏目。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类学术期刊(首批)。
《安徽农业科学》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评定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2013—2014、2015—2016)、“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1—2012、2017—2018);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认定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被
北京大学图书馆认定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版、2008年版),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定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2006、2008、2010),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引文库来源期刊”(2007-2008)。被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维普数据、
龙源期刊网、超星网、
博看网、中国生物学数据库、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读览天下网、美国《
化学文摘(网络版)》(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
CABI),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索引(AGRIS)等。
《安徽农业科学》先后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2004)、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学术类一等奖(2006)、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9)、安徽省优秀期刊(2009)、“安徽省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奖”优秀奖(2016)等奖项。2014年,“景观·农村旅游”和“农业管理”栏目分别获得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颁发的“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奖项;2017年,“资源·环境”栏目获得安徽省期刊协会颁发的“特色栏目”奖项。
《
现代农业科技》是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科普科技期刊第4名、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农业类期刊海内外入榜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分类排行农业农村类入榜期刊。
历史沿革
1947年,烟草研究所创建(2005年所址由凤阳迁至合肥院本部)。
1957年,棉花研究所成立,试验基地位于安庆市。
1960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同年,蚕桑研究所、作物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
1962年,祁门茶叶试验场,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成为省农科院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1915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在安徽省祁门县南乡平里建立“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1917年11月改名为“农商部茶业改良场”,1950年2月更名为祁门茶叶试验场,1962年,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69年下放到祁门县,1973年归属省农科院,1995年定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文革”期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撤销。
1973年,恢复为安徽省农林科学院。
1973年2月,安徽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恢复并更名为安徽省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隶属安徽省农林科学院(1955年3月安徽省农业厅水产试验站创建,1962年安徽省农业厅水产试验站更名为安徽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62年12月安徽水产专科学校撤销并入安徽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69年安徽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撤销,1973年2月恢复并更名为安徽省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1978年12月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1975年,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原名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
1978年12月,安徽省农林科学院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
1987年5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1973年成立的作物研究所的水稻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及品种资源研究室的一部分基础上成立水稻研究所。12月,园艺研究所创建。
2002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安徽省农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正厅级建制。
2008年11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成立(前身为1995年7月成立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
2009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立。
2013年10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76年10月建立)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中间为S状的团,底部两侧为稻穗,代表着农业。
1960为建院时间。
精神文化
院训反应了农科院人的职业道德、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为解决“如何把对农业深深的爱转化为丰硕科技成果”这一命题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实践途径。
皖风和畅,徽韵悠长,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团结奋进、创新成长。(部分歌词)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